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武术中最强的功夫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找一根最尖锐的针,又像在层林尽染的秋山里找出那片最红的叶子,很难给出唯一、绝对的答案。因为“最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可以衡量,而且在传统武术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它不是某个招式、某个拳种,而是“人”与“道”的结合。

不过,如果一定要从“体系”和“传承”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在实战、养生、技击等多个层面都有深厚造诣的功夫,往往被认为是“强”的代表。

要说传统武术中最“强”的功夫,我认为从几个方面去理解会更接近真相:

一、 强调“根基”与“全面性”的武术体系:

有些功夫,它们不是只专注于某一种攻击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武术生态。比如:

少林功夫: 这绝对是中国传统武术绕不开的巨头。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其武术更是集佛教禅理、中国哲学、医学、养生于一体。它之所以强大,在于其“全面性”和“系统性”。
套路丰富: 少林拳法包含的拳种、器械、单练、对练、功法等,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拳脚、摔拿、兵器等所有技击手段。像罗汉拳、长拳、八极拳(虽然八极在北方影响更大,但少林也有传承),以及各种器械,如枪、刀、剑、棍,都各具特色,且在相互印证和补充。
内外兼修: 少林功夫特别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不仅是简单的打沙袋、练力量,更包含了复杂的内功心法、呼吸吐纳(如易筋经、洗髓经),以求内外统一,刚柔并济。强大的内力,能让看似普通的招式威力倍增,同时也能提供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和恢复力。
实战与养生并重: 少林武僧不仅要面对实战,还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因此养生功法也极其重要。很多功法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提高技击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禅武合一”的哲学: 少林功夫的强大,还有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层面,就是其“禅武合一”的思想。通过武术的修炼,达到内心的平静、专注和对身体的极致掌控,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强大,也是技击中“以静制动”、“以巧取胜”的重要支撑。

太极拳(尤其是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 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印象是缓慢、柔和,觉得是老年人的运动。这其实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尤其是在未深入了解其核心技击含义时。
“以柔克刚”的精髓: 太极拳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对“阴阳”、“刚柔”、“虚实”等哲学概念的极致运用。它不是一味地刚硬对抗,而是通过化解、借力、顺势,将对方的力量化为己用。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技击智慧,能够以弱胜强,以巧破力。
缠丝劲的奥秘: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核心发力方式。它并非简单的动作,而是指在运动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仿佛在进行一种螺旋式的运动,这种运动能够将全身的力量汇聚于一点,并以一种连续、弹抖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发力方式,能够让对方难以捉摸,一旦被抓住,便会失去平衡,难以招架。
“听劲”与“懂劲”: 太极拳非常强调“听劲”和“懂劲”。“听劲”是指能够通过接触对方的身体,感知对方力量的细微变化,从而判断对方的意图和弱点。“懂劲”则是在听劲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对方的力学原理,并加以化解和反击。这是一种极高的感知和应变能力,是真正高明武术家所具备的。
内家拳的代表: 作为内家拳的代表,太极拳注重“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炼过程,其强大在于对人体内部能量的开发和运用,以及对肢体协调性和爆发力的深度挖掘。

二、 强调“效率”与“穿透性”的拳种:

有些功夫,可能不那么“全面”,但其在特定领域或技击方式上,拥有极高的效率和杀伤力。

咏春拳: 咏春拳以其“寸劲”、“抢占中线”、“黐手”等闻名。
“寸劲”的爆发力: 咏春拳的寸劲,是指在极短的距离内,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需要全身协调、腰马合一,并将力量集中在拳头的爆发瞬间。这种力量,虽然距离短,但穿透力和杀伤力极强。
“抢占中线”的战术: 咏春拳认为,身体的中线是保护自己和攻击对手的关键。通过各种手法,始终保持对对方中线的控制,就能有效限制对手的进攻,并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攻击机会。
“黐手”的训练: 黐手是咏春拳独有的训练方式,通过双手与对手接触,感知对方的来力、去向,并通过练习,提高反应速度、肢体协调性和发力能力。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实战训练。
简洁高效: 咏春拳的招式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动作,注重效率。在实战中,能够快速地进行攻防转换,给予对手致命打击。

