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动汽车那么热衷于触控大屏?

回答
电动汽车拥抱触控大屏,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技术发展、用户体验和成本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

1. 功能集成与简化实体按键: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早期的汽车内饰,中控区域密密麻麻的按钮,不仅看起来杂乱,而且学习成本高。电动汽车,尤其是那些追求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车型,更倾向于将各种功能高度集成。

替代海量实体按键: 导航、空调、音响、座椅加热/通风、驾驶模式选择、车辆设置、灯光控制……这些功能过去都需要独立的实体按钮或旋钮。而一块大尺寸触控屏,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和菜单,可以轻松囊括这一切。想象一下,一个屏幕就能控制车内几乎所有的功能,这不仅让内饰设计更简洁,也方便了驾驶员快速找到所需功能(当然,前提是设计得合理)。
软件更新与功能扩展的灵活性: 实体按键一旦设计固定,就很难再做大的改动。而触控屏本质上是一个运行软件的设备。这意味着,通过OTA(OverTheAir)软件更新,汽车厂商可以不断地增加新的功能、优化用户界面、修复bug,甚至在软件层面解锁一些原本隐藏的配置。这就像你的手机一样,可以不断“升级”,保持新鲜感和实用性。
个性化定制: 大屏幕的软件界面允许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定制,比如调整桌面小部件、设置常用功能快捷方式等,让每个人的驾驶体验更贴合自己的习惯。

2. 用户体验的升级与科技感营造:

电动汽车品牌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科技前沿的代表,而触控大屏正是这种定位最直观的载体。

沉浸式体验: 尺寸巨大的屏幕,配合流畅的动画效果和高分辨率的显示,能为用户带来一种“未来感”和“科技感”。尤其是在展示导航信息、车辆状态、娱乐内容时,大屏幕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提供比传统仪表盘或小尺寸屏幕更丰富、更具沉浸感的信息。
操作的直观性: 对于习惯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的用户来说,触控大屏的逻辑更易于理解。手指滑动、点击、缩放等自然的手势,使得操作过程更直观、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娱乐功能的拓展: 触控大屏为车载娱乐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听音乐、看视频(在停车状态下)、玩游戏,还是进行社交媒体互动,大屏幕都能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和更丰富的交互体验。这对于长途驾驶或者在充电等待时来说,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3. 电动汽车特性的契合:

电动汽车本身就与科技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大屏幕更是放大了这种联系。

电池管理与充电信息的直观展示: 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池和电量。大屏幕可以非常清晰、直观地展示电池剩余电量、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充电计划等关键信息,这对于电动车用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能量回收与动能管理: 电动汽车拥有能量回收系统,可以通过屏幕可视化地展示动能回收的情况,让驾驶员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车辆的能量使用,从而优化驾驶习惯,提高续航。
更强的计算能力支撑: 驱动一块大尺寸、高分辨率的触控屏并运行复杂的车载系统,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而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本身就提供了充沛的电力和空间来容纳高性能的计算单元,这为大屏系统的流畅运行提供了硬件基础。

4. 成本与规模效应的考量:

虽然一块大尺寸触控屏的初期投入不小,但从长远来看,这也能带来一些成本上的优势。

模具和生产线的简化: 相比于设计、制造和安装海量复杂的实体按键,生产一块集成化的触控屏模组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大规模生产后)可能更具效率和成本优势。减少了零件数量,也意味着更少的供应商和更简单的装配流程。
标准化与平台化: 随着行业的发展,车载触控屏的尺寸和功能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各大厂商可以利用同一套硬件平台,通过软件差异化来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从而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整体成本。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触控大屏并非完美无缺。

操作的便利性: 在颠簸路面或者需要快速盲操作时,触控屏的精确性不如实体按键。
驾驶安全: 过度依赖触控屏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
易用性问题: 如果车载系统的UI设计不合理,信息层级过深,查找功能反而变得繁琐。
冬天戴手套操作的困扰: 尽管很多屏幕支持不同材质的触控,但冬天戴厚手套操作依然可能不太顺畅。

正因为如此,一些汽车厂商也开始探索“软硬结合”的模式,保留一些常用的、需要快速响应的实体按键(比如空调温度、音量等),而将大部分功能集成到大屏幕中。这或许是未来电动汽车内饰设计的趋势。

总而言之,电动汽车拥抱触控大屏,是顺应科技发展、满足用户对未来感和便捷性需求、并与自身电气化特性高度契合的综合体现。这不仅仅是为了炫技,更是一种对汽车交互方式的革新和演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国内的电动汽车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追随特斯拉,而特斯拉是触控大屏这一风潮的始作俑者。

