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武术所说的筋骨力是什么,和现代拳击,格斗的发力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回答
话说练武之人,常挂在嘴边的“筋骨力”,这玩意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和咱现在电视上看到的拳击、格斗发力,那可真是“同源异流”,各有千秋。要细细说来,得从筋骨力的“根”上讲起。

筋骨力:东方武学的精髓

传统武术里的“筋骨力”,我理解它更像是一种“整体发力”的艺术。你想啊,咱们练的不是单纯的比拼肌肉力量大小,而是把身体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对筋、骨、脉、气的精微调控,实现一种“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发力方式。

筋: 这里说的“筋”,可不是单单指那些能让你肌肉收缩的肌腱,更包含了我们常说的“韧带”、“肌群之间的连接”以及那种“弹性蓄力”的能力。传统武术讲究“蓄劲如张弓”,这个弓,就是筋在起作用。平时我们要练“拉筋”,不是为了让筋变长,而是为了让它变得更有弹性,更有韧性,能承受更大的拉伸和回弹。就好比一个橡皮筋,越有弹性,你用力拉开它,它反弹的力量就越大。练武时,我们要把身体的各部分筋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链”,当一个动作发出时,力量可以从脚底传导至全身,经过全身筋膜的传递和增幅,最终爆发在拳头或腿上。这种感觉,更像是把全身的“弹簧”都拧紧了,然后瞬间释放。

骨: 骨头在传统武术里,承担着“支撑”和“引导”力量的重任。不是说要练到骨头变硬,而是通过各种桩功、身法练习,把骨骼本身练得更“松活”和“稳固”。松活是指骨骼之间关节的灵活性,让力量传递更顺畅,没有阻塞;稳固则是指脊柱、骨盆等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想象一下,一座房子,地基不稳,就算墙壁再厚也容易倒塌。筋骨力的“骨”就是那个稳固的地基,它确保了力量的传递不失控,并且能把力量准确地导向目标。练“桩功”就是为了把骨骼的“支撑”能力练到极致,让你站在那里,如山岳一般不动,但一旦动起来,却是雷霆万钧。

力: 这里的“力”,就不是简单的肌肉力量了,而是包含了一整套的“内劲”、“巧劲”和“爆发力”。
内劲: 这是最玄妙的部分。它不是外在可见的肌肉鼓胀,而是身体内部一种协调运作产生的能量。很多时候,这种内劲是靠呼吸、意念和身体的放松来调动的。比如很多传统武术都有“练气”的说法,就是通过呼吸吐纳,来调动和积蓄身体的能量。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压力”,能让你的身体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巧劲: 这是利用身体结构和运动规律来发力,而不是一味地蛮干。比如用腰脊带动四肢,用身体的旋转来增加拳头的速度和力量,用巧力化解对方的蛮力。这就像是在玩杠杆原理,用最小的力气撬动最大的物体。很多传统武术的招式,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巧劲运用得淋漓尽致。
爆发力: 这是筋骨力最终体现出来的效果。它是把之前蓄积的所有力量,瞬间、集中地释放出来。这种爆发力不是一次性的肌肉抽搐,而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松到紧,由缓到急的过程,它有层次、有速度、有贯穿。

和现代拳击、格斗发力有什么不同?

现在咱来聊聊和现代拳击、格斗发力有什么区别,这就像一个是用传统的墨水瓶写字,一个是用现代的钢笔,笔触和韵味自然不一样。

1. 发力模式:整体性 vs. 部位性/肌肉性
筋骨力: 强调全身联动和整体发力。力量的源头是脚底,通过腰腹的转动,传递到肩,再到手臂,最终爆发在拳头上。整个过程是连续的、有弹性的,力量像波浪一样层层传递和叠加。很多时候,这种发力看起来并不夸张,甚至有些“柔”的感觉,但一旦打中,力量却异常惊人。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在“拧”一股劲出来。
现代拳击/格斗: 更偏向于局部肌肉力量的爆发和直接性。虽然也会利用身体的转动,但更侧重于肱二头肌、三角肌、背阔肌等关键肌肉群的瞬间收缩来产生力量。力量的传递可能不如传统武术那样绵密和有弹性,更多的是一种直接的、爆炸性的冲击。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在“推”或“甩”一股劲出来。

