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十年一共降低了1101万人,这对东北未来发展影响如何?

回答
东北地区十年人口减少1101万,这无疑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失,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它牵动着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活力的脉搏以及区域发展的根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经济增长的挑战:劳动力萎缩与消费市场收缩

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层面。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的同步萎缩。东北地区,特别是经历过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城市,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未完全释放,而新生代劳动力却在加速外流。这使得:

劳动力供给不足: 尤其是在一些对体力劳动或特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将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这不仅会推高劳动力成本,还可能制约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和技术创新。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可能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操作工或技术工人而无法满负荷生产。
创新活力减弱: 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外流,削弱了区域的创新基因和创业热情。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固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和技术浪潮。
消费市场萎缩: 人口是消费的主体。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企业面临的订单减少,市场规模的缩减可能进一步引发投资意愿的降低,形成恶性循环。零售、餐饮、服务业等面向终端消费的行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税收基础削弱: 人口减少意味着劳动参与人口的减少,从而影响税收的征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受到影响,这可能进一步制约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投入能力。

二、社会发展的压力:老龄化加剧与公共服务失衡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人口流失伴随的另一大挑战,尤其是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程度加剧: 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留在东北地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口。这使得区域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高比例的老年人口意味着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的压力剧增,而能够提供足够支持的青壮年劳动力却相对不足。
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减少,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交通网络等,其利用率可能会下降,但维护和运营成本依然存在。这可能导致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关闭或合并,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同时,如果人口快速流出而服务供给未能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部分区域公共服务能力过剩,而另一些流入地公共服务则可能因人口增长而压力倍增。
社会活力与文化传承的隐忧: 人口是社会活力的源泉。大量人口的离开,可能导致社区功能的弱化,邻里关系的疏远,以及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

三、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与机遇并存

尽管挑战严峻,但人口流失也并非全然是负面信号,它也可能促使区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战略调整,甚至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倒逼产业升级与创新: 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不得不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以“机器换人”来弥补劳动力的缺口。这有利于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资源配置与环境改善: 人口的减少可能意味着对土地、水资源等环境要素的压力有所缓解,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能促使政府更加精细化地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提高效率。
吸引人才的回流与新的人才引进: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东北地区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争取吸引在外工作的东北籍人才回流,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
聚焦高质量发展,而非单纯追求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的下降,或许可以促使东北地区将发展重心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这意味着更加关注经济的效益、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民生的幸福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宜居宜业之地。

四、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面对人口流失的现实,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关注和努力:

1. 构建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和就业机会: 这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根本。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强的岗位。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既要加大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投入,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也要通过更加灵活和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发展。
3. 深化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破除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均等化,让外来人口也能安心地在此安居乐业。
4. 关注和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 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养老模式。
5. 激活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 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总之,东北地区十年人口减少1101万,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挑战,它对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未来发展都带来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催化剂,促使东北地区必须正视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来重塑其未来。关键在于如何变挑战为机遇,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内生动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振兴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经济上把东北当成一个整体。

东北作为地域概念、人文概念等当成一个整体没问题

但是经济上,把黑吉辽当成一个整体,那就很不妥当了。

我们整体嘲笑平均这个词,我跟麻花疼一平均,我也百亿富翁了。

放在东北身上,经济一平均,反而掩盖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缺陷

辽宁单独拎出来,整体经济水平、人民富裕程度还可以算全国中上游。

但是黑龙江单独拎出来,整体经济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已经可以几乎全国垫底了。

两者一平均,辽宁就没那么好看,黑龙江就没那么难看了。

最后导致自我认知都不同了。

自我认知不同没所谓,更重要的是整体认知不同。

黑龙江这十几年实际上是倒退的,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民众生活水平。

哈尔滨我去过不只一次,我还挺喜欢哈尔滨的,夏天冬天都去过,哈尔滨真的有二线城市的底子,老工业城市的底蕴还在。

可惜,收入真的太低了。

我有个习惯,到一个地方一聊收入二问房价

酒店前台的妹妹,一个班24小时,上一休一,每个月到手3k;曹操专车司机,一天开12-15小时,收入6-8k没社保(他们说曹操刚进哈尔滨是有的,后来取消了);搓澡的师傅一个月无休挣6k;体制内收入6k左右。