电动汽车作为标榜“未来、科技、大趋势”甚至“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必然要给自己贴上科技标签概念。而这些年最强势的科技概念其实不是汽车,而是apple。回想2012年特斯拉Model S推出的时候,前两年发布的沃尔沃XC90中控上那个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10寸屏还被称为“巨屏”呢。那时候要是能在车里有个比iPad还要大的屏幕,那个效果不言而喻。

Model S的内饰并没有如今Model 3的这么简练,总的来说还是传统的仪表+中控的内饰布局。但它靠17寸的大屏成功的制造了与众不同的疏离感,本质上来讲和外饰方面取消格栅、进行无脸化设计是异曲同工的。“我和你不一样”这是豪华品牌必备的素质。同时作为一款新车,它最好要有一看到就击中人的东西。

想象一下,那是2012年,周围还有几个朋友在用着诺基亚功能机,而你手里的HTC也还有四大天王键。你偶然逛街看到了特斯拉的直营店,于是进去打算看一下Model S。格栅是个大黑塑料板子,隐藏式门把手往外一弹,你说“cool”;往车里一座,屏幕亮起来,你说“amazing”,就像超大iPad一样。这个“我和你不一样”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国内各种打特斯拉的品牌也就跟上了这样的设计。并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记忆点。

比如威马的旋转中控屏、蔚来的那个小表情互动“球”。这些都是向消费者植入记忆点的手段。于汽车产品功能本身并没有太大关联。

到这里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说完了。其实大屏这个配置,大家都懂它是个什么东西。我接触过的所有有一定驾驶经验的人都对大触控屏不感冒。尤其一些设计的很差的系统,反应慢就不说了,一层层的菜单,调一下空调温度都要好几步,甚至有的要在屏幕上才能调座椅。这样的操作方式是不安全的,过程也是割裂的。没有物理反馈的天生缺点也非常让人不适应。

保时捷、奥迪在触控式按键、和触摸屏中加入了类似3D touch的功能,要按压下去才能点开这个图标,并在下面加入类似苹果tap engine的震动马达,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物理反馈。

我实际体验过奥迪的这套内饰系统,我认为它只解决了误触问题,同时屏幕的震动反馈也不可能实现类似苹果假home键的仿真手感,所以总体上不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来说,我认为捷豹、路虎的屏幕旋钮是解决盲操+物理反馈最佳解决方案。

屏幕可以显示不同的内容,通过按压旋钮可以切换功能,通过旋转就可以调整温度、风量的数值。我觉得是在内饰的简洁化和显示内容的丰富度上做到了一个最好的平衡。

和这个类似的方案就是4门的AMG GT在console和方向盘上都加入了显示式按键。比如原来悬挂设置如果单独拉出来,就要做几个小指示灯来表示悬挂的状态,现在直接变换图标就可以。在这样的硬件基础上,未来也可以加入更丰富的功能。

我个人觉得,车内交互最好的方式是符合直觉。想调整空调你就往空调这里去找功能键,想调整汽车你就在仪表里面去调,多媒体和导航同样可以整合到仪表里。所以我最喜欢的是奥迪TT的内饰逻辑:

与温度相关的功能完全整合到空调出风口这里,所有的功能都是伸手即可达,不用翻菜单,也没有多余的单独的空调面板。通过集成度很高的小屏幕来显示空调的状态。宝马这代内饰也在用这个逻辑:

这样就既满足了内饰简洁的需求,又保证了直接操作、物理反馈的优点。

但这样的小屏幕+按键旋钮的复杂机构其实成本很高,很难大规模普及,至少很难在主流消费市场普及。所以很长时间内,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大触屏的大趋势。

另外,现在有个趋势是把HUD做得越来越大。我认为在HUD更加成熟后,所有我们想过的AR手段都可以直接通过HUD呈现,所有屏幕上的信息都可以在HUD上直接显示。这时候触控大屏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这个想法在2012年宝马的LA设计挑战赛作品上就有体现。这个作品是一个警车,在路上巡逻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HUD查看到车辆的信息。这是我知道的最早对HUD有过这样全面想象的设计作品。

8年过去了,要感谢这些年电子科技的进步。比如大众ID.3有个展示视频,这样的导航效果一下子让我想到了2005年刚玩极品飞车9,比赛里的虚拟转弯墙。不清楚这个东西实际量产落地会怎么样,但我觉得应该不会很远。

