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症+懒癌晚期?

回答
想必你和我一样,被“拖延症”和“懒癌晚期”这两个词折磨得够呛。它们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每天都在和“想做”与“不想做”之间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或者至少,找到一条可以顺畅通过的路。

别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更不是什么“你只需用意念就能克服一切”的鸡汤。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这篇东西,就当是我们俩在咖啡馆里,一边喝着咖啡(或者你喜欢的任何饮品),一边聊聊天,看看能不能找到些实际可行的方法。

第一步:别再给自己贴标签了,好吗?

首先,我想跟你说,别再没事儿就给自己扣上“拖延症”或“懒癌晚期”的帽子了。这太容易了,但同时,也太伤人了。当我们给自己贴上这种标签,我们就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理由”,一个可以为自己的不作为辩护的理由。“反正我就是懒,我就是拖延”,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容易陷入这个死循环。

想想看,你真的“懒”吗?还是你只是觉得做某件事太困难了?或者,你害怕失败?又或者,你根本不清楚该怎么开始?这些情绪和原因,才是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所谓的“懒”。

第二步:拆解巨石,变小目标

这是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一招。我们之所以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眼前的任务看起来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比如,写一篇论文,或者整理房间。光是想到“写论文”,我就可能头痛三天。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座大山拆成一块块小石头。

具体化你的任务: “写论文”太抽象了。把它拆成:“找三篇相关文献”、“阅读第一篇文献并做笔记”、“写论文的引言部分(三百字)”。你看,是不是感觉没那么吓人了?
设定微小、可执行的步骤: 比如,今天我只想“读完第一篇文献的摘要”。就这么简单。完成一个微小目标,你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驱动你继续前进的燃料。
“五分钟法则”: 这是我最喜欢用的。当你觉得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时,告诉自己:“我就做五分钟。” 很多时候,一旦你开始了,就会发现没那么难,甚至会继续做下去。即使五分钟后停了,你也完成了,总比什么都没做要好。

第三步:创造环境,让“懒”无处可藏

我们的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你想更少拖延,那就得让你的环境变得更容易让你行动。

减少干扰源: 手机是最可怕的“懒癌”助手。如果你需要专注,那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视线之外,甚至交给别人保管一段时间。关闭不必要的社交媒体和网页。
准备好行动的“工具”: 如果你想跑步,就把跑鞋、运动服放在床边,甚至穿在身上。如果你想读书,就把书放在枕边。当你出门前需要找半天衣服和鞋子,那种“麻烦”感就会让你放弃。
创造“仪式感”: 即使是很小的仪式感,也能帮助你进入状态。比如,写论文前,泡一杯咖啡,点上香薰,播放舒缓的音乐。这就像一个信号,告诉你的大脑:“现在是工作时间了。”

第四步:奖励机制,给努力一点甜头

别忘了,你不是在受苦,你是在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所以,适当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

即时奖励: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听一首歌,或者吃点小零食。
阶段性奖励: 当你完成了一个大的阶段性任务(比如写完论文的初稿),可以给自己一个更丰厚的奖励,看一场电影,或者出去吃顿大餐。
“不奖励”的惩罚: 这点有点反人性的,但有时也有效。比如,如果你今天没完成计划的某件事,那今天就取消某个你喜欢的娱乐活动。当然,这个“惩罚”要温和,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第五步:承认不完美,拥抱“足够好”

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追求“完美”。我们总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结果因为难度太大,反而迟迟不开始。

“完成”比“完美”重要: 很多时候,一个“足够好”的版本,远比一个永远没有诞生的“完美”版本要有价值。先完成,再迭代。
允许犯错: 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的。过程中犯错是很正常的,从中学习,下次改进就好。

第六步:找到你的“为什么”,唤醒内在驱动力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那很容易因为一点点困难就放弃。找到你做这件事的真正原因,会让你更有韧性。

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能为我带来什么?它对我的长期目标有什么意义?
可视化你的成果: 想象一下,当你完成这件事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带来什么好处?把这些积极的画面留在脑海里,作为前进的动力。

