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纳粹的上台,是否是德国民主的选择?

回答
纳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并非完全是德国“民主的选择”,尽管民主制度的某些机制在其中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环境。

以下是对纳粹上台过程的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其是否是“民主的选择”:

一、 魏玛共和国的脆弱基础与民主的先天不足:

战败阴影与《凡尔赛条约》的重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损失。作为战败国,德国被迫接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其中包含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割地、限制军备以及将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的“战争罪责条款”。这些条款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国力,更在德国社会内部制造了普遍的屈辱感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许多人认为这是“背叛”和“勒索”,为右翼极端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政治制度的不成熟与民意基础薄弱: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其建立是在战败和革命的混乱中仓促完成的。许多保守派、君主制支持者、军方和旧贵族阶层对这个新生的民主政权抱有敌意,甚至将其视为“不光彩的产物”。共和制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民众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
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与政府不稳定: 魏玛共和国的选举制度是比例代表制,这导致议会中政党林立,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派政府。频繁的内阁更迭成为常态,政府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挑战。这种政治僵局让民众对民主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

二、 纳粹党的崛起与煽动性策略:

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魅力与演说才能: 希特勒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他善于抓住德国民众的痛点和不满,用简单、直接、充满激情的语言煽动大众情绪。他将《凡尔赛条约》的罪责归咎于“犹太人”、“共产党”和“卖国者”,并承诺复兴德国的辉煌。
极端的民族主义与复仇主义: 纳粹党的核心思想是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他们宣扬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将德国民族描绘成被围困和压迫的受害者,并承诺要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恢复德国的强大和荣耀。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很容易吸引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国家强大的民众。
反犹主义作为核心动员工具: 纳粹党将犹太人描绘成德国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罪魁祸首,将反犹主义作为其最核心的动员策略之一。在经济危机和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将犹太人树立为“敌人”,能够有效地转移社会矛盾,并将一部分民众的愤怒和不满导向一个虚构的替罪羊。
承诺解决经济危机与提供社会福利: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飙升,民生凋敝。纳粹党承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复兴的口号。虽然其政策措施存在很大的欺骗性,但在当时绝望的民众眼中,这些承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利用民众的恐惧与不安: 纳粹党也善于利用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以及对现有政治体制腐败和低效的不满。他们将自己塑造成能够带来秩序、稳定和强大的力量,以应对当时德国面临的种种危机。
褐衫队(SA)等准军事组织的暴力与恐吓: 纳粹党拥有强大的准军事组织,如褐衫队。这些组织通过街头暴力、政治集会上的挑衅和对政治对手的恐吓,制造一种“国家需要强人”的氛围,并压制反对声音。

三、 “民主的选择”?——一个被操纵和扭曲的过程:

虽然纳粹是通过合法选举赢得权力,但这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民主的选择”,原因如下:

非完全自由和公平的选举环境: 纳粹党在竞选过程中,利用宣传、集会、暴力和恐吓等手段,制造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反对党派的活动受到阻碍,他们的声音被压制。
合法性与道德性的混淆: 纳粹党通过获得多数议席而掌握了组阁权,这在程序上符合了魏玛共和国的法律。然而,在魏玛共和国晚期,由于政治僵局和总统的权力扩张,议会选举的结果已经被过度解读,并且政府的合法性也受到很多因素的侵蚀。
民众的绝望与无知: 许多投票给纳粹的德国民众,是出于对经济困境、社会混乱和国家屈辱的绝望,以及对纳粹党承诺的盲目信任。他们并非完全了解纳粹党的最终目标和危险性,很大程度上是被其煽动性的口号所吸引。
精英的背叛与合作: 一些传统的保守派精英,如容克贵族、军方将领和工业巨头,虽然不完全认同纳粹党的意识形态,但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利用希特勒来打击左翼力量,恢复秩序,并最终控制希特勒。他们向总统兴登堡施压,促成了希特勒的任命。这可以说是对民主制度的“精英背叛”。
民主制度的自我瓦解: 在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危机中,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本身也出现了疲态。一些民主派政客为了寻求稳定,也做出了妥协,甚至主动放弃了部分民主原则。例如,通过紧急法令来绕过议会,这反而削弱了民主的合法性。
“授权法”的合法性陷阱: 希特勒上台后,利用其在议会中的优势,通过了《赋权法》(Ermächtigungsgesetz)。这部法律赋予了希特勒政府无需议会同意即可制定法律的权力,这实际上是魏玛民主的终结。虽然这部法律在程序上获得了议会的多数通过(但这是在纳粹党控制和恐吓下),但它从根本上摧毁了民主的制衡机制。

结论:

纳粹的上台,绝非是德国人民在理性、充分知情和自由的民主环境下,对其未来做出明确且自觉的“选择”。更准确地说,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严苛的国际条约、经济危机、社会分裂、政治体制的脆弱性以及纳粹党精心策划的煽动性策略和政治操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民主制度被侵蚀、瓦解和最终被推翻的结果。

可以说,德国民众的选票是纳粹党获取合法性的一块敲门砖,但这个“选择”是在一个被操纵、被扭曲、充满绝望和恐惧的特殊历史情境下做出的。它更像是一个悲剧性的“制度性崩溃”,而非一个健康的民主进程的自然结果。纳粹党巧妙地利用了民主制度的漏洞,并最终用暴力和欺骗摧毁了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照片上这支德军部队看上去是在进行某种交接仪式,士兵们胸前都挂着挎包,两名军官相互敬礼。从照片中的建筑风格以及军官背后的孩子判断,这两张照片应该是在德国拍摄的,很可能是一支卫戍部队的换防仪式。