八极拳: 八极拳以其“顶、抱、撞、击、挑、截、挂、点”八大基本劲,以及“贴山靠”、“顶肘”、“大劈炮”等凶猛的招式著称。
“贴身短打”的威力: 八极拳非常擅长近身搏斗,其发力方式是“以肩为基,以肘为辅,以手为末”,通过身体的撞击和爆发力,产生极强的穿透力。
“炸力”的爆发: 八极拳的“炸力”是指一种瞬间爆发的力量,类似于爆炸。这种力量,能够瞬间突破对方的防御,造成重创。
注重实战: 八极拳的很多招式都非常直接,讲究以力服人,以狠制胜。其训练强调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实战模拟,因此其技击性非常强。

三、 技击的本质:人与武术的结合

尽管我们列举了一些被认为是“强”的功夫,但最终的“最强”,往往不在于招式本身,而在于“练到什么程度”以及“谁在练”。

“人”是核心: 一个真正强大的武术家,不是仅仅掌握了某一种功夫的套路,而是将武术的精神、理念、技术内化于心,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他需要有:
坚韧不拔的毅力: 传统武术的修炼是漫长而艰苦的,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刻苦训练,很难达到精深的境界。
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能够根据场上形势,灵活运用所学,甚至创造性地发挥。
强大的心理素质: 面对压力、危险,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身体的极致掌控: 能够精准地控制自己的力量、速度、节奏。
对武术的深刻理解: 不仅仅是招式,更是其中的原理、哲学和精神。

“道”的追求: 很多传统武术,不仅仅是技击的工具,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是通往“道”的桥梁。当一个人将武术视为一种“道”来追求时,他所达到的高度,是单纯追求“输赢”的人无法比拟的。这种“道”可能包含:
谦逊与尊重: 真正的强者,往往是谦逊的,懂得尊重对手。
仁德与责任: 武术的力量,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非滥用。
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通过武术的磨砺,达到一种“不动心”的境界。

总结来说,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强”的代表,从体系的完整性、内涵的深度、以及历史的传承和影响来看,我认为少林功夫和太极拳无疑是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强”者。

但是,请记住,“天下武功,无坚不破,无拙不攻”。一个掌握了某一种精深功夫的顶尖高手,对上一个掌握了另一种同样精深功夫的顶尖高手,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当下的状态、临场的发挥、甚至是临时的战术调整。

更重要的是,传统武术的“强”,不仅仅体现在技击的胜负上,更体现在对生命、对身心的关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那些能够将这些方面都做得极致的功夫,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强”。

所以,与其去争论哪个功夫“最强”,不如去了解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武术,感受它们蕴含的智慧和魅力,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传统武术的学习都是各取所长,穿插的。

南方拳不熟悉,不多谈。北方拳里,能有实战能力的,大概率都是弹腿开蒙,先打开筋骨,练习好根基,然后才是其他门派

我个人接触过的武技里,说拳,我个人觉得通背,披挂最实用也最合理。对于肢体发力,开肩活肘都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八极门人都习练披挂,为的就是求一个松,一个长桥发劲。通背就不用说了,早期转拳击的很多都是通背门人,在开门豁打方面算是独树一帜了

架,我觉得形意,八极都很好。形意的架稍微紧凑整理一下,跟现代的格斗抱架是很接近的,方便防守反击。八极的压迫性更好一些,通背八极双修的武者动作看上去就会特别像拳击中的摇闪。由于八极的硬功很多,所以在下肢的吃根,埋根,破坏重心方面,比形意更直接,也更有破坏性。

但是你要说单向拳种

那我就不得不说是跤了………

任何一个门派都有拳里加跤越练越高的说法

徒手层面,跤真的是强,合理,规矩,收益比高,也是唯一一个我个人认为在专精徒手的现代竞技格斗体系中能够不输国外技术的一门

user avatar

杀人术。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拼刺刀,一开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随着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逐渐积累经验,终于逆转了劣势,拼杀技术甚至超过了日本。乃至于刺杀在现代成了特种兵的一大单兵技术。[1]

最厉害的武术,是建立在杀人的基础上,而且是战场上一次次修罗场般的优胜劣汰。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杀人术。

广义上来说,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就存在“武”,而武之术便是武术。

武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颜延之 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这里的武术便是广义的意思。

