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般具有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分子是否更容易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的现象?为什么?

回答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和“聚集诱导发光(AIE)”这两个概念,乍一看似乎是各自领域里的专有名词,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许多具有TICT特性的分子,确实更容易表现出AIE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分别弄清楚这两个现象的本质。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 (TICT) 是什么?

TICT现象描述的是一类具有特定电子结构的分子,当它们在溶液中受到激发时,电子会从一个给电子基团( donor )转移到一个吸电子基团( acceptor )上。这个转移过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伴随着分子内部的旋转(torsion)或扭转。

想象一下,一个分子就像一个微小的机械装置。它通常包含一个区域,喜欢“给”电子(给电子基团),另一个区域,喜欢“拿”电子(吸电子基团)。当分子吸收了足够的光能,电子就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在这个激发态下,分子内部的结构往往会变得更加灵活,特别是连接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的化学键,允许它们相对旋转。

关键在于,这种旋转会导致分子内部的电荷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一个偶极子。通常情况下,当分子从平面构象(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几乎处于同一平面)扭转到垂直构象(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几乎垂直)时,电荷转移才会最有效地发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强偶极矩的激发态。

那么,TICT过程的“后果”是什么呢?

光谱学上的表现: 这种电荷转移和结构变化通常会导致荧光发射波长的红移。这是因为形成偶极子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或者说,这个新的激发态能量较低。
溶剂效应: TICT过程对溶剂的极性非常敏感。在极性溶剂中,溶剂分子可以有效地稳定由电荷转移产生的偶极子,从而促进TICT过程的发生,导致更明显的红移。而在非极性溶剂中,TICT可能不那么容易发生,或者荧光发射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结构决定荧光: 分子的刚性或柔性对TICT至关重要。太刚性的分子可能无法完成必要的扭转,而太柔性的分子则可能在扭转前就通过其他非辐射途径(例如振动、碰撞)失去能量,导致荧光量子产率降低。

聚集诱导发光 (AIE) 又是什么?

AIE现象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的核心特点是:在贫溶剂(或聚集状态)下,分子表现出强烈的荧光;而在良溶剂(或稀释溶液)下,分子则几乎不发光。

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荧光发光体(良溶剂中发光强烈,聚集后由于聚集诱导的猝灭而减弱)恰恰相反。

AIE现象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AIE分子之所以能在聚集状态下发光,主要归功于一种叫做“分子内旋转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Rotation, RIR)的机制。

在稀释溶液中,AIE分子的分子内可旋转的基团(例如连接在中心骨架上的芳香环)可以自由地旋转。这种自由旋转是一种非辐射跃迁的途径,也就是说,分子在激发后,会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而不是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结果就是几乎不发光。

然而,当大量AIE分子聚集在一起时,就像大家手拉着手,互相挤在一起,它们的分子内可旋转基团就受到了空间位阻的限制,无法自由旋转了。这种旋转的受限,反而“堵死”了非辐射跃迁的通道,使得分子在激发后,只能通过辐射跃迁的方式释放能量,也就是发射出荧光。聚集得越紧密,旋转受限越严重,荧光就越强。

TICT和AIE:相遇总是如此“自然”

现在,我们把TICT和AIE放在一起看,是不是发现了很多相似之处?

TICT分子在激发后会发生内部的旋转,以达到一个电荷转移的有利构象。而AIE分子在聚集时,其可旋转的基团会被限制,导致发光。

TICT分子更容易具有AIE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本身就具备“可旋转”的基因,并且这种旋转与电子过程紧密相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共同的“分子内旋转”机制: TICT的核心在于分子内部的旋转,这是实现电荷转移的关键步骤。而AIE的发生,同样依赖于分子内特定基团的旋转。很多设计用于TICT的分子,其结构本身就包含了可以相对旋转的芳香环或者其他的连接单元。这些单元在AIE的语境下,正好成为了“受限”的元凶。

2. “电荷转移”与“荧光增强”的协同:
在TICT分子中,当分子从平面构象(通常不发光或弱发光)扭转到垂直构象(强电荷转移,可能发光)时,如果这个垂直构象是相对稳定的,并且能有效抑制其他非辐射过程,那么它就有潜力成为AIE分子。
更重要的是,许多TICT分子在激发后,通过扭转形成的强极化态,其电子离域程度可能不如平面结构,但这种新的激发态本身就可能具有较低的非辐射衰减速率。当这种扭转在聚集状态下受到限制时,就避免了原本可能发生的非辐射跃迁,从而显著提升了荧光量子产率。