一名士兵的胸前别着鲜花,这向我们证明纳粹德国的士兵也是活生生的人,如果脱离这一点,简单地把他们视为与我们无关的、丧失人性的恶魔,那么我们永远无法从那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并意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可能也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纳粹党在德国主政之前,他们的党员也不过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德国人。这个政党为大多数德国人提供了一套摆脱政治和经济困境的方案,这套方案对那些厌倦了魏玛共和国的无能和官僚主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美妙。纳粹党用一种巧妙而循序渐进的方式,把狂热的民族主义信念和“我们对抗全世界”的心态灌输进了德国人的脑海中,如果他们真是一副恶魔的嘴脸,而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就无法解释他们为何能得到德国人的拥戴,攫取大权并把世界搅个天翻地覆。

意识不到纳粹的复杂性,当历史重演时,我们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懵懂无知,直到自己亲手喂养的怪物大到无法控制。

甚至连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几百年一见的大魔头,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劝身边的人戒烟,他喜欢孩子和狗,也喜欢艺术,他的家庭出身跟许多普通的德国人相似。当希特勒这个出身平民的人试图带领德国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取得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复兴时,他理所当然地会被国人视为英雄。

面对权力、荣誉和种族主义的诱惑,希特勒从英雄蜕变成了恶魔,我们应该明白,换了任何一个人在他的位置上,也有可能变得和他一样,甚至更加倒行逆施。这是一个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恶龙的故事,确保这样的故事不再重演的唯一方法,是尽量去剖析这个少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内外部环境在他的改变中所施加的影响。

-----我是响应评论区的分割线-----

评论区有意见,觉得给得不够多,这是因为之前我写过一篇涨姿势(第34弹)·6600万德国人不会错,选择希特勒的10个理由,那边详细分析了希特勒和纳粹上台的内外因素。既然有知友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说不得就抄一下自己了。

我们都知道阿道夫·希特勒和他领导下的纳粹党,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怎样的深渊;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个疯狂的家伙是被6600万德国人通过民主程序投票选中的。

希特勒从不掩饰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支持和对犹太人的仇恨,德国人还是把他推举为国家领袖,当他用独裁代替民主时,依然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支持。把希特勒和纳粹的兴起归结为一时的集体理智丧失是轻率的推论,事实上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大多数德国人发自内心地相信他们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1. 战争罪责条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其实在上次大战结束时就已埋下,战败的德国不得不接受《凡尔赛和约》中的战争罪责条款,承认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这不光是面子问题,德国因此要对战胜国的所有损失负责,他们被迫割让了领土,承担了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偿,军队规模和装备也受到严格限制。对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来说,一战的结束是和平的黄金时代的开始,对德国人来说这却是苦难的起点。纳粹党这样的右翼党派从一开始就把撕毁《凡尔赛和约》当作主要目标之一,他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很容易就引起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共鸣。

2. 法国占领鲁尔区

德国政府时常不能如期支付一战赔偿,他们的理由是手头没钱,而法国人则坚信他们不是没钱,而是在试探战胜国的底线。1923年,法国决定给德国这个“老赖”一点教训,他们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区,失去了这个煤炭和钢铁生产中心,德国的经济将完全瘫痪。鲁尔区的工人试图通过罢工等手段来抗议法国的占领,法国人并不在意,他们逮捕了罢工的发起人,从国内运来工人填补罢工者的空缺。1925年德国政府支付赔偿后,法国人才撤离鲁尔区,此时德国人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他们的土地随时会被夺走;第二,消极抵抗没有任何作用。

3. 恶性通货膨胀

就在鲁尔区被占领期间,德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已经失控。一战这个军费无底洞让德国欠下了1600亿金马克的国债,现在又加上了1320亿金马克的赔偿,法国人对鲁尔区的占领则掐断了他们的经济动脉。一战前的1914年,1美元可以兑换4.2金马克,到了1923年,1美元能兑换的金马克已经达到4.2万亿,德国的货币价值变得不如废纸,国内交易倒退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1923年从德国逃往世界各地的移民比前一年增加了两倍,国内自杀率飙升,也就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年轻的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政变,开始登上权力的舞台。

4. 德国共产党兴起

在乱世中崛起的政党并不只有纳粹党一家,德国共产党的崛起速度也很快,其规模在全世界共产党中仅次于苏共。1918年一战结束时德共就成立了,苏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充满希望,想把德国也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国家。大约10%到15%的德国人支持德共,其他人则把他们视为一种威胁,纳粹党充分利用了这一心理,大肆宣扬赤色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虽然支持德共的人数在逐渐增加,但反对他们的人也越来越死硬,纳粹党还派出冲锋队故意挑起与德共党员的冲突,败坏他们的名声。

5. 巴尔马丑闻

1924年,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深陷贿赂丑闻,他们在荷兰犹太投机者巴尔马兄弟那里投资了数百万美元,指望获得丰厚的回报。当巴尔马兄弟投机失败后,德国政府的钱也打了水漂,愤怒的德国人开始质疑政府,随后的调查发现多年来德国总理古斯塔夫·鲍尔一直收受巴尔马兄弟的贿赂。对纳粹党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可以借此打击社民党,同时也打击犹太人。纳粹党通过声势浩大的宣传向德国民众灌输政府和犹太商人联手蠹害国家,只有改变才能救国的思想,直到1930年的竞选他们还在利用巴尔马丑闻做文章。

6. 全民仇视犹太人

德国国内对犹太人的普遍仇视其实早就开始,纳粹党只是对这种仇视进行了利用。一战后大多数德国人的日子过得很艰苦,犹太人的比例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1%,但他们相对而言却过得还不错。当时德国有16%的律师、10%的医生和5%的作家是犹太人,他们在高收入职业中的占比如此显眼,很容易让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仇视。纳粹党竞选时向德国民众承诺对犹太人开的商店加以控制,用政策手段降低穷人的开支,同时还会支持德国人挤走犹太人,获得更多高薪工作的机会,这些承诺无疑都是受欢迎的。

