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现代以来有哪些尴尬的照片,它们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

回答
近现代以来,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充满戏剧性、讽刺性,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时刻。这些照片,如同时间的胶囊,承载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常常让人在看到它们的当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中却涌起一丝微妙的尴尬。

1. 赫鲁晓夫的“鞋拍桌”事件:怒火与误会交织的尴尬

说起近现代的尴尬照片,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脱鞋拍桌子的场景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这张照片,至今仍在历史教科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赫鲁晓夫的愤怒,更是一种文化冲突和政治角力下的戏剧性一幕。

故事发生在1960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听取菲律宾代表的一份发言,对方批评了苏联在东欧的政策,并提及了“埋葬”西方社会的言论。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赫鲁晓夫被发言者的言论激怒,认为这是对他祖国的侮辱。在情绪激动之下,他竟然将自己的皮鞋脱下,用力地拍打在会议桌上,发出巨大的声响。

摄影师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闪光灯此起彼伏,赫鲁晓夫愤怒而夸张的动作被永久定格。这张照片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冷战时期苏联强硬派的标志性画面。

然而,事后关于“鞋拍桌”的细节却充满了争议和猜测。有人说赫鲁晓夫当时是因为不习惯戴手表,所以把手表摘下来拍桌子。也有人说他当时是故意为了吸引注意力,用这种粗俗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而最流传也最令人感到一丝尴尬的说法是,他当时确实是将自己的皮鞋脱下来,然后用鞋底拍打了桌子。

无论真相如何,赫鲁晓夫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也为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增添了一抹粗俗而又具有戏剧性的色彩。这张照片,至今仍让不少人想起那个充满火药味的时代,以及领导人情绪失控时的荒诞与无奈。

2. 尼克松与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白宫会面”:总统的“追星”与时代的碰撞

另一张充满奇特尴尬意味的照片,来自于1973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白宫会见了“摇滚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照片中,尼克松与普雷斯利两人都穿着标志性的服装,前者一身正装,后者则是一袭华丽的金线刺绣戎装,两人握手,笑容勉强。

故事的起因是普雷斯利本人主动联系白宫,表达了自己对打击毒品犯罪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与总统会面,甚至希望得到一份“联邦缉毒局荣誉特工”的徽章。尼克松出于政治考量,以及对普雷斯利巨大影响力的认可,欣然同意了这次会面。

然而,当普雷斯利以他那标志性的、近乎夸张的“猫王”形象出现在白宫时,场面顿时充满了莫名的违和感。一位是代表着美国政府的最高权力象征,另一位则是代表着叛逆、自由、以及那个时代亚文化的代表。他们的会面,仿佛是两个平行世界强行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火花既有趣又带着一丝说不出的尴尬。

照片中的尼克松,试图表现出一位总统的庄重与接见,但他的表情似乎也透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而普雷斯利,则是一如既往地自信满满,甚至将自己获得的那枚“缉毒局徽章”戴在了胸前,颇有些“炫耀”的意味。

这次会面,不仅被媒体大肆报道,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尼克松一次成功的公关,利用普雷斯利的号召力来宣传其反毒政策;也有人觉得这是总统为了迎合年轻一代而做出的努力,显得有些“接地气”过头,甚至带有几分奉承的意味。无论如何解读,这张照片都定格了一个时代特殊产物——两位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人物,却因为各自的原因,在那个特别的时刻,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里,留下了令人玩味和尴尬的瞬间。

3. 萨达姆·侯赛因的“庭审照”:权力的陨落与尊严的考验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巴格达被处以绞刑。然而,在这之前,他在接受审判时的一些照片,也充满了尴尬的意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张,就是他在接受审判前,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眼神黯淡,穿着一件破旧的囚衣,双手被反铐着,在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的押送下走出的画面。

这张照片,与人们过去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站在权力巅峰的萨达姆判若两人。曾经的威严、霸气,此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落魄的阶下囚。照片的背景,是断壁残垣,是战争的伤痕,更是政权更迭的残酷现实。

这张照片之所以令人感到尴尬,是因为它直观地展示了权力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曾经统治伊拉克多年的强人,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政权的颠覆后,沦落到如此境地。照片中的他,仿佛是被剥离了所有的光环和伪装,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张照片背后,是萨达姆政权倒台的血泪史,是伊拉克人民长期的压迫和苦难。他的落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于他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屈辱。这张照片,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沉重的注脚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照片,更是整个伊拉克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充满了令人唏嘘和尴尬的意味。