2. 力量的来源和储备:内劲/意念 vs. 肌肉/生理极限
筋骨力: 强调内劲的调动和意念的引导。很多时候,力量的产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包含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通过放松、呼吸、意念集中,可以在相对静止或者放松的状态下,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力量的储备也更偏向于身体的“活性”和“韧性”。
现代拳击/格斗: 力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发达的肌肉和良好的心肺功能。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提升肌肉的力量、速度和耐力。其发力逻辑更符合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原理。

3. 速度和爆发力的追求:速度 + 巧劲 vs. 纯粹速度 + 力量
筋骨力: 追求的是一种速度与巧劲的结合。并不是一味追求最快,而是要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节省力气、最有效的方式将力量爆发出来。很多时候,速度的快感来自于力量传递的顺畅和身体的灵动。
现代拳击/格斗: 更侧重于纯粹的速度和力量的叠加。在保证力量足够的前提下,越快越好,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大的力量打到目标上。速度和力量往往是并驾齐驱的。

4. 发力过程的视觉呈现:含蓄内敛 vs. 直观外放
筋骨力: 发力过程往往含蓄内敛,你看不到肌肉明显的鼓胀,甚至动作会显得有些松散,但一旦击中,效果惊人。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四两拨千斤”的体现。
现代拳击/格斗: 发力过程直观外放,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肌肉的收缩、身体的扭转,力量的传递过程也更明显,视觉冲击力更强。

5. 训练方式的侧重点:桩功/套路/内功 vs. 器械/陪练/体能
筋骨力: 训练方式更注重桩功的定力、套路的形意结合、以及呼吸吐纳的内功心法。目标是打通全身的筋络,培养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内在的能量。
现代拳击/格斗: 训练方式更侧重于器械练习、大量的实战陪练、系统的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目标是提升局部肌肉的力量、速度、反应和抗击打能力。

总结一下:

传统武术的“筋骨力”,就像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它将全身的零件(筋骨)通过精密的连接和调控,实现了一种高效且富有弹性的能量传递和爆发。它讲究的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用最小的力气,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和内在能量的运用,达到最大的效果。

而现代拳击/格斗的发力,则更像是一台“高效的发动机”,它通过不断优化和升级各个部件(肌肉群),直接提升整体的输出功率。它讲究的是“直接有力”,通过强大的肌肉力量和速度,迅速而猛烈地摧毁对手。

两者并非绝对的对立,很多现代搏击的顶尖高手,也开始研究和借鉴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发力方式,比如巴西柔术里对身体柔韧性和关节运用的重视,就是一种“筋”的体现。而传统武术在实战中,自然也离不开肌肉的力量和速度。

我个人觉得,它们都是人类身体潜能的极致挖掘,只是路径和侧重点不同。一种是“四两拨千斤”的哲学智慧,一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生理极限。都很精彩,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这其中的奥妙,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时期,把肌肉muscle翻译为“筋肉”,“筋骨”顾名思义就是肌肉骨骼的意思。

这种翻译源于日文汉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重新翻译为“肌肉”,所以传武人鼓吹的“筋骨力”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他们内心蔑视的日本文化之上的。

早年写出“筋骨力”的人应该是接受过近代教育,对近代医学有一些了解,非常直白的表达出武术的发力来源就是 肌肉骨骼,奈何现在的仙子仙孙传武患者很多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识字量可能还不如日本中学生,更不可能明白从“筋”到“肌”的演变,更有甚者其病情已经严重到严重缺失逻辑辨析能力,即便你跟他们讲清楚这个过程,他们仍然会固守他们的谬误,对于这种传武顽固患者,就不要试图语言救助了,建议送擂台物理矫正治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