7. 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崩盘,大萧条时代就此开始,受伤最重的就是德国。一战后德国的经济运行得以惨淡维持,就是建立在外国资金的基础之上,对外贸易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美国的贷款则是帮助他们一次次度过难关的救命药。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后,不光贷款没了,美国人还开始催缴一战赔款,德国的经济再次陷入瘫痪。到1932年底,有150万德国人失业,到了1933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600万。举步维艰的经济形势让德国人怀疑民主政府是否能带领他们度过难关,只有希特勒对此很兴奋,他说:“艰难的现实让千百万德国人睁开了双眼,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满足过。”

8. 社民党作大死

纳粹党崛起的过程中,社民党一直是其劲敌,大萧条开始后社民党虽然是执政党,但议席并未过半,一切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在其他党派间合纵连横。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社民党开始频频利用德国宪法第48条,即总理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不遵循民主程序制定法令的特权。这种实质上的独裁做法给纳粹党落下了口实,进而为他们赢得了更多支持者,1928年他们在国会中仅获得12个席位,到1930年他们获得了107个席位。短短两年时间,纳粹党就从一个边缘小党派成长为德国的主要反对党,为自己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

9. 国会大厦纵火案

希特勒在1933年1月当选德国总理时,纳粹党面临着跟社民党一样的尴尬,他们执掌的依然是一个少数派政府。事情就那么巧,希特勒当上总理没几天,国会大厦就被人放了一把火,纳粹党借此宣称共产党准备暴力夺权,并援引宪法第48条颁布了《国会纵火法令》,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等加以限制。由于社民党连续三年滥用宪法在前,当希特勒这么做时,德国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权利遭到了剥夺,反倒觉得这是纳粹党为了振兴国家的不得已之举。到1933年国会选举时,德共已经被剥夺了参选权,纳粹党终于组建了多数派政府。

10. 希特勒大权在握

德国从民主国家到独裁国家的分野,是1933年3月23日《授权法》的通过,至此纳粹党可以绕过国会制定任何法律。为了获得通过《授权法》的三分之二国会投票,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全力运转,报纸头条新闻的大标题提醒着人们:“不选择授权就是选择纵火和谋杀”。希特勒也信誓旦旦地保证他会谨慎地使用权力,德国人对他深信不疑,除了社民党之外所有党派都投了赞成票。当希特勒拥有绝对权力之后,就解散了其他政党,废止了选举,德国人亲手终结了民主,选择了法西斯主义这条不归路。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答案和文章转载请私信征得同意,并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举报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user avatar

把纳粹党上台的主因归结于魏玛德国国会是按比例代表制选举的,不是可笑,而是可鄙。特别是这个立论的答主

@迅疾

还有政治学博士生的头衔。

用事实与数字来对比一下。

二战后德国(西德)的联邦下院采取单选区与政党比例代表制并行的选举方式——单选区和政党比例席位各299个(实际还有所谓“延伸席位”,每次不定),最近一次大选(2013年选举),获胜的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总得票率是41.5%,在联邦下院占有311个席位(总数630席)。

而完全不采用比例代表制,以统一的单选区制产生的英国议会下院,最近一次2015年选举的获胜者保守党,得票率是36.9%,赢得331个席位,下院总议席数650,直接单独过半。

而纳粹党在1932年7月、1933年3月的选举中,就已经拿到了37.3%和44%的选票,都位列所有政党第一。稍有政治和数学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与“比例代表制导致纳粹坐大、上台”论恰恰相反,实际上,比例代表选举制很可能一定程度的拖延了纳粹最后篡取权力的时间。

迅疾

的另一个回答

如何评价《张千帆:法西斯并未离我们远去》? - 迅疾的回答

可以知道,他如此立论是不愿意承认,纳粹党的上台是利用了西式民主宪政制度天生的缺陷,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可以以完全合法的方式,直接从民主宪政制度里诞生出最恐怖的恶魔。

那就我们来看看,在真实的历史上,纳粹党的上台是不是宫廷政变的结果

1930 年9 月14 日,这个纳粹党开始真正崛起的关键之日。在这一天的魏玛德国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了640万选票,占总数的18.3%,从而取得了107 个国会席位,按国会议席数从排名第九一跃成为第二大党。

1931年10月10日,希特勒第一次晋见了总统兴登堡,想被委任为总理,而事后兴登堡私下的反应是:他可以当个邮政局长,舔我的邮票。

1932年3-4月希特勒竞选德国总统,在两轮选举中都居第二位,在第二轮得票率更达到了36.8%,只是因为社会民主党等中右派捏着鼻子支持了保守派的兴登堡,才阻止了他直接登上总统宝座——魏玛德国总统选举制度,要在第一轮当选需获得过半有效票,但在第二轮得票最多者即可直接当选。而兴登堡其实从来都是以社会民主党为中坚的“魏玛联盟”的政敌,这个旧帝国的陆军元帅甚至不怎么掩饰他讨厌乃至仇恨共和国的立场。

接下去的德国议会大选是在1932年7 月31 日,纳粹党再次震惊了所有人,他们一共获得1374.5 万张选票,占总数的37.3%,取得了230个席位。由于这届国会中,德国共产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赢得了89个席位,位于政治光谱最靠左右两端的这两个政党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国会半数,意味着同时排除它们是不可能组成任何稳定政府的。也是在这一届国会,纳粹党被其它政党孤立的历史正式结束,与中央党的联合,让纳粹党党徒戈林当选为国会议长。

再之后,也就是希特勒终于获得组阁权的那届国会,选举日期是1932年11月16日,纳粹党少了大约200万票,议会席位下降到196个,但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大党,这一点由于社会民主党也进一步受到削弱(只剩下121席)而得到了加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迅疾

