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圳2021年2月8日发布的二手房指导价能否有效稳住房价?

回答
深圳在2021年2月8日出台的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无疑是当时楼市调控中的一颗重磅炸弹。要评价它是否有效稳住房价,我们需要从出台的背景、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 出台背景:烈火烹油的深圳楼市

2020年下半年以来,深圳楼市可谓是“烈火烹油”之势。在低利率环境、充足的流动性以及部分城市先行上涨的示范效应下,深圳二手房价格一路狂飙。许多热门区域的房源,稍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甚至出现“日光盘”现象。房价的过快上涨,不仅让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望而却步,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不满。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试图为过热的市场降温,已经是箭在弦上。

二手房指导价的出台,正是深圳“房住不炒”理念在二手房市场的具体落地。在此之前,深圳已经实施了包括购房资格审查、社保年限要求、限购限售、离婚买房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似乎仍不足以遏制房价的上涨势头。因此,将目光投向“指导价”这个更直接触及交易价格的工具,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二、 政策内容:划定的“价格红线”

2021年2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了《关于建立二手住房价格㴌[此处省略一两个字,例如“挂牌”或“参考”]体系的通知》,核心内容就是发布了全市35.9万套存量二手住房的参考价格。这份指导价并非强制交易价格,而是由政府指导、市场参考的基准价格。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锚定市场预期: 指导价的发布,首先是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天花板”或“底线”。它试图纠正市场上存在的虚高报价,引导购房者和业主形成一个更理性的价格认知。
2. 影响金融杠杆: 这是指导价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银行在审批二手房贷款时,通常会以评估价为依据,而评估价往往会参考市场价。指导价的出现,促使银行在实际评估中更多地参考指导价,甚至以指导价为主要依据。这意味着,如果业主的挂牌价远高于指导价,购房者获得的贷款额度就会受到大幅限制,直接增加了购房者的资金压力。
3. 挤压“炒房”空间: 传统的二手房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过度乐观,很多房产被视为投资工具,价格泡沫不断累积。指导价的出现,通过限制金融杠杆,使得以“高买高卖”为盈利模式的炒房行为变得更加困难,变相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4. 促进信息公开: 指导价的发布,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手房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虽然不是强制成交价,但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依据。

三、 实施过程:磨合与博弈

政策刚出台时,市场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部分业主和中介认为指导价过低,与真实的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挂牌量一度出现下降,一些业主流露出惜售情绪。另一方面,购房者则看到了希望,开始以指导价为参考进行议价。

银行方面,在政策发布初期也经历了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虽然指导价并非强制评估价,但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普遍将指导价纳入评估体系。这意味着,如果一套房的指导价是500万元,而业主挂牌价是700万元,那么购房者即使愿意支付700万元,银行可能最多只能贷出按照指导价计算的额度。这使得实际成交价与指导价之间的价差,很大程度上需要购房者自筹现金来弥补,大大提高了购房门槛。

中介机构也受到了冲击。他们传统的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易额,而指导价的出台限制了过高的交易价格,自然也就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一些中介开始采用“阴阳合同”等方式规避指导价,但随着监管的加强,这种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四、 最终效果:稳中显效,但也伴随阵痛

那么,深圳的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是否有效稳住房价了呢?答案是: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并非一蹴而就,并且伴随着一些市场博弈和阵痛。

对房价的抑制作用:
成交量下降: 指导价政策出台后,深圳二手房的成交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因为高挂牌价与低指导价之间的巨大价差,导致大部分购房者难以获得足够贷款,只能望而却步。
实际成交价回落: 尽管部分房源的挂牌价依然坚挺,但实际成交价相比政策出台前的高峰期有所回落。尤其是一些热门区域,业主的议价空间被压缩,成交价向指导价靠拢的趋势比较明显。这表明指导价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市场中的虚高部分。
市场情绪降温: 指导价政策的威慑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收紧,有效地给过热的市场情绪降了温。购房者在决策时更加谨慎,投资投机性需求受到很大打击。