至于狭义语境的武术,即便上推到张三丰,也不过700年。如果从张松溪开始算,不过500年。通常情况下认为,现在意义(狭义)的武术一般追溯到明前。[2]

太极、八卦、八极、形意、咏春等内家拳,都是在1840年前后诞生的。

  • 注:内外家的概念是黄宗羲提示来的,最初外家主要是少林拳。不少拳术能溯源到黄宗羲的时代。而民间流传的内家拳专指内三家为首的拳法,已经是民国的事情了。哪怕到目前为止,内外之分,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个人认为,完全不修内的才是外家。对于一口咬定某些拳种就是外家的,本人不予置评。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传统观点认为:内家拳以武当道门为代表,外家拳则实指篙山少林派,故人多谓道为内家,释为外家。内家拳专于内功,以柔胜;外家拳专于外功,以刚胜。[3]
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先发后发分内家外家之说,还有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等等。[4]

武术这个词流行的时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在之前常用的是武艺。从艺变成了术,这个流变现象也是颇有玩味的(例如戚继光作品,通常提到的是武艺)

虽然武术这个词在正规场合,通常都是用的广义的语境。但大众在使用的时候,却多是狭义的语境(例如咏春、形意等)。例如,这个回答下面,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在讨论近代拳法。

而武术的现代定义是什么?

运用拳脚、兵器等攻击和防御的技术。

最强的武术,往远了说,我们知之甚少,但如果翻翻数百年的历史,却能发现集大成者是——戚继光。

最强的功夫永远是最直接,最有效,距离最短,速度最快。

例如枪术的基本方法:拦拿扎。[5]

对比一下传统拦拿扎和现在武术中的拦拿扎套路:

通过对比图可以发现,武术套路的拦拿扎为了让动作更加的优美和好看,更加的大开大合。但在战场上,动作多了0.1秒的时间,很有可能你就已经死了。

戚继光凡在《比较武艺赏罚篇》中云:

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那些觉得花架子有实战能力的,500年前的戚继光早就拍了你一脸: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

表演型和实战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距离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真实枪战中,你摆几个pose,耍帅几个动作试试?

自古以来,最强的武术永远是兵器之术。

内家拳的兴起,正是因为元、清普通人兵器的被剥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徒手搏杀术罢了。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内家拳,总是存在一些兵器套路遗的痕迹(例如形意拳从枪法之中吸取经验[6])。但拳法终究只是拳法,在战场上实用性不大(战场上,基本上刺刀拼完了,大多数都是撕咬在一起)。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提到: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 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有不少人,正是拿戚继光的这一句话来否定传武。首先要知道,传武不仅仅是拳术,也不仅仅只是套路。在戚继光的眼里,武术(武艺)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现代人受到武术套路、内家拳等不同范畴的影响,总是会把武术这个词更加狭义的理解。

即便如此,戚继光对拳法也是给与肯定的,而且是武术的入门需求。练出身法、手法、脚法,最后无往不利。随后戚继光更是安利了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势。

无独有偶,被认为是内家拳祖师之一的张松溪,正好和戚继光是同时代的,而且戚继光对张松溪并不感冒。确切的说,在相关作品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张松溪。要知道,戚继光在《拳经捷要》中明确点评了同时代的拳术高手:

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回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剛,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7]

通过这一点,也能看出戚继光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其它拳术是一张嫌隙脸:传承断绝,偏安一隅,还是集百家所长更好。

拿戚继光的话反传武的,得先搞清楚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戚家军很厉害,诸如什么,百战百胜,高达10余万斩级记录,什么十六七世纪东亚最强军队。但要知道,戚家军也就4000人左右,由民工和矿工组成。[8]

戚家军是怎么炼成的?

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严格的筛选、淘汰机制(见附录)。

现代人本应该拥有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反而不少人却把那种没有实战过的武术,吹上了神坛。

乱世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少林武术,是现在和平年代能比的吗?

