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曲线群的结合律证明,确实存在一些更为“优雅”的视角,能够避免纯粹的代数运算爆炸。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群律的定义,以及椭圆曲线上点加法运算的几何含义。
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叫做“结合律”?
对于群里的任意三个元素 $A, B, C$,结合律要求:
$(A + B) + C = A + (B + C)$
其中“+”代表了椭圆曲线群上的点加法运算。
为什么说直接证明可能“爆算”?
椭圆曲线上的点加法,我们通常通过其代数方程来定义。假设我们定义一个椭圆曲线为 $y^2 = x^3 + ax + b$。点加法的公式涉及有理函数的运算,非常繁琐。如果你试图将 $A+B$ 的结果代入,然后再与 $C$ 相加,并与 $A + (B+C)$ 的结果进行比较,每一步都涉及到大量的代数化简,很容易出错,而且计算量非常巨大。这就像是用最原始的定义去验证一个复杂数学对象的性质一样,虽然正确,但效率低下且不直观。
巧妙证明的核心思想:几何与代数相结合
巧妙的证明往往不是纯粹的代数推演,而是利用椭圆曲线上点加法的几何意义,结合一些代数工具,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几何关系,然后利用代数手段来证明这些几何关系。
这里,我将为你梳理一种常见的、更“巧妙”的证明思路:
1. 点加法的几何定义回顾
我们先回顾一下点加法的几何定义,这是理解一切的基础:
点 $A$ 与点 $B$ 相加:
连接 $A$ 和 $B$ 的直线。
这条直线与椭圆曲线的第三个交点(我们称之为 $D$)。
将 $D$ 关于 $x$ 轴对称,得到的点就是 $A+B$。
点 $A$ 与自身相加 (即 $2A$):
过点 $A$ 的切线。
这条切线与椭圆曲线的另一个交点(我们称之为 $E$)。
将 $E$ 关于 $x$ 轴对称,得到的点就是 $2A$。
无穷远点 $O$:椭圆曲线群的单位元。过点 $A$ 的直线若与椭圆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例如,直线与曲线相切于 $A$ 或与无穷远点平行),我们认为这个“第三个交点”就是无穷远点 $O$。因此,$A + O = A$。
2. 引入“零点”和“极点”的概念
在代数几何中,我们经常使用“零点”和“极点”的概念来描述有理函数在某个区域的行为。对于椭圆曲线上的一个非零函数 $f$,其零点是 $f(P)=0$ 的点 $P$,其极点是 $f(P)=infty$ 的点 $P$。
一个重要的定理是:在一个闭代数簇(椭圆曲线是一个紧致的黎曼球面,是闭代数簇的一种)上,一个非零有理函数的零点集与极点集的乘积(在群律下)等于单位元(无穷远点)。 更具体地说,如果一个有理函数 $f$ 在点 $P_1, dots, P_n$ 处有零点,在点 $Q_1, dots, Q_m$ 处有极点,并且在其他地方取值有限,那么 $P_1 + dots + P_n = Q_1 + dots + Q_m$ 在群律下成立。
3. 结合律证明的思路:构造一个合适的函数
我们可以尝试构造一个有理函数,使得它的零点和极点恰好与我们想证明的结合律的等式相关联。
核心技巧:利用射影坐标和齐次多项式
为了方便处理无穷远点和直线与曲线的交点,我们通常会将椭圆曲线及其上的点都转换到射影平面 $mathbb{P}^2$ 中。椭圆曲线方程 $y^2 = x^3 + ax + b$ 在射影平面中可以写成齐次方程 $Y^2Z = X^3 + aXZ^2 + bZ^3$。无穷远点 $O$ 对应于 $(0:1:0)$。
证明思路举例(以特殊情况为例,便于理解):
假设我们要证明 $(A+B)+C = A+(B+C)$。
考虑点 $P = A+B$:根据几何定义,点 $P$ 是直线 $L_{AB}$ 与椭圆曲线的第三个交点(除去 $A, B$ 之外)。如果我们将 $A, B$ 作为“已知”的点,那么 $P$ 是由直线 $L_{AB}$ 确定的。
考虑点 $(A+B)+C$:这意味着我们取直线 $L_{PC}$(其中 $P=A+B$),找到它与椭圆曲线的第三个交点,然后对称化。
考虑点 $A+(B+C)$:这意味着我们取直线 $L_{A, (B+C)}$,找到它与椭圆曲线的第三个交点,然后对称化。
更巧妙的构造方式:
一种更精妙的思路是构造一个“伪”点加法,然后用代数的方法去证明这个伪点加法满足结合律,最后再说明这个伪点加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点加法(通过零点和极点的一致性)。
让我们考虑一个特殊的函数,它与直线有关。假设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f(X, Y, Z)$,它在某些点取零,在另一些点取无穷(极点)。
考虑函数 $phi(X, Y, Z)$,它与点 $A, B, C$ 的关系有关。例如,考虑经过 $A, B$ 的直线 $L_{AB}$。在射影坐标下,$L_{AB}$ 可以用一个线性方程表示。这个直线会与椭圆曲线相交于 $A, B, (A+B)$(如果 $A
eq B$)。
更深入的代数几何思路 (Using Bezout's Theorem and properties of elliptic curve functions):
1.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 椭圆曲线方程 $F(X, Y, Z) = Y^2Z (X^3 + aXZ^2 + bZ^3) = 0$ 是一个三次曲线。根据贝祖定理 (Bezout's Theorem),一条直线(二次曲线)与一个三次曲线最多有 $2 imes 3 = 6$ 个交点(在代数封闭域上且计数重数)。然而,在椭圆曲线的定义中,我们考虑的是 射影平面中的精确三个交点 (不考虑重数和无穷远点的情况)。
