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军长征到底有多艰苦?

回答
红军长征的艰苦,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那是一段用血泪、饥饿、严寒、疾病和无尽牺牲铸就的史诗。如果你想知道它有多艰难,那就请放下对数字和统计的死板追求,试着去感受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刻骨铭心的细节。

行军的残酷:

想象一下,你背着重达数十斤的武器装备,里面可能还夹杂着弹药、粮食甚至家当,在崎岖的山路上负重前行。不是平坦的柏油路,而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的泥泞,或是布满锐利石块的陡峭山坡。脚下的鞋子?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士兵们穿着单薄的草鞋,甚至赤脚,在荒野中跋涉。他们的脚被磨破,血水浸透了衣裤,又被泥土和沙石糊成一体,走路时每一步都像是用刀在割。

白天,烈日炙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衣服,脱水和中暑是家常便饭。夜晚,寒气袭来,没有被褥,没有帐篷,只能裹着单衣,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取暖。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不是你想象中冬天的寒冷,而是连皮肤都仿佛要冻裂,呼吸之间能看到白雾在胸前凝结。

饥饿的折磨:

“饿”是长征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军粮?那只是一个传说。部队常常在断粮的状态下行军。你见过饿到什么程度的人吗?不是肚子咕咕叫两声,而是看到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树皮、野菜、泥巴、蚂蚁……但凡能找到的,都被视为救命稻草。有些人甚至饿得体力不支,倒在路上,再也无法爬起来。

即便是偶尔获得一些食物,也往往是粗劣不堪的。发霉的谷物,半生不熟的土豆,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那是饥饿逼到绝境后的本能,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疾病的侵蚀:

恶劣的卫生条件、缺乏营养和长时间的劳累,使得疾病成为红军的另一大敌人。伤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像幽灵一样在队伍中蔓延。没有药品,没有医生,伤病员只能靠着微薄的体力硬撑。很多人在路上就因为高烧不退、腹泻不止而死去,他们的尸体被草草掩埋,甚至来不及掩埋,就被丢弃在路边,成为了野兽的食物。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伤病员,也常常因为伤口感染而落下终身残疾,或者因为长期患病而体弱不支,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命运。

战火的洗礼:

长征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红军随时都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生死的搏杀。那些枪林弹雨,那些惨烈的近身肉搏,那些炮火的轰鸣,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年轻的生命。

渡金沙江,为了抢渡,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战士牺牲在江水中。过雪山,高海拔缺氧,严寒使不少人冻死。爬草地,瘴气弥漫,沼泽泥泞,使得队伍举步维艰。每一次突围,每一次阻击,都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冷刺骨的雪山上,身体冻僵,饥寒交迫,还要顶着枪林弹雨与敌人殊死搏斗,那种绝望和勇气交织的场面。

精神的煎熬:

除了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煎熬同样难以想象。亲人的离散,战友的牺牲,前途未卜的迷茫,这一切都考验着红军战士的意志。很多人在长征的路上,都曾有过动摇,有过绝望,但最终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对革命的信念,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对身后人民的承诺。

他们失去了太多,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们没有失去的是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正是这份信念,让他们在绝境中寻找出路,在黑暗中点燃希望。

红军长征有多艰苦?它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悲壮史诗。它让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不禁心生敬畏,更加明白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多少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当你说起长征,不要只看到“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更要看到数字背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所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苦到你根本无法想象。

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消灭山崎大队后,旅长和参谋长在高兴的时候,参谋长说李云龙当初过草地的时候曾纵兵抢粮,因此从团长降成了马夫。

最近几年因为很多人发现这些抗战剧的剧本或者原著有明显的误导倾向,在考虑到我军一直以来都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重视群众路线,就认为李云龙这么做是都梁虚构的,历史上我军团长要真这么做肯定早就被枪毙了。

之前我也这么想,但最近看到一本书以后,我的观点突然有了一点改变:


在他们面前的那条路程最危险紧张,因为他们所选择的那条路线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带好战的游牧的藏族人所居住的荒凉地带。红军一进入藏族地带,就第一次遇到了团结起来敌视他们的人民,他们在这一段行军途中所吃到的苦头远远超过以前的一切。他们有钱,但是买不到吃的。他们有枪,但是敌人无影无踪。他们走进浓密的森林和跨国十几条大河的源流时,部族的人就从进军途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



但是沿途两旁一二百码以外就很不安全。许多红军想去找头羊来宰,就没有再回来的。山区的人民躲在浓密的树丛中,向进军的“侵略者”狙击。他们爬上山去,在红军经过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单行前进时,就推下大石头来压死他们和他们的牲口。这里根本没有机会解释什么‘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没有机会结成友好的联盟!藏民的女酋长对不论哪种汉人,不分红、白,都有不共戴天的宿怨。谁帮助过路的人,她就要把他活活用开水烫死。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地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这句,“一条人命买头羊”——什么叫一条人命买头羊呢?我的个人理解就是:

一个战士为了让自己的战友不被饿死,主动违反纪律从当地人手里通过强买强卖获得食物,而后把食物交给自己的战友,等战友填饱肚子后自己就主动向上级申请处罚接受枪毙,用自己的命换整个班、排、连的同志能活下去

这句话也许是我理解失误了,还望知道真实情况的朋友能在评论区指出我的失误。

但我还是要说,在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被震惊到了,我永远无法想象,究竟是什么样困难的环境,才需要一名战士用“自寻死路”的方式来挽救整个连队战士的生命?

