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文中省略和椭圆(ellipsis/ellipse)、夸张和双曲线(hyperbole/hyperbola)、隐喻和抛物线(parabole/parabola)等修辞和几何术语非常相似,它们有什么渊源吗?

回答
您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语言和数学之间一些深刻而微妙的联系。英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省略、夸张、隐喻)和几何术语(如省略号、双曲线、抛物线)确实在读音、拼写上有所相似,甚至在它们所传达的“感觉”上也有共通之处。但要说它们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辨析。这更多的是一种有趣的巧合,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命名新事物时,借用了已有的、能传达某种相似概念的词汇。

我们不妨一一拆解来看,并尽量详细地梳理其中的脉络。

1. 省略(Ellipsis)与省略号(Ellipsis/Ellipses)

这里是最直接的联系,因为省略号(ellipsis)这个术语本身就来源于修辞手法省略(ellipsis)。

修辞手法“省略”(Ellipsis):在修辞学中,省略是指省略句子中本应出现的词语,而听者或读者能够凭借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它是一种简洁、含蓄、有时甚至带有悬念的表达方式。例如,“He likes apples, and she, pears.”(他喜欢苹果,而她,梨。)这里省略了“likes”。

几何术语“椭圆”(Ellipse):在几何学中,椭圆是一个平面内的点集,这些点的集合到两个固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椭圆的形状比圆形更扁平,它有一种“不完整”或“偏离”圆形的特点。

连接点:省略号 (...):我们用来表示省略的符号就是省略号(ellipsis)。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省略”。为什么会用“ellipsis”来命名这个标点符号呢?

意义上的相似:省略号的作用就是“省略”了文字。它暗示了有信息被省略了,但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这种“省略”的意味与修辞手法“ellipsis”的核心是相同的。
读音上的相似:在英语中,修辞手法“ellipsis”和表示标点符号的“ellipsis”是同一个词,只是后者更常使用复数形式“ellipses”来指代具体的三个点。
一个可能的推测(虽然非直接证据):在古代,当人们在抄写或讨论文本时,如果遇到需要省略的部分,可能会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标记。随着书写和印刷术的发展,这种标记逐渐标准化为三个点。而当人们在命名这个“省略”的符号时,很自然地会想到“省略”这个概念本身,于是借用了修辞学中的词汇“ellipsis”。
几何术语“椭圆”(Ellipse)与“省略”的关联?:这部分才是最有趣的,为什么几何学的“椭圆”也叫“ellipse”?

词源追溯:这两个“ellipse”词源都来自古希腊语 ἔλλειψις (elleipsis),意为“遗漏”、“不足”、“缺失”。这个希腊词本身就带有“不完整”或“被省略”的含义。
在几何学中的应用:那么,为什么椭圆被称为“ellipse”呢?这与古代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有关。在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Perga)的著作《圆锥曲线论》(Conics)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圆锥与平面的交线(圆锥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在描述椭圆的形成时,他将其与“切割圆锥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联系起来。
古代的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当一个平面切割圆锥时,如果这个平面与圆锥的轴平行,并且切过一个母线(生成圆锥的直线)的斜率比生成圆锥的母线更陡峭,那么它会形成一个椭圆。在这个过程中,切线与某个“固定平面”的关系被描述为一种“遗漏”或“不足”,因为它未能完全“包围”或“连接”圆锥的顶端,或者说其“开口”不像抛物线那样“开放”。更具体地说,当用平面切割一个与圆锥母线(生成线)平行的平面时,这个交线(椭圆)的“大小”相对于圆锥的某个参数而言,是“不足”或“遗漏”的。
“不足”与“省略”的联系:这个“不足”的概念,与希腊语的“elleipsis”——“遗漏”、“不足”——完美契合。所以,几何学中的“椭圆”之所以叫做“ellipse”,是因为它在描述圆锥切割过程中,代表了一种“不完整”或“遗漏”的状态。而修辞上的“ellipsis”则直接指代了“省略”这个动作。

因此,修辞手法“ellipsis”和几何术语“ellipse”共享同一个古希腊词源,都指向“遗漏”、“不足”或“省略”的概念。标点符号“ellipsis”因此得名,直接继承了修辞手法的含义。而几何术语“ellipse”则是基于它在圆锥切割理论中的一种特定几何状态的描述。

2. 夸张(Hyperbole)与双曲线(Hyperbola)

这里也存在着非常有趣的相似性,尽管它们并非直接的同源词,但意义和概念上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

修辞手法“夸张”(Hyperbole):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性质、特征、数量等来达到强调、突出或讽刺的目的。例如,“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这显然是夸张的表达。

