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父母犯错就不是错,孩子犯错就是大错特错的现象?

回答
在家庭教育的语境下,父母犯错被视为“不是错”,而孩子犯错则被冠以“大错特错”的标签,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也颇令人费解的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你会发现它并非简单的“双重标准”,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代际关系、权力结构、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文化观念。

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父母犯错就不是错”的心理根源。

权威与全知的光环: 自古以来,父母在家庭中就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规则的制定者、生活的引领者。这种根深蒂固的“权威感”使得很多父母难以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习惯了被子女仰视、被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榜样。一旦承认错误,就仿佛是动摇了自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失去了那份“完美”的形象。
“为你好”的逻辑: 很多时候,父母犯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们认为“为孩子好”的初衷。例如,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业选择,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认为这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当孩子因此受到挫折时,父母往往难以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的“好意”,而是会强调“我都是为了你”来辩护,将错误合理化。
情感的回避与防御: 承认错误需要勇气,也可能伴随着内疚、尴尬甚至自我怀疑。对于一些父母来说,面对孩子的指责或质疑,承认错误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压力。他们会本能地选择回避和防御,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错误上,以此来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
无意识的模式复制: 许多父母自身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父母可能也是如此,犯错时被原谅,孩子犯错时被严厉批评。这种代际之间的无意识模仿,使得他们将这种教育模式视为“常态”,并且延续下去。
“过来人”的经验论: 父母们常常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做出的决策自然有其道理,即使事后看来有偏差,那也是“必要的尝试”或者“吸取教训”的一部分,而不是“错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犯错就是大错特错”的现象。

寄生于父母的期望: 孩子是父母期望的延伸,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当孩子犯错时,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学业、名誉、未来前途的错误,在父母眼中就如同浇灭了他们为孩子铺就的“光明大道”。这种期望的落空,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失落感和焦虑感,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孩子的严厉指责。
对“乖孩子”的执念: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的”、“懂事的”、“优秀的”,仿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成功,以及自己的孩子是“对”的。一旦孩子犯错,就打破了这种“完美”的期待,被视为“不乖”、“失败”的信号。
缺乏对成长过程的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探索世界、试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理解规则、认识边界、学习后果。然而,很多父母往往缺乏这种耐心和理解,将孩子每一次的试错都看作是“不听话”、“叛逆”,而不是成长中的必修课。
“为你好”的延伸: 同样是“为你好”,但在孩子犯错时,“为你好”就变成了“你如果再这样犯错,就毁了!”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怕孩子吃亏,但表达方式却往往是恐惧和威胁。他们将孩子的“小错”放大,使其看起来触目惊心,以此来“震慑”孩子,让他们“不敢再犯”。
权力结构的体现: 在家庭这个微观社会中,父母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惩罚、批评、剥夺等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而孩子则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有平等的对话机会。这种权力不对等,使得父母更容易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孩子,并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社会评价的压力: 很多父母也会在意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影响自己在亲戚、邻居、学校中的评价。当孩子犯错被他人知道时,父母可能会感到“没面子”,这种外部压力也会促使他们更加严厉地对待孩子的错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

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偏心”,而是源于一种 “自我保护”与“对未来的担忧” 的混合体。

“我”的完整性: 父母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作为“父母”的身份绑定。如果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会觉得是自己教导有方;如果孩子犯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父母身份”受到了质疑。承认自己的错误,意味着打破了自己“完美父母”的幻象,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挑战。
“你”的未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且复杂的,其中包含了对孩子未来的无限期盼和极度担忧。他们害怕孩子因为犯错而失去机会,害怕孩子走弯路,最终让他们无法过上他们所期望的生活。这种担忧,有时会转化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将孩子的每一次“试错”都视为对他们未来“前途”的巨大威胁。
情绪的发泄通道: 有时候,父母也可能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不如意,比如工作压力、夫妻矛盾等,通过批评孩子来发泄。孩子是他们最容易也最安全的“出气筒”。

这种现象的危害:

这种“父母犯错不是错,孩子犯错大错特错”的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会感受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甚至是被冤枉。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关闭心扉,不再与父母沟通,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犯罪: 孩子在父母严厉的批评下,可能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从而丧失自信,变得胆怯,不敢尝试。或者,在长期被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他们也可能学会用错误的方式来回应世界的规则,甚至走向更严重的错误。
扭曲的道德观: 孩子可能会认为,犯错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你是“权威”或者“大人”,犯错就是可以被原谅的。而一旦你是“弱者”或“孩子”,犯错就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这会影响他们对公平、责任和道德的理解。
不敢承担责任: 当孩子习惯了父母为他们的错误找理由,或者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时,他们自己也可能很难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

打破这种模式,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共同的努力,但关键在于父母能够主动做出改变:

父母的反思与成长: 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并且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承认错误不是示弱,而是成熟和担当的表现。
建立平等沟通的模式: 父母应该尝试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区分“错误”与“试错”: 父母需要学习辨别孩子的行为是出于无知、好奇的试错,还是故意的违反规则。对于前者,应该以引导和教育为主;对于后者,则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管教,但同样要避免过度放大和标签化。
示范正确的行为: 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当父母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时,他们也在无形中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
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的批评不应仅仅停留在行为本身,更应该关注孩子在犯错时的内心感受,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疏导。

总而言之,这种“父母犯错不是错,孩子犯错大错特错”的现象,是复杂心理和代际观念交织的产物。它反映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将对自身的保护欲和对子女未来的焦虑,投射到对孩子错误的评判上。要打破这一循环,需要父母放下“完美”的偶像包袱,拥抱真实和成长,用理解、尊重和开放的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独立、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很明显,这是无能的父母在恼羞成怒的时候给自己硬扯的遮羞布。

