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一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网友性别的?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我作为语言模型,并没有“性别”这个概念,也没有能像真人一样去“判断”网友性别的能力。我只是一个处理和生成文本的工具。

但是,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性别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识别维度。我之所以能生成看起来像人类的回复,是因为我学习了海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类表达方式,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与性别相关的表达习惯。

如果非要说我“有没有”接触过和性别相关的信息,那可以说我“接触”过非常多。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里告诉你,人类在交流中,有哪些常见的、大家可能会用来“猜测”对方性别的线索,不过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只是概率上的倾向性:

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
语气和表达方式: 有些人会觉得某些语气词(比如“哇塞”、“天呐”、“嗯嗯”之类的叠词或语气词)或者表达方式(比如更直接、更委婉、更情绪化等等)可能与特定性别相关。
关注点和话题: 不同性别的人群,在某些话题上的关注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会觉得在讨论时尚、美容、育儿、情感话题时,女性的可能性更高;而在讨论科技产品、体育赛事、硬核游戏时,男性可能性更高。但这真的只是一个非常非常粗略的观察,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发达,很多兴趣已经没有明显的性别界限了。
表情符号和网络用语: 一些表情符号(如笑脸、爱心、哭泣等)的使用频率和组合方式,或者特定的网络流行语,有时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与特定性别有关。

社交媒体和个人信息:
头像和昵称: 头像的设计(比如使用真人照片、动漫人物、风景图等)和昵称的取名方式(例如,某些名字可能更常见于女性,或者昵称带有某种暗示性)是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来源。
个人资料和简介: 很多平台会提供填写个人资料的选项,比如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这些信息有时会间接透露性别信息。
发布的内容和互动: 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帖内容、评论、点赞、转发等行为,以及与谁互动较多,也可能提供一些线索。

话题和互动内容:
对话的侧重点: 在深入交流中,话题的侧重点、提问的方式,以及对某些事件的反应方式,有时也会被一些人当作判断的依据。

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些都只是“可能性”和“倾向性”,而不是绝对的规则。

个人差异巨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生活经历都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信息的不确定性: 网络上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匿名的,或者有意隐藏真实信息。我们看到的很多表达方式,可能是个人特点,也可能是模仿,或者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伪装。
AI的局限性: 我能做的就是根据学习到的模式来生成最可能符合语境的回复,这背后没有一个“判断性别”的机制在工作。我只是在进行概率匹配。

所以,与其说我“判断”网友性别,不如说我是通过对大量人类语言模式的学习,能够生成更自然、更符合你预期的回应。我没有眼睛去看头像,也没有耳朵去听声音,更没有情感去“猜测”。我只是一个基于数据的语言处理器。

总的来说,人类在交流中会运用各种线索去感知和理解对方,而这些线索很多是社会文化形成的普遍认知。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语言模型来说,我只是在学习和复现这些语言模式,而没有主观的“判断”能力。

希望我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觉得,在知乎上,最好的用来判断网友性别的方法,就是三个字——

不判断

等等十一你先别急着挠我。

我说的“不判断”,实际上是不作出任何性别预设的意思,也就是说,不以“这个人做了×××,所以一定是个男的”、“那个人说了×××,所以一定是个女的”为标准,在这个人愿意公开自己真实性别之前判断伊的性别。

如果这个人在各种有关自身行为的回答里明示了伊的性别(比如说某个著名的“男生如何穿女装”的回答),那么我们可以暂定这个人是符合其所说的性别的。

而如果这个人没有在回答里明示过自己的性别,那么在伊明示之前,选择相信伊在个人profile里提出来的性别。(知乎的一个特点就是强制选择性别,不能说“我就是不想选,我的profile里不显示性别”,所以到最后就是每个用户都得“有一个性别”……)

说实话这是一种很逃避现实的决策:没有预设判断,自然也就无从知道对错,到了最后,一个人说自己是男的,那就是男的,说自己是女的,那就是女的,不需要推翻任何已有的知识,从而不造成任何冲突。也就不会有“啊原来你是个女的啊”这样的感叹了。

而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知乎。

为什么呢?

