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见可爱的东西,想捏死,打死,蹂躏是一种心理变态吗?

回答
“看见可爱的东西想捏死、打死、蹂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爱攻击性(Cute Aggression)”,它不是一种心理变态。相反,它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健康的情感反应。

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什么是可爱攻击性?

可爱攻击性是一种在看到非常可爱的事物(如婴儿、小动物、毛茸茸的玩具等)时,产生一种想通过轻微的、非伤害性的攻击行为来表达强烈喜爱之情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表现为想要捏捏脸颊、咬一口(不是真的要咬)、紧紧拥抱,甚至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比如“太可爱了我都要杀了你”。

为什么会出现可爱攻击性?

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最主流的解释是:

1. 情感调节机制 (Dimorphous Expression of Positive Emotion):
核心观点: 当我们经历非常强烈、压倒性的积极情绪时(例如极度的喜悦、喜爱),我们的大脑可能会“超负荷”。为了防止这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压垮我们,大脑会启动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方式来帮助我们重新平衡和调节这种强烈的情感。
类比: 就像一个人开心到哭一样,这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情感过于强烈,身体用一种看起来负面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可爱攻击性也是类似,它是一种大脑为了应对“可爱到爆炸”的情感冲击而产生的“缓冲”或“平衡”机制。
具体表现: 这种“攻击性”的表达方式(捏、咬、揉等)实际上是一种无害的行为,它帮助人们将强烈的正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他们能够继续享受被可爱事物带来的愉悦感,而不是被压垮。

2. 保护性的驱动 (Protective Drive):
核心观点: 婴儿和幼小的动物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它们的特征(大眼睛、圆脸、小鼻子等)会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照顾和保护欲。这种可爱的外表是我们祖先进化过程中为了确保后代能够得到生存和抚养而形成的信号。
潜在联系: 有些研究者认为,可爱攻击性可能与这种强烈的保护欲有关。当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保护欲,但又无法真正去“保护”某个对象时(比如只是隔着屏幕看),大脑可能会通过一种“假想的控制”或“象征性的力量展示”(如想捏一下)来满足这种潜在的驱动,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这有点像是一种“想掌控一切以保护”的冲动。

3. 神经生物学基础:
奖赏系统: 看到可爱的事物会激活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
情感处理区域: 涉及情感处理的脑区,如杏仁核(amygdala)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等,在面对可爱刺激时都会被激活。
可能机制: 一些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在处理强烈正面情绪时,也可能激活一些与负面情绪处理相关的通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病态。这可能是一种复杂的神经信号交互,最终导向了这种矛盾的表达。

为什么不是心理变态?

普遍性: 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在看到非常可爱的对象时,都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可爱攻击性冲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心理变态通常指那些脱离社会常态、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可爱攻击性显然不在此列。
非伤害性: 核心在于,这种“攻击性”冲动是无害的。虽然表达方式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实际行为是克制的,并且没有伤害到可爱的事物或任何人。它更多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涌动和表达方式,而非真正的攻击意图。
积极的心理功能: 如上所述,可爱攻击性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调节机制,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强烈的情绪,并且与照顾和保护的本能有关,这些都是健康的心理功能。
缺乏伤害性意图: 真正具有心理变态倾向的人,其“攻击性”通常伴随着伤害的意图、快感或对他人痛苦的漠视。可爱攻击性则完全相反,它源于强烈的喜爱和保护欲,并没有伤害的意图。

如何区分正常可爱攻击性与潜在问题?

关键在于实际行为和意图。

正常可爱攻击性:
想法是:“太可爱了,我好想捏捏它!”
实际行动:会小心翼翼地去抚摸、拥抱,或者只是在脑子里想想,然后会心一笑。即使有人真的轻捏了一下,也是非常轻柔的,绝不会伤害到对方。
情绪感受:是纯粹的喜爱、温暖和愉悦。

需要警惕的情况(不属于可爱攻击性范畴):
真实的伤害意图: 如果一个人看到可爱的对象时,真的产生了想要用力捏伤、打伤甚至虐待对方的强烈、无法控制的冲动,并且认为这样做会带来快感,或者对这样做可能造成的伤害毫无顾忌,那么这就不是可爱攻击性了,而是需要专业评估的心理问题(例如可能与冲动控制障碍、虐待倾向等有关)。
无法控制的失控行为: 如果这种冲动导致了实际的、无法控制的攻击行为,并且给对方带来痛苦或伤害,这同样是需要关注的信号。
伴随其他负面情绪: 例如,如果是因为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而迁怒于可爱的对象,那就不是可爱攻击性了。

总结:

“看见可爱的东西想捏死、打死、蹂躏”这种想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被称为“可爱攻击性”的正常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大脑为了调节压倒性的正面情绪而产生的机制,帮助我们保持情感的平衡,并且与我们天生的照顾和保护本能有关。它不涉及真正的伤害意图,并且在实际行为上也是克制的,不会对可爱的对象造成伤害。

只有当这种冲动演变成真实的、不受控制的伤害意图或行为时,才需要引起警惕并寻求专业帮助。否则,它只是我们对“可爱”这种强大情感刺激的一种有趣的、略显矛盾的反应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文章开始前

先来给大家看几张图


怎么样,是不是超级可爱?心里有没有小爪子挠般的不得劲儿,甚至那种“看到可爱的东西,双手不自然收紧,想要狠狠地Rua”的“老毛病”又犯了?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看到可爱的事物都会有这种反应。这不是病,不算暴力倾向,也不是变态心理,反而是一种温暖积极的表现——心理学家将这种“看到可爱事物就想吃掉它/一屁股坐死它”的心理,命名为“萌系侵略”(cute aggression / playful aggression)。

这么可爱的小东西,使劲rua!

