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沈阳的,曾经一度认为自己说的话就是正常的普通话只是带了点东北特有的词汇什么的。直到我上大专,大专寝室八个人,有赤峰的,鞍山的,吉林的,新疆的,阜新的,康平的,朝阳的。
有一次我们在寝室日常吹逼,然后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普通话的话题,当时我就说了,我说的普通话多标准~然后赤峰的说他说的普通话最标准,吉林的说话了,你们都是渣渣,我说的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
之后我们各自说了一段话录音给自己听,然后就心里都有逼数啦
说实话,不执著。
第一:用东北话聊天,的确增加搞笑属性。但是正宗东北话里面是有很多方言的,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觉得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对方肯定能听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不能为沟通设置障碍。举个例子,如果别人出血了,你在旁边说“唉呀妈呀,这血呼呼的往外冒”,那么别人有可能猜得出“呼呼的”是在形容猛烈,止不住。但如果你去评价别人的工作能力,说“你小子真顶个儿!”他没办法立马明白你是在肯定他,还是在否定他。到最后还是要你多做解释。更不要说某些物件儿的特有方言,比如说马葫芦波棱盖啥的。
第二:也是利害相关的,在外面讲东北话容易挨欺负。这点懂的都懂。这个社会有很多隐性的规矩,很厌恶,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它。我说话时挺标准的,潜意识里也用一些别的地方的口音,比如说北京话的“闹铃(līng)儿”,河南话的不xuàn什么的。一个经历多的人,聊天往往听不出我是哪里人(除非给我弄着急了,生气了),他又说不好普通话,所以我就显得更文明一些,他也就客客气气的了。但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没出去接触过的狭隘的土著,听不出那些弯弯绕绕,简单认为“他不是本地人”,进而认为“他就是来要饭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歧视了。比如说以前我去某工厂监督发货,陪同的是工厂的对接人,我俩站在集装箱不远处聊天。于是我被搬运工人用苏州话破口大骂,我问对接人他骂什么。原来是工厂设计的装箱方案不合理,把重的摞一起,轻的摞一起,正常的则是应该重的放下面,轻的放上面。他受了累,听见旁边有个穿本厂制服的人,面生,还不说本地话,便拿我泻火呢。我能怎么办呢?我只好字正腔圆地吼:“陈女士吗!累死你!”这事儿传回自家公司,又被大领导各种开涮。总而言之,在外面如果你不能讲当地的方言,最好还是讲普通话。
不过回家的话则是真的开心。在外面不说东北话,好多说法都忘记了,老家人一开腔,往往就让我笑出声来。
会俄语的东北人一名来答
我一向很反感抹掉东北印记的东北人,所以我在特定场合甚至会强化东北话来营造气氛。天生Tag为啥要丢掉?为啥要被南方同化而不是影响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