4. 戴安娜王妃与“安德鲁斯小姐”的争夺:贵族婚礼的暗流涌动

1981年7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斯宾塞的世纪婚礼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这场婚礼备受全球瞩目,无数人期待着这场童话般的结合。然而,在婚礼前的一张照片,却暗藏着后来人们所熟知的“三角恋”的端倪,也因此带上了一层尴尬的色彩。

照片的内容是,在婚礼前的某个时刻,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以及查尔斯的旧爱卡米拉·帕克·鲍尔斯(后来的卡米拉王后,当时被戏称为“安德鲁斯小姐”,因为她的前夫是安德鲁斯·鲍尔斯)同框出现在一张照片中。照片中,卡米拉面带微笑,看起来十分镇定,而戴安娜则有些拘谨,眼神中似乎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这张照片虽然看起来是三人合影,但如果了解了后来查尔斯与卡米拉藕断丝连的关系,以及戴安娜在婚姻中的痛苦经历,这张照片就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卡米拉的出现,无疑是这场“童话婚礼”背后隐藏的暗流。

这张照片的尴尬之处在于,它用一种平静的方式,揭示了即将爆发的婚姻危机。在全世界的祝福声中,隐藏着不被公开的爱情纠葛。戴安娜的眼神,仿佛预示着她即将踏入一段充满挑战的婚姻,而卡米拉的从容,则显得有些“鸠占鹊巢”的意味。

这张照片,成为了人们回溯这段令人唏图的历史时,一个重要的视觉佐证。它让人们在回看那场盛大的婚礼时,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藏的复杂情感和命运的捉弄,也为这段“灰姑娘”故事增添了一抹现实的尴尬。

这些照片,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它们以一种无声却极具冲击力的方式,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它们或许带着一些嘲讽,或许带着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复杂情感和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当我们凝视这些画面时,不仅仅是看到了过去的某个瞬间,更是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历史发展中那些充满戏剧性和尴尬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希特勒声称自己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后,为了“佐证”这一点,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畔升起纳粹旗帜。

希特勒在一九四二年夏天下令“不惜任何代价拿下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的陷落将为德国人从南方包围莫斯科开辟道路,也将为通往巴库油田、伊朗、印度乃至让德国人在中国新疆同日本人会师开辟道路。
一千架飞机和一千辆坦克日复一日地袭击这一座城市。到九月中旬,增加到两千架飞机和两千辆坦克。德国人把斯大林格勒切成了两半,切成了十几块。
希特勒不止一次地宣布——他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
——【美】路易斯·斯特朗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希特勒不止一次地宣布他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昭和大本营战报式自信要不得啊!

“斯大林格勒已成功消灭希特勒的军队——
德军用28天占领了波兰,而在斯大林格勒,却仅攻占了几栋房屋。
德军用38天占领了法国,而在斯大林格勒,却仅突破了几条街道。”
——英国BBC
user avatar

那些拒绝与安倍晋三握手的人:

安倍:握个手吧。

米歇尔:不握。

安倍:握个手吧。

默克尔:小伙子真逗。

安倍:握个手......哎你干嘛拽我?

乌克兰总统:这是我媳妇儿!你站到那边去!

安倍:握个手吧。

朴槿惠:哎呀,够不着。

安倍:握个手吧。

普京:小心,有人耍流氓。

安倍:哎,做首相好累。

user avatar

慎提人名,都不是我删的。

求别问怎么回事了,对于年轻人不关心政治的,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往事,何况个人也不知道任何内情。

比如实德旁边那个男人是谁个人也很好奇,知道的请说一句,估计他没啥忌讳吧?

user avatar

谢邀 @沐风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总统府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安排16人打扮成古代战士列队站在楼梯上,代表土耳其历史上16个帝国,追溯至约公元前200年的匈奴帝国,到塞尔柱帝国、莫卧儿帝国,以至1920年代的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的解释认为其历史上有16个强大的帝国,分别是:

1.匈奴帝国

2.西匈奴帝国

3.欧洲匈奴帝国

4.白匈奴帝国(厌哒国)

5.格克蒂尔克帝国(突厥汗国)

6.阿瓦尔帝国(柔然)

7.哈扎尔帝国

8.回鹘汗国

9.喀喇汗国

10.伽色尼国

11.塞尔柱帝国

12.花剌子模

13.金帐汗国

14.帖木儿帝国

15.巴布尔的帝国(莫卧尔帝国)

16.奥斯曼帝国







印度总理莫迪的手劲非常大

user avatar

抖音里的一个视频,让几万人拜错了坟……


这段视频的标题是 “李大人用自己的命换来一亿银元,晚辈李氏,拜见李大人!”