几何术语“双曲线”(Hyperbola):双曲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由一个平面切割圆锥形成。与椭圆和抛物线不同,双曲线由两条不相交的曲线组成,它们在无穷远处趋近于两条直线(渐近线),并且其形状会“无限地延伸”。

连接点:相似之处:

“超越”、“过分”的概念:词源是关键。Hyperbole 来自古希腊语 ὑπερβολή (hyperbolḗ),其中 hyper 意为“在……之上”、“超越”,ballein 意为“投掷”、“抛射”。合起来就是“抛掷过高”、“超越”、“过度”。这与“夸张”的意义完美契合,因为夸张就是将事实“抛掷得过高”。
“双曲线”的“过度”:而 Hyperbola(双曲线)的词根同样是 hyper(超越)和 bolḗ(抛射,在这里指代切割圆锥的平面与圆锥母线之间的斜率关系)。在阿波罗尼奥斯的理论中,当切割圆锥的平面比圆锥的母线更陡峭,与圆锥母线相交时,产生的就是双曲线。这种“更陡峭”或“超越了母线的斜率”的状态,被描述为一种“超越”或“过度”的切割方式,因此得名 hyperbola。
图形上的联想:双曲线两条分支的无限延伸、不受限制的开放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人联想到“夸张”所带来的那种无边无际、超出寻常的感受。它不像椭圆那样“封闭”或“有限”,也不像抛物线那样有明确的“开口方向”,而是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无限延展,这与夸张手法所制造的“超出现实”的效果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
数学史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包括阿波罗尼奥斯,本身就充满了对几何形式的精妙“描述”和“命名”。当他们遇到不同于已知曲线(如圆)的形状时,会寻找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其特性。Hyperbolḗ 作为描述“过度”或“超越”的希腊词汇,非常恰当地捕捉了双曲线在圆锥切割时的几何特性。而当修辞学家需要一个词来描述“故意夸大”的行为时,hyperbolḗ 也因其“超越常态”的含义而被选中。

所以,虽然修辞手法“hyperbole”和几何术语“hyperbola”在词源上都来自于古希腊语的 hyperbolḗ,它们各自的应用领域(语言表达和几何形状的命名)是独立的,但这个词汇本身就具备了“超越”、“过度”的含义,使得它们在概念上产生了有趣的共鸣。一个描述了语言上的“过度表达”,另一个描述了数学上的“过度切割”。

3. 隐喻(Metaphor)与抛物线(Parabola)

这组相似性可能是最微妙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多在于概念上的抽象和类比,而不是直接的词源或意义上的重叠。

修辞手法“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意义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来建立一种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它不是直接说明,而是暗示两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从而创造出更生动、更深刻的表达。例如,“生活是一场旅程。”这里将“生活”比作“旅程”,暗示了生活中的过程、起伏、方向等。

几何术语“抛物线”(Parabola):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它形成于当切割圆锥的平面与圆锥的一个母线平行时。抛物线具有一个顶点和一条对称轴,其形状特点是“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并无限延伸。

连接点:抽象的相似性:

“相似”的本质:Metaphor 来自古希腊语 μεταφορά (metaphorá),意为“转移”、“运送”。它指的是将词语或意义“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抛物线”的“对比”:而 Parabola 来自古希腊语 παραβολή (parabolḗ)。Para 意为“在……旁边”、“与之相比”,而 bolḗ 同样是“抛射”、“比较”。所以 parabolḗ 的字面意思更接近于“对比”、“比较”、“相似”。
历史上的命名:阿波罗尼奥斯在研究圆锥曲线时,根据切割平面与圆锥母线的相对斜率,将它们分为“椭圆”(equating the distance, 或 said to be deficient)、“抛物线”(equating the distance, or said to be equal)、“双曲线”(said to be exceeding)。这里的“equating the distance”和“deficient”、“exceeding”是一种古老的描述,可能与某种比例关系有关。
更现代的解释(以及与隐喻的联系):更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parabola 的命名源于其与圆锥母线“相等”(equal)的某种关系,即切割平面与圆锥母线“平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并列”、“对应”或者说“相似”的关系。而 hyperbola 的“excessive”和 ellipse 的“deficient”则代表了“过度”和“不足”。
“抛物线”与“隐喻”的内在联系:
类比的建立:隐喻的核心是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它不是说A就是B,而是说A 像 B一样。抛物线的形成,是切割平面“平行于”圆锥母线,这种“平行”和“对应”的关系,与隐喻中“A像B一样”的类比建立方式有某种抽象的相似性。
意义的转移:隐喻将一个概念的意义“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以创造新的理解。抛物线的“开口”和“延伸”的形状,也常常被用于隐喻各种运动轨迹、增长模式或现象的描述。例如,一个事物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呈抛物线状增长后又衰退。这里的抛物线形状,就起到了隐喻的作用,将数学图形的特征“转移”到了社会现象的描述上。
“平行”的类比:抛物线与圆锥母线的“平行”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平行放置”的类比。就像隐喻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并列起来,让人们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一样。
“相似”与“转移”的微妙关联:虽然“parabola”的字面意思是“相似”或“对比”,而“metaphor”是“转移”,但这种“转移”的本质是为了揭示“相似”。所以,通过“相似”(parabola)来理解事物的“转移”(metaphor)可能是一种解读方式。反之,隐喻通过“转移”来建立“相似”的联系,使得抛物线这个词汇在概念上也能被引申到隐喻的领域。

