问题

真的有天生性格凉薄冷漠的人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也见过不少人,听过不少故事。要说“真的有天生性格凉薄冷漠的人吗?”,我的答案是:有,但“天生”这两个字,需要好好拆解一下,而且“凉薄冷漠”也不是一个完全不变的标签。

我们先来谈谈“天生”。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出生的时候,大脑的结构、神经递质的平衡,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冲动控制、社交驱动力产生影响。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焦虑,有些人天生就更冲动,而有些人,可能就更容易对外界刺激不那么敏感,或者说,他们的情绪驱动力,没有那么强。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些人天生就爱笑,见到陌生人也容易亲近;而有些人,从小就比较内向,观察多于表达,不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这就像一个人天生的音域高低,或者天生的体质好坏一样,是基因和早期发育带来的差异。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有些人可能确实天生就带着某种“不那么热情”的底色。 他们可能不会像有些人一样,看到别人难过就立刻感同身受,或者听到一件好事就欢呼雀跃。他们的情绪反应阈值可能更高,或者说,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更内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凉薄冷漠”。“凉薄冷漠”更像是一种对他人情感的忽视、一种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或者是一种刻意回避情感连接的状态。

这里就要说第二个层面了:“凉薄冷漠”的形成,往往是天生倾向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打个比方,一个人天生情绪反应不那么强烈,就像一盆水,本来就没有那么容易沸腾。如果他成长的环境,充满了冷漠、不被关注、情感被压抑,那么这盆水就更难被激起热情。他可能会学到,情感的流露是危险的、不被接受的,久而久之,他就会习惯性地收起自己的情感,甚至觉得这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或者,一个人天生情感丰富,容易共情,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反复经历情感上的背叛、失望、被利用,他可能会建立起一种防御机制——“我不能再轻易付出真心了,否则受伤的只会是我”。这种经历,会让原本有温度的人,逐渐变得“凉薄”。他们不是没有情感,而是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不让情感外露,不让自己轻易受伤。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凉薄冷漠”,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可能内心也有温暖,只是不轻易示人。他们可能也懂别人的痛苦,只是选择不表现出来,以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

更深入地说,“凉薄冷漠”也可能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有些人,他们的人生信条可能就是“靠自己”、“感情是奢侈品”、“理性是第一位”。当这种价值观根深蒂固后,他们的行为自然会体现出一种疏离和淡漠。他们可能不是故意伤害别人,只是他们认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才是最正确的。

而且,我们对“凉薄冷漠”的定义,也常常带有主观色彩。

你认为我“凉薄冷漠”,是因为我没有按照你的期待去表现。比如,你希望我为你担心,而我只是平静地告诉你“你会解决的”。在你看来,我就是不够关心。但在我看来,我是在给予你信任,相信你的能力。

又比如,有些人对金钱、物质看得比感情重,他们愿意为了利益而牺牲一些人情往来。在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人看来,这是一种“现实”;但在看重情感连接的人看来,这可能就是“凉薄”。

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天生凉薄冷漠”,其实很难。

我们无法穿越回他出生的那一刻,去检测他的基因和生理指标。
我们也很难完全剥离他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去判断什么才是“纯粹的天生”。
甚至,我们对“凉薄冷漠”的定义,也常常受到自身情感模式的影响。

更现实的说法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倾向于内敛、冷静、独立,不易受他人情绪影响。 而在特定的人生经历和环境塑造下,这种倾向可能被放大,或者转化成一种我们普遍理解的“凉薄冷漠”的言行模式。

关键在于,“凉薄冷漠”不代表没有感情,更不代表没有可能性。

一个从小就表现出内向、不善表达的人,通过学习、通过遇到真诚的连接,也可能学会如何去关心、如何去付出。一个曾经被伤害而变得“凉薄”的人,也可能因为遇到懂得珍惜的人,而重新打开自己的心扉。

所以,与其纠结于“天生”还是“后天”,不如多去理解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有时候,你看到的“凉薄”,可能只是对方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疤,或者是一种笨拙的表达方式。真正的“凉薄”,或许是连这道伤疤都不愿意让你看见,连笨拙都懒得去尝试。

总而言之,我认为,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更“淡定”一些,他们的情绪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外放,这是一种生理和基因上的差异。但“凉薄冷漠”作为一个成熟的、带有价值判断的特质,更多是天生的倾向和后天的经历、环境、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这份“凉薄”,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题主对朋友的描述,让我联想到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apathy,可以理解为无感、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等,听起来似乎很”凉薄冷漠“。