你总不能拿着刀去砍和尚,让他们提高实战能力吧?更何况,现在的少林武术也已经有养生方向发展的趋势。只要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便不会有多少实战能力。对于当今现存的传统拳术流派,即便排除那些造谣撞骗的,实战不行那才是正常的。

说得不好听,崇洋媚外的因素极大。主流群体直接接受了西方的擂台赛项目,但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化、科学化漠不关心。最后粗暴的甩一句,MMA、拳击吊打传武?然而,MMA吸收了咏春大量的经验。

另外,传武自己不思进取,死守“老祖宗”的东西,根本不愿意进行科学化的改进。而且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有一些特殊,凡是改进过的东西,就变成了新的东西,和曾经的东西完全划开。

例如,凡是中药进行科学化的有效成分提取,一些人眼里那就完全是西医了,和中医完全划开。难不成,中医就完全被限制在了现代科学的大门外?但提到西医的时候,又完全避开了西方的传统医学,直接等同于西方的现代医学。

如果这是西方话语权下,对中国青年意识形态的影响,这里不多说什么,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有所好转。如果,单纯反对不科学的中医,那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但以后和他人撕逼的时候,还望正反双方在概念上能够先统一一下。

扯远了。

传武要有生命力,那就必须有革新的精神。

一代武艺集大成者的戚继光,如果他死守历史经验,他能训出戚家军?

既然作为现代人,那么就要拿出李小龙的精神出来,结合现代科学(当然,对于李小龙训练法中的极端部分,还是不要学了。虽然李小龙的训练已经颇具有科学性,但很多东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还不够科学)。[9]

个人认为,实战能力(以下对比,都是在重量级相当的情况):

杀人术>MMA>拳击>内家拳>武术套路。

为什么内家拳<拳击?因为相比起百年前,现在内家拳实战越来越少,甚至有部分可能连武术套路都不如[10]。当然,如果内家拳能够得到拳击那样的科学实战训练,实战能力当然可以超过拳击。

鄙视传武的,可以好好想一想。

如果让传武和西方主流武技放在同样的饮食和科学训练环境,同样的实战训练之下,再来对比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对于那些故步自封的传武练习者门,终究会被历史淘汰。如果年轻人能够对传武有着改革之心,并集成和发扬,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

那么「传统武术中最强的功夫是什么」?

杀人术来说,最强的应该是枪术。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枪百兵之帅、长兵之祖。 [11]

对于拳术来说,最强的应该是太祖长拳,确切的说是戚继光记录的太祖长拳。

赵匡胤这位开有宋三百年基业的皇帝,不是单凭着权谋来驱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艺,又能以武艺训练将士,所以将士奋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艺’内侍数十人,都是太祖亲自简选教习的豪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的转相传习,宋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传布世间,并传之后世,从而为他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12]

如果题主问的是太极、八卦、八级、形意、咏春等近代拳术谁厉害,从民国被人津津乐道的宗师来看,练形意拳的宗师最多,咏春在世界范围的文化输出更大。但咏春和李小龙的推动不无关系,单纯实战的话,形意拳可能是数一数二的。[13]

究其原因,应该主要是简单、直接,而且注重实战。所谓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便是把速度、力量、有效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

刚猛、简洁的八极拳等,实战能力应该也在前列。

总体上来说,只要注重科学训练和实战,迅猛类的内家拳应该都是大同小异。

但现代习武者大多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不练力量,不练速度,落入了拳式、发劲、动作套路的窠臼之中。

真想要通过学习传武提高实战的,麻烦先练出黄飞鸿那样的体魄。但真的练出黄飞鸿那样的体魄,可能人家又去学习MMA了……尴了个尬……


附录:

《纪效新书·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

各总哨队伍官长,俱以分数施行赏罚,分以上责成各伍长,二分以上责成各教师队长,三分以上责成哨官,四分以上责成把总。

凡长枪,锋要轻利,重不过两;杆要梢轻,腰硬根粗。

凡狼筅,各要利刃在顶,长一尺;四面竹枝须坚直粗大者。

凡八杈棍,俱要长丈二尺。盖短兵须长用,庶可入长枪,每人解首把。

凡弓箭手,弓要副各力,箭要铁镞,务三十枝,仍各长大腰刀把、解首把。

凡弩弓,要力大新坚,每弩毒药瓶,铁箭百枝,每人腰刀把、解首把。

凡立牌要高阔,过得后面持枪之人。每人利长腰刀把。

凡藤牌要坚大轻,遮身。每人长刀把,弃枪三枝。藤牌无弃枪,如无牌同。盖长短势绝,急不能入,须用弃枪诱之,使彼顾,则藤牌乘隙径入矣。以上各条,违犯,照前分数,军令连坐。