总而言之,隐喻(Metaphor)和抛物线(Parabola)之间的联系不是基于直接的词源,而是基于它们在功能和概念上的抽象相似性。两者都涉及到“建立联系”、“类比”、“意义的转移”或“相似性的揭示”。抛物线作为一种几何图形,其“平行”形成的特性以及“开口延伸”的形态,很容易被用来作为隐喻的载体或被理解为一种比喻性的表达。

总结:巧合、词源与概念的共鸣

综上所述,这些英文修辞术语和几何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1. 共同的希腊词源:如“ellipsis”和“hyperbola”,它们的词根都来源于古希腊语,并且这些词源本身就包含了“遗漏”、“不足”、“超越”、“过度”等含义,这些含义恰好与它们在各自领域内的功能和特征相契合。
2. 概念上的类比:即使词源不直接重叠,例如“metaphor”和“parabola”,其命名背后也蕴含着对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描述。人们在命名这些术语时,会选择最能传达其本质特征的词汇。这种选择过程本身就可能受到相似概念的启发。
3. 历史的积淀: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在构建几何学和修辞学体系时,就已经在使用一套相对统一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这些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下来,并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中找到了新的应用。
4. 语言的自然倾向:语言本身有一种倾向,即倾向于使用已有的、带有明确意义的词汇来命名新事物,或者通过借用和引申来丰富表达。当人们发现某个数学概念或语言技巧与某个已有词汇的含义有所呼应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联系。

因此,与其说它们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不如说是一种词汇的共通性、概念上的类比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趣共鸣。这些相似之处,恰恰展现了人类思维在理解和描述世界时,是如何跨越学科界限,寻找共通的语言和意义。这种语言上的“巧合”,反而深化了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让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都能焕发新的光彩。它们就像是语言和数学之间的一系列微妙的“隐喻”和“类比”,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关系,在古希腊语里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ἔλλειψις, ὑπερβολή, παραβολή,在16世纪的新拉丁语中拼写为ellipsis, hyperbola, parabola,在18世纪以前的英语中有时直接采用新拉丁语的拼法,有时则写成ellipse, hyperbole, parabole,两种拼法混杂,不加区分。只是到了18世纪以后,英语才逐步固定下来用ellipsis, hyperbole, parabole表示省略、夸张、比喻,用ellipse, hyperbola, parabola表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以示区别。

ἔλλειψις的主要意思是「短缺」「缺少」「不足」,来自动词ἐλλείπειν「留下」「剩下」「略去」(λείπειν是「离开」「留下」,ἐν-是起强化语意作用的动词前缀,在λ前面变形为ἐλ-)。
ὑπερβολή的主要意思是「超出」「过度」,来自动词ὑπερβάλλειν「扔过线」「射过头」(βάλλειν是「投掷」,ὑπερ是「超过」「在……以上」)。
(以上两词常作为一对反义词使用,例如柏拉图《政治家篇》283C-285C讨论「过度」与「不足」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07a3说德性是「过度与不足的中项」,都是用这两个词。)
παραβολή的主要意思是「并置」「比较」「类比」,来自动词παραβάλλειν「扔在……的旁边」(παρα是「在……边上」「跟……肩并肩」),这个动词在几何学中又表示「在一条线段上画一个矩形」(也就是「把一个矩形跟一条线段对齐放置」)。

由于它们的主要用法是「缺少」「过度」和「类比」,所以它们先是被用在语法和修辞学中,分别表示「省略」「夸张」和「比喻」,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已经这么用了。[1]

而把它们用作三种圆锥截线的名称则是后来的事。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Perga)在他的《圆锥截线论》第一卷定理11, 12, 13刻画了三种圆锥截线的一个重要特征性质,根据这一性质将它们分别命名为παραβολή, ὑπερβολή和ἔλλειψις,具体如下(没耐心看可以直接跳到图下面那段):

