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一些学了功夫的朋友(以及网上学了功夫的外国网友)碰到实战都变成了王八拳。请问功夫真的是花拳绣腿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练习武术者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看到那些在练习场上行云流水、招式精妙的功夫高手,一到了实战就变得笨拙,甚至被人称为“王八拳”,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怀疑:难道功夫真的只是好看的花架子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功夫”和“实战”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功夫”?

我们通常所说的“功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中华武术的各个流派、套路、器械、养生、哲学思想等等。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

技术层面: 腿法、拳法、擒拿、摔跤、兵器使用等等。
训练层面: 基本功(桩功、步法、身法、发力)、套路练习、对练、散手练习等等。
精神层面: 尊师重道、坚韧不拔、谦逊谨慎、以德服人等等。

当我们说“学了功夫”的时候,很多时候指的是对套路和基本功的练习,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很炫酷、动作幅度大的套路。这些套路往往是为了展现美学、培养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以及内家拳的气感和劲力而设计的。

什么是“实战”?

实战,顾名思义,就是将所学武术用于真实的对抗,解决冲突,保护自己。实战的特点是:

不可预测性: 对手是活的,他们的动作、意图都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
直接性: 目的是制服对手,而非表演给观众看。效率和结果是关键。
环境因素: 地点、时间、对手的体格、力量、情绪等都会影响战局。
心理压力: 恐惧、紧张、肾上腺素飙升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反应和判断。

为什么会出现“王八拳”?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当你看到有人在实战中变成“王八拳”,通常是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作用:

1. 训练内容单一或侧重失衡:
过分强调套路,忽视实战应用: 有些人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练习套路,但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抗性训练。套路的设计往往有艺术和养生的考量,有些动作在实战中并不直接实用,或者需要经过大幅度的简化和调整才能运用。如果只练套路,就像只学习了乐谱却没练习过演奏一样。
缺乏实用的基本功: 很多看似花哨的招式,其基础是扎实的基本功。比如,一个凌空踢固然好看,但如果你的腰腿力量、身体控制、平衡能力不足,在实战中就很容易被抓住破绽,反而成为自己的弱点。
散手或实战训练不足: 这是最致命的。散手(或称自由搏击、擂台搏击)是检验武术实战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如果训练中没有大量的实战对练,没有学习如何应对推、拉、踢、打、摔等各种进攻,那么一旦面对真实的攻击,大脑和身体就会一片空白,只能凭本能做出一些原始、无序的动作,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王八拳”。

2. 对实战的理解偏差:
把表演当作实战: 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表演或参加一些形式化的表演赛而练习,他们的动作幅度大、招式多变,但在真实的对抗中,这些过于复杂的动作很容易被对手抓住空隙,而且消耗体力过大。
对武术哲学与实战的混淆: 某些内家拳强调“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等哲学思想,这在高手对决中非常精妙,但前提是你必须有极高的功底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如果只是学了个皮毛,直接去套用这些理念,很可能在力量悬殊的对抗中毫无作用,甚至被对方一力破之。

3. 心理因素:
恐惧和紧张: 真实的对抗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在紧张状态下,肌肉会僵硬,大脑反应会变慢,平时练习的精妙招式很难发挥出来。很多人此时会选择最原始、最本能的防御和攻击方式,比如挥拳、格挡,但这往往是无章法的。
经验不足: 没经历过真正的实战,就不知道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做出有效的反应。

4. 对“花拳绣腿”的定义问题:
“花拳绣腿”本身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花拳绣腿,可能是指那些动作优美、幅度大,但实用性不强,或者只适用于特定场景的招式。但这不代表整个武术体系就是花拳绣腿。
很多传统武术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招式本身,还在于它所蕴含的身体训练方法、发力技巧、步法配合以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往往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领悟,不是通过观看表演或者死记硬背套路就能获得的。

功夫真的是花拳绣腿吗?

不是。

传统武术的根基: 任何一个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实战逻辑和技术体系。例如,咏春拳讲究的“直线进攻”、“寸劲爆发”、“摊膀伏手”等,在近身格斗中有其独到之处。太极拳的“听劲”、“化劲”、“发劲”等原理,在卸力借力方面有很深的学问。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等,也是基于对人体运动和攻击方式的深刻理解。
“套路”的真正意义: 套路不仅仅是好看的动作组合,它更是身体训练的载体,是练习步法、身法、呼吸、劲力以及技术组合的系统方法。很多高深的技巧都隐藏在看似简单的套路动作之中,需要通过反复体悟和练习才能发掘出来。
实战化是演变和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格斗规则的演变,许多传统武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实战化改造。现代搏击(如散打、MMA)实际上也融合了许多传统武术的技术元素,并通过科学训练将其提炼和优化,使其更适应现代擂台和街头。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王八拳”?