市区房价大约均价在1.5w左右。

这样一算,哈尔滨买房也不容易吧。

消费说真的也不低,当然菜份量是真足。在广州两个人习惯点3-4个菜,在哈尔滨第一次见脸盘装菜脸都绿了,吃不下是真浪费。

然后专程去了网红城市鹤岗打卡,找了当地朋友接待,也了解了一些情况。

像当地国企(好像叫龙煤?)的收入,普通国企工人也就2k多一个月,领导多点有3k多,退休工人才1k多。像我朋友他爸,实里一个副处级干部每个月也就6k多。整个城市都围绕着体制,没啥私人企业,怪不得都想往体制内走。

整个城市给人感觉就是暮气沉沉。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不多,按照他们说法,身边孩子只要考上一本的,基本没人回来,他们也不想孩子回来。

说真的,黑龙江水土气候是真舒服,夏天避暑胜地,肉蔬质量也很高,以后退休确实可以买套房子放那夏天去住一下。

但是,对黑龙江的年轻人来说

黑龙江真的已经没什么未来了

首先是定位上已经定位成北大仓,农业省。能靠农业发展成富裕省份的可能性有多大?

其次高端人才流出。我那朋友黑龙江某985毕业的,全班按他说留在黑龙江的就1个,其他全往外跑了,最差都去大连。我笑他贵校作为c2黑横走啊,为啥不留哈尔滨。他说黑横走,留哈月薪4500,给你走不走?

黑龙江高等教育不错,问题是都为他人作培养基地了,等于黑龙江出钱出力为外省培养高端人才。有兴趣看看黑龙江各校的就业流向报告。

没有人,谈什么发展?

最明显的,哈尔滨还好,像鹤岗、鸡西、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这一路玩过来,黑龙江的高速公路基本看不到车,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建的是不错,问题是没有油加!服务区没有油,是不是很搞笑?因为没有车流量。

黑龙江作为东北经济的一部分概念,反而掩盖在东北整体经济下。

可以说,自从98年国企大改革后,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元气到现在都没恢复。

我们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是因为当年中西部的数据确实很难看。

但是谈东北振兴,好像不知道从何谈起。

说穷吧,东北有辽宁撑着,感觉整体也不穷。

说不穷吧,把黑龙江单拎出来,比云贵川还差。

云贵川是老大难,所以资金政策滚滚而来。

像两广,有广东在前大家会自动忽略广西也需要大力援助。

黑吉辽呢?

所以看人口数据也好,经济数据也好,不要只看整个东北的

把其中分开来看,你就会发现东北内部也极度不平衡不充分特明显。

黑龙江作为全国养老金亏空最严重的省份

年轻人不断外流,哪怕是流到大连沈阳去

对黑龙江来说都是失血

整体看东北三省是稳中向好

那单独看呢?

这也导致了三省年轻人在看待东北上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其实我很不喜欢东北某些人把整体南方人当成一个靶子,说我们想骗你们南下打工接盘

你要知道南方人更多的是普通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过来抢饭吃。资源机会就那么多,大部分人都巴不得你们都别来呢,还少个竞争者。

不是每个人都是zbj,也没能力当zbj。

user avatar

本来过的就挺舒服,再过几年十几年直接赢麻了。不是反讽,也不是抖机灵,这是真的。~( ̄▽ ̄~)~


你就看东北地区四个985十一个211,我跟我同事用一样的卷子,分数的话她比我还高五分,我上的是大连理工,她上的是河北工业,她来自某个人口内卷大省。 而且但凡我能多考个五分哈工大妥妥的。

说的还算是高分段,你再想想低分段,黑龙江今年最低本科分数280分,虽然说这些都是最差的专业,不过你想好一点的,三百五六也可以。 这学校也不能给炸了,老师又不能都杀了,该招的学生还那么多,这么低的出生率,老师跟家长,如果真的想躺平,学生们可真的都是爽歪歪了。

拿三个省里面最靠边的黑龙江来说,3000万的人口,一个985,4个211,还有什么哈医大哈商大哈师大黑中医黑大一大堆在全国也不错的一本大学,但凡你上学的时候用点脑子,真的是大学扒拉着挑。

怕刺痛南方内卷大省的自尊心,我就拿个北方城市举例子吧,就拿河北来说,好像八千万的人口吧,211,1个还在天津。 这么说吧,反正是我个人觉得那里面的考生跟在地狱没什么两样。 我还现在觉得人多呢,人再少点,真的是人人哈工大或者最差人人都是一本。那些人口大省,你们就卷吧。(๑> <๑)