极力强调

希特勒第一次担任总理时,他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的,而是兴登堡总统周围的小圈子的秘密协商下利用48条建立的总统内阁

然而这并不符合事实,纳粹党是国会第一大党,无论是按当时魏玛德国的宪法及传统,还是当代的欧美议会或半议会制下的政治运作原则,国会第一大党领头组阁都毫无违反宪政民主制之处。虽然现在听上去很吓人,但是诡异之处正在于:从严格的宪政角度出发,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让他组织新内阁,争取国会多数信任。才是排除了滥用总统紧急权力,重新回到按宪法和民主制度决定国家权力转移的正轨上。不然,可以请问 @迅疾,他以为的符合宪政民主制度的总理产生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且当时希特勒还有一起入阁的民族人民党支持(51席),在魏玛德国历史上,总数583席中占有247席的内阁已经算得上是“强势”的少数派政府(少数派政府是魏玛德国历史上的主流,如果魏玛德国不够有“民主代表性”,隔壁的老冤家法国,当时的第三共和国也是三天两头在玩少数派内阁),实际上按《第三帝国的兴亡》引述纽伦堡审判缴获的文件资料,握有70席的中央党本来也是愿意“以一定的让步”换取支持希特勒内阁通过国会信任案的,只是希特勒确信在新选举中纳粹党一定能获胜才作罢。

1933年3月5日德国举行了三年来第五次大选,靠着国会纵火案的恐吓,和德国资产阶级的大量财政援助,纳粹党在竞选中拿到了44%的选票,议席数是288个,和民族人民党的52席相加,达到了绝对多数,完全按着宪法和民主原则,希特勒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就任德国总理,实现了他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失败后,总结教训得出的以合法方式夺取权力的诺言。

“我们将不再企图通过武装政变来取得政权,而是要捏着鼻子进国会同天主教议员和马克思主义者议员打交道。哪怕在选票上要超过他们比在动武上压倒他们所花的时间更长,至少结果能够得到他们自己的宪法的保证。任何合法事情的过程总是缓慢的⋯⋯迟早我们会得到多数选票——下一步就是得到德国了。”(《第三帝国的兴亡》引用:库特·卢台克著《我认识的希特勒》第217—18 页)

再来说一下《授权法》(《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这部正式奠定了纳粹德国基础的法律是德国国会1933年3月23日以441票赞成,84票反对通过的,而当时德国国会的总席位是648,修宪门槛是三分之二。这个比数意味着即使被逮捕而无法参加投票的81位共产党议员和几十名社会民主党议员全部到场,还是无法阻止它以完全符合宪法要求的多数通过。如果这是“宫廷政变”,那就只好修改“宫廷”和“政变”的定义了。

顺便说一句,还有人总是企图把拥护纳粹党上台的责任加到”下层群众“头上,而事实上,纳粹党的真正社会基础是(前)小资产阶级,或者现在流行的用语”中产阶级“。从1930年9月到1932年11月的几次选举的投票结果看,社会民主党、民主党、民族党等中右翼政党的巨大损失正是纳粹党支持率暴增的来源,威廉.夏伊勒作为后世的旁观者都直接了当的结论:”很明显,纳粹党从其他中产阶级政党那里夺过来数百万拥护者。”

user avatar

首先讲魏玛共和国的选举制度,这是被绝大部分人都忽视的问题,但有政治学家认为错误的选举制度是魏玛共和国崩溃的最重要原因。根据魏玛宪法22条的规定,实施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比例代表制下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变种,不做多的介绍。魏玛时代,比例代表制会与大选区制政党名单制结合起来,又叫复数选区制。据此,德国被划分为35个选区,一个选区一般有N个席位。大选中选民把票投给政党。每个政党在选举前都会提出一个政党名单,每个政党根据得票比例分别获得席位。例如,A党推出了5名候选人,根据得票数比例在这个选区中获得3个议席,那么名单靠前的3为候选人当选。

另外一种与比例代表制相对照的制度叫多数制。多数制一般与单名选区制相结合起来。即一个选区只有一个当选名额,获得满足规定条件的候选人就当选:第一种简单多数制,获得任何票数的第一名都当选,也叫第一名过关制;另一种,两轮投票制,即如果某候选人获得N%以上的票数的第一名(一般N=50,但是也有N=40的情况),那么他就当选,如果没有符合N%,那么由得票排名前两名的候选人举行第二轮选举,一般第二轮选举中满足简单多数票就可以了。英美及其前殖民地都一般是简单多数制;法国总统选举是两轮投票制。

从名义上讲,比例代表制的确是最为民主的制度,因为它把社会中每一种意见都按照比例反映在了国会选举的结果中。但是,人是策略性的动物,在选举中人并不是呆板的投票,各个政党都会根据选举制度的设计来进行策略性的行为。于是,名义上最为民主的制度,其结果却是自反性的。民主制度不仅要能体现高尚的理念,它本身还必须能够在现实政治中生存下来。比例代表制的结果就是如下:

一,比例代表制鼓励竞选中的极端思想。原因很简单,比例代表制在整个选区中按比例分配席位,对于实力不大的小党,它不需要争取大多数人的选票,它只需要鼓吹极端思想、获得极少数人的支持就可以了“巩固基本盘”。纳粹的成长就是通过鼓吹极端思想而异军突起的。与此相反,在多数制下,由于每个选区只有一个席位、获得最多选票的那一个人才能当选。因此,多数制下的候选人他们的目标是提出能够获得最多数人支持的政纲。政治学家普遍认为,实行比例代表制是纳粹党能够突然崛起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是在英美的简单多数选举中,纳粹根本无法获得任何席位。