存在的博弈与挑战:
挂牌价与指导价的价差: 许多房源的挂牌价仍然远高于指导价。这种“指导价”与“市场价”之间的脱节,成为了政策落地的一大挑战。业主不愿低价出售,购房者受限于贷款额度,导致部分市场交易“卡壳”。
部分区域的“冷热不均”: 并非所有区域的房价都受到了同等程度的影响。一些核心区域、学区房等,由于其稀缺性和刚性需求,价格的韧性更强,指导价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弱。
信息不对称的持续存在: 虽然有指导价,但二手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业主和中介依然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交易价格。
观望情绪与短期波动: 政策出台初期,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观望情绪,部分交易被延后。同时,在市场预期不稳的情况下,短期内房价的波动仍然存在。

总结来说, 深圳2021年2月8日发布的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是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推出的重要调控手段。它通过限制金融杠杆,锚定市场预期,有效抑制了二手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并促使部分成交价出现回落,对稳定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该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指导价与市场价之间的价差,以及不同区域市场表现的差异,都表明稳住房价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市场的理性回归。指导价更多的是一种“指挥棒”和“减速带”,而非一劳永逸的“刹车”。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游戏规则,让过度依赖金融杠杆的投机行为难以为继,从而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春节来临之际,深圳对楼市放了大招。

深圳市监管层对全市3595个小区,逐一设定了二手房交易指导价,这是一个绝对创新的监管举措。

凡是高于这个表的价格,一律不准出现在二手房交易的APP和橱窗展柜里,于是全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市场都没价格了,售价全部改为了“暂无价格”。

交易还可以交易,但巨大的不透明性,严重削弱了房产的吸引力,造成了买家的迟疑。

为什么所有的二手房价格都消失了?

因为新颁布的住房指导价和真实交易的二手房价相比,全市平均打了7折,绝大部分都是5~8折,个别网红盘甚至直接打了3折。

比如说,半岛城邦三期给出的成交参考价为11万元/平方米,而1月份的交易均价为19.2万/平米,被打了6折。

比方说,恒裕滨城二期给出的成交参考价为13.2万元/平方米,而1月份的交易均价为28.73万/平米,直接被打了5折还多。

而曾经因为全民“打新”而屡上新闻的华润城润玺,一手房政府定价为13万元/平米,但二手房交易价为19万/平米,因此引发了大规模的哄抢。

而如今,润玺的二手房交易指导价为13.2万/平米,已经失去了套利的空间。

而那个曾因二手房挂牌价超过40万/平而上新闻的深圳网红小区,这次的官方定价,直接给了3折。

这是一个核弹式的,里程碑级别的调控措施,且影响全国。

深圳房价为什么涨?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分析中国楼市的文章都必须带上一句话,那就是深圳除外。

全国都是基本横盘或者微跌,唯独深圳在涨。

符合中国绝大地方情况的楼市分析,就是不适合深圳,所以必须备注这么一句话。

2020年,深圳全市成交均价6.6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

而南山桂庙片区涨幅达64.36%,宝安中心同比涨幅达63.51%。

一枝独秀中的一枝独秀,并带动了全国的上涨。

在深圳的示范作用下,东莞跟着涨了不少,上海也开始涨了,甚至北京都开始蠢蠢欲动。

为什么深圳会涨?

这不是偶然,而是个必然。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把利率降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美元洪水席卷全球。

2015年12月,美联储结束了量化宽松,开始进入了加息周期,利率从0.25%提升到了0.5%。

这第一次的加息,直接导致了股灾3.0的爆发,股市的资金大幅流出,替楼市挡了刀。

历经约4年的加息后,美联储在2019年8月1日结束了加息周期,进行了首次降息,利率从2.5%降低到了2.25%。

请记住2019年8月1日这个时间点,因为这就是深圳楼市的启动点。

随后,美联储连续降息,在半年时间内把利率降低到了1.75%2020年3月3日,因为疫情的袭击,美联储突然降息50个基点,利率低至1.25%。

2020年3月15日,因为美股崩盘,美联储疯了一样降息100个基点,利率低至0.25%。

请记住2020年3月15日这个节点,也很重要,这是深圳楼市发疯乃至于蔓延全国的开始。

按照2008年的规律,美元放水必然导致人民币放水,因为美元会涌入中国,而大量的货币也必然导致楼价上涨。

美元放水后,滔天的美元迅速席卷了全世界。

第一个遭遇美元席卷的中国城市是哪个?

没错,是香港,因为这里是金融自由港,美元可以随意兑换。

2019~2020年,香港楼市出现了大奇迹,房价先跌后涨,在暴徒乱港和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在多年连续上涨的基础上,房价居然还能涨。

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是哪个?