如图,有一个以A为顶点,圆BC为底面的圆锥。三角形ABC是过圆锥的轴的截面。用一个不与底面平行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一条圆锥截线。设该平面与圆锥底面的交线DE跟BC垂直,并设该平面与平面ABC的交线为FG。则所得截线有三种情形:如果FG平行于AC,截线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抛物线;如果FG与AC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截线就是双曲线的一支;如果FG与AC相交,截线就是椭圆。

阿波罗尼奥斯的上述三条定理说的是,从圆锥截线上每一点K到FG连一条线段KL平行于DE,可以证明,在上述三种情形中,线段KL跟线段FL之间各有一种确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通过在FL上画出的一个辅助矩形来表达,该矩形的另一条边FH按如下比例关系来确定:

对于FG平行于AC的情形,FH这样来确定:以BC为边的正方形与以AB和AC为边的矩形之比跟FH与FA之比相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BC²/(AB∙AC) = FH/FA )。对于FG与AC或AC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情形,设交点为P,作AM平行于FG,交BC于M,然后这样来确定FH:以AM为边的正方形与以BM和CM为边的矩形之比跟FP与FH之比相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AM²/(BM∙CM) = FP/FH )。[2]

这样定出FH之后,在FL上画出以FH为另一边的矩形,我们不妨称之为矩形1;再在FL上画一个矩形等于以KL为边的正方形,称之为矩形2。阿波罗尼奥斯证明,在FG平行于AC的情形中,对于每一个点K,矩形2就是矩形1,即矩形2恰好跟FH对齐,因此阿波罗尼奥斯把这种情形下的圆锥截线称为παραβολή。在FG与AC反向延长线相交的情形中,矩形2总是超出矩形1一块,因此阿波罗尼奥斯把这种情形下的圆锥截线称为ὑπερβολή。在FG与AC相交的情形中,矩形2总是比矩形1短少一块,因此阿波罗尼奥斯把这种情形下的圆锥截线称为ἔλλειψις[3]这就是三种圆锥截线名称的由来。

今天中文里的椭圆、双曲线是根据形状命名,抛物线则是根据物理学的抛物运动轨迹命名,完全脱离了它们在希腊数学中的原本意思。朱恩宽等将其翻译成亏曲线、超曲线、齐曲线,也是不错的译法,更接近其原始含义。