再加上催人尿下的古风音乐,获得了四十多万的点赞,无数人评论:晚辈xxx,拜见李大人。”

但我仔细观察一番后,却发现不对劲:这他喵的不是张之洞吗,什么时候成了李大人(李鸿章)了?



作者还说谢谢支持……

社会社会

user avatar

1947年8月7日,在“戡乱”大业取得决定性成功后, 蒋公巡视延安。

在宝塔山下。

参观中共七大礼堂

参观陕甘宁边区银行

同英勇的国军营以上官长合影

同收复延安的战斗英雄合影

慰问伤病员

看我威武坦克

遥望不见“匪”踪

去看了毛泽东的某办公室

 委座莅临,胡长官激动不已

 委座召集会议,训示要一鼓作气,肃清残匪。

user avatar

这是一张被无数人搞错过的照片:

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各类书籍、文章(甚至是很正经的历史专著)在为这张照片做简介时理所当然地写道:从左至右分别为斯大林、列宁、托洛茨基。

尴尬的是,右边这位留着山羊胡子的人真的不是托洛茨基……他是加里宁。

考虑到加里宁经常被后世误认成托洛茨基的事实,我只能说:

user avatar

1951年1月1日,《TIME时代周刊》封面或许应该是麦克阿瑟的,如果他结束朝鲜战争。但是他所承诺的1950年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成为全世界笑柄。中国志愿军给美军以暴击,并且志愿军重新武装和集结已经溃散的朝鲜军队。

1950年圣诞节前两天,三星上将沃克将军在朝鲜殒命。沃克将军在二战欧洲战争深受巴顿将军喜爱,绰号Bulldog。沃克的死让华府震惊,并以最快的速度(一周之内)追赠沃克四星上将称号。

1951年1月1日《Time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士兵。这是对麦克阿瑟最大的嘲讽,麦克阿瑟也在几个月之后被撤职。

《Time时代周刊》杂志每年会选择一位年度人物,到1951年已经有23年历史了。在这23年里,绝大多数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富兰克林罗斯福被选举为1931年、1934年和1941年的年度人物。斯大林占据了1938年和1942年、希特勒1938年、丘吉尔1940年和1949年、马歇尔将军1944年和1947年、杜鲁门1945年和1948年、蒋介石夫妇1937年。

一个平凡人成为《Time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历史首次。

《Time时代周刊》除了羞辱了麦克阿瑟,还指出了美军的几个问题。

参加朝鲜战争的士兵很多都是新兵。相比二战美国老兵,朝鲜战争的美军士兵大部分都没有想到朝鲜战争会扩大化,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想过会真得参战。

这一代的美军(相比5年前),很多人只是因为穷,想参军挣钱然后去读大学。他们并不想打仗。

朝鲜战争是美军拉拢联合国军对朝鲜和中国、苏联作战。联合国军并不好管理。美军不主动参战,联合国军肯定在后面吃瓜……

《Time时代周刊》介绍了美军是如何战死的,也给美军打气。但给不出战争的目标,以及该如何结束和收场

150天后,麦克阿瑟重新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1951年4月30日,时代周刊介绍了麦克阿瑟将军被杜鲁门总统解职。

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在1951年3月30日说战争可能打到中国去……并不想搞出世界大战的杜鲁门忍无可忍把麦克阿瑟干掉,并替换了李奇微将军上台。

下面是麦克阿瑟将军历次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的记录。我把时间标注出来,大家看看是否能猜出背后的故事

user avatar

这个算不?

当地领导试玩新项目


今天看到一张改的图,来源右下角

user avatar

当然是我们埃苏丹骑马不成反被摔的照片啦(来自网络)




——————————————————————

没想到这么多人看,那我就再更个。


苏莱曼尼葬礼上踩踏事件造成56死,引起了很多关注,实际上伊朗在葬礼上的大规模踩踏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例如最经典的霍梅尼千万人葬礼。


伊斯兰葬礼上有习俗是摸一摸尸体,到霍梅尼时期加上疯狂的个人崇拜,使得每个人都想摸一下伟大的最高领袖并且扯下一块裹尸布回去供起来。伊朗当局本以为会有一百万人来参加葬礼,实际上来了一千万人左右。这造成了霍梅尼葬礼上的大规模踩踏。