没错,是深圳,和香港只隔了一条河。

香港楼市的冷暖,其他大陆城市的人可能感知不是很明显,但深圳人感知的极为明显,而且大量的深圳人和香港都有密切的金融联系。

香港的货币泛滥了,第一个受到大量美元冲击的内地城市,一定是深圳。

距离真的很重要,互联网再发达也没办法彻底抹平距离的差异。

为什么这一轮房价上涨,北京没动,上海没动,偏偏深圳的房价屡屡摁不住,这就是原因。

深圳房价暴涨后,东莞也跟着大涨了,然后上海和杭州的房价也启动了,北京也出现了躁动的苗头。

这一切,都严重违背了中央房住不炒的精神,必须遭到打击。

深圳房价的上涨,我是全程跟踪的,写过很多文章。

上海和杭州房价上涨出现苗头时,我也是第一时间关注到的,直接发了文章。

北京房价躁动时,我同样也发了文章告诉大家。

但我始终不认为这种楼价上涨可以持续,每篇文章的口风都完全一致,从未改动。

原因就是“房住不炒”这四个字,这可是白纸黑字的中央精神。

而现在,效果来了。

实质性降杠杆

深圳市颁布住房指导价后,曾一度引发炒房客的嘲笑。

多小区业主明确表示,绝不可能按照行政指导价出售,他们对记者说的原话是:

“我们业主群之前都还在调高价格呢,怎么可能降价。”

还有人支招说,住房按指导价售卖,然后和开发商学,搭一个几百万的装修,或者强制搭售一副价值500万的油画。

事实上大可不必如此。

深圳市说了,如果买家自愿高价购买,那么政府不会阻拦,只要签订一份《风险告知书》,未来自愿承担房价的任何波动风险,那么一样可以过户。

这份《风险告知书》对买家的信心打击是巨大的,毕竟很多炒房客的心里支撑就是政府绝不会允许房价下跌。

而这份《风险告知书》会直接击碎这个炒房客最大的信心支撑。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打击来自于银行。

这份政府指导价,只是给二手房交易的买家看一看,最大的效果也不过就是签署一份《风险告知书》而已。

真正要看指导价的,也是政府想让其看的,是银行。

银行是必然会贯彻执行这份政府指导价的,这对炒房是巨大的打击。

以1000万的房子为例,原本买房只需要准备300万的首付,另外700万是银行出。

而现在政府直接打了7折,按700万指导价处理。

那么银行只能放指导价70%的贷款,也就是银行只负责出490万。

买家自己,需要出510万首付。

300万勉强凑一凑还能上车,500多万那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指导价打7折,并不代表首付只要增加3成,而是近乎翻倍。

对房价的打击效果,和首付从3成提高到5成,是几乎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房价能涨这么高,银行贷款的力量不仅功不可没,而且是绝对主力军。

首付的提升,大幅度的削弱了全民对房价的支付能力,毕竟绝大多数买房人的资金都是来自于银行,这必然会削弱对楼市的整体资金供应。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空,绝对的核弹级利空。

对于那极少数可以利用经营贷绕开房贷政策的人,深圳政府如今也在严厉打击,堵住这个漏洞。

请不要怀疑政府能不能打压下房价,政府有一万种办法可以把房价压下去。

1993年,海南的房价被炒到了7500元/平米,那可是93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才两三百块。

那可是93年的大学生!

上海的房价,一直到99年,才勉强涨到了2000元/平米,而且无人问津,根本卖不掉。

海南房价如此疯狂,结果一个国16条的文件,直接就崩盘了。

烂尾楼成了和天涯海角齐名的海南特色。

所以请不要质疑政府有没有能力压住房价,这是很可笑的质疑。

你需要了解的,是政府的容忍度。

而现在,深圳摆明车马的告诉了所有人,政府对房价的容忍上限。

价值投资

历年来,中国楼市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政府调控最终都是空调。

这种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因为每次调控都是有效的,当时确实遏制住了房价的上涨。