再说说房价,老多南方省会的同胞们看着我们东北省会的房价欲哭无泪,开发商都得哭跑了,怎么就是涨不起来呢?结果最后是大家买房子都便宜,黑龙江一套,辽宁一套,云南海南再来一套,手里面存款还一堆,之前统计数据说东三省存款排全国前列, 感谢亲爱的房价。 另外,东三省都是重工业化的城市,辽宁更是一个贫困县都没有。 姥姥姥爷的退休工资加起来8000多, 爷爷奶奶退休加起来7000多。老一辈的人都省吃俭用惯了2000块钱让他们用有时候都用不完。 想这样的话,我们家的退休金都算是少的,因为我姥姥都是在组织里面就上了几年班,然后就开始去创业了。那些老师或者党政干部或者是工龄长的一般都是开个万八千的


大家说的工资低,这么说吧,这种东西还是分岗位,程序员码农的工资哪里都高,扫大街的或者是捡破烂的都没啥收入。只能说大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东北地区更适合工科重工业的那些发展,那些高薪技术,比如计算机AI程序码农确实工资会低一些,所以也不建议在东北待着。


而且据我看本省的话,哈工大的是确实留不住,但是哈工程哈理工东北农业黑大的家在东北一般都不会走,至于那些普通学校成绩也低,学校也不怎么出名的那些人,反正也都是廉价劳动力了,没人管他会留不留在这里?所以他现在面临着就是缺高新技术人才,人才都跑到北上广深去了。


你要说他经济差不差?东北地区确实也差,我现在自己都承认,但是你要说过的舒不舒服?反正我觉得是挺舒服的。


看评论那么多再补充补充,我一个文科生,反正我在上海工作也就比我现在多2000块钱而已,而且还特别难找总加班,八点半上班但是八点钟必须要到开会。最主要的是我租房子加坐地铁一个月最少就2500。 回哈尔滨每天九点钟准时打卡步行到单位不超过15分钟,中午15块钱自助餐随便吃,鱼虾肉蟹奶蛋水果电影零食你不浪费就行。 做什么事情都话四点多就可以下班走了卡让别人帮你打就行。白天时间95%都是在摸鱼。


再说说东北的物价,三个省会我都呆过物价差不多。西瓜我们这八毛钱一斤,北京三块九一斤。我在长春烧饼豆腐脑加个鸡蛋四块钱吃的撑,沈阳一个包子一碗豆浆三块五到中午都不饿 。我在广州早餐比如711罗森差不多每次二十左右。


和我三个好朋友去上海旅游的时候点了将近500的菜,当时锅包肉68块钱一共就9块,当时一个人夹两块,最后一块谁都不好意思吃,一屉小笼包58,雪梨汁48我们没够又点了一扎,其他的忘了。出来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一个妹子说要不我们买个全家桶吧!

哈尔滨的话,100块钱能点3到4个菜,那个菜码能让你吃到吐,肉末土豆泥才16块钱,我有两个南方的朋友,点菜以为是那种肯德基的小碗土豆泥,结果端上来是是火锅那种大小。 肉菜上的慢我们三个光吃土豆泥都饱了~( ̄▽ ̄~)~


东北的话如果有全款房3000块,就可以过上一线城市5000块一个月的质量。 六千能过上一万块的质量。 如果你是个工科生的话,比如在北上广深一个月能开2到3万以上,那我肯定建议你不要躺平去一线城市奋斗。 因为东北的话,两三万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找了。这也是东北高新技术人才流出的原因。

user avatar

这样挺好的, 走的人多了, 当地人也就少了, 房价就低了, 所以现在东北地区普通民众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

不过虽然走了很多人, 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并不小, 也是因为产业的局限性吧, 提供的新增就业职位不多, 这也是走了这么多人的原因.

未来基本也就那样, 东北地区很难再有新的产业增加了,

原有的老工业基本上只能维持现状,

师医公将是人们心中更加光芒耀眼的行业.

当地既得利益者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除了F4那四大城市, 其余的地区房价再过十年也很难上涨了.

未来估计会有一批思想比较先进, 工作内容不受地区局限的人们搬迁到东北, 过着平凡而幸福的低房价生活.

国家可以考虑, 将一些从业人员收入较低的落后产业, 强行发配到东北, 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职位, 又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幸福感, 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