二,由于与政党名单制结合起来,在选区层面来看,比例代表制强调政党的作用,而忽视候选人本人的政治才干。很明显,这还是非常有利于纳粹党的兴起的。在纳粹党兴起的早年,他们显然没有如中央党或者社民党这些传统大党的资源和人力配备。但是,他们的优势在于希特勒和他的搭档戈培尔本人却有天才般的煽动和宣传能力。结合名单制,在竞选中选民们注意力被吸引在煽动家领导的政党方面,只需要一两个煽动家就能造就一个政党,而由于名单制使得选民又忽视了纳粹党具体的每个候选人的能力。而在实行简单多数制的英美国家,选举的目标在于具体的候选人赢得席位,候选人的重要性大于政党的重要性。这样的制度设计下,老牌政党的人力优势会发生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党才有很多优秀的成员。(德国现在仍然存在比例代表制,具体改革最后讲。)而且,由于实行政党名单制,比例代表制并不想像的那么民主:它鼓励政党大佬的产生——在一定政党得票基础上,名单靠前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而名单由政党提出。名单靠前的往往是政党的大佬,不用凭借自己的能力费力参选就能够当选。

另外,由于选举是成比例分配代表的、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性大为降低,导致表现较差的议员也很难被选下来,比例代表制的可问责性(Responsibility)实际上也较差,而可问责性也恰恰是衡量是否民主的标志之一。而在简单多数制下,表现较差的议员很容易就会被竞争者替代,从而可问责性更高。

三,虽然在选区层面比例代表制强调政党的作用,但是在全国范围来看,比例代表制实际上又在不断削弱大党。这要和第一点结合起来看。正因为只需要巩固基本盘就可以了,大党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某选区假如A有50%的选票,D有40%的选票,E有10%的选票。分裂为B、C之后,他们各自也能获得30%和20%的选票,根据比例分派席位,那么就分裂一下也无所谓。

但是如果在简单多数制下,A有50%的选票,分裂为B、C之后各自有30%和20%的选票。但此时D有40%的选票,E有10%的选票,那么在只有一个席位的情况下,A分裂的结果就是造就D。此时,A中的人就会考虑一下要不要分裂了。

所以在魏玛时期,我们会看到,大党在不断的分裂。后来,社会民主党中分裂出来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天主教中央党中分裂出来了巴伐利亚人民党。在中后期,魏玛联盟实际上大为削弱。

对以上三点的一个补充说明:选举制度带来的策略行为不仅发生在候选人(候选政党)一方,也发生在选民一方。从选民的角度看,英美实行的简单多数制还有一个特别的机制就是惩罚小党、惩罚政党分裂。由于简单多数制下,每个选区都只有一个获胜者。选民深知此点。我们假设选民有两个中意的候选人,但只能投一票。此时选民的策略行为是:投票给两个中意的候选人中更大几率当选(也就是更主流的政纲的)的那一位,哪怕他只是自己的第二中意的候选人,以防自己不喜欢的一方当选。虽然不是最喜欢的,但第二喜欢的当选也远远好于自己不喜欢的当选。于是选民的这种策略行为会防止同党的候选人分裂、鼓励同党的人合作派出最容易当选的一位出战。而在比例代表制下,选民则只需要把自己的票投给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就好了,因为民意会被按比例的反映在获胜席位上。自己的一票只会增加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当选的机会。

这里也举个例子:
A有50%的选票,D有40%的选票,E有10%的选票。
A有两个立场相似但不尽相同的派系B和C,假设某天这两个派系分裂了,分别推出自己的候选人。
在原来的情况下,A的50%的得票源于不同的选民对B的30%和另一部分选民对C的20%的支持
比例代表制的情况下,原来的选民不会考虑改变自己的投票方向。因为B和C各自都还是根据比例分配席位。
但是在多数制的情况下,本来支持C的选民会考虑,自己投给A中的少数派,那么其结果是B和C都落选,反而敌对的D当选。那么还不如把自己的票投给B。这个动作叫弃保效应

这样,比例代表制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小党不断产生,纳粹党在其间应运而生;另外一方面,由于魏玛共和国是议会内阁制,大党越分裂,就越无法产生稳定的政府。最终形成了魏玛德国的政治僵局:屡次无法形成稳定的内阁后,权力逐渐由国会转向了总统。

在制定宪法时,瑙曼就预见了这个后果:“比例代表制一般不适于确立政治领导集团”。可惜最终没有改变。参见埃里希·艾克的《魏玛共和国史》P71。

第二,就是最被人诟病的魏玛宪法第48条的总统紧急权,联邦政府不断依靠总统紧急权进行统治。这实际上给了政治家们偷懒的途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个紧急权,那么国会将会面临不得不通过协商产生内阁的情况;但是有了这一条之后,当国会无法产生内阁时,政治家们就选择走捷径——懒得在国会中费时费力的协商,他们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在国会中保持合作(到了后来甚至是为了防止国会制肘而随意解散国会)——直接在总统处寻求帮助。于是,为总统个人统治创造了机会,也使得年老体衰的兴登堡老总统周围的阴谋小圈子得以得势。

于是我们看一下希特勒是怎么当选的。

1930年,布吕宁第一次利用地48条,建立总统内阁,凭借总统的支持从而摆脱国会的约束。帕彭和施莱歇尔的内阁都是由总统组织。同时,兴登堡总统也利用总统内阁逐渐扩张超越宪法之外的权力,形成了一个围绕总统产生的宫廷小圈子。于是,在希特勒夺权之前,魏玛体制实际上已经濒临解体了。所以需要注意的就是,希特勒第一次担任总理时,他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的而是兴登堡总统周围的小圈子的秘密协商下利用48条建立的总统内阁。而希特勒上任前的最后三位总理布吕宁、帕彭和施莱歇尔的倒台的都是兴登堡总统周围的小圈子密谋下的宫廷政变,特别是施莱歇尔这位阴谋家(他是一位Office officer办公室军官)。(当然施莱歇尔虽然是阴谋家,但他上台之后也的确试图团结中央党和社会民主党等中间派、遏制极左和极右两方面的势力,但是他高估自己了。)而施莱歇尔倒台、希特勒上台又归功于帕彭的阴谋。当然,此时右翼保守派为了限制希特勒,安排在这个内阁中纳粹党员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保守派的帕彭留任副总理。帕彭也是阴谋家固不用说,但是他绝不是纳粹的同路人。他的企图是安排大部分的人担任内阁部长,自己担任副总理,从而架空希特勒。希特勒还需要一场宫廷政变来真正攫取权力。