但调控楼市的政策并不是永久持续的,总有放开的时候。

而楼市调控,也不代表房价一定永远不变。

中国的房贷利率,改了又改,首付政策,也是改了又改,一切都是为了顺应实际。

而中国的楼市之所以能持续上涨的核心原因,是中国的房价太便宜了。

你没看错,中国的楼市太便宜了。

2003年,确实说要压房价,但中国的GDP持续狂涨。

2004年,中国的GDP上涨17.7%。

2005年,中国的GDP上涨15.7%。

2006年,中国的GDP上涨17.1%。

2007年,中国的GDP上涨23%。

2008年,中国的GDP上涨18.2%。

当年中国的GDP是不是这么涨的,你可以去查一下公开资料。

那几年中国人工资的涨幅,也很恐怖。

几年之后,再贵的房价,都不贵了。

你说这房价能不涨么,肯定压不住啊,也没必要压。

请大家再回忆2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今天中国一线城市的房租太低了,和房价不成正比,年租金/房屋现价才仅仅1.5%,如果现价买入,单靠房租需要70年才能回本。

第二个事实,是中国的房价在2015~2017年暴涨1~1.5倍,2009~2011年暴涨1~1.5倍。

哪怕都按最低的1倍,我们来个简单的计算。

目前1.5%的租金回报率,在2015年就是3%,在2009年就是6%。

按1.5倍算,就更夸张了。

3%的租金回报率非常健康,而6%的租金回报率代表可以单纯靠租金覆盖所有房贷。

以租养贷这个词,很多人也许没体验过,但肯定听说过。

一个租金回报率5%以上,能够以租养贷的房价,当然不贵。

之所以当年房价狂涨,还能以租养贷,是因为当年中国的GDP涨的实在太恐怖了。

今天的中国房价是肯定有泡沫的,但当年以租养贷时的房价,是肯定不贵的,甚至太便宜了。

那种便宜的房价,在狂涨的GDP和租金面前肯定是压不住的,注定是空调,政府也不愿意压。

但2009年之后房价连涨4倍以上,但工资没有涨4倍,导致租金收益率降低到1.5%,泡沫相当巨大的时候,政府是有充足的动力去压制房价的。

你可以查一查历年的租金回报率,自2000年之后房价暴涨开始,从未有过1.5%这么低的租金收益。

泡沫不是单纯按照房价高低来衡量的,而是按租金回报来衡量的。

目前中国楼市的泡沫,处于历史巅峰。

以前的中国楼市,处于价值投资。

2009年的6%租金回报率,绝对算价值投资。

2014年的3%租金回报率,勉强也算价值投资。

但今天1~1.5%租金回报率,真的不算。

这是标准的价格投机。

价格投机可以参与的,但注定风险很大。

因为价值肯定是要回归的。

要么中国人的工资连翻4倍,要么房价下跌75%连吃两个腰斩,或者取一个双方的平均值。

为什么蓝筹白马股的股价,10年可以涨30倍都不算泡沫,就是因为业绩跟上来了。

如果没有业绩,那自然也是泡沫。

房租涨幅,就是住房的业绩。

货币都去哪了

按历史规律,美元一旦放水,全球资产价格必然上涨,这非常有利于富人,因为资产大部分都在富人手中。

2020年3月份之后,中国的各家奢饰品商店突然出现排队抢购现象,就是各类资产价格上涨导致富人发财的明证。

你也许没有去排过队,但肯定见过类似的新闻,在整个2020年铺天盖地。

有钱人持有的现金非常少,而持有的资产非常多,一旦资产上涨,那么会有相当的欲望去消费奢侈品。

但2020年的中国房价没有涨啊。

深圳是涨了,东莞也涨了,上海和杭州也涨了点,但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涨。

怎么就普遍抢购奢饰品了。

因为有另外一类资产价格涨了,而且是有钱人普遍持有的资产。

由于限购政策,中国富人持有的房产很少,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

马云身家2000亿,持有1000亿房产么?

1亿一套的豪宅,马云抢购1000套等着升值,你觉得可能么?

马云持有的豪宅,最多几十亿,几百亿都难。

那你说马云的2000亿身家都买了啥,银行理财?