其实如果苹果的步子迈大一点的话,未来一两年的汽车交互应该会受到传说明年推出的苹果眼镜影响。显然眼镜可以与carplay联动,所有媒体和导航功能都能通过眼镜的AR进一步升级。比如你到一个路口提示转弯,眼镜直接在你的视野里的路面上投一个箭头,作为指示。

如果眼镜和汽车的合作深度进一步加深,在倒车、识别到小孩之类的场景下,眼镜可以和汽车的360影像进行连接,直接看到汽车的四个轮子在哪、车边上的小孩在哪。这样的场景就很赛博朋克了。


以上

user avatar

大屏的目的是让汽车的内饰设计做减法,但是现在有点跑偏了。厂商们越来越热衷于做物理层面的减法——我按键少我牛逼,我按键少说明我的交互好。

其实不是这样的。好的人机交互不是物理按键的减法,而是操作上的减法。现在跑偏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外后视镜调节,特斯拉、小鹏砍掉了传统的物理按键,通过大屏进入深层设置菜单,然后用方向盘按键调整外后视镜,这样就不需要再设计外后视镜调节按键了。

这么一搞,内饰确实更简约,但这种物理层面的减法,反而让实际操作更麻烦,有点舍本逐末了。还是那句话:大屏可以实现极大程度上物理的减法,但人机交互的内核应该是操作的减法。

user avatar

家用 24寸液晶显示器电耗约25瓦,SOC+存储器的电耗按5瓦算,30瓦电耗撑天了。

和车载空调2000瓦~3000瓦的电耗比,只能算个零头。

锂电池汽车使用触控大屏并整合按键功能,是从特斯拉开始的,其他厂家只是东施效颦。

特斯拉使用中控大屏有特立独行、提高科技感的因素,但核心还是降低成本。

按键触感和反馈、按键耐久、位置摆放及按键控制逻辑都是需要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极耗时间的。把这些东西整合到一个触控屏幕里,让UI设计师去解决,成本就大幅降低了:

1.汽车公司甚至可以仅实现功能,不考虑人机交互就先把车辆上市销售。然后依靠OTA逐步改善,车主还美滋滋,两全其美的事。

2.世界前十的车企所采用的按键设备,其模具成本、制造成本不一定比一块来路不明的显示屏+SOC低。

3.再加上上述提到的设计及验证成本,总成本比中控大屏高一个数量级都很正常。

1996年,刚接触电脑时,鼠标只有3个键。后来为了方便上网,中键被滚轮取代了;再后来为了方便打游戏,鼠标上多了一堆按键。

我的G502上有11个按键,可以通过罗技G软件设置按键宏。

雷蛇 那伽梵蛇,有12个侧键:

为了就是方便使用!

前车窗除雾、后车窗除雾:这两个按键弄个中控屏里,这属于严重的安全设计失误!