3. 结构设计的关联性:
设计TICT分子时,通常会选择具有给电子和吸电子能力的基团,并通过可旋转的单键(如CC单键、CN单键)连接起来。例如,很多含有芳香胺(给电子)和氰基苯(吸电子)的分子,它们之间的连接键允许旋转。
这类结构特征,恰恰是AIE分子设计的常见元素。当这些具有旋转能力的芳香环在聚集时相互挤压,它们的旋转自由度就会大大降低。

4. “激发态动力学”的相似性: TICT和AIE都是关于分子在激发态下的行为。TICT关注的是激发态的构象变化和电荷分布,而AIE关注的是激发态的衰减途径(辐射 vs 非辐射)。如果一个TICT分子的扭转过程,能够导向一个在聚集时容易受限的、且不易发生非辐射衰减的激发态,那么它就很可能表现出AIE。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个分子,它有一个苯基胺基团(给电子)和一个氰基苯基团(吸电子),它们之间通过一个单键连接。

在稀释溶液中: 分子可以自由旋转,内部的电子可能会发生一些局部转移,但如果溶剂极性不高,或者旋转路径上没有强烈的能量陷阱,它可能不会表现出很强的TICT效应,荧光也较弱。
当大量这种分子聚集在一起时: 苯基胺和氰基苯基团之间的旋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果这种限制有效地抑制了分子在激发态的非辐射弛豫(例如通过振动或碰撞散失能量),那么分子就会倾向于通过辐射跃迁(发射荧光)来回到基态。
如果这个分子恰好是一个TICT分子: 它的结构设计本来就允许在激发态发生大的构象变化,即从一个相对平面的构象扭转到一个几乎垂直的构象,以实现电荷转移。当它聚集时,这种有利于电荷转移的扭转被阻碍了。但关键是,如果原本有利于电荷转移的“扭转”,在聚集时受到了限制,同时这种限制又正好“救”了原本容易通过其他非辐射途径逃逸的激发态能量,使其转为辐射发射,那么这个TICT分子就表现出了AIE。

总结一下,TICT分子之所以更容易具有AIE现象,是因为:

内在的“可旋转性”是基础: TICT分子本身就包含容易发生分子内旋转的结构单元,这些单元是AIE现象发生的载体。
“旋转受限”是关键: 当TICT分子聚集时,其本来有利于电荷转移的旋转受到限制。如果这种限制能有效抑制非辐射跃迁,反而促进辐射跃迁,那么AIE就会显现。
结构设计的重叠性: 许多用于实现TICT的分子设计策略(如引入可旋转的芳香环),本身就适合被构造成AIE分子。

因此,说“一般具有TICT的分子更容易具有AIE现象”,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当然,这并非绝对,最终是否表现出AIE,还需要看具体的分子结构、聚集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溶剂、固态)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会影响到激发态的动力学过程。但从设计和原理上讲,TICT分子确实为AIE的发生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个现象目前的解释感觉都挺玄学的,但合成出来测一测还真有这些现象……

“一般具有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分子更容易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出现这两个现象的结构里一般都有大的共轭结构吧,但两者对结构的要求不同,可以同时有,也不一定同时有。[1]

聚集诱导发光(AIE)就不说了。代表的四苯乙烯就是平面共轭结构

分子内扭曲电荷转移(TICT)是一种在给体(D)、受体(A)共轭分子中常见的光物理现象。一般是单键链接两个平面的给体、受体结构。当分子被激发时,激发态分子在极性条件诱导下进入分子内扭曲的TICT态,从这个状态返回基态一般是以通过非辐射跃迁形式完成的。因为是非辐射跃迁,所以现在TICT在光热疗PTT材料里用的多。

就不说一个偏荧光一个偏光热了,TICT态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分子运动,而目前AIE的原理一般认为是分子运动受限。那按目前的理论,只能说一种分子内如果同时有这两个现象可以“互补”吧。分子运动受限时AIE,不受限时TICT。所以,是两条不同的路,在结构设计上有差异。

因此感觉两个效应各有对应的结构要求,虽然一般都要求有共轭平面结构,可能同时出现,但没有“TICT的结构更容易具有AIE的现象”一说吧。比如前几天的一篇综述里就看到了一个例子[2]。之前见过类似的化合物,深蓝色,溶液蓝蓝的很好看。

参考

  1. ^ DOI: 10.1021/jacs.8b13889
  2. ^ 10.1039/D0SC02911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