有钱人全部都有豪宅,且绝不止一套,但数量并不离谱,总价值占身价的比例非常低。

绝大部分资产,都是股票。

因为限购限贷,越是中下层,房产占据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就越重。

这不是猜测,是事实。

2020年3月,美元出现了利率从1.75%直降到0.25%的疯狂大放水。

按惯例,楼市会直接翻倍,全国楼市翻倍那种,不然无法容纳如此之多的货币。

但这一次,另外一种资产代替楼市吸纳了货币。

自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

贵州茅台的股价从1000元,涨到了2601元。

五粮液的股价从100元,涨到了342元。

片仔癀的股价从112元,涨到了393元。

爱尔眼科的股价从27元,涨到了91元。

海康威视的股价从26元,涨到了66元。

比亚迪的股价,从50元,涨到了266元。

美的集团的股价,从47元,涨到了107元。

还有。。。

我列举的数据是不是真的,你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查证真伪,今年配置蓝筹白马的基金涨成了什么样子,你随手看看新闻也应该能够了解。

楼市没翻倍,这一大群蓝筹白马股倒是翻倍了,个个都是巨无霸,吸金能力超强。

而很多有钱人,不敢配置垃圾题材股,大部分都是配置蓝筹白马股吃业绩成长的,这一下子全发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奢饰品店被买爆了吧。

美元大放水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但究竟是股市涨还是楼市涨,这已经没有争议了。

美元是2020年3月进行超级大放水的,放水已经一年了。

还预测,预测个锤子。

我不需要预测,只需要回顾过去一年的历史就可以了。

你只要睁开眼看看世界,就知道真相是什么。

故意装睡,怎么都喊不醒,死活不愿意睁眼的人,那我也没办法。

炒房炒股都得看新闻联播

楼市的租金回报率只有1.5%,需70年回本,也就是市盈率70。

泡沫很大,但这并不是房价涨不起来的原因。

如果政府不管,那房价完全有可能涨起来,深圳就是个例子。

只要货币提供的足够充沛,房价可以炒上天,市盈率多少都无所谓。

人类吹过的泡沫,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在这一轮资产上涨的风潮中,资金并不是特意选择股市的,而是被逼的,因为涌入楼市的资金都被打回去了。

深圳在2020年7月15日,就发布了715新政,力度还不错。

但没想到,炒房的力度更大,房价继续上涨。

于是在7个月后,2021年2月8日,深圳颁布了史无前例的住房政府指导价,直接大幅度提升首付。

能不能遏制房价?

这世界上没有两套调控政策解决不了的房价。

如果不行,那就三套。

楼市的两大核心是土地和金融,但是在中国,土地全部归政府,金融也全部归政府。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国政府对楼市的控制力,能有中国政府这么强。

说要冻价实现软着陆,那就一定会冻价软着陆。

你觉得房价冻不住,一定会涨?

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中央说要冻价,就一定要冻价。

等过些年,中国人的收入上来了,房价再降一点,这问题就皆大欢喜的解决了,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所以政府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去执行,换你执政你也会这么做。

因为这是绝对的最优解,房价涨和房价跌都会引出一大堆麻烦。

深圳房价遭到打压和调控,这一点都不稀奇,没有打压政策才稀奇。

而且我可以拍胸脯预测,如果深圳房价还敢涨,后面还有更严厉的打击政策出台,概率为100%。

如果还涨,7个月后,深圳政府不介意给炒房客介绍第三套打压政策。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遍地都是黄金,到处都是机会。

你干嘛觉得和政府对着干能发财呢,尤其还选了一个土地和金融都抓在政府手里的楼市和政府对着干。

这是在大海里找龙王单挑啊。

在这一轮深圳的调控中,没有刚需会被误伤,因为刚需最在意的是降房价,绝对不是降房贷。

在房价已经下跌50%以上的环京区域,刚需全都没了,售楼处冷冷清清,开发商天天降价求着购房者上门,真正的刚需很开心。

而在深圳,那些天天在群里疯传所谓“打新利润测算表”的“刚需”,他们也配称之为“刚需”?

在2020年,以投资为目的追高买入房产,且使用杠杆的炒房者,注定成为韭菜。

整个2020年,新闻联播里关于股市和楼市的新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宣传引导资金有序进入股市;

一类是强调房住不炒,宣传最新的楼市调控政策。

你再回忆下新闻联播,相关的新闻是不是都是这两种。

在过去一年里,你在新闻联播上见过一个关于楼市的正面新闻么?