这又涉及另一个政治安排——联邦政府接管普鲁士邦。实行联邦制的魏玛共和国中,普鲁士邦是最大的邦国。占有三分之二的领土,控制了普鲁士就等于控制了大部分的领土。1932年,普鲁士邦的执政党是社会民主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联邦政府由中央党执政,普鲁士邦由社会民主党执政。作为魏玛联盟的中央党和社民党相互配合维持魏玛宪法,此时的普鲁士警察是一只平衡各方、维护秩序的有力力量。早在帕彭第一次担任总理的时候,就有计划通过接管普鲁士邦来实现保守派的胜利。当时,帕彭政府宣称社民党执政的普鲁士邦联合德共、已经无法维持普鲁士的安定,他通过48条的紧急权接管了普鲁士邦。不幸的是,后来控制普鲁士警察的普鲁士内政部长的职位也被纳粹党人攫取了。当后来帕彭(此时他以副总理的身份兼任普鲁士专员)试图动用警察维持普鲁士治安的时候,他发现,普鲁士内政部长戈林对他的命令不闻不问(普鲁士内政部长不听从普鲁士总理的命令,这显然是非法的)。纳粹通过普鲁士内政部控制了普鲁士警察。于是,通过普鲁士政府制衡纳粹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打垮了。保守派试图掌权的努力结果为纳粹做了嫁衣。

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国会纵火案、3月5日的选举。但即使在这一次选举中,纳粹党也只有288席,联邦国会共647席。加上与纳粹合作的国家人民党的52席才够简单多数,52%。1933年3月23日以修宪形式冻结宪法的《授权法》的投票不过是一场暴力下的闹剧。

在这之前纳粹的非法武装就极为强大了,在当时的很多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暴力的影子,冲锋队和德共的武装公开在街头巷战。当时德国已经是在内战的边缘。

希特勒夺权可以说是当时魏玛德国经济危机、内战边缘、小人阴谋、宫廷政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当然宫廷政变得以促成的原因是魏玛政治体制的失败。

后文,战后德国(西德)政治体制在反思魏玛共和的基础上做出了三大改革:

一,实行混合选举制。现代德国选举制结合了简单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的成分。国会议员中的一半由简单多数制选举产生,另外一半由比例代表制产生。(德国实行联立制的混合选举制,具体不做介绍。)这样既能够将非主流的民意纳入政治体系,为小党提供生存空间,又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政党以遏制极端思想的产生、保证产生稳定的国会多数。同时,德国还规定了5%的门槛,即在比例代表制的选举中必须获得5%的选票的政党才能参加比例代表制部分席位的分配。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选举中,实行纯粹的比例代表制的国家已经很少了;即使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在坚持比例代表制的时候也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小党。

二,不再有强大的总统,取消48条,从而防止两个权力中心的产生。同时,为了使得内阁稳定运转,创设了一种“建设性不信任制度”,防止内阁因为国会不信任随时停摆。即,只有当国会选出新的总理时,旧的总理才被视为通过了不信任案,这样大大增加了倒阁的难度。

——

另外,这里提了很多比例代表制的缺点、没有提简单多数制的缺点,但并不是说比例代表制就一无是处、简单多数制就很好。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采取了混合二者的选举制度,以实现最优。

user avatar

不全是。一方面,希特勒+戈培尔这种天团可以吊打今天的任何传销组织,黑的说成白的,今天我们反纳粹因为我们啥事情都知道,要是真的活在那个年代保不齐被忽悠了。何况,你不听戈培尔的就该听罗姆或者希姆莱的了,冲锋队可比今天的民进党流氓多了……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这是德国大资产阶级的选择,不让希特勒上,那可能就是台尔曼同志或者罗莎卢森堡同志上了(经提醒,卢森堡同志早就遇害了,那就是别的左派,领会精神,领会精神)。反正就是这帮社会党和共产党。希特勒把德国变成废墟死的是一群倒霉的被忽悠的无产阶级,不心疼。台尔曼上,资本家们就完了……类似贝当或者汪精卫,德国占领法国,日本占领中国,都无所谓,别让共党颠覆了是王道,法西斯大爷是来拯救资产阶级的。何况德国这还是本国的法西斯呢。