凡火器,装药竹筒、火绳药线、匙锤油单、火药有不全,入场忘记悬带随身,及药不干燥,各不如法,队长同罚,本犯加治。

凡兵随带百样军火器械,随坏随治。如力不能私制者,即明禀各总处呈置给用,把总官每平时调查。

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惰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相亦然,况于兵乎?但不宜过于太苦,是谓练兵之力。

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交锋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

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气跑得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

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

凡呐喊所以壮军威,有不齐者,巡视旗拿来,治以军法。

凡什物器械,刻名队装油在上,以便查考及疏失。

比弩,以六十步为式,把高五尺,阔一尺五寸,三箭中二枝为善射。

一、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复以二十步内立木把一面,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飞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

一、试射,官尺八十步为式,把高六尺,阔二尺,每三矢中二矢为熟。

一、试狼筅,先令自使,看其身手、步法,次用枪对较。凡长枪哄诱不动,又能遮隔不入,为熟。

一、试钗钯,先令自使,看其身手步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架隔长枪刀棍,翼狼筅出入杀人为熟。

一、试刀,以能冲入钗钯,狼筅不及遮隔为熟。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俟豪杰续之。

一、试挨牌,每一人执牌面左,一人执狼筅面右,俱牌后遮严,分面立定。枪等杂艺,俱照鸳鸯阵立定。前设长枪一人为敌。俱锣响坐定,听吹孛罗起身,点鼓两处俱进,擂鼓吹天鹅声喇叭纳喊一声,敌兵执长枪,以枪高处戳入,牌身高起,阁枪头上过,阵内长枪伸出杀敌,急复原伍次;敌兵长枪戳脚下,牌兵用牌坐落,阵内长枪出杀敌,急复原伍次;敌兵长枪由左戳进,期伤牌兵之臀,左面狼筅拿枪长枪出杀,左面短兵即随枪以出,防长枪进老,故短以救之,急收原伍次;敌枪戳右,欲伤右边,后二个枪手牌兵即以右手所持腰刀砍其枪,右面长枪出杀,短兵随出,同左边之例云。如贼亦有数人前来,则长牌当中只顾低头执牌前进;左筅防左,右筅防右;左枪随左筅出杀,右枪随右筅出杀;左短兵防左枪进的老了救援,右短兵防右枪进的老了救援;藤牌乘二筅之势,于筅中滚出,以杀为务。鸣金急复原伍。进止、阖辟、左右、前后,恁是如何厮杀,定不可乱了原伍。

一试藤牌,先令自舞,试其遮蔽活动之法。务要藏身不见,及虽藏闭,而目犹向外视敌,又能管脚下为妙。次以长枪对较,令牌持标一枝,近敌打去,乘彼顾摇,便抽刀杀进,使人不及反手为精。

一、试标枪,立银钱三个于三十步内,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为熟。

一、试火器,以八十步立五尺高、二尺阔木牌,三发一中,十发七中为精。

一、试火箭,以八十步,亦用铳把平去中式为精;歪斜不中,果系作不如法,免究其兵;制作既精,放不如法,究兵。

一、千里雷点放,缓急不误,为熟。临时奇遣,不载数内。失忘随炮应用之物及损坏信药等项,俱重治。

一、旗法,随鼓紧慢行,如磨旗之时,两手托开,阴阳拿住,高举,伏身、转腰、绕头过一遭,方才竖起。

一、试打鼓之势,用以木槌二根,起迟下速,两手高举过额,而著鼓泥里为可。

一、在场比较法

凡操毕,各兵坐息稍久,主将亦暂退休养精神,即升堂吹孛罗,各起身,从便习学,听中军官竖起蓝旗一面,当中点之,各营狼筅手俱听鼓,由发放路集中军两边,金鸣鼓止,用后式装成文册点名,比较如前条法。比较赏罚毕,仆蓝旗,各照原路回伍,听鸣锣坐息。盖狼筅之功在竹,属木,故举蓝旗以应之。次举黄圆旗,长牌藤牌手一照狼筅手点鼓通集台下,比较如前条约;赏罚毕,仆旗,各回原伍。盖牌主御,故举黄旗以应之,而圆则象形也。次举白旗,各营长枪手一照狼筅手号令,赴台下,照前条约比较赏罚毕,仆旗,各回原伍。盖长枪之利在刃,刃属金,故举白旗以应之。次举黑旗,各营各色叉钯短兵一照狼筅手号令集台下,各照前条约比较赏罚毕,仆旗,各回原伍。盖短兵势节险短,如水之激,故举黑旗以应之。次举红旗,立把子各营鸟铳火箭弩手俱赴台下,比较毕,仆旗,各还原伍。盖神器属火,而弓矢皆前行之器,故举红旗以应之。