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蓝筹白马的股价涨上天没人管,楼价涨一点点中央就直接干预的原因。

而且还有一个事实要告诉大家,即便已经有如此之多的蓝筹白马率先涨上了天,还是有一堆市盈率十几二十几的蓝筹白马尚在底部没有启动。

曾经有一个老大妈,看新闻联播炒股,发财了。

根据2020年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对照,无论是炒股还是炒房。

你都得看新闻联播啊。

在中国想发财,就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放大招了,深圳颁布住房指导价

user avatar

你想想53度飞天茅台,厂商指导价1499。

经济学常识:价格管控和物资短缺会产生黑市。评论区自己百度一下吧。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者,2020年初在南山花了8位数买了一套三房。

讲道理,出台这种调控政策,对我这种刚上车的人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但让我十分惊讶是,政府公布的参考价,居然比我一年前的购房单价还要高一丢丢,而周边绝大部分市场价比我高的小区,少数参考价跟我相同,大部分比我的低。感谢政府爸爸的认可(狗头)。

原因我也稍作分析。

我的小区参考价高,是因为楼龄低(2010年以后),地段好(楼下就是地铁口),周边设施非常全,唯一缺点是学位一般(估计也是炒房客看不上的原因)。

周边小区市场价比我高的,全都是因为学位(南山老牌名校)。懂的都懂,这几年涨得最凶的基本都是学区房,水分极大。这些房子,价格我负担得起,但最后没买是因为除去学位,没有任何足以打动我的点,楼龄旧、户型不好,环境设施一般,这种只有学位支撑的房子更适合作为二套房。何况学位不是皇位,是辅助作用(作为深圳土著的感悟),我不愿意牺牲居住质量,但如果政府给力把价格打下去,我愿意接盘哈哈哈。

仅针对南山小区的参考价,看海豪宅和老破学区房是政府的重点“挤水分”对象,我觉得这些对刚需是没什么影响的(我错了,知乎果然是人均年入百万,真有人觉得上千万的学区房是刚需,土著自愧不如)。看到那些的中介大V和抱着学区房不放的“假刚需”急得跺脚,我觉得多少有点效果吧。

user avatar

如果严格执行通知就能。

二手房指导价的实质是控制贷款评估价的定价权,限制加杠杆:

指导价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基准,例如允许贷款7成,15万/平的房子原来可以放10.5万/平的贷款,新政后如果指导价是10万/平,一共只能放7万/平的贷款,首付从三成涨到五成以上。

