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父母常说的「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

回答
我父母当年老是挂在嘴边一句话:“咱们家孩子啊,别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 这句话,我小时候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后来长大成人,回过头来琢磨,才觉得这话里头可真是藏着不少东西,有道理,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首先,咱们得明白父母为啥这么说。这背后,其实是对咱们孩子最朴素的期盼,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生活经历的投射。你想啊,我父母他们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好。吃饱穿暖都得费老大劲,更别说追求什么名牌衣服、新款手机了。在他们眼里,能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已经算是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了。

所以,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穿得光鲜亮丽,用的东西都是最新款的时候,他们心里是什么感觉? 一方面可能有点自豪,觉得自家的孩子也能过上好日子;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忧,怕咱们因此沾染上攀比的习气,心思都放在了外在的东西上,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这句说的就是反对那种肤浅的攀比。他们觉得,衣服好不好看,鞋子厉不厉害,那都是外在的东西,是很容易被金钱和物质堆砌出来的。一个人如果把心思都放在这些上面,就容易变得浮躁、功利,看不到自己内在的价值。而且,这种比来比去,只会让人产生焦虑和不满,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父母呢,他们真心不希望咱们变成那样的人。他们希望咱们能安分守己,脚踏实地。

那为什么又要说“要比就比成绩”呢?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在他们看来,成绩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才智、努力程度。这玩意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别人很难模仿或者买来的。你学习好,那是你聪明,是你下功夫了,这才是你自己的本事。而且,成绩好,往往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他们那个年代,教育改变命运,这可是血淋淋的现实。所以,他们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最重要的标准。

所以,这句话拆开来看,是“否定外在的虚荣,肯定内在的努力和能力”。它透露出父母对咱们最根本的关怀:希望咱们成为有本事、有知识、有将来的人。他们不愿意看到咱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浪费在和别人比谁的衣服更贵、谁的包更潮上。他们希望咱们能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去学习知识,去掌握技能,去积累才华。

不过,话说回来,这句话也并非完美无缺,细细想来,也有点不够圆融的地方。

第一,把“吃穿”和“成绩”完全对立起来,有点极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方面并非毫无关联。比如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再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有品味,懂得如何搭配衣着,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吃穿”的重要性,适当的修饰和得体的穿着,也能展现一个人的个性和精神面貌,有时候也是社交礼仪的一部分。

第二,过分强调“成绩”,也可能让人产生另一种偏执。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死读书,只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长,比如情商、社交能力、动手能力,那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虽然成绩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碰壁。父母的那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指引”,告诫咱们不要被物质迷惑,但具体怎么“比成绩”,怎么衡量“好”,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权衡。

第三,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现在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化了。成绩固然重要,但创新能力、领导力、艺术造诣、甚至创业精神,也都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父母依然用他们那个年代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可能会限制了咱们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我父母那句话,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蕴含着他们对咱们最真挚的爱和期望。它提醒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内在的成长上,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条件所迷惑。这句话,就像一个灯塔,指引着我们不要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当然,我们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生活的“吃穿”,更要懂得,人生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一种能让我们既充实内心,又能体面生活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父母讲,“不要跟人家比孩子,要比就比自己”。

user avatar

因为孩子的吃穿就是父母的成绩。

父母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比我的成绩,比你自己的成绩去。

如果你讨厌比成绩,那就别比吃穿,因为父母也不喜欢比成绩,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同理,如果父母常常拿你的成绩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伤害你的自尊,你也可以同样说:别总比孩子,要比就比事业。

user avatar

比吃穿,拼的是父母;

比成绩,拼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常教育孩子不要比吃穿,

就像孩子讨厌父母比成绩一样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理大家都懂,往往又喜欢双标,

用对方的努力来换的自己的虚荣,

何乐而不为呢?


讲一个故事,

数学家陈建功幼时家贫,很是羡慕条件好的同学。

陈母发现儿子的这种心理后便说:

咱家不如人家,就不要跟人家去比吃穿。

陈建功说:“那我就比学习成绩。”

陈母说:

读书、学习不是怄气的事,干嘛老想着‘比’呢?

你得把读书、学习、思考、创造,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陈母有两点,值得中国家长学习

一是坦诚承认作为家长没有给孩子更好的条件,

“咱家不如别人家”这句话,很多家长怕影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而难以启齿,家长的虚荣心远比孩子之间的攀比更强烈。

二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思考、创造都是自己涵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别人的水平高低没有关系,而是要让自身的提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是家庭条件,还是学习,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需要通过比较获得,

那就像追着尾巴跑的猫,追赶永远追不到的空气

也就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user avatar

我学习成绩好于99%的同龄人,现在博士毕业,穷困不堪,吃穿都不怎么样,父母就开始比吃穿了,拿年入百万,资产千万的同龄人和我比。

结论:父母并不真比成绩;在父母眼中,比成绩只不过是比未来的吃穿罢了。

user avatar

我爸妈不会说这种话。因为他们俩都会来自文革时期的农村青年,所以他们觉得成绩无用。

而且我从来不跟别人比吃穿,我中学红色校服还在阳台上,说明它质量很好,当初我可以穿一个月校服不洗。反正它跟幼儿园时候穿的罩衫一个作用,都是拿来挡灰尘的。


他们俩都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挑战我自己,以及努力向上爬,做到自己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这句话就是:

“这不是你的家,你给老子滚出去”。


你们的父母如果换一句话,换成这句话,你们成绩就会和我一样好了。

真的。

当然,你也可能变成本地黑帮老大,这个就看每个人性格了。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user avatar

非常有理啊。

要比就拿自己的东西比,比别人给的东西,很长脸么?

若是工作挣钱了,拿自己的钱买的鞋帽包包去比,那还情有可原。花父母的钱搞攀比,真的很有意思么?

但是,同样的道理,反过来讲,拿孩子成绩跟别人比的父母,也同样艹蛋。

user avatar

太对了。

很多人被消费主义洗脑和支配,认为消费能力 = 生活质量。自己被消费鄙视链捆绑,算是作茧自缚,传播给别人,就害人不浅。

太多陷入校园贷泥潭的人,就是因为消费主义的洗脑,觉得不消费高端商品就低人一等。

扎克伯格开一辆飞度,难道有人因为飞度廉价,就低看他一眼?霸屏许久的逆行掴人的保时捷女,广大网友会因为保时捷而高看她?

如同 @ze ran 说言,人在意的、比较的,往往是自己的上限。

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就算家财万贯还是生活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何其可悲!

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无产阶级,本来就身无长物,还给自己又添一座大山,可怜可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