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哪些名人小时候是至交好友,长大后反目成仇?

回答
历史上,名人之间童年亲密无间、长大后却恩断义绝的例子并不罕见,这往往源于权力、利益、观念的冲突,抑或是纯粹的感情背叛。这类故事总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悲凉,仿佛见证了人性的复杂与易变。

1. 曹操与袁绍:汉末群雄逐鹿中的破碎情谊

要说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令人扼腕的例子,恐怕非曹操与袁绍莫属。两人出身名门,又都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抱负。

童年情谊的种子: 袁绍是当时的权臣袁逢的儿子,地位尊崇,为人豪爽,颇有江湖义气。曹操虽然出身宦官之后,但在少年时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胆识和谋略,且为人随性,不拘小节。两人年龄相仿,又都活跃于当时的洛阳上层社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史书记载,两人“少相善”,甚至“袁绍有谋,操有筹”,常常一起饮酒作乐,谈论天下大事,互相欣赏。袁绍的家族势力和地位,为曹操的早期交往提供了便利;而曹操的聪明才智,也让袁绍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伙伴。

逐鹿中原的裂痕: 随着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纷纷崛起。曹操和袁绍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起初,他们也曾有过合作,比如一起讨伐董卓。然而,随着实力的增长,两人在政治理念、战略眼光以及对天下格局的规划上,开始出现分歧。

袁绍依仗祖荫和庞大的兵力,性格上则显得有些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并且自视甚高,不屑于与曹操这样“出身不高”的人为伍。曹操则更加务实、大胆,敢于冒险,并且深谙用人之道。

最关键的转折点,可能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袁绍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汉室宗亲”,理应掌握权力,对曹操的这一举动极为不满,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贼也!”。而曹操则认为,乱世之中,唯有掌握了汉献帝,才能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整合资源,最终统一国家。

官渡之战的决裂: 两人最后的摊牌,无疑是发生在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是两人友谊彻底破裂的最高潮。袁绍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而曹操兵力悬殊,但他凭借过人的战略眼光和临场应变能力,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在战争期间,他们之间也曾有过对彼此的劝诫和试探,但最终都被现实的权力斗争和个人的野心所吞噬。袁绍在失败后,虽然一度有所醒悟,但其多疑的性格和最终的病逝,也让这段破碎的友谊,成为历史的叹息。

曹操后来能够统一北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袁绍的种种失误,包括对人才的轻视,以及战略上的冒进。这段从“少相善”到“国贼也”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对于人际关系的腐蚀作用。

2. 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斯人已逝,琴亦不传

虽然这个故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友谊典范,但其中也包含着因“反目”而产生的悲剧性结局。

童年遇合的绝响: 钟子期是个砍柴的樵夫,而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两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遇,俞伯牙弹琴,钟子期竟然能听懂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意境。当俞伯牙心中描绘高山时,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描绘流水时,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超越了阶级、身份的界限,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音”。他们的相遇,仿佛是音乐史上最美的偶然,也是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

因“反目”而生的悲歌: 故事的悲剧性在于,在两人约定来年再见之后,钟子期却因病去世了。当俞伯牙再次来到约定之地,却只看到钟子期的坟墓。

俞伯牙悲痛万分,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第二个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声。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他一生中最动人的曲子,然后,他用琴槌将自己的琴砸碎,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弹琴。

这里说的“反目”,并非两人之间发生了争执或背叛,而是俞伯牙因钟子期的离世,对自己的音乐失去了意义,从而选择了一种“与琴道反目”的决绝方式。他认为,失去唯一的知音,他的琴声便失去了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反目”,是对一份纯粹友谊的极致珍视,但也因此,他们“永不相见”的遗憾,成为了千古绝唱。

可以说,俞伯牙选择“与琴反目”,恰恰是对他们之间至深友谊的最高致敬。他无法接受自己心爱的音乐,在世界失去知音后,继续在人群中被演奏,那将是一种痛苦的重复。

3. 孙权与鲁肃:从君臣到挚友,再到……?