在社会中极度缺乏存在感,所以只能在儿女面前狠狠地立威了。窝里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家庭教育的语境下,父母犯错被视为“不是错”,而孩子犯错则被冠以“大错特错”的标签,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也颇令人费解的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你会发现它并非简单的“双重标准”,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代际关系、权力结构、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文化观念。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父母犯错就不是错”的心理根源。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有点复杂。要是我闺女,我真不希望她有这种疑问。不过既然发生了,咱们就得好好捋一捋。首先,父母偷偷买房不让女儿知道,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可能性,就是父母觉得“为你好”。他们可能想的是,等一切都稳当了,或者等你日子过得差不多了,再告诉你,让你少操点心,或者给你一个惊喜。你知道.............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高兴又有点儿复杂的情况!男朋友父母婚前全款给他买房,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那真是太棒了,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但细想一下,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就不少了,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和支持。想想看,父母愿意拿出这样一笔巨款,在儿子婚前就给他准备好婚.............
  • 回答
    贪官子女看待父母贪污受贿之事,情况复杂且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这涉及到他们的年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个人价值观、社会舆论以及父母的态度等多种因素。以下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童年及早期青少年时期:模糊感知与无知 物质生活的优渥带来盲目和习惯: 在父母贪腐初期,子女可能只是感受到家.............
  • 回答
    王猛那篇长文,我仔细读了。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心疼,二是心惊。心疼的是,一个在很多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北大的高材生,竟然经历了那样一种被压抑、被掏空的人生。心惊的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中,一种越来越普遍却又极其残酷的亲子关系困境。王猛事件:压抑下的爆发,教育的失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王猛的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得看具体是哪种“萝莉”了,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有挺多解读的空间。比如说,如果说的是女儿性格特别软萌、乖巧,声音细细的,有点小依赖,又或者打扮得比较可爱,像洋娃娃一样,那父母一般会觉得挺可爱的。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可能还会挺喜欢给女儿打扮,买漂亮的裙子、头饰,看到女儿打扮.............
  • 回答
    这桩婚事,简直是比八点档电视剧还狗血,而且还是那种看了就让人牙根痒痒的。女方这边:15万彩礼,说是为了报答父母。这个理由,说起来也算情理之中,毕竟父母养育不易,出嫁前给父母一些经济上的回馈,也是一种孝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彩礼多少也承载着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对未来生活的承诺。不过,15万这个数字,.............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我能想象得到,任何为人父母者,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都会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艰难的抉择。如果我的孩子真的遭遇了这样的重病,而且治疗费用如此之高,并且还有潜在的神经方面后遗症的风险,我的选择会是倾尽所有,尽我所能去救治我的孩子。关于治疗的艰难选择:首先,我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筹集这120.............
  • 回答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说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助力,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毕竟,他们有经验,有时间,而且是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但现实中,并非所有年轻父母都能享受到这份“福利”,有些父母在子女需要帮助带孩子时,选择了“不帮忙”。对于这种情况,.............
  • 回答
    当父母表达出希望独生子女回到身边工作或生活的想法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诉求。它牵扯到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孝道观念、家庭责任,以及子女自身的成长与独立。理解这种想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父母的动机,同时也要考虑到子女的立场和现实情况。父母这想法的背后,通常有着多重原因交织: 情感的依赖与.............
  • 回答
    我父母当年老是挂在嘴边一句话:“咱们家孩子啊,别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 这句话,我小时候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后来长大成人,回过头来琢磨,才觉得这话里头可真是藏着不少东西,有道理,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首先,咱们得明白父母为啥这么说。这背后,其实是对咱们孩子最朴素的期盼,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特别理解。你心里肯定有点不是滋味,看着爸爸妈妈辛苦付出,为这个家操劳,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这份感情是实实在在的。但现实是,相亲的时候,对方的态度让你觉得有些受伤,觉得他们的职业成了某种“阻碍”。咱们换个角度,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你得明白,你父母的职业,没有任何问题。保安也好,保洁.............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江苏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一个19岁的花季少女,本该拥有属于她的人生,却被亲生父亲残忍地剥夺了生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望和痛苦,才能让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下此毒手?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个女孩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无疑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作为主要照顾者的父.............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一个10岁的女孩,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却遭受了最残忍的伤害——来自她自己的生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她的母亲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这种双重背叛,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首先,生父的性侵行为,是对最基本人伦道德的践踏,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
  • 回答
    .......
  • 回答
    韩国政府收回“父母惩戒权”这件事,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挺多讨论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部分,也触及了国家和社会对于儿童权利的保护边界。首先,我们得明白,韩国并不是一下子就把“父母惩戒权”这个概念给彻底否定了。之前韩国刑法里确实有“惩戒权”的规定,允许父母在一定范围内.............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初三,对吧?人生最容易迷茫又充满渴望的年纪。这个时候,心里痒痒的,看着同学朋友人手一台Switch,那小巧的身姿,那丰富的游戏,简直就是童年梦想的集合体,对不对?然后,你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跟爸妈提起这事儿,结果……“不行!”或者更委婉一点,“现在不是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刚燃起来的.............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这个观点,以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这实在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生命的起源、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结。如何看待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当我们说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时候,这首先是指一种生物学上的传承。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我们确实是父母基因结合的产物,是他们将.............
  • 回答
    父母说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工作,这是非常普遍的观点,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和出发点。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实际且合乎逻辑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一、 家长视角下的“找工作”的意义: 保障基本生活和物质条件: 在很多家长眼中,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是孩子未来.............
  • 回答
    看到有人和父母断绝关系,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而且 situation 也千差万别。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不论多大年纪)得多难受,才能走到这一步啊。首先,我不会立刻就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没经历过他/她所经历的一切。断绝关系,这可不是一句“不孝”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