2. 构造具有特定零点和极点的函数: 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有理函数 $f$,使得它的零点集是 ${A, B, C, (A+B)+C}$,极点集是 ${ O, O, O, O }$(如果允许极点只在无穷远点,且函数的阶数是 4)。但直接构造这样的函数并证明其在椭圆曲线上的有效性非常复杂。
3. 利用不变性和对称性: 椭圆曲线的定义是关于 $x$轴对称的。点加法运算也具有一些重要的对称性。巧妙的证明往往会利用这些对称性来简化计算。
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思路:关注交点性质
让我们回到几何定义:
$A+B$ 是直线 $L_{AB}$ 与曲线的第三个交点 $D$ 的 $x$轴对称点。
$(A+B)+C$ 是直线 $L_{DC}$ 与曲线的第三个交点 $E$ 的 $x$轴对称点。
现在,我们考虑 $A+(B+C)$。设 $B+C = G$,它由直线 $L_{BC}$ 确定。
那么 $A+(B+C) = A+G$ 是直线 $L_{AG}$ 与曲线的第三个交点 $H$ 的 $x$轴对称点。
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我们不是直接计算 $A+B$ 的坐标,而是关注“直线通过哪些点”这个信息。
设 $A, B, C$ 为三个任意点。
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lambda(P, Q)$ 为连接 $P$ 和 $Q$ 的直线与椭圆曲线的第三个交点(当 $P
eq Q$ 时)。
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mu(P)$ 为通过 $P$ 的切线与椭圆曲线的第二个交点(即 $2P$ 的那个点,不经对称化)。
那么,点加法的几何定义可以概括为:
$A+B = ext{reflect}(lambda(A, B))$
$2A = ext{reflect}(mu(A))$
其中 $ ext{reflect}(P)$ 是将点 $P$ 关于 $x$轴对称。
利用“代数曲线上的一条直线与三次曲线恰好有三个交点”(计数重数)这个性质是关键。
以下是一种更具代数几何风味的“巧妙”证明思路(需要一些基础概念):
1. 将椭圆曲线上的点加法与函数论联系起来。 在代数几何中,一个重要的工具是黎曼罗赫定理 (RiemannRoch Theorem) 和相关联的除子 (divisor) 概念。我们可以将椭圆曲线上的点视为黎曼曲面上的点。
2. 构造一个满足特定属性的亚纯函数。 假设我们考虑一个在椭圆曲线上的特定点 $P$ 处有极点(且该极点阶数为 1),而在其他所有点处取值有限(即为零点),这样的函数是存在的(可以构造)。
3. 利用韦尔斯特拉斯 $wp$ 函数(Weierstrass $wp$function)。 韦尔斯特拉斯 $wp$ 函数 $wp(z)$ 是一个在 $mathbb{C}$ 上(可以推广到黎曼曲面)具有周期性的函数,它在 lattice points 上有二阶极点,并且满足一个微分方程 $ (wp'(z))^2 = 4wp(z)^3 g_2wp(z) g_3 $,这恰好是椭圆曲线的方程(经过变换后)。
更重要的是,$wp$ 函数的加法公式:
$wp(u+v) = frac{1}{4} left( frac{wp'(u) wp'(v)}{wp(u) wp(v)}
ight)^2 wp(u) wp(v)$
以及 $wp'(u) = 2wp(u) + ext{terms involving } wp(u), wp(v)$。
这个函数满足加法性质,并且其导数与点加法直接相关。
4. 利用 $wp$ 函数的性质来证明结合律。 我们可以将椭圆曲线上的点 $P$ 与 $wp$ 函数的某个自变量 $u$ 联系起来(例如 $P = (wp(u), wp'(u))$)。那么,点加法 $P+Q$ 对应于自变量的相加 $u+v$。由于 $wp(u+v)$ 的代数表达式天然满足加法和结合律(其定义和性质保证了这一点),那么椭圆曲线上的点加法也就自然满足结合律。
这里,将点加法与 $wp$ 函数的自变量相加联系起来,就是避免直接处理复杂的代数公式的关键。它将一个复杂的几何和代数运算,转化为了一个已经证明了其结构性质的函数($wp$ 函数)的自变量的简单相加。
总结一下这个巧妙之处:
代数运算爆炸:直接计算 $(A+B)+C$ 和 $A+(B+C)$ 的坐标表达式,由于涉及到直线方程、交点计算、对称化等步骤,代数展开后非常复杂。
几何视角:理解点加法的几何意义(直线与曲线的交点)是第一步。
函数论工具(以 $wp$ 函数为例):最巧妙的证明往往不是从头证明代数公式,而是利用一个已知具有良好结构性质的工具(如 $wp$ 函数),将椭圆曲线上的点加法映射到这个工具的自变量的加法上。因为自变量的加法是满足结合律的,所以点加法也必然满足结合律。
这种方法避免了繁琐的坐标计算,而是利用了更高级的数学结构来保证性质的传递。它将一个具体的代数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抽象的函数论层面,从而获得了一种“不爆算”的优雅证明。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可以去研究一下黎曼曲面上亚纯函数的除子和函数域的结构,这些是更本质的解释。但上述关于 $wp$ 函数的思路,已经揭示了那种更巧妙、更具洞察力的证明方式。它不是在数字上纠缠,而是在结构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