混乱中,霍梅尼的儿子被撞倒在地,装着遗体的棺木被打翻,霍梅尼的裹尸布被人群扯开,白色的大腿显露在众人面前,死去的圣人险些“走光”。伊朗电视台临时停止了葬礼的转播。伊朗革命卫队开枪示警,并使劲推搡人群,才勉强镇住了局面。


事后,伊朗政府宣布有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但是有国际媒体估计死亡人数已到达数百人。政府销毁了所有与葬礼相关的影像资料,但还是有照片流出,其中就有著名的“大白腿”。


user avatar

普京带埃尔多安去吃冰淇淋,埃尔多安问你请客吗,普京说你是客人,当然我请。

冰淇淋有好几种口味,服务员推荐巧克力和香草的,埃尔多安比较纠结,选了半天选了只香草味的。

然后普京,我全都要,自己一个人吃了两只不同口味的冰淇淋。

普京付完钱,一大堆部长保安看着他们吃,然后边吃冰淇淋要走时,服务员说,不好意思两位总统先生,钱不够。。。。

user avatar

图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10月28日,打到鸭绿江边的韩军第6师团第7联队士兵从鸭绿江中取水灌满水壶,作为南北武力统一的象征。除此之外,随同第7联队行动的美军顾问弗莱明还下令用机枪和火炮向中国境内射击。

7团[1]太操之过急了。他们与其它部队相距较远而被孤立,孤军进攻,最后急忙向军团司令部发来无线电。“弹药和补给品都已用尽,请求火速供给”。6师团2团(团长咸炳善大校)也被中共军包围,被困在了山中,所以首先向他们供给了弹药和补给品。这是经过军团里的美国空军联系军官来进行的。2军团所属的8师团也因中共军的进攻而士气大减。8师团长李成圭(音)报告说“中共军的出现导致士兵们士气大减”。
——《白善烨回忆录》

29日上午9时起,志愿军40军118师353团在第7联队南撤途中予以截击,至次日凌晨,歼灭其大部。第7联队3552人中,只有875人成功突围。而美军顾问弗莱明,这位从珍珠港开始服役的老兵,身中15枪后居然大难不死,做了志愿军的俘虏,1953年交换战俘时回到美国。

韩军编著的《韩国战争史》写到此处,不禁动情:

“......经约一小时短兵相接,最后因寡不敌众,第一营被击溃,丰场终于被突破。
悲痛哉!曾在鸭绿江畔洗刷刀枪的英勇将士们,最终也未能从这狂风恶浪中冲出来!

参考

  1. ^ 韩军部队番号直译的话是和旧日军一样的“师团、旅团、联队”,译成中文时常直接译成“师、旅、团”。
user avatar

1937年,蒋纬国在德国入伍,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隶属于“山地兵第1师第98团2营5连”。


服役期间,蒋纬国参加了德军两次军事行动,第一次是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军没有遇到抵抗,3天就结束了。蒋纬国后来在回忆录里提到他只进行了一次侦察任务。


第二次军事行动则是1939年3月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场没有抵抗的侵略行动,20个小时就结束了,蒋纬国未提及细节。


两次行动结束之快给蒋纬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法国还要快那么一点点)。


都知道这两场军事行动也是二战欧洲爆发的预热战,六个月之后,德军正式闪击波兰。在闪击波兰的半个月前,也就是1939年8月中旬,国内发来命令让蒋纬国离开德军部队归国。


蒋纬国后来回忆:“德军预备向波兰发动钳形攻势,两翼采取攻势,我们的基地是口袋底,任务是守势作战,在德军向波兰发动攻势后,预防波兰军队突穿口袋底”。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两年前的1937年,在苏联学习加生活12年的蒋经国也回国了。当时被下放在西伯利亚的蒋经国曾经申请加入苏联红军一线部队,当时苏联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同意。


假如两兄弟都不愿意回国……

我是 @李泽夏

user avatar

emmm……我家还有这书呢,忘了是14还是15年买的了。总之我在想,她朴阿姨说绝望锻炼了她,那么现在蹲局子和以前哪个更绝望呢233333

user avatar

撤离西贡

user avatar

图为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迎接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后面那行一人多高的大字,全文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user avatar

