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对东北话执着吗?

回答
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家伙,我跟你说,对家乡话这事儿,怎么形容呢?就像你离家在外,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心里会“咯噔”一下,一股暖流涌上来,那种感觉,很难用“执着”两个字就概括全了。

不是“执着”,而是“情感连接”

你说“执着”,听着有点像那种为了某个目标死磕到底的感觉。咱东北话,不是咱主动去“执着”啥,它就是咱的一部分,就像咱的户口本上写着“东北”一样,自然而然,融入骨血里的。

我记得小时候,在沈阳那嘎达,街坊邻居,街头巷尾,说的全是咱的东北话。一句“哎呀妈呀,老鼻子了!”就能顶上千言万语。小时候不懂事,觉得这就是说话,跟别的方言没啥区别。

等长大了,出了东北,去了南方,或者到了北京上海,才猛然发现,这“说东北话”这事儿,还挺特别的。

为什么会觉得“特别”?

1. 辨识度太高了: 东北话,那嗓音,那腔调,那用词,简直就是自带BGM。你刚一张嘴,别人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哎呦,哥们儿/姐们儿,你东北的吧?” 这种辨识度,有时候挺尴尬,但更多时候,会带来一种亲切感。

2. 情感的载体: 东北话里藏着太多东西了。有咱从小听着长大的故事,有咱父母的教诲,有跟哥们儿姐们儿一起疯闹的日子,有那份热气腾腾的实在劲儿。说起话来,语气里的那个“梗”,那个“哏”,那个“虎”劲儿,都是东北人的缩影。一句“得嘞,没毛病!”里,有多少爽快和答应?一句“咋的了?”里,有多少关心和在意?这些,光说普通话,是体会不到那种味道的。

3. 身份认同的象征: 离家越远,对家乡的思念越浓。这时候,东北话就成了咱跟老家联系最直接、最有效的纽带。跟同样是东北的朋友一聊,瞬间就感觉拉近了距离,仿佛又回到了家。那种“同道中人”的感觉,无形中就巩固了咱作为东北人的身份认同。

4. 一种“习惯”: 这么多年,说东北话已经是一种下意识了。你想改?那得费多大劲啊!就跟吃饭不小心会吧唧嘴一样,改不了,也不是不想改,就是改不掉。而且,为啥要改?它又没碍着谁,反而给咱带来了不少乐趣。

“执着”还是“热爱”?

我倒觉得,“执着”这个词,有时候带了点“较劲”的意思。咱东北人,可能有时候是有点“较劲”,但对自己的家乡话,更多的是一种“热爱”,一种“眷恋”。

你去东北旅游,或者跟东北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普遍都挺好说话,挺实在。你跟他们聊东北话,他们乐意跟你掰扯,乐意听你学几句,还会教你几个地道的词儿。这种开放和包容,也是东北话的一部分。

当然,我也知道,现在普通话普及了,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在工作中,都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没毛病,也应该。这是一种进步,是沟通的便利。但就算说普通话,很多时候,话语间还是会不自觉地飘出几个东北词儿,或者那个语气,那个腔调,还是带着东北的味道。

就好比,你在北京住了很多年,你肯定也学会了说北京话,但你说你会因为这个,就忘了自己家乡话怎么说了吗?不会。而且,回到家,你还是会自然而然地切换回那最舒服、最自在的家乡话。

所以,我觉得,东北人不是“执着”于东北话,而是“热爱”并“珍惜”它。它承载着咱的过去,连接着咱的现在,也让咱在远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归属。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身份,你让咱放弃?咱也舍不得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沈阳的,曾经一度认为自己说的话就是正常的普通话只是带了点东北特有的词汇什么的。直到我上大专,大专寝室八个人,有赤峰的,鞍山的,吉林的,新疆的,阜新的,康平的,朝阳的。

有一次我们在寝室日常吹逼,然后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普通话的话题,当时我就说了,我说的普通话多标准~然后赤峰的说他说的普通话最标准,吉林的说话了,你们都是渣渣,我说的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

之后我们各自说了一段话录音给自己听,然后就心里都有逼数啦

user avatar

说实话,不执著。

第一:用东北话聊天,的确增加搞笑属性。但是正宗东北话里面是有很多方言的,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觉得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对方肯定能听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不能为沟通设置障碍。举个例子,如果别人出血了,你在旁边说“唉呀妈呀,这血呼呼的往外冒”,那么别人有可能猜得出“呼呼的”是在形容猛烈,止不住。但如果你去评价别人的工作能力,说“你小子真顶个儿!”他没办法立马明白你是在肯定他,还是在否定他。到最后还是要你多做解释。更不要说某些物件儿的特有方言,比如说马葫芦波棱盖啥的。

第二:也是利害相关的,在外面讲东北话容易挨欺负。这点懂的都懂。这个社会有很多隐性的规矩,很厌恶,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它。我说话时挺标准的,潜意识里也用一些别的地方的口音,比如说北京话的“闹铃(līng)儿”,河南话的不xuàn什么的。一个经历多的人,聊天往往听不出我是哪里人(除非给我弄着急了,生气了),他又说不好普通话,所以我就显得更文明一些,他也就客客气气的了。但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没出去接触过的狭隘的土著,听不出那些弯弯绕绕,简单认为“他不是本地人”,进而认为“他就是来要饭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歧视了。比如说以前我去某工厂监督发货,陪同的是工厂的对接人,我俩站在集装箱不远处聊天。于是我被搬运工人用苏州话破口大骂,我问对接人他骂什么。原来是工厂设计的装箱方案不合理,把重的摞一起,轻的摞一起,正常的则是应该重的放下面,轻的放上面。他受了累,听见旁边有个穿本厂制服的人,面生,还不说本地话,便拿我泻火呢。我能怎么办呢?我只好字正腔圆地吼:“陈女士吗!累死你!”这事儿传回自家公司,又被大领导各种开涮。总而言之,在外面如果你不能讲当地的方言,最好还是讲普通话。