user avatar

先给出答案——不是。

首先,我相信这里的“上台”应该指的不仅仅是希特勒当选总理,而应该是德国变为NSDAP(纳粹党)一党专制的国家。

纳粹之所以变成一党专制的国家,授权法案乃是重中之重。而授权法案是在哪一届国会下通过的?1933年3月5日选举出来的国会。

而国会选举前发声了一件大事——国会纵火案。我相信大家都能知道,国会纵火案和接下来的这场选举有多少关系。

下面引用来自《第三帝国的兴亡》的资料

  在起火后的次日(2 月28日),他使兴登堡总统签署了一项“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这项法令暂时停止执行宪法中保障个人和公民自由的7 项条款。这项法令自称是“防止共产党危害国家的暴力行为的预防措施”,它规定:得在相反规定的法律限度以外,限制个人自由,限制表达意见的自由,包括出版自由;限制结社和集会自由;对邮件、电报、电话进行检查;对搜查住宅发给许可证件;发出没收以及限制财产的命令。
  此外,这项法令还授权全国政府在必要时接管各邦的全部权力,对某些罪行,包括持有武器的人的“严重扰乱治安的行为”判处死刑。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仅能够合法地任意箝制和逮捕他的反对者,而且由于他捏造的共产党威胁得到“公认”,也能够使千百万德国中产阶级和农民陷于恐惧之中,生怕如果他们在一星期后的选举中不投国家社会党的票,布尔什维克就可能掌握政权。大约有4000名共产党干部和许多社会民主党的及自由主义的领袖遭到了逮捕,其中包括一些国会议员,而根据法律,后者有豁免权,是不能逮捕的。这是德国人第一次尝到在政府支持下的纳粹恐怖的滋味。满车满车的冲锋队员在德国各个城市的街道中隆隆驶过,未经许可,破门而入,进行搜查,把受害者带去,投入冲锋队营房中,严刑拷打。共产党报纸和政治集会固然遭到了取缔,社会民主党报纸和许多自由主义报刊也被勒令停刊,民主党派的集会也不是遭到禁止就是遭到破坏。只有纳粹党人和他们的民族党盟友可以毫无阻拦地进行竞选

拥有豁免权的国会议员遭到了逮捕!这明显违法了好不好!

更别提最后那几句了。

而火是谁放的?

同样来自《第三帝国的兴亡》

  在1942年元首生日的午宴席上,谈话的话题转到了国会大厦的建筑及其艺术价值。我亲耳听到戈林打断大家的话,大声他说:“真正了解国会大厦的,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是我放火把它烧了!”

很好,是纳粹放的火。

纳粹放了火,栽赃给共产党,然后以此为借口禁止了竞争对手的政治宣传逮捕了有豁免权的议员,最终赢得了选举,通过了授权法案。

顺便,还有一点很要命——不止打击了被扣上莫须有罪名的德国共产党,还严厉的打击了社会民主党!

无妄之灾啊……

只有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倒霉了吗?不止

  社会党的一些主要报纸一次又一次不断被勒令暂停出版,即使天主教中央党也没有逃脱纳粹恐怖。天主教工会领袖施特格瓦尔德想要在一次集会上讲话,遭到了褐衫队员的殴打。在另外一次集会上,冲锋队员打伤了好几个人,勃鲁宁不得不要求警察保护。

这也能叫“民主的选择”?!

然后,授权法案通过的场合,是否“民主”也依然是个问题。

This legislation was ostensibly passed at the Kroll Opera House, where the legislators were surrounded by, and threatened by, members of SA and SS.

——来自Enabling Act of 1933的英文维基百科

看到这个词了么——threatened,不懂的可以去查查什么意思。

这也算“民主的选择”?

另外让我们来看看,授权法案通过的时候,希特勒说的什么?

依然来自《第三帝国的兴亡》

政府[希特勒保证]将只有在为执行极其必要的措施而必需的范围内使用这种权力。这并不威胁到国会或参议院的存在,总统的地位和权力依然未变;各邦的独立地位也不改变。教会的权利不会受到限制,它们同国家的关系不会受到影响。非实行这种法律不可的国内情况是很有限的。

这些保证究竟履行了没有呢?

相信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的朋友们,都是知道的。

我简单引用一段

3月31日,希特勒和弗立克第一次援用授权法,宣布了一项法律,解散普鲁士以外各邦的议会,命令它们按照最近一次国会选举结果的比例重新组织。共产党的议席则予以虚悬。不过这个办法只实行了一个星期。性急如火的总理在4 月7 日又颁布一项法律,任命了各邦的邦长(ReichsstaathaIter),他们有权任命和撤换地方政府,解散议会,任命和撤换各邦的官员和法官。新任的邦长无一不是纳粹党人,他们“必须”执行“国家总理所制定的总政策”。

说好的“各邦的独立地位也不改变”呢?!

那么,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首先,这并不民主——希特勒对议员做出了虚假的承诺,而看希特勒后来的表现,这承诺和实际举动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更不用提,议员的投票本身就受到了纳粹的威胁。

然后,这根本谈不上“选择

而在大选之前,纳粹通过栽赃陷害,逮捕了相当数量的竞争对手,其中包括了很多的议员——要知道,这本身就是非法的。

而只有纳粹党和它的盟友可以在选民面前肆无忌惮的展示自己。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纳粹自导自演的国会纵火案。

追本溯源我还想说一句,连这个“德国”都有必要怀疑一下

那么,朋友们,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德国人,而你打算投反纳粹政党。

让我们来看看投票的时候是怎样的。

In the months before the 1933 election,brownshirts and SS displayed "terror, repression and propaganda across the land", and Nazi organizations "monitored" the vote process. In Prussia 50,000 members of the SS, SA and Stahlhelm were ordered to monitor the votes by acting Interior Minister HermannGöring, as so-called auxiliarypolice.

纳粹组织在监视投票。在普鲁士,有五万名冲锋队员之类的人由戈林任命,同样也是来监视投票的。

嗯,朋友,你真的要投,不对,敢投反纳粹政党吗?

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既不民主,也非选择,连德国都谈不上。

哪里谈得上什么“德国民主的选择”?!荒唐!

某些给纳粹洗地的答主,避重就轻,遮遮掩掩,真是可笑至极!