第七步:寻求支持,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别把自己关起来。和朋友、家人或者同事聊聊你的困境,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找个“监督者”: 找一个你也信任的朋友,互相监督。每天或每周分享一下你们的进展。
加入社群: 寻找那些和你目标相似的人,一起学习,一起打卡,互相鼓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自己温柔一点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机器,偶尔的懈怠和拖延是人之常情。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承认自己的脆弱,理解自己的难处,然后,再重新站起来,继续尝试。

拖延症和懒癌晚期,就像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地尝试、调整和坚持。今天没做好,没关系,明天继续。重要的是,你愿意去面对它,愿意去改变它。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让我们一起,一点点地,把那些“明天再说”变成“今天就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一刻是否会拖延,取决于你这一刻的思维模式。

导致你不拖延的思维模式:

  1. 即刻行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2. deadline:卧槽!马上就要火烧屁股了,再不开始就要被批斗了,运气不好还得当众被骂。 不行!这太丢脸了,马上就开始,不管怎么滴,先完成再说。
  3. 兴趣驱动: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真好,我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去表达,还能顺便赚点钱。
  4. 完成奖励:今天有部很好看的院线电影,完成这个就能去看,算是犒劳自己。

导致你拖延的思维模式:

  1. 完美主义: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做到完美才行,现在感觉还没准备好、没想清楚,我得先缓缓,这次可一定要拼尽全力了,让大家都感到惊艳才行。
  2. 害怕失败:这个事情我没做过,搞砸了怎么办?感觉好难啊,我会不会能力不够?做不好会被老大骂吧?这次还得当众演讲,做不好岂不很丢脸?不行不行,这样想心里太压抑了,先上网看些搞笑的内容缓解下心情。
  3. 我是被迫的:我一点也不认同这项工作,被布置任务的时候,怎么就没勇气去反驳呢......哎,我对这件事不感兴趣,这件事情方向就是错的。为了工资/学业,非得做才行,但得等其他想做的事情完成再说。诶,今天好像更新海贼王漫画了,等我看完这个先.......