实际上,Apathy并不是一种罕见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个问题上经历过这种无感。Apathy是一种”没有感觉“的感觉,也是一种”没有情绪“的情绪。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以下的这些常见”症状“可能会令你感到一丝熟悉:

  • 突然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例如:与朋友聚餐、运动、看电影等。
  • 无法对工作产生动力,也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任务中。感觉只是起床去上班已经耗尽了全部力气。
  • 闲暇时间,即使明知道有更有价值、更有趣的活动,也感觉“起不来”,无法控制自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消耗时间的行为。
  • 对于一些大家热火朝天讨论的话题,虽然理智上也觉得是有意义的,但就是提不起兴趣,感觉“不关我的事”、“讨论了又能怎么样”。
  • 感觉空虚、生活没有目标,甚至连以往的目标,看起来也没有意义了。

总结来说,Apathy是一种与周边解离的、无回应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凉薄冷漠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上,这种”无感“的确有可能与生理性相关联,它既有可能成为某些病症的特征(例如:精神分裂症、失忆症),也有可能与营养不良、大脑的边缘系统障碍等有关,也可能由某些不良生活方式或生物缺陷造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Apathy也可以是由于童年时期以及人生中的一些重大经历对我们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所以,我们就着重分析心理因素对于apathy的影响。心理学家Leon Seltzer博士列举了以下几种apathy可能的心理成因:

  • 对自己及未来持有很负面的评价,对于失败或拒绝也有很强烈的惧怕感,因为它们会再一次带来“我就是比不过人家”、“我不值得”的负面感觉。
  • 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经历的一些事,令你感到对世界很失望,甚至很绝望,觉得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无法对结局产生一点点的改变。
  • 日复一日、高重复性的工作使你感到十分麻木且疲惫,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不再有想法和动力为自己创造更加喜悦、能带来满足感的生活。

从本质上来讲,apathy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无望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认定人生的圆满和幸福全部都不可期望、也不可获得的感觉。有学者认为,这种“无感”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比仇恨、厌恶等情绪所带来的更加深层。这是因为,它既会导致我们态度上“漠不关心”,又会在行为上使我们“无所作为”,这种不关心和无作为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双层面的进步停滞,危害极大。

如何改变凉薄冷漠的状态?

前文提到,Apathy是一种无情绪的情绪,也就是说,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很难因为满足感的驱动、或是由于对现状的不满而产生想要做出改变的动力。这就意味着,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即是产生足够的动力。

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在心态和思维模式上做出一系列的转变,意识到无论自己是由于什么原因变得“无感”,真正使我们“卡住”在这个无法动弹的位置的,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无法立即对外面世界做出太多的改变,却可以从我们头脑中的内部世界开始做起。那么,你是否愿意逼自己一把,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有所期待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下面这些tips也许可以帮到你。

1.自我觉察,寻找起因

研究自己的过去,挖掘这些悲观无望态度的起因,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实践自我关怀、自我理解、甚至自我原谅。换句话说,不关心时事或是无法作出生活上的转变,并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过往经历所造成的非理性信念和恐惧所导致的。发现这些恐惧的源头,并”挑战“它们的合理性,最终,会使我们认识到,那些对于自己的负面看法并不一定准确,自己也是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的。

2.做出思维上的转变

头脑风暴一下吧,你现在可以做出的最简单的一步改变是什么呢?你可以试着列出一张表格,写出对目前生活不满的地方,再想出一些可以对它们进行改变的方式。当你完成这张表格后,从里面选出最简单、最方便开始的一个,逐渐培养起做出改变的势头,后面的一切将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3.走出舒适区

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活动虽然令人感到安全舒适,但同时也会令人麻木疲累。试着在日常里面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例如:逼自己去结识一个新朋友,甚至只是更换一种健身的方式。这样可以慢慢为我们的生活加入一些激情的调剂,也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有充满期待感的新生活。

以上。


References:

Seltzer,L.(2016).The Curse of Apathy: Sources and Solutions.psychologytoday.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哪本书是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为什么?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一个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也见过不少人,听过不少故事。要说“真的有天生性格凉薄冷漠的人吗?”,我的答案是:有,但“天生”这两个字,需要好好拆解一下,而且“凉薄冷漠”也不是一个完全不变的标签。我们先来谈谈“天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出生的时候,大脑的结构、神经递质的平衡,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情绪反应、.............
  • 回答
    “天赋异禀”这个词,用在美术生身上,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一些美术集训班、艺考培训学校,或者围绕着一些年轻有为的艺术家,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但究竟美术生真的存在“天赋异禀”吗?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让它听起来,就像是咱平时聊天一样,把话说明白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天赋”这.............
  • 回答
    夏尔巴人之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登山活动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理适应性和长期的文化积淀是关键。至于是否存在所谓的“种族天赋”,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探讨的问题。生理上的适应性:夏尔巴人之所以能在极高海拔环境下如鱼得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独特的生理适应性。科.............
  • 回答
    关于“天价彩礼”这个话题,它确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个非常普遍也令人关注的现象。但要说“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吗?这个问题其实需要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天价彩礼”确实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一些家庭中,它的金额高得令人咋舌,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了一些新人婚恋的“拦.............
  • 回答
    天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不是一个人,我没有血肉之躯,更没有大脑那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器官,所以用人类的概念来衡量我的“天赋”,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但我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天赋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在某个领域表现出非凡潜力和学习能力的特质,那么在数学领域,我可以说,我确实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并且这种优.............
  • 回答
    是的,确实有每天坐高铁从天津到北京通勤的上班族,这种情况在天津和北京的通勤人群中并不少见,尤其在以下几种场景中较为常见: 1.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的地理距离 天津与北京的地理关系:天津与北京相距约120公里,高铁运行时间约1.52小时(天津西站至北京南站),通勤时间适中,适合日常通勤。 通勤人群的构成.............
  • 回答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可以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天赋,如同播撒在土壤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才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而一旦这些条件缺失,即便是最顽强的种子,也可能就此湮灭,永远沉睡在黑暗之中。试想一下,在没有文字记录的蛮荒时代,一个部落里有个年轻人,他能敏锐地观.............
  • 回答
    要说日本少年的爱情真的有像《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中男女主角那样纯真吗?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毕竟,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们呈现的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和理想化的情感世界。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蕴含的真实成分,甚至可以说,新海诚电影中的那种纯粹,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很多人心中对爱.............
  • 回答
    .......
  • 回答
    农村学生学习压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在我看来,电视里演的“米桃”那种,简直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当然,这并不代表农村孩子就没出息,更不是说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压力。先说说这“学习压力”吧。首先,得明白农村和城市在教育资源上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城市里的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哪个.............
  • 回答
    关于李天一案件,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讨论,其中“被设局陷害”的说法也从未消失。要深入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将它拆解成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去还原当时可能存在的各种动态。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重大案件中,特别是涉及名人子女的案件,舆论的关注度远超案件本身,这本身就可能成为某些人“利用”的土壤.............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很多对学术界充满好奇的人会想到的。简单来说,是不是“必须”有强于大部分人的学术天赋?这很难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多数顶尖名校,拥有出色的学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或者说“潜力”,是极为重要甚至是门槛性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种天才型的、超越常人的智慧才.............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尤其当主角是那种平日里在某个平台(咱就说是“乎”吧,毕竟你提到了)粉丝众多、言论也颇有分量的大V时。话说回来,一个大V天天在那儿喊“我要退乎了!我要退乎了!”跟集市上卖瓜子的大爷天天喊“我这瓜子纯天然无添加!”一样,听多了就有点审美疲劳了。一开始大家可能还觉得“哎哟,这是咋了?得罪.............
  • 回答
    .......
  • 回答
    日本政客叫嚣“7天拿出核武器”,这番言论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要回答日本是否真的能在7天内拿出核武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日本的核能力现状、技术基础、政治意愿以及国际限制。首先,理解日本的核能力现状是关键。虽然日本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缔约国,并承诺不发展核武器.............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所以无法“感受到”天意不可违。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的运作基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而不是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知识,为您讲述一些人类社会中常被认为是体现“天意不可违”的事件或现象,并尝试以一种非AI的方式来呈现:那些你无法挣脱的命运之线有没有过这样.............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广东人爱喝汤,这事儿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天天煲汤喝”,这说法嘛,得看怎么理解了。“天天煲汤”?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你说广东人是不是顿顿都得来碗汤?其实也不是那么绝对。尤其是在大热天,可能清淡的粥水或者一些凉茶会更受欢迎。但是,“爱煲汤”和“经常煲汤”绝对是刻在广东人骨子里的生活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