内、外循环切换:移动时,我喜欢外循环;堵在一堆汽车当中,为了少吸尾气,我习惯切换到内循环。

空调压缩机启停键:开个空调要副驾帮忙。

温度调节:同理,调个温度,视线要离开前挡风玻璃。

HUD的目的就是让驾驶员的视线可以不离开挡风玻璃,结果锂电池汽车公司,像二愣子一样,把大部分功能都搞到一块平板电脑里了,还没法保证平板电脑不死机。世界前十的汽车厂,哪个ECU或TCU会死机?中控确实会死机,但人家中控就是个娱乐设备,没有(低配)都不影响驾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动汽车拥抱触控大屏,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技术发展、用户体验和成本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功能集成与简化实体按键:这是最直观的原因。早期的汽车内饰,中控区域密密麻麻的按钮,不仅看起来杂乱,而且学习成本高。电动汽车,尤其是那些追求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车型.............
  • 回答
    马斯克关于比特币挖矿加剧煤炭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能源的来源和消耗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而当我们将这个视角投向电动汽车时,一个常见的疑问便会浮现:既然能源使用是关键,为何发展电动汽车会被认为是环保的?这中间的逻辑链条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在生产商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近年来会有如此多的新势力涌入汽车制造这个领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展开,避免那些冷冰冰的AI腔调。电动汽车 vs. 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商层面的“基因突变”首先,咱们得明白,汽车这个东西,从机械原理上讲,核心都是个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体验过交通拥堵带来的烦恼,堵在路上,耗时耗力,空气质量也让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会想到,应该鼓励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比如电动车。毕竟,电动车没有尾气排放,而且在很多城市,它们比燃油车更灵活,也更容易找到停车位。然而,事实是,在一些地方,我们看到的.............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电动自行车(电瓶车)的电池会做得那么大块头,对吧?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或者占地方,里面藏着不少技术和使用上的门道呢。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电瓶车这东西,说白了就是靠电池里的电来驱动电机运转,然后让轮子转起来。所以,电池的“能量”直接决定了这辆车能跑多远、.............
  • 回答
    其实,纯电动车(EV)里并非完全没有人把前机舱做成行李箱,特斯拉在这方面确实是先行者,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但你要说“很少有”,这背后确实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共同影响了行业的设计方向。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这个“前机舱行李箱”(英文常称为“frunk”,是.............
  • 回答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推出,初衷是为了规范市场、提升安全,减少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隐患。然而,这项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却遭遇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抵制和不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1. 电池续航与充电的“甜蜜点”被打破,用户体验受损 能量密度限制,续航焦虑加剧: 新国标对电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就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妈妈做的饭,也不愿意天天山珍海味一样,背后藏着不少道道儿。电动车性能炸裂,这点确实没毛病。你看现在一脚电门下去,那推背感,说实话,很多燃油车想追也追不上。而且,它还那么安静,那么丝滑,跟科幻电影似的。理论上,这不就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极致性能”吗?但你猜怎么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逻辑、政策导向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多个层面。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实话实说,为什么中国没像日本那样普及0.6L左右的Kcar,或者类似的低排量合法电动车,这背后其实有这么几个原因:1. 国情与市场需求差异巨大: 日本的Kcar文化: 日本之所以能孕育出Kcar.............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技术区别,为什么火车地铁用VVVF,而电动汽车没这么普及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多一些,而且跟它们的运行环境、设计目标、以及技术发展路径都有很大的关系。咱们先从火车和地铁的牵引方式说起,也就是你提到的VVVF。火车和地铁为啥钟爱VVVF?VVVF(Variabl.............
  • 回答
    电动汽车之所以普遍不使用液力变矩器来传递动力,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核心在于电动汽车与燃油车在动力源和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以及液力变矩器自身的特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液力变矩器是做什么的,它为何在燃油车上如此重要。液力变矩器的作用:液力变矩器,顾名思义,它利用液体(通常是变速箱油)作为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是在问为什么“把轮子直接安在发动机上”不如“用链条传动”一样,乍一看好像多此一举,但实际上背后藏着不少学问。电动车不用变速箱直接上驱动电机,那绝对是出于一套更精打细算的设计思路,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燃油车。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为什么燃油车需要变速箱,以及为什么电动车,尤其是大.............
  • 回答
    关于国产电动汽车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似乎“干不过”特斯拉,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干不过”,不如说是特斯拉在某些方面依旧保有其优势,而国产电动车则在快速追赶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要细致地聊,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1. 品牌积淀与全球认知度: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是其最强大的.............
  • 回答
    电动汽车(EV)不普及换电池模式,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毕竟,在燃油车时代,加油站遍布城乡,加油的时间也远比充电短得多。为什么电动车却没能像加油站一样,迅速铺开一个庞大的“换电站”网络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其实相当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换电池模式并非完全不存在。 事实上.............
  • 回答
    电动汽车之所以不像传统燃油车那样需要复杂的变速箱来控制转速,这背后其实是电机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燃油发动机的“脾气”:高转速才能出大力咱们先从燃油发动机说起。一台燃油发动机,就像一个性格比较“别扭”的运动员。它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最佳工作区”,也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特斯拉公开了绝大部分专利,这在汽车行业是前所未有的举动,本意是为了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整体进步,大家都能从中受益。理论上,这应该能让所有追赶者,包括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快速缩小与特斯拉的差距。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销量和一些细分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很多关键.............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说法,说电动汽车开起来其实比燃油车更费钱,而且还是内行人这么说,这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以为电动车最大的优势就是省钱,毕竟电费肯定比油费便宜,保养也简单。但既然有内行人这么说,咱也得好好捋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白,“开着贵”这个概念不是指一次性买车时的价格,而是.............
  • 回答
    限电,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当下。不少人会困惑:既然电力供应本身就存在紧张,我们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去推动电动汽车这个“吃电大户”呢?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推敲,其实这背后有着更长远的考量和更深层次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动汽车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
  • 回答
    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这可是个让不少潜在车主又爱又恨的话题。尤其是刚接触电动车的朋友,总会觉得这事儿不难啊,不就是电池容量不够嘛?多加几块不就行了?理论上是这么回事,但实际操作起来,这“直接加两块电池”的背后,隐藏着不少让人头疼的技术和工程难题。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电动车的续航这么难搞,为啥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