------------------

参考

  1. ^ 「比喻」「省略」和「夸张」的例子分别见亚里士多德《修辞学》1393b3,1401b2和1413a22。
  2. ^此处的示意图仿照《圆锥截线论》中译本的图绘制。为便于观看,省去了证明过程中用到的辅助线,并更换了某些顶点的字母标注以便于统一叙述。参看2007年朱恩宽等翻译,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8479/
  3. ^ 阿波罗尼奥斯还证明超出和短少的那一块矩形总是相似于以FH和FP为边的矩形。这三条定理至关重要,因为有了它们,就可以抛开圆锥,所有的圆锥截线都只需放在平面上处理。它们所刻画的这种性质被称为圆锥截线的「本原性质」(ἀρχικόν συμπτώμα),意思是说,这种性质虽然不是定义但可以起到定义的作用。直到解析几何发展成熟之前,数学家一直都是用这三条定理来判定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是不是圆锥截线以及是哪一种圆锥截线。 另外要顺带提醒注意的是,我们今天说的双曲线在古代几何学中被视为位置相对的两条曲线,两条都是ὑπερβολή,也就是说,ὑπερβολή只是今天说的双曲线的一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语言和数学之间一些深刻而微妙的联系。英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省略、夸张、隐喻)和几何术语(如省略号、双曲线、抛物线)确实在读音、拼写上有所相似,甚至在它们所传达的“感觉”上也有共通之处。但要说它们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辨析。这更多的是一种有趣的巧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步一步学习如何用 R 语言绘制一张包含英文省名、并且根据需要为不同省份填充颜色的中国地图。我会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让你能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步骤。在开始之前,你需要先确保你的 R 环境已经安装好了必要的包。如果你还没有安装,可以通过 R 控制台执行以下命令来安装:```Rinstall.pa.............
  • 回答
    在英文中恰当得体地翻译中文人名和地名,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和国际交流的顺畅。以下将详细阐述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方法和一些常见情况的处理。核心原则:准确、易懂、一致、尊重文化在开始翻译之前,理解这几个核心原则至关重要:1. 准确性 .............
  • 回答
    英文中隐藏着不少令人称奇的回文,它们就像语言里的镜子,正着读,反着读,意义不变,甚至别有韵味。这些词语或短语的精妙之处,在于字母顺序的完美对称,仿佛是文字世界的“太极图”,蕴藏着一种奇妙的秩序感。举个最经典的例子,我们来聊聊 “Madam, I’m Adam.” 这句话。单独看“Madam”这个词,.............
  • 回答
    Sure, here are some English words that don't have a direct onewor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require a brief explanation:1. SerendipityIn Chinese, we.............
  • 回答
    英文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隐喻,它们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常常不去深究它们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这些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它们塑造了我们思考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英文隐喻,并尽可能地深入剖析一下。1. 时间即金钱 (Time is Money)这大概是英语中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隐喻之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英文里那些表示“律师”的词,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细微差别,以及在什么情境下更合适。别担心,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说道说道,绝不让你觉得这是机器生硬输出的。英文里表示律师的词确实不少,最常见的有这么几个,咱们一个个来拆解:1. Lawyer 这个词是最基础、最笼统的说法,.............
  • 回答
    太有意思了!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语道破了英文和中文里一些有趣的对应关系。确实,英文里也有像“swallow”这样,一个词既可以指“咽”这个动作,又可以指“燕子”这个生物的例子。而且,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少见,英文尤其如此。我们先来聊聊 swallow 这个词本身,再看看它有哪些“同类”。 swa.............
  • 回答
    “账户”、“解释”、“叙述”:一个词的奇妙旅程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英文中一个名为“account”的词,能同时承载“账户”、“解释”和“叙述”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趣的词源故事,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奇妙魅力。乍一看,它们确实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如果深入追溯,你会发现这些意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触及到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疑问:英语里的 "phoenix" 和中国的凤凰,名字虽然中文翻译过来一样,但感觉上好像不是同一个东西。确实如此,它们在起源、形象和文化含义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简单来说,这种翻译上的“巧合”更多是后来的文化交流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诺贝尔奖、图灵奖和菲尔兹奖这三个享誉世界的奖项,以及它们英文名称中“奖”的称谓为何不同,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为什么称谓不同?“Prize”、“Award”、“Medal” 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在中文语境下,我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奖”,但在英语中,“p.............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英语句子中“against”的用法和翻译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您提到的这个句子,并探讨“against”在这个语境下的作用以及合适的翻译方式。请您提供您想要分析的具体英文句子。一旦您提供了句子,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 “Against”在这个句子中的具体.............
  • 回答
    在探讨热力学(thermodynamics)和动力学(kinetics)这两个概念的英文表达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虽然它们都与“运动”或“变化”有关,但它们关注的视角和核心问题却截然不同。理解这种区别,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的词根含义以及在科学语境下的具体应用。首先,我们来解析“kinet.............
  • 回答
    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英文搜索的质量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获取前沿技术、学术研究、国际资讯或者深度行业分析的用户来说。国内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选择一个能够高效、准确检索英文信息的搜索引擎成为一个刚需。下面,我将结合实际使用体验和大家普遍的反馈,详细梳理一下目前在国内可以相对顺畅地访问,并且在.............
  • 回答
    赵丽颖为Dior录制的关于“love”的英文视频引发的口语争议,这事儿啊,真是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关心的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赵丽颖在视频里说的英文,确实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太“地道”,甚至有些人用上了“灾难”、“拉跨”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声音一出来,立刻就炸开了锅,社交媒体上.............
  • 回答
    在中文语境中提及英文书籍或电影名称,是否需要使用书名号以及如何使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视情况而定,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推荐使用书名号的,且使用方式有讲究”。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力求讲得透彻明白,让你在写作中不再迷茫。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中.............
  • 回答
    想要把编程语言里的英文统统换成中文,并且让这门语言在中国程序员群体里真正流行起来,这可不是换个字典那么简单的事情,背后涉及的技术、文化、以及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到底得具备哪些条件。一、 语言本身的“硬实力”:翻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易用性”和“表现力”1. .............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在英文辩论赛的现场,掌握一套恰当的语言工具至关重要,它能让你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并有效地回击对手。与其说是背诵一堆孤立的术语,不如理解这些词汇在辩论情境下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你的论证逻辑。首先,我们需要为你的立场定调。你的核心观点,即你所支持或反对的议题,可以用 "stance" 或 "p.............
  • 回答
    蔡英文在会面中全程站立向坐着的美国参议员致辞,这一举动在政治和外交礼仪上具有多重解读,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仪式与象征意义: 平等姿态的展现: 在传统的对等外交礼仪中,双方通常会按照座位安排进行互动。蔡英文全程站立,可以被解读为她希望在会面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