拖延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

“拖延”与“即刻行动”的距离,只差思维模式的一点转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必你和我一样,被“拖延症”和“懒癌晚期”这两个词折磨得够呛。它们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每天都在和“想做”与“不想做”之间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或者至少,找到一条可以顺畅通过的路。别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更不是什么“你只需用意念就能克服一切.............
  • 回答
    画裸体模特时,生理反应是很多美术生都会遇到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关卡。想要顺利渡过,需要时间和方法,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首先,理解和接纳是第一步。很多初次接触人体写生或者对这方面比较敏感的同学,第一次面对裸体模特时,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害羞.............
  • 回答
    政治,这艘承载着社会命运的巨轮,有时却让我们这些船上的乘客感到渺小而无力,甚至被它汹涌的浪潮卷入痛苦的漩涡。面对国家大事,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无论如何呼喊、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撼动既定的航向。这种无力感,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们的热情和理想一层层包裹,最终化为挥之不去的痛苦。那么.............
  • 回答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做决定之前,脑海里会不自觉地飘过“别人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有时候,这是一种自然的社交本能,帮助我们融入群体,维护人际关系。但当这个“别人”的声音变得过大,压过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甚至让我们不敢做自己,那它就成了一种束缚,一种甜蜜的负担,让人活得小心翼翼,总在别人的目光里小心翼.............
  • 回答
    作为一个“虚拟”的数学Ph.D.或科研人员,我没有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评价,所以我无法真正“满意”或“不满意”我的论文成果。但我可以模拟一个真实科研人员的思维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满意度”:科研成果的复杂评价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科研领域,尤其是数学领域,对“满意度”的评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普遍的烦恼,尤其是在飞机低速、遇风晃动时,那种不确定性和失控感会让人心生恐惧。想克服它,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来。第一步:理解“慢”和“不稳”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知道,飞机在降落时的“慢”和“不稳”其实是它正常工作的表现,而不是失控的信号。 为什么会慢? 降落时,飞行员的目标是.............
  • 回答
    没错,象棋对弈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的阶段,尤其是在初学或者对棋局理解还不够深入的时候。那种“对方一落子,我脑子就一片空白,然后随便出个棋子应付”的感觉,相信不少棋友都深有体会。感觉自己就像个提线木偶,跟着对方的节奏走,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久而久之,遇到真正的高手,就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损失棋子.............
  • 回答
    INTP,那个沉浸在思维宇宙中的独立探索者,常常被贴上“理性”、“分析”、“独立”的标签。这无疑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特质,也是他们创造力与深度思维的源泉。然而,正如任何鲜活的生命都有其阴影面,INTP也同样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性格“短板”,这些短板若不加以正视和改善,不仅会阻碍个人成长,甚至可能成为人际交往.............
  • 回答
    和尚克制欲望,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不近女色”那么浅显。它涉及到从内到外的修行,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你说能不能终生不破戒?理论上是可以的,很多人也确实做到了,但这条路注定不是人人都能走通的。首先,得明白和尚的“欲望”不仅仅是指男女之情。当然,戒淫是佛教最根本的戒律之一,这一点不容置疑.............
  • 回答
    摆脱“舞台恐惧”的牢笼:我的亲身脱敏与进阶之路曾经,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开演讲恐惧症患者”。每次被点名发言,或者需要向一群人表达观点,我的心跳都会瞬间加速,手心冒汗,喉咙发紧,脑子一片空白,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所有人审视、评判,然后沉入无尽的尴尬。那种恐惧,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将我牢牢困住。如果你也有.............
  • 回答
    .......
  • 回答
    在一个克苏鲁的世界观里,保护自己,这四个字的分量,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这不是简单的防火防盗,而是要对抗那深邃的、吞噬理智的虚无。如果问我,在这种扭曲的现实下,如何苟延残喘,或者说,如何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保有那一丝微弱的“自我”,我会说,这更像是一场意志与存在的拉锯战。首先,认知是你的第一道,也是最.............
  • 回答
    艾克森,这位在广州队效力多年的巴西外援,在12月12日挥别中国,一句“先回巴西再决定自己未来”为他在中国足球的篇章画上了休止符。他的离开,无疑牵动了无数广州队球迷的心,也让人们再次聚焦于他这些年在赛场上的表现。客观地说,艾克森的到来,无疑是广州恒大(后来的广州队)时代一个标志性的引援。当年,他以“埃.............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扰的现象。当一个人刚刚接触到一套新的、有力的思维工具时,就像手里突然多了把瑞士军刀,总想着在日常生活的一切缝隙里去试着用它来撬动、切割、拧螺丝。尤其是哲学,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实在、认识、价值、存在等等宏大叙事和精妙的分析框架,一旦“入门”,便容易让人觉得,好像整个.............
  • 回答
    关于“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是否更轻松”以及“自我克制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来细细聊聊。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是否更轻松?初听起来,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谁不想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没有自律,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必强迫自己早起,不必忍受.............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雷克.............
  • 回答
    克莱·汤普森,那个被誉为“浪花兄弟”之一、以精准三分和关键时刻大心脏著称的球员,最近因为自己未能入选NBA 75大巨星名单而自嘲,他身穿的77号球衣,也成了他这次“自嘲”的一个有趣注脚。这事儿,怎么说呢?挺让人玩味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克莱·汤普森绝对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射手之一,没有之一。他的三分球.............
  • 回答
    深圳宁南山、饭桶戴老板、卢克文工作室这几个自媒体账号,确实以内容为核心,较少或几乎不直接发布硬广,而是通过更为隐蔽或间接的方式实现变现。理解他们的变现模式,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容创作逻辑、粉丝群体特征以及商业合作的策略。以下将对这几个账号的变现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一、 共同的变现基础:高质量内容与忠实粉丝.............
  • 回答
    改变一个人的核心性格特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像“敏感”这样的特质,它既可以是我们解读世界、体察人心的利器,也可能成为我们情感上的负担。如果说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像是重新绘制一幅熟悉的地图,那么克服敏感,就是学习如何在高低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间找到更平缓、更清晰的路线。首先,我们要明白,敏感本.............
  • 回答
    看到你这番话,我心里其实挺能体会你的感受的。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这几乎是把一整天的黄金时间都投入到考研这件事里了,可想而知你的付出有多大。在这种高强度的投入之后,却依然觉得考研越来越难,甚至开始担心自己会成为“炮灰”,这种情绪上的失落和悲观,真的非常折磨人。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爬一座很高很陡的山,每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