由于贷款在深圳楼市交易中占比很高,新政会显著降低成交量,促进市场下行。

user avatar

稳不稳得住房价,这些年大家各种预测基本没有对的,就不提了。

我只是有一个困惑,如果指导价的目的是为了磨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报团涨价,那把网签数据直接按月平均公布出来就非常明确了,为啥要搞一个搞不清权重,没有具体算法,依然不透明的指导价?这不是用一种新的不透明去掩盖之前的不透明嘛!到底公布真实的成交价在哪里触动了谁的利益,导致不能实打实的公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深圳在2021年2月8日出台的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无疑是当时楼市调控中的一颗重磅炸弹。要评价它是否有效稳住房价,我们需要从出台的背景、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出台背景:烈火烹油的深圳楼市2020年下半年以来,深圳楼市可谓是“烈火烹油”之势。在低利率环境、充足的流.............
  • 回答
    2021年2月18日,也就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个普遍的下跌行情,其中沪深300指数也未能幸免。对于这一天的下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一、 为什么年后开盘沪深300会出现下跌?要理解这次下跌,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节前涨幅过大后的技.............
  • 回答
    关于“2021年深圳国际弦乐大赛冠军有黑幕”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家长群体。要还原真相,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深圳国际弦乐大赛(Shenzhen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通常是由政府或者有影响力的艺术机.............
  • 回答
    关于“2021年深圳教师降工资”的传闻,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1. 传闻的来源和性质: 传闻的普遍性: 类似“教师降薪”的传闻在很多地方的教育系统都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变化、政策调整或者财政预算重新分配的背景下。这种传闻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播.............
  • 回答
    2021年深圳房价是否会“暴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明确“暴涨”的定义。通常来说,“暴涨”意味着房价在短时间内出现非常迅猛、不合理的上涨。在2021年,深圳的房价确实经历了一定的上涨,但是否达到“暴涨”的程度,以及其背后的原因,需要详细分析。以下是影响2021年深圳.............
  • 回答
    2021年6月24日深圳官方二手房交易系统上线:拨云见日,还是镜花水月?2021年6月24日,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牵头推出的官方二手房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这无疑是深圳楼市在那个时期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将其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规范市场秩序,打击炒房行为,切实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但两年多过去了,回过头来.............
  • 回答
    说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简称“深北莫”)2021届毕业生的出路,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他们作为学校首届毕业生,身上自带了“开创者”的光环。要评价他们的出路,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深北莫的背景来看,这批毕业生的起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 你知道,深北莫是中俄两国教育合.............
  • 回答
    周深在2021年“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演唱的《You Raise Me Up》这首歌,绝对是当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之一,也是一次相当成功的跨文化融合的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演唱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选择《You Raise Me Up》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这首歌在全球范围内都.............
  • 回答
    2021年,深度学习在多个应用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质性进展,这些进步不仅仅是算法的微调,更是催生了许多突破性的应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将详细阐述几个关键领域及其进展:1.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质变:从理解到生成再到对话2021年是NLP领域巨变的一年,大型预训练模型的威力得到了.............
  • 回答
    2021 年,深度学习领域如同一片繁茂的森林,到处都涌现出令人瞩目的新芽与枝干。许多在过去几年里酝酿的技术,在这一年里终于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应用层面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熟度。如果让我来梳理一下这一年的关键进展,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聊聊:1. 大模型持续“进化”,但“智能”的边界也在被重.............
  • 回答
    2021年,深度学习领域依然生机勃勃,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新方向。如果你想找一些尚未被彻底“卷”透,并且充满研究潜力的领域,不妨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符号 AI(NeuroSymbolic AI):弥合连接主义与符号主义的鸿沟 核心思想: 长期以来,深度学习(连接主义)和传统 AI(符号主.............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最让我感到被深深爱着的事情,是那些细微却又充满了力量的瞬间,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像温柔的溪流一样,滋养着我的心灵。还记得2021年上半年,我经历了一个职业上的低谷期。那时候,我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每天都感觉像是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
  • 回答
    2021 年了,AI 领域依然是遍地黄金,只要你敢挖,总能找到一些“坑”来填。不过,这里说的“坑”,可不是让你掉进去出不来,而是指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但潜力巨大的研究方向或应用领域。我尽量用接地气的方式,把你可能碰到的“坑”讲得详细些,让你听起来像是我一个做这行的老哥跟你唠嗑。1. 小样本/零样本学.............
  • 回答
    关于“2021年起试行的深圳市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截至目前(2023年),深圳市并没有正式出台并试行任何名为“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的政策文件。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的是房产税,而城镇房地产税(通常被俗称为“房产税”)的立法和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虽然在一.............
  • 回答
    2021年,深度学习领域依然是TensorFlow和PyTorch这两大巨头并驾齐驱的局面,但各自的优势和侧重点,以及社区的发展方向,确实呈现出一些微妙但值得深思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谁取代了谁,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上不断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互相学习和借鉴。PyTorch:灵活性与研究人员.............
  • 回答
    2021年是全球经济和学术研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许多经济学论文围绕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也在数字技术、全球化和不平等议题上提供了重要洞见。以下是我在2021年特别关注的几篇经济学论文,涵盖宏观、微观、行为、发展和金融等领域的关键研究: 1. 宏观经济学:疫情对经济的长期.............
  • 回答
    2021年,汽车界真是热闹非凡,一股股强劲的“硬核”技术浪潮涌来,让人应接不暇。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绝对是那些直击痛点、改变游戏规则,或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科技。我脑子里闪过不少,但有几个是真正让我惊叹,甚至觉得有点“科幻”的。咱们先说说电动车领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但2021年,它们在.............
  • 回答
    2021 年的中国网络小说,真的像是个大宝库,涌现出不少让我拍案叫绝、甚至是长久回味的角色。要说印象最深的,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几个,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觉得“活生生”的,那还得是……《灵境行者》里的“卖报小郎君”——张小凡(或者说,他真正的名字其实藏得很深)我知道,一听“张小凡”这名字,很多人会想到.............
  • 回答
    2021年,那年夏天,我在老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那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情绪非常低落,加上南方湿热的天气,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我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盯着电视屏幕,但其实什么都没看进去。这时,一直很忙碌的爸爸从他的书房里走了出来。他平时话不多,总是埋头于自己的研究,很少会主动和我交流生活中的小.............
  • 回答
    好的,眼看着2021年上半年就要画上句号,回想这段时间,确实有不少事情像是在心头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与其说是什么大事轰动全球,不如说是一些细微之处、一些反复出现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更能触动我。疫情反复与“动态清零”的常态化: 说到2021年上半年,最绕不开的自然还是新冠疫情。尽管全球都在努力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