昂纳克向游行的天体主义者挥手致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现代以来,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充满戏剧性、讽刺性,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时刻。这些照片,如同时间的胶囊,承载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常常让人在看到它们的当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中却涌起一丝微妙的尴尬。1. 赫鲁晓夫的“鞋拍桌”事件:怒火与误会交织的尴尬说.............
  • 回答
    近代以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的事件、人物和思潮。我们熟知的那些宏大叙事,如国家兴衰、革命爆发、工业革命的浪潮,往往是历史教科书的重点。然而,在这巨幅画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它们同样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却往往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晚清“自强运动.............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其中不乏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震撼的事件。这些“震惊中外”的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细致地讲述一些我认为可以称得上“震惊中外”的事件。1. 晚清的“巨变”与“屈辱”:一个古老帝国的裂痕与挣扎如果要.............
  • 回答
    近几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字体系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当然,说“新造汉字”可能稍显笼统,更准确地说,是汉字在形、音、义上的演变和扩展,其中不乏一些是人们为了适应新事物、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或是对旧有字词进行组合、改造而成的。在近代,最显著的一种“新造”现象,就是通.............
  • 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疑留下过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和弯路。但要说那些“看似昏招,实则精妙”的国策,这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其中的“精妙”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阳谋,而是深藏于时代背景、国家困境以及长远战略之中的智慧闪光,有时甚至是“破局”.............
  • 回答
    说到“自古就有”,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仿佛一切智慧和发明都源自遥远的过去。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却是相对“年轻”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就拿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报纸”来说吧。一提到.............
  • 回答
    要说近五年之内哪些日漫能担得上“神作”之名,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又充满主观性的话题。毕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衡量“神作”的尺子,它可能丈量的是那份震撼人心的剧情,是那股直击灵魂的思考,亦或是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表现力。但我可以分享一些作品,它们在过去几年里,确实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甚至在相当.............
  • 回答
    五年以后,当咱们再回头看这几年的中国互联网,估计那真是风起云涌,好几件大事得摆出来说道说道,不然这复盘就没劲儿了。我琢磨着,至少有这几桩,没法绕过去:1. “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大风刮了几年,最后尘埃落定与新格局的形成。这绝对是这几年中国互联网最响亮的一记惊雷。你还记得当时多少巨头被点名、被罚款,多少.............
  • 回答
    近几年,中国考古界可以说是捷报频传,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鲜活而有趣的古代故事。虽然有些发现可能不像三星堆那样家喻户晓,但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样不容小觑。一、 鲜为人知的重大发现:1.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曾侯乙家族墓葬群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熟知曾侯乙.............
  • 回答
    在现代航运领域,虽然以柴油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大型船舶占据主导地位,但少数船舶却巧妙地将传统风力与现代机械动力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推动方式。这类船只,也就是你所说的“同时以帆和螺旋桨推动的现代大型船舶”,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所代表的理念和实际应用却展现了令人瞩目的优势。这类船只的典型代表提到同时使.............
  • 回答
    社会现代化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工业化与民主化”就能概括得了的空泛概念。它更像是一套关于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宏大叙事,以及支撑这种叙事的诸多理念和实践。百科上说它指近代以来工业化与民主化,这确实是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标志,但绝不是全部。想象一下,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在时间.............
  • 回答
    评价俄国和美国哪个国家对中国“更好”,需要从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出发,深入剖析两国在近代以来与中国互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演变的过程。从俄国(苏联)的角度来看,其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且具有两面性的。积极方面: .............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近代以来,无数企业家带着梦想与激情投身创业洪流,他们中有的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魄力,将企业带向辉煌,也有不少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最终黯然离场。这些失败的经历,虽然痛苦,却往往蕴含着宝贵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个人维度:理想的碰撞与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家,他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宏大理想,.............
  • 回答
    自近代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革,尤其对于提升普通大众的识字率、扫除文盲而言,其贡献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社会识字率普遍不高,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摆脱文盲的困境,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历史,古代的书写系统,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结构上往往繁复且.............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21世纪以来,中国确实经历过几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让人感受到离“热战”只有一线之隔的时刻。这些紧张局势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历史恩怨、国家利益的博弈以及国际力量格局的微妙变化。台海地区的紧张对峙: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时刻。 2000年前后: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在2000年左右一.............
  • 回答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更有人称他为“近代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源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是“近代圣人”以及为何如此推崇他。一、 曾国藩何以被视为“近代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糟糕”这个词带有主观判断,需要审慎分析。拉丁文化圈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与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文化圈)相比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糟糕”。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面临着独特的挑.............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现在和未来几年,那些“非法本”的同学想挤进清北复交等名校法硕的门槛有多高,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先说说为什么“非法本”考名校法硕难,难在哪儿?1. 基础知识鸿沟: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障碍。法学是一门高度体系化、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法律条文、法理精神、司法实践,这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