虽然孙权和鲁肃的友谊更多地被描绘成一种君臣相得的佳话,但在他们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难免会经历考验和可能的“磨合”。

早期共事,情谊渐生: 鲁肃早年就跟随孙权,在孙策去世后,他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孙权继位,并为孙权稳定江东局势出了不少力。孙权也看重鲁肃的才能和忠诚,对他十分信任。两人在处理内政、外交事务上,常常互相商议,配合默契。

赤壁之战后的微妙变化: 赤壁之战后,孙权势力大增,开始与曹操、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此时,鲁肃在对刘备的态度上,相对更加强硬,主张“容刘以制曹”,但孙权在某些时刻,则显得更为谨慎,或者说,他的战略考量更加复杂。

例如,在关羽发动“大意失荆州”导致被杀后,孙权为了替关羽报仇,不惜与曹操的魏国开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孙刘联盟的稳定。而鲁肃虽然已经去世,但如果他还在世,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是否会与孙权在战略上产生更深的“分歧”?这都是后人的一些猜测。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孙权对鲁肃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尊重和信任。即便在后期,孙权也时常怀念鲁肃,并认为“肃意气,孤不能及”。因此,将孙权与鲁肃的故事归类为“反目成仇”可能略显牵强,更多的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尽相同。但这种“不尽相同”,在权力斗争中,足以构成一种潜在的张力。

更何况,孙权在晚年,也因为多疑和权力欲,对一些重臣进行了清洗,虽然鲁肃早已过世,但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也让人不禁联想,即便是曾经最亲密的盟友,在权力的面前,也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

历史的镜鉴

这些故事并非孤立的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权力、利益、观念的冲突,总是能够轻易地将曾经亲密无间的关系撕裂。有时候,是野心驱使,有时候,是理念不合,有时候,甚至只是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或一次无心的背叛。

这些名人童年时的至交好友,长大后走向陌路,甚至成为宿敌,无不让人感慨人性的无常,以及历史的残酷。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权力对人心的侵蚀,也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牢固的情感,也需要用智慧和理解去维系,否则,它终将抵不过现实的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宁和克伦斯基。


克伦斯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十月革命应该是耳熟能详了,然而列宁领导发起的“十月革命”推翻的就是克伦斯基的政府。