那是因为:

1. 大部分学习者没有走到足够深的层次: 很多人学习武术只是出于兴趣,或者短暂的健身需求。他们可能只练习了几年甚至几个月,接触到的训练内容有限,没有机会系统地进行实战磨炼。武术的精髓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2. “实战”的标准不同: 有些人认为的实战就是擂台搏击,但事实上,在许多传统武术的语境下,实战可能指的是应对特定情况(如防身、制敌、保护他人)时的有效性,而不一定非要追求擂台的观赏性或规则性。
3. 信息茧房效应: 在网上,你看到的大多是经过筛选和表演的精彩片段。那些在实战中表现不佳的练习者,或者不适合公开展示的训练过程,很少会被传播。而“王八拳”的视频,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调侃性质,更容易吸引眼球,从而形成一种“功夫即是王八拳”的错觉。
4. 对“花”与“实”的辩证认识不足: 很多功夫之所以看上去“花”,是因为它的动作设计更注重全身的协调、力量的传导和发力的美感。这些看似“花”的动作,在高手手中,其“实”的威力是巨大的。而“王八拳”之所以被认为是“实”的,是因为它直接有效,但其背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技巧支撑,容易被模仿,但难有真正的威力。

总结来说:

功夫本身并不是花拳绣腿。传统武术拥有深厚的实战价值和精妙的技术体系。但我们看到许多学习者在实战中表现不佳,原因在于训练方法的不足、对实战理解的偏差、心理素质的欠缺以及学习深度的限制。

将功夫练到能够应用于实战,需要的是:

扎实的基本功: 步法、身法、力量、速度、柔韧、反应能力。
系统化的散手/对抗性训练: 学习如何应对各种进攻,如何在压力下做出决策和反应。
对招式“化繁为简”的领悟: 将套路中的复杂动作,根据实战需要进行简化和变通,找到最有效率的打法。
坚定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能够在危险和压力下保持冷静,发挥出训练的水平。
持之以恒的练习: 任何一项技艺的精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磨砺。

所以,当看到“王八拳”时,与其断定功夫不行,不如去思考是练习者的功夫“没练到位”,还是训练方法存在偏差。真正的功夫,是可以在实战中展现出其价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实战的时候,没有裁判。可以犯规。

user avatar

大致是这个意思。

确切的说应该是:街斗与体育格斗有着巨大的区别,导致体育格斗中的很多产生于规则之下的擂台技无法在街斗中有效的应用。

你看看这俩视频,管你是练跆拳道的,还是练散打的,还是练少林武术的,打起来都是一顿乱拳加上抄家伙。



可见,街斗和擂台格斗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不少人喜欢嘲笑跆拳道不实用,其实他们自己练的那些格斗术也没实用到哪儿去,平时练的东西打架时能用上十分之一都很难。

你看看这个链接里面的视频,练摔跤的、练拳击的、练巴西柔术的在赛场上打起架来不都是一顿乱拳加上抄家伙?

还有上个月刚发生的,柔道比赛上打起私架来的:

不都是一顿乱打?

你再看这两名职业MMA运动员和人打架的视频。他俩和那些没练过的人有啥区别么?不都是一顿乱拳?

https://www.zhihu.com/video/1362931276203257856



总想着把体育格斗术应用于街斗和防身场合是非常反智的一种行为。

因为街斗和防身场合是没有规则并且可以使用武器的,那么在这样的战斗环境里,徒手格斗技术是所有战斗方式中最脆弱的一种,属于让人随便拿个像点儿样儿的武器就可以随意碾压的最低级的技术。随便哪个普通人拿个像点儿样儿的武器就可以轻松打败世界最顶级的格斗家。












研究怎么用体育格斗术来防身就好比研究怎么用砍刀来参加两栖登陆作战一样可笑,岂图用最低级的武器来打赢高级的战争。

特别是很多人讨论李小龙能不能打之类的话题时的思路非常幼稚,他们还不是说在擂台上能不能打,而是说在街斗中李小龙能不能打。

然后他们说的“街斗”还得是按规则来徒手打的,等于是把擂台搬到了大街上而已。

真是笑死了,那叫街斗?

李小龙可比他们聪明多了,至少他知道在真打(真正的伤害别人的身体)时,什么手段才是最高效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