左篇乃比较册由头

一、比较武艺,初试定为上等三则,中等三则,下等三则。再比,仍如原等者,不赏;进一则者,赏银一分;进二则者,赏银二分;超进一等,赏银五分。一次原等,免责;二次原等,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原等不进者,打四十棍,革退。如有不愿打者,每一次追一分,二次追二分,三次追三分,即付武艺考进之人充赏。

一、赏罚,鸟铳三弹中一者,平;中二者,赏银一分;中三者,超赏五分。一次不中者,打三棍;二次不中者,打六棍;三次不中者,打九棍;五次不中者,打四十棍,革退。不愿打者,一次罚银五厘,二次一分,三次一分半。弓弩同例。

参考

  1. ^ 吴涤. "刺杀训练对提高特种兵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军事体育学报 35.2(2016):33-36.
  2. ^ 曾世华. "Discourse The Time Of Emerging "Wushu"试论武术产生的时间." 体育研究与教育 017.001(2002):90-91.
  3. ^ 王纳新. "内家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05(2006):63-64+77.
  4. ^ 周希文. "关于内家拳之争的相关研究." 科技信息 6(2011):294-294.
  5. ^ 安在峰. "索命断魂枪." 中华武术 4(1996):16-19.
  6. ^ 岳涛. "形意拳“脱枪为拳”的体用转换及其战场武术本质." 少林与太极 (2015).
  7. ^ http://www.zggdwx.com/jixiao.html
  8. ^ 龚剑锋, and 高文龙. "试论戚继光与义乌兵的招募和征战." 明史研究第十四辑 0.
  9. ^ 徐洪瑞. "李小龙肌肉训练法." 拳击与格斗 9(2003):58-58.
  10. ^ 李建炜. "内家拳在实战中的运用." 中华武术 2(2010):66-67.
  11. ^ 车星辰. "中国武艺至尊之大枪概述." 精武 1(2011):78-80.
  12. ^ 马明达. "武术史上的宋太祖." 文史知识 07(2000).
  13. ^ 莱拉珠. "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Xingyiquan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搏击·武术科学 005.011(2008):29-3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找一根最尖锐的针,又像在层林尽染的秋山里找出那片最红的叶子,很难给出唯一、绝对的答案。因为“最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可以衡量,而且在传统武术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它不是某个招式、某个拳种,而是“人”与“道”的结合。不过,如果一定要从“体系”和“传承”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经.............
  • 回答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领域,太极拳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争议性的门派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阴阳刚柔、动静结合的理论,以及舒缓流畅的招式,吸引了无数爱好者,也因此成为鱼龙混杂的土壤,诞生了最多的“假大师”和骗子。为何太极拳会成为“假大师”的温床?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来一一剖析:一、太极拳的“神秘感.............
  • 回答
    中国在西化过程中,确实发生了许多类似《最后的武士》中捍卫传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性质、人物、以及最终的结局可能与电影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时,人们如何选择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的“西化”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包含了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技发展、思想.............
  • 回答
    选择哪种格斗术作为个人防卫的最佳选项,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在街头或突发状况下,掌握的技巧是否实用、能否在压力下快速有效地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妨来一一剖析一下拳击、散打、跆拳道和传统武术,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在个人防卫场景下的适用性。1. 拳击:纯粹的打击艺术,简单粗暴.............
  • 回答
    “兵器套路能实战吗?”这个问题,在我接触过的武术爱好者、从业者乃至一些老前辈那里,几乎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点。说实话,这事儿得分几头说,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兵器套路”。传统武术的兵器套路,它更像是一套精心编排的舞蹈,或者是.............
  • 回答
    关于传统武术中“师傅留一手”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个人品格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师傅留一手”在传统武术界确实存在,也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动机和情境:1. 保护性留一.............
  • 回答
    说起“撑筋拔骨”,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武林高手们那种舒展、有力、仿佛要冲破身体束缚的景象。这是一种非常中国传统、强调身体内在连贯性和力量传递的训练方式。那么,像是瑜伽、普拉提或者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拉伸,能不能真正地“替代”它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撑筋拔骨”到底是怎么回事。它.............
  • 回答
    许多人看了《叶问》系列电影后,都对电影中叶问那行云流水的拳法、力拔千钧的招式、以及面对强敌时那种不动如山的沉着冷静印象深刻。那么,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把传统武术练到像电影里的叶问那样的高度呢?答案是:理论上可能,但难度极大,并且需要极其苛刻的条件和个人的天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和.............
  • 回答