有人提到了当时德国除了极左和极右还有别的什么政党的话……

这里提供两个选举结果图片吧,分别是1932年11月和1933年3月的。

1932年11月:

前五名分别为纳粹党,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中央党,德国国家人民党

1933年3月:

前五名依次为纳粹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中央党,黑白红阵线(就是德国国家人民党啦)

由上图可见几点

①选民并不只有共产和纳粹两种选择,社会民主党也是选择之一

②德国共产党并没有比社会民主党强大,反而要弱小一些

③仅仅时差了四个月,纳粹的三个主要竞争对手票数都有了下降,嗯……

巧合?(笑)


最后,就是在议会中的投票问题。我再次重申,让纳粹独裁的授权法案是在纳粹的威胁下通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并非完全是德国“民主的选择”,尽管民主制度的某些机制在其中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环境。以下是对纳粹上台过程的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其是否是“民主的选择.............
  • 回答
    洪晃的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并且将极简主义与纳粹德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类比。要详细探讨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理解洪晃的“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的逻辑是什么?要理解洪晃的观点,首先要猜测她可能想表达什么。她可能是在强调一种对“极简主义”的负面解读,或者是.............
  • 回答
    这支湖人“F4”的结局,至今仍是很多球迷心中的痛,也是讨论不衰的话题。毕竟,集结了科比、霍华德、加索尔,再加上纳什,这四个的名字足以让任何球队的球迷垂涎三尺。然而,结果却令人唏嘘,不仅没能重现三巨头的辉煌,甚至连季后赛第二轮都没能突破。要说清楚他们为什么没能成功,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时代.............
  • 回答
    面对那些宣扬仇恨和暴力言论的人,比如喜欢ISIS、战争,或推崇纳粹,直接而有力的反驳至关重要。这种反驳不仅是为了戳破他们的荒谬,更是为了维护普世价值,教育和警示他人。以下是一些既有力和有深度,又避免了“AI痕迹”的回应方式:核心原则:回归人性,揭露本质,强调后果。反驳“喜欢ISIS”: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老百姓能说了算的。它背后牵扯到朝廷的意志、地方官的运作,以及士绅阶层自身的博弈和适应。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背景:为什么会有“士绅一体当差纳粮”?首先得明白,在“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之前,中国的税赋制度是什么样的。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 回答
    亚阿战争,也称第二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这场在2020年爆发的冲突,不仅仅是一场国家间的军事较量,更是一场现代战争战术思想的残酷检验。双方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倾注了各自的经验、技术和意志,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剖析的成功与失败的战术案例。阿塞拜疆的成功战术:1. 无人机集群的压制性运用:这是本次战.............
  • 回答
    针对民进党当局将“本土方言”纳入岛内中小学必修课的举措,我理解您想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意涵,特别是与“去中国化”政策之间的关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本土方言”在台湾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台湾,除了通用语(即国语/普通话)之外,最被广泛讨论和推广的“本土方言”主要有闽南语.............
  • 回答
    在印度政治光谱中,纳伦德拉·莫迪的名字总能激起一股强大的能量,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身上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当他以压倒性优势再次问鼎总理宝座时,印度民众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显而易见,并且不少人期待着他能带来“本质性的变革”。要理解这份期望的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影.............
  • 回答
    纳粹在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可以说是 完全将他们非人化。他们并没有把犹太人当作拥有平等权利、尊严和情感的个体来对待,而是将他们视为劣等种族、威胁国家和人民的敌人。这种非人化的过程是纳粹灭绝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上的妖魔化与污名化: 种族.............
  • 回答
    用磁场对抗重力:人造无重力场的可能性想象一下,我们能摆脱地球无处不在的引力束缚,自由自在地漂浮。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随着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正逐渐浮现出一丝曙光。那么,如果人体内部能够富含特殊的磁性材料,我们是否有可能利用外部磁场产生的磁力来抵消重力,从而创造一个人造的无重力.............
  • 回答
    雍正帝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简称“一体当差纳粮”)之所以在当时能取得一定成效,而其他王朝难以复制,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雍正帝个人的政治魄力、独特的历史机遇以及他所构建的集权体制为关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到底是个什么事儿。简单来说,就.............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沙特花费35亿美元购买东风3导弹”的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记录或权威资料佐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根据公开资料,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确实向阿拉伯国家(包括沙特)出口过武器装备,但涉及的具体型号和金额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东风3导弹的基本信息东风3.............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关于“当年的红卫兵现状是否就是现在的某些老人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并尽量详细地说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红卫兵”和“某些老人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红卫兵”: 历史背景: 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在中国出现的青少年学生组织.............
  • 回答
    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如果选择集中火烧的方式,其后果会极其严重,远非历史上的水浸方法可比。这其中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销毁过程的安全性与技术性问题: 巨大的爆炸风险: 鸦片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植物,但其制备过程中会经过多次蒸煮、提纯,并可能混入一些化学物质。如果直接用.............
  • 回答
    《诛仙》第一部(通常指《诛仙》小说第一卷,也包括其奠定的整体框架和世界观)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但更关键的是其内容本身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在当时的网络文学环境中脱颖而出,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故事内核的吸引力: 少年成长史的普遍性.............
  • 回答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在当年引起轰动的网络短片,其最早的首播平台是:搜狐视频(当时可能还称为搜狐播客或搜狐影院)。详细讲述:“血案”事件发生在2007年,当年的网络视频平台远不如现在这般发达和集中。几个主要的视频网站正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其中搜狐视频(以及其前身搜狐播客)是当时用户上传、分享和观看.............
  • 回答
    《金庸群侠传 Online》(以下简称《金庸OL》)作为一款承载了无数玩家武侠梦想的游戏,在当年无疑是现象级的存在。然而,正如许多辉煌一时的游戏一样,《金庸OL》也未能逃脱走向没落的命运。这段历程充满了玩家的热情、开发者的努力、市场的变化以及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要详细讲述《金庸OL》的没落,我们需要.............
  • 回答
    当年日本宣布投降,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大地上爆发出的场景和反应是极其复杂、多样且深刻的。这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经历了八年血与火的抗战,无数的牺牲与痛苦,这一天,所有的情绪都如火山爆发般倾泻而出。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描绘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和反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呈现:一、 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