好可爱!想一屁股坐扁它

2013年,耶鲁大学心理学研究生Rebecca Dyer发现,自己和周围许多同学都有一种古怪的心理:看到小动物觉得它们好可爱好可爱,可是心里又想一脚踹飞它们,或者捏扁它们。

这是咋回事儿?

于是,她和小伙伴Oriana Aragón索性做了个实验。他们从网上招募了109个志愿者,向志愿者分别展示了成年动物、搞笑动物和动物幼崽三组图片,并让大家边看边记录自己当下的情绪。

结果,志愿者们看到成年动物内心基本没啥波澜,看搞笑动物时感觉蛮有趣,而看到动物幼崽图片时,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望,同时情绪也变得更为激动、烦躁。

紧接着,他们又开展了第二次实验。

这次实验中90位参与者并不知道实验目的是什么,只是人手拿一张泡泡纸,在看与实验一中同样的三组图片时,可以随意捏破泡泡纸。

就是这种泡泡纸

你猜怎么着?

当参与者看到可爱的动物幼崽时,不自觉地露出喜欢的表情,并不断蹂躏手里的泡泡纸。实验数据表明,被测者看动物幼崽图片时捏碎泡泡的数量是看搞笑动物时的1.5倍、成年动物的1.2倍。由此可见,动物幼崽似乎更能激发人们的暴力冲动。

那么,这种看起来“又爱又恨”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接近具备“婴儿特征”的事物,看见大眼睛、小圆脸、毛绒绒的小家伙们就走不动路了,不仅会不自觉表露善意、互动沟通,甚至还想要亲亲抱抱,这都是正常的照顾婴儿的动机和行为表现。

可是当这种想要照顾的愿望无法达成,而小家伙们带给我们的可爱冲击还在一路蹿升,眼看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要失去控制时,大脑为了防止我们被“萌死”,就会产生相反的情绪来调节这种极度强烈的情绪。

原来我长个脑子还是有点用的哈。

接下来,我们就会产生“我想rua它的脸” “我想捏扁它们”的暴力心理,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咬紧牙关,捏着小家伙的脸说:“让我咬一口你的脸好不好”的真实行为——没错,说的就是你!

所以,Aragón就将这种心理与行为描述为“cute aggression”,即“萌系侵略/可爱侵略”。

这个表情包突然有了科学解释

大家都有萌系侵略心理吗?

研究人员提出,大约50%-60%的人在面对难以忍受的可爱事物时会表现出一种模拟攻击性的行为,并不是人人都会有这种矛盾的心理体验。

同时,这种“萌系侵略”来得快,去得也快。实验参与者表明,在看到可爱幼崽图片后会立即产生积极情绪,五分钟后,这种积极情绪便有所减弱;其中,对于具有婴儿表现出顽皮攻击性的人,他们积极情绪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我们对可爱的事物产生“萌系侵略心理”后,这种反向的应对情绪很快就能把我们从快乐星球上拉回来,情绪也慢慢回归平衡。

因此,不必担心有萌系侵略心理会演化成一种暴力倾向,或者使人变成虐待狂——它只说明大家对可爱事物没有一点抵抗力。

实际上,这种可爱侵略的心理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在各国语言表达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

例如,在菲律宾语中,“gigil”一词指的是“咬牙切齿,想要捏或挤压某些可爱得无法忍受的东西的冲动”。在印度尼西亚语中,“gemas”这个词指的是“当你看到可爱的物体时会产生一种累积的感觉,然后会导致咬牙切齿或捏的冲动。”马来语中“geram”一词包含可爱的攻击性,但也可以含糊地表示愤怒或沮丧。在泰语中,可爱侵略被称为“Mankiaow”。

汉语表达中,似乎目前还没有一个单独描述萌系侵略心理的字或词,不如各位朋友在评论区集思广益一下?

萌系侵略与情绪二态表达

其实,我们常见的萌系侵略只是情绪二态表达的一种突出表现。情绪的二态表达,是指“一个刺激事件,引发了一种评价与一种情绪体验,但是却有两个表达行为”。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与爱的人团聚时总会有人忍不住哭;在婚礼上交换誓言的时候,新郎新娘中总有个人泪洒现场;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不禁眼眶湿润;遇到自己的偶像激动尖叫;非常难过或焦虑的时候,反而会不经意扬起嘴角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即便并没有什么可以笑的。这么说吧,“笑哭了”或者是“哭着哭着就笑了”的行为都算是情绪的二态表达。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这种相反情绪的出现是为了压制最初的压倒性情绪,企图通过相反的情绪反馈去引发原有积极情绪产生生理转变,从而发挥调节情绪的功能。

比如,小时候笑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大哭,很快就能恢复平静,屡试不爽。

当然,情绪的二态表达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感觉积极的人呈现出消极情绪,其实是为了给重要事件适当尊重,或者是将这种二态表达作为社会信号传递给他人,表现出自己的不知所措或是无能为力,大概就是这样吧。

参考文献:

[1] bbc.co.uk/bitesize/arti

[2] brainfacts.org/thinking

[3] Stavropoulos KKM, Alba LA. "It's so Cute I Could Crush It!": Understanding Neural Mechanisms of Cute Aggression.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8 Dec 4;12:300. doi: 10.3389/fnbeh.2018.00300. PMID: 30564109; PMCID: PMC6288201.

[4] Aragón OR, Clark MS, Dyer RL, Bargh JA.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displays of both care and aggression in response to cute stimuli. Psychol Sci. 2015 Mar;26(3):259-73. doi: 10.1177/0956797614561044. Epub 2015 Jan 27. PMID: 25626441.


撰文 | 井今贝

编辑 | 高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