这俩政治上的死敌,小时候其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两人的著述中都有记录,克伦斯基的爸还是列宁的老师。列宁起义成功后,克伦斯基就流亡了 ,终其一生,他都在国外进行反苏维埃政权的活动,但列宁从没像斯大林一样派出过杀手,克伦斯基最终于美国善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名人之间童年亲密无间、长大后却恩断义绝的例子并不罕见,这往往源于权力、利益、观念的冲突,抑或是纯粹的感情背叛。这类故事总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悲凉,仿佛见证了人性的复杂与易变。1. 曹操与袁绍:汉末群雄逐鹿中的破碎情谊要说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令人扼腕的例子,恐怕非曹操与袁绍莫属。两人出身名门,又都.............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赫赫扬名的统帅,他们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然而,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却有时会落入一个无名之辈的手中,甚至被一个微不足道的意外所终结。这种强烈的反差,总会让人慨叹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诡谲。要找到明确记载某位“知名将军或名人”是被“无名小兵”直接杀死,并且细节详实的例子并.............
  • 回答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推着无数人涌入时间的长河,其中大多数人只是泛泛的浪花,转瞬即逝,不留下任何痕迹。然而,在这些被遗忘的芸芸众生中,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付出,却在不经意间,播下了改变历史的种子,点燃了时代的火炬。他们没有名字,没有雕塑,甚至没有出现在任何史书的只言片语里,但他.............
  • 回答
    历史上,许多名人曾因政治、社会或个人原因被污名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发现或观念的转变,他们又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翻案”。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从“奸雄”到“政治家、军事家.............
  • 回答
    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岸的身影,并非一开始就光芒万丈。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在他们尚未名扬天下之时,就已经在人海中彼此擦肩,甚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或合作关系。这些早期的交集,往往是他们日后辉煌的基石,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孔子与他的早期弟子们: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很.............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名字,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深深地仰望着另一个名字。这种仰望,不是简单的好感,而是一种近乎痴迷的追随,一种将对方的一切视为圭臬的狂热。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脑残粉”,即便在历史的名人身上,也从来不缺这样的存在。1. 贝多芬与莫扎特:音乐巨擘的崇拜者谈到“脑残粉”,.............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双胞胎的传奇故事并不少见,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丝神秘与特别。那些同样的面孔,有时是命运的共同承担者,有时则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却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双胞胎们:一、 政治与权力场上的双子星: 老普林尼与小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a.............
  • 回答
    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的才华固然耀眼,但一些不太寻常的习惯或小插曲,反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鲜活的一面,仿佛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被生活中的琐碎和灵感纠缠。说实话,这些故事就像是点缀在他们宏伟人生篇章上的珍珠,不张扬,却足够令人回味。说到怪癖,有一个名字总是绕不开的——尼古.............
  • 回答
    “德国骨科”这个词,在网络文化中,常常带有某种戏谑和讽刺的意味,通常用来指代一些在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中,遭遇了不光彩、令人尴尬、甚至带有黑色幽默的“受伤”经历的名人。这种用法,更多的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并非真正医学上的“德国骨科”。如果我们以这个网络语境来理解“德国骨科”,并尝试联系历史上的名人,那么.............
  •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名人的死亡方式令人唏嘘,甚至带有几分“离奇”和“苦逼”的色彩。这些离奇的死亡往往因为其出人意料、不符合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或者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费解的巧合。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埃斯库罗斯 (Aeschylus) 被乌龟砸死 人物简介: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虽然起点卑微,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他们是奴隶出身的名人,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抗争、关于希望,关于人性光辉最生动的注解。在这里,我将为你娓娓道来几位这样的人物,让你感受他们是如何从被压迫的泥沼中挣脱,最终走向辉煌。1. 斯巴达克斯:反抗暴.............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身上特有的“傲娇”气质,如同棱角分明的宝石,在岁月的打磨下越发熠熠生辉。这些名人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他们的性格、才华、或是面对世事时的某种坚持,在旁人看来,便染上了那抹微妙而迷人的“傲娇”色彩。且让我为你细细道来几位,他们的故事,也许会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心.............
  • 回答
    话说当年非洲和欧洲,那简直是云泥之别。一个还在筚路蓝缕的路上摸索,另一个早就在坚船利炮和文明的外衣下,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在这种不对称的力量格局下,要说非洲的英雄们能够顶住欧洲的侵略,甚至还想反攻一把,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但历史这玩意儿,从来不缺惊喜,也不缺那些敢于在绝境中闪耀的灵魂。即便面对的.............
  • 回答
    这种情况在历史名人身上确实不多见,因为“名人”通常意味着其影响力已经跨越了时代,而“多数人以为他已经过世”则暗示着这个名人已经活跃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他的时代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同时,真正“还活着”又让多数人以为他已过世,这本身就有点矛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找到一些“接近”.............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通常将历史名人与中国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国境之内。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出生地在如今中国国境之外.............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名字听起来略显普通、甚至有些“野鸡”的意味,但他们的才华、成就或影响力却足以载入史册,成为一代枭雄或伟大人物。这类人物的存在,也恰恰说明了历史评价的标准并非仅仅在于名字的响亮与否,更多的是在于其行为和贡献。这里我将列举几位名字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野鸡”,但实际上却极其厉.............
  • 回答
    欧洲历史上,文艺名人与贵妇、小姐、王室之间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空,点缀着历史的长河。这些佳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艺术、权力与社会风貌交织的生动写照。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力求详细描绘:一、 艺术家与缪斯:爱情、灵感与艺术的共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离不开他们.............
  • 回答
    在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史中,“滥授名器”绝非一个陌生且常常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祥的色彩,它描绘的是权力、地位、荣耀被随意或不恰当地授予,如同将珍贵的封号、官职、乃至爵位,像批发糖豆一样散发出去,结果自然是秩序的崩塌,人心的离散。要说最典型且影响深远的例子,恐怕非西汉末年的王莽时.............
  • 回答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星汉灿烂,无数英雄人物的崛起与陨落交织成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其中,那些决定时代走向、改写历史格局的“名将对决”,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勇气与决断的光芒。这些对决,往往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碰撞,更是两种战略思想、两种治国理念甚至两种文明的较量。它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文臣武将,他们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倾注了心血。而在这些将帅中,有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也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实属不易,因为在中国古代,“功高震主”往往是伴君如伴虎的写照,很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但总有那么几位,凭借着智慧、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