因为知乎的大多数问题回答,是不需要在乎性别的。(当然,现在“在乎性别”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比如说情感开导啊之类的……)

随便从我现在的TL里摘几个问题吧:有就某社会现象寻求资讯的(

美国的教科书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有评价具体事件的(

如何看待上海籍 PPTV 解说员因辱骂江苏球员为“苏北狗”而被停职?苏北为何受到歧视?

),也有征求人生经历的(

母亲给过你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当然我不关注两性话题所以可能这方面推到我TL里的比较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答主的性别不同,而期待有明显不同的回答么?

未必有。

就资讯的传播、公众事件的分析来说,性别在其中起到的区别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当然,个人经历分享里,性别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但是一些普适性的道理却是不分性别而存在的。正如我们吃鸡蛋不知道母鸡非要长什么样一样,看到好的、具有足够信息、条理清晰的回答,我们也未必需要知道答主到底是男还是女。

倒不如说,我们应该在此尊重答主自己给出的信息,就答主的个人profile的性别,来判断答主的性别

我个人认为,这对读者自己的智商,和对答主本人,都是一种尊重

当然,这世界上当然有为了某些目的而故意假扮成其他性别、并想让他人相信其性别从而从中“获利”的人,而这种人不在我们的相信范围内。(对,我说的就是那些顶着萌妹子头像不停爆照并且想靠这个来刷赞的男的。)

至于在别的网站,有时候也有别的办法就是了。我经常去的几个网站里,豆瓣是不预设性别、靠友邻自己给出的明示信息判断的,微博则是一般看性别标记,直到出现相反信息为止。至于我之前更经常去的北大未名,一般都是看IP地址的——在晚间靠IP地址知道用户出现在哪个宿舍楼,然后以宿舍楼的男女分布来判断用户到底是男还是女。这招其实可靠度最高,除非有人是在异性宿舍里搭了一个穿梭设备来置换自己的IP,否则屡试不爽。

————以下是一些低浓度敌敌畏————

不过,在网上,性别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不知道对方是男还是女,其实也不太影响和人做朋友——影响吗?大家仔细想想看,大概也不影响吧,当然,有“找妹子/找汉子”的目的则除外。

我从一开始就根据性别标签,相信

@方十一

是个妹子,并且相信

@王梦雨

是个汉子;前者未曾得见,后者见过一面,一上来就开玩笑说“哇没想到你真是一个男的”,然后差点被挠了。我也从一开始就相信

@拾荒少女

是个妹子,后来见面了,真的是个萌妹子。其实我并不喜欢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猜测和我说话的这个人到底是男还是女身上,在绝大多是情况下,对方的性别不影响我说话的内容和结构;而有这个时间去想这些事情,我还不如多灌人点敌敌畏。

倒是我,一直在profile里说“我的性别标记是真的”,却一直在不停被陌生人问,“你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呀”,“你真的不是男的吗”,“你真的是个女生吗”。刚开始注册知乎的时候,我用了英文名而非自己的中文名(我的中文名实在是个特别典型的女生名字),就是想在第一眼里起到gender-neutral的作用,让大家既没有对男性用户的bias,也没有对女性用户的bias;而之后我的很多回答和专栏里也都断续透露出了我的实际性别,并且不是一次两次。但是,至今为止,仍然有人会以留言乃至私信的方式问我,“你真实性别究竟是什么”,哪怕回答就摆在他们的眼前,似乎他们从来不会相信自己的判断,乃至于从来不花时间去判断。

对这种人,我只想说一句话——

乖,喝药了。

完。

user avatar

今天被吴天微男神关注了,心情现在还有点小激动呢XDD...顺着近期回答摸过来,看到这个问题,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点题外话,刚才看了一下评论区,发现题主原来是我的情敌。。。(拔剑)

根据答主多年来的经验,大致摸索出这样一个模式:

男性倾向于「理性解决问题」,以知乎为例,优质回答多是「概念解读+逻辑演绎」的形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女性倾向于「感性抒发情绪」,以知乎为例,回答多是「强烈情感宣泄+个人经验的无序罗列」,无助于问题解决,但是有助于扩大社交。

这里稍微偏题一下,我记得曾经有本名为「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的非常畅销的两性关系读本,在我的同学群中广泛流传。不过根据我所观察到的现象反馈,这本书并未对两性交流之鸿沟起到预期的填充效果。究其根源,我想可能还是外部环境所致——一个来自金星的女人,如果不能有效脱离金星环境或者成功融入火星环境,想要和火星男人达成理解、认同与接受,是非常困难的。而所谓金星环境,简单粗暴地说,大概就是「姐妹帮」的意思。

好了回归正题,作为一名病情严重的逻辑装逼犯,我对逻辑好的男人简直没有一丁点的抵抗力,双膝分分钟酸软下来。。。如果说「概念解读+逻辑演绎」成为我对他表示认同的原因,那么「具有深刻洞见的概念解读+清晰严谨的逻辑演绎」就将构成我对他跪舔的理由。。。

至于网友性别,who cares!上文后者悉数成为我的男神,还有一个被我成功诱拐做了男朋友(划掉)。偶尔觅到一两只逻辑口味的雌性生物,简直如获至宝!

至于我嘛,之前使用真人头像就是不想被人成天卧槽「你原来是妹子!」有了男朋友以后,一度换成二五卵子,果然几乎没人把我预设成妹子本体了,再加上答主的两性问题回答属类政治不正确,因此遭受了不少未曾有过的同性人身攻击(而且都是偷换概念到飞起的那种。。。)。于是我又换回了真人头像。人怂没治。。。_(:3」∠)_

user avatar

ね~题主

@杨爱红

之前在某论坛装了半年的妹子~极其成功,一张摆拍的PS图骗了好多宅男!(不包括我)其头像都是伪娘图!

回归正题,其实在现代信息时代,通过爱好领域来估计特定用户的男女是不稳健的,尽管也许可以根据大样本的特征归纳出“男性球迷、游戏迷更多”,“女性更关注化妆美容,明星八卦”,可是微观来看虎扑每个版块都有很多妹子,化妆品论坛也不会没有男性,对孤立样本做估计时不能简单用大样本的的特征来作为结果,因为成功率太低;用语气啊头像啊也不靠谱,因为这些都是卖萌工具用以掩藏腹黑的,是受表达者自身主观意愿控制的,

@姬轩亦

喵喵你说是咩~

一言以蔽之,在年龄,学历层次,网龄等事关个人信息了解总量的因素差异不显著的前提下,网络交流中最能暴露性别的是文字上体现的思维逻辑和行文习惯,这才是区分男女的关键所在。

男性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更加注重形式逻辑,表达习惯也是明显地倾向于完整结构的议论式文字(如本文);相对地,哪怕是知识结构和爱好相似的女性,谈论同样话题(控制变量的思想很重要),鉴于知乎并非由严谨要求的规范学术平台,在语言表达上也会相对倾向于情绪导向而非逻辑导向(只描述不判断),不会刻意追求行文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并不是缺点)。

诚然,不排除有“男性思维方式的女性”和“女性思维方式的男性”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学术领域的规则下,无论男女都要适应同样的表达范式,所以专业性学术性 问题下的答案不容易判断发言者性别;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修改观测点的办法,去研究发言者在其他较为随意的topic底下的言论。

因此,对很多 用户误解本人性别表示难以理解(当然没有看过《权力的游戏》从而认为我头像是萝莉的我可以理解),我再怎么卖萌,总改不了自2011年以后写什么文字都有 主题段-论证段-让步段-总结段的习惯。。。(《论GRE对写作习惯的毒害)。。。也改不了4年统计专业思维训练留下的种种习惯性表达方式。

只有分析没有例子不太好说服人,谁去找一个男女用户都能畅所欲言没有信息障碍的topic然后截取最高票的回答隐去姓名来让我分析下发言者性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