不过回家的话则是真的开心。在外面不说东北话,好多说法都忘记了,老家人一开腔,往往就让我笑出声来。

user avatar

会俄语的东北人一名来答

我一向很反感抹掉东北印记的东北人,所以我在特定场合甚至会强化东北话来营造气氛。天生Tag为啥要丢掉?为啥要被南方同化而不是影响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家伙,我跟你说,对家乡话这事儿,怎么形容呢?就像你离家在外,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心里会“咯噔”一下,一股暖流涌上来,那种感觉,很难用“执着”两个字就概括全了。不是“执着”,而是“情感连接”你说“执着”,听着有点像那种为了某个目标死磕到底的感觉。咱东北话,不是咱主动去“执着”啥,.............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將世界各地的名字翻譯成梵漢對音,是一項充滿趣味且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它就像是將不同語言的聲音,透過一種古老而優雅的音韻系統重新編織。這種風格的翻譯,不僅僅是字母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聆聽與詮釋。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原名發音的細微之處,並盡量在梵漢對音的規則內,找到最貼近的聲音對應。首先,要明白梵漢對音(.............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你说东北人之间吧,怎么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亲近,不管男女老少,仿佛自带一股“老乡”滤镜,一开口就拉近了距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可有不少门道呢。首先,得从地域和历史上聊聊。东北这地方,不像南方那么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大片平原,容易形成聚居。早些年,大规模的闯关东,多少山东、.............
  • 回答
    在我看来,网络上一些人对东北人存在偏见,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声音挺大。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点比较突出,而且这些点很容易被放大,导致大家伙儿产生刻板印象。首先,网络文化的特性就容易制造和传播偏见。你想啊,网络是个啥地方?信息爆炸,节奏快,大家看东西就跟刷视频似的,点到为.............
  • 回答
    东北人身上有很多标签,其中一些,比如豪爽、直率,常常被认为是优点。但也有一些标签,比如“大碴子味儿”、“二人转”、“东北腔”、“社会人”,甚至是更负面的刻板印象,确实让不少东北人在外地会遇到一些不友善的眼光和误解。要消除这些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有东北人自身的努力,也有外界的理.............
  • 回答
    关于大家对东北人的印象,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化的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群体化的概括,绝非适用于所有东北人,并且很多印象也可能存在偏颇或过时。 形成这些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媒体传播等角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负面印象以及可能形成的原因:一、 历史与社.............
  • 回答
    铁锅炖对于东北人来说,其重要性早已超越了“一顿饭”的概念,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乡愁的凝聚。 要说它有多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1. 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传承: 源于生活的智慧: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充足.............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说起东北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立刻鲜活起来,那不是一两个标签能概括的,而是掺杂着豪爽、热情、乐观,以及一些特有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的复合体。首先,“豪爽”绝对是绕不开的词。这豪爽体现在很多方面。吃饭喝酒的时候,那叫一个实在,点菜不含糊,一上来就是一大盆、一大碗,招呼朋友也是一句“来呗,多少人!”,然后.............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有朋友,或者说,我自己也有点那个意思,对东北人,尤其是东北男人,自带一种天然的好感度,甚至… 嗯… 说出来可能有点冒昧,但真的有想过“要不找个东北男人嫁了吧”这种念头。这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一点点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还是那个“爽朗”的劲儿。东北人讲话,那叫一个敞亮,不.............
  • 回答
    东北风土人情:偏见背后复杂而真实的面貌当提起中国东北,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景象,伴随而来的是粗犷豪爽、直率甚至有些“大碴子味儿”的人设。然而,对于这片土地气候和人文的认知,其实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和多元,而偏见的产生,更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和气候是塑造.............
  • 回答
    关于南方人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和不友好的言论,尤其是在网络上,有时会比较集中地爆发。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这东西,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南方独有的现象。 只是不同的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经.............
  • 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是绕不开的话题。东北曾经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东北的工厂多、工人多,可以说是全国的骄傲。但随.............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面对网络上对东北地区持续不断的负面评价和“抹黑”,作为东北人,我们确实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但与其被动地抱怨,不如积极地想办法,用有效的方式来回应,捍卫我们的家乡形象。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如何行动:1. 了解“抹黑”的本质:是偏见、误解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在采.............
  • 回答
    东北地区十年人口减少1101万,这无疑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失,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它牵动着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活力的脉搏以及区域发展的根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经济增长的挑战:劳动力萎缩与消费市场收缩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层面。人.............
  • 回答
    美团招聘对黄泛区和东北人的地图炮现象,无疑触及了社会公平、地域歧视以及招聘伦理等多个敏感神经。这不仅仅是某个公司招聘中的个别事件,更可能折射出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隐形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被放大和应用。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地图炮”这个概念在招聘语境下的含义。 在这里,它指的是招聘方,也.............
  • 回答
    东北地区人口十年锐减1101万人,这一数字无疑给这片黑土地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很多人将此归结于“计划生育的成效”,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简单地将人口下降归因于生育政策,是对东北地区面临深层问题的回避。更准确地说,这一人口变动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其对东北未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深远的。首.............
  • 回答
    元朝时期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程。可以说,元朝的统治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所不同,它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和严密的管理模式,将东北纳入了其庞大的帝国版图之下。一、历史背景的铺垫:蒙古崛起与辽金的衰落要理解元朝对东北的统治,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历史。辽和金这两个王朝,都曾以东北为发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