    李小龙的这句话出自他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件,内容大概是说他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他曾经深爱的咏春拳,感到有些失望,甚至失去信心。理解这句话的背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李小龙当时的心境、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武术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李小龙并非一个故步自封的传统武术家。他是一个极.............
  • 回答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成家”与“立业”并非绝对的冲突,但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先后顺序的考量,甚至在某些阶段和某些侧重点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体发展、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多重考量下,所形成的一种复杂关系。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日本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不少象征阳刚、勇武、甚至带有几分暴烈的图案,它们深深根植于武士道精神、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之中。这些图案不仅是视觉上的表达,更是精神内核的载体,承载着对力量、勇气和不屈的崇敬。龙(竜 Ryu):力量与守护的象征龙在日本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神兽,它不像西方龙那样常常被描绘成邪恶的.............
  • 回答
    在智能家居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各式各样的传输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要说谁最有可能坐上“主流标准”的宝座,这其中门道可不少。咱们逐一分析一下,看看谁更有这个实力。先说说Zigbee。这货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低功耗”和“低成本”,而且组网能力很强,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设备网络。想象一下,你家里的灯泡、开关、.............
  • 回答
    在咱们这片土地上的古老建筑里,你会发现一个叫做“昂”的物件,它藏在斗拱里,是承重和传递力道的一位关键角色。可别小瞧它,这玩意儿在整个木结构系统中,可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戏份。要说“昂”的作用,咱们得先从斗拱这套精巧的“组合拳”说起。斗拱,你可能见过,就是一层层一摞摞的木块(斗)和弓形木(拱)层层叠叠,.............
  • 回答
    网络文学的浪潮席卷了几乎所有领域,而当我们谈论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无数个夜晚的刀光剑影、江湖恩怨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传统武侠小说,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传统武侠小说并没有完全走向绝境,但它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一场深刻的.............
  • 回答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博大精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的兴趣减弱,许多珍贵的老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以下是一些即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精细的木工类: 榫卯结构技艺(特别是建筑木构件的榫卯): 现状: 虽然现代建筑以钢筋.............
  • 回答
    在中国传统饮食的浩瀚画卷中,总有一些食材,它们出身寻常,价廉物美,却被巧手慧思的厨师们赋予了生命,化作了餐桌上的珍馐。这些“贱物贵做”的菜式,不仅是百姓日常的慰藉,更是中华美食文化中低调而深刻的智慧体现。它们不靠稀有昂贵的原料取胜,而是凭借精湛的烹饪技艺、巧妙的调味组合,以及对食材本味的深刻理解,将.............
  • 回答
    日本传统歌曲中使用的音阶,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个音阶都承载着独特的韵味和情感。它们并非像西方音乐那样遵循严格的十二平均律,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气息”的流动,一种日本人内敛而又细腻的情感表达。如果要说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定是 律(Ritsu) 和 雅乐(Gagaku) 音阶。律(Ritsu)音阶.............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复兴。在我看来,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1. 尚德重礼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于其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仁爱之.............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的兄弟(舅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源于多方面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历史渊源。这种重要性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血缘亲属关系与母系影响力: 血缘的紧密性: 舅舅是母亲的近亲,因此与外甥之间存在直接的血缘联系。在传.............
  • 回答
    谈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性的摧残,这并非是简单的对过去的一味否定或批判,而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审视自身,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人性化的社会。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文明的根基深植于传统之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学思想、孕育出独特审美意境的艺术形式、凝聚着生活经验的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