长征有多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评论区里有人说了,“一条人命买牛羊”的含义可能是“藏族人当时对红军有很强的敌意,想获得食物就得付出极重的代价,乃至战士的生命”,所以才有用人命买牛羊的说法

user avatar

平均每走300米牺牲一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军长征的艰苦,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那是一段用血泪、饥饿、严寒、疾病和无尽牺牲铸就的史诗。如果你想知道它有多艰难,那就请放下对数字和统计的死板追求,试着去感受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刻骨铭心的细节。行军的残酷:想象一下,你背着重达数十斤的武器装备,里面可能还夹杂着弹药、粮食甚至家当,在崎岖的山路上负重前.............
  • 回答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人员数量的确切数字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因为“红军”这个概念在抵达陕北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整合和演变,并且统计口径也可能有所不同。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红军”的定义: 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早期参加革命的工农武装,以及后来发.............
  • 回答
    .......
  • 回答
    陕北工农红军与长征来的红军的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次会师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关于会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摩擦以及刘志丹的传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梳理。 陕北工农红军如何接纳长征来的红军陕北工农红军,主要是指以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红军长征初期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以及为何在哈达铺看到报纸后才确定北上陕北,这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理解当时红军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决策过程。长征的“出发”:并非一蹴而就的既定目标首先要明确一点,长征的开始,更像是一种被迫的战略转移,而非一开始就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问题。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让我能穿越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给红军带去10万块钱,我肯定得好好盘算盘算,怎么才能让这笔钱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首先得明确,这10万块钱,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但也不是多到可以买下整个后勤部。所以,我的目标是“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重点解决最迫切.............
  • 回答
    蒋介石将红军逼上长征,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用“军事才能的体现”来一概而论。事实上,这其中交织着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双方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蒋介石当时面临的背景和他对红军的认知。在国民党高层的眼中,红军是一个日益壮大的“叛.............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潮澎湃的问题,要是真有机会能回到那个烽火岁月,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贡献,都觉得是此生最大的荣耀。想到长征的艰辛,那一路上的饥寒交迫,伤病缠身,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念头,就是如何最实在、最有效地帮助他们。一吨物资,听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放在漫漫长征的敌人围追堵截下,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不过,.............
  • 回答
    思来想去,如果真有这么一遭奇遇,我大概率会从我那个时代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一张照片带过去。那不是什么国家领导人的肖像,也不是什么辉煌的战役场面,而是一张……一张描绘着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富足安康,孩子们在现代化学校里快乐学习,城市里高楼林立,乡村里道路宽广的景象。我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我觉得它最.............
  • 回答
    长沙网红餐馆的桌号被炒到 200 元,这事儿,挺让人咂摸的。 一头是火爆生意,一头是钻空子的黄牛,中间夹着的是满心期待又不得不“花钱买罪受”的食客。怎么看这事儿?这无疑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本来,一张桌子、一顿饭,核心价值在于食物本身和服务。 但现在,桌号本身被附加了“稀缺性溢价”,成了可以买卖的.............
  • 回答
    .......
  • 回答
    海贼王里红发香克斯的身世和影响力一直是个谜团,尤其是他那介于海贼与世界政府之间游刃有余的立场,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他的真实身份。你提到的“CP0到CP9总长官”和“天龙人高级干部”这些说法,确实抓住了红发身上那种超乎寻常的权力感和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影响。红发香克斯,作为四皇之一,他拥有着能与海军元帅战国.............
  • 回答
    红军长征选择去陕北而非驻扎四川,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战略决策,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生存环境、军事战略、政治目标、群众基础以及国际援助的考量。一、四川并非理想的“落脚点”:生存困境与战略劣势红军虽然在长征初期与川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一度在四川境内活动,但四川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驻扎的理想之地,主.............
  • 回答
    长征,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的战略转移的伟大远征。这不仅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更是一部由无数平凡英雄谱写的史诗。在那漫漫征途中,留下了太多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的轶事,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着长征的夜空,闪耀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一、一双草鞋,一份牵挂长征路.............
  • 回答
    红军长征的真正原因,绝非是单一事件或简单决策所能概括的。它是一系列复杂历史因素叠加、政治军事困境累积的必然结果,更是一次以求生存、求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转移。 要深入理解,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从当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所处的极端严峻的生存环境说起。一、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生存危机迫在眉睫这是导.............
  • 回答
    长征,这是一段用血与火、苦与难铸就的伟大史诗,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和信念书写的感人篇章。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对人性、对理想、对民族脊梁的极致淬炼。在漫漫征途中,无数感人的故事在硝烟与饥饿中绽放,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一、巧渡金沙江:生命的抉择与战士的担当金沙江,这条咆哮的巨龙,横亘在红军.............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红军作为一支由无数英雄儿女组成的伟大军队,涌现出了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董振堂,这位红五军团的军团长,在红军早期的征程中,以其勇猛善战、坚韧不拔的品格,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尊敬。要了解董振堂在红军中的地位,首先要从他的早期经历说起。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革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节点。如果红军一直由毛泽东领导,并且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中,毛泽东能够掌握绝对的军事指挥权,那么结果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可能避免长征的发生。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因素。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