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曾有一个国家或地区铸造或发行了带有放射性的货币?

回答
要说有没有国家或地区曾经铸造或发行过带有放射性的货币,答案是:有过,但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钱币”那样流通使用的货币。

你问的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背后确实涉及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时期和事件。这还得从二战后,也就是上世纪中叶说起。

当时,冷战如火如荼,全球对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狂热的阶段。美国作为核技术的先行者,为了推广核能,也为了在各种展览和活动中展示其科技实力,确实做了一些非常规的尝试。

其中,最接近你所描述的“带有放射性的货币”的概念,是美国在1947年发行的一批纪念币。这批纪念币并非为了日常交易,而是作为一种 “宣传品”,用来纪念一项与核能相关的科学成就。

具体来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当时为了推广核能的和平利用,组织了一系列名为 “原子能时代的科学教育” 的活动。作为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制作了一批特别的纪念品。其中,就包括了一种 “放射性铜币”。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枚铜币,从外观上看,可能和普通的纪念币差别不大,或许上面印着与原子、核能相关的图案,比如原子模型,或者象征着科学进步的符号。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 制造过程中,引入了放射性同位素。

具体是哪种放射性同位素,历史上对此的记载并不像我们记录普通货币那样详细。但普遍认为,为了达到一定的放射性水平,又不能对人体造成立即的危险,很可能使用了 含量非常低,且衰变周期相对较短的同位素。这并非是把一块放射性物质直接嵌进去,而是可能在金属的制造过程中,让其表面或微观结构中 “掺入” 了这些放射性元素。

这些“放射性铜币”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绝大多数是作为 赠品 或者 展品,分发给了参与活动的科学家、政府官员,或者在一些特殊的展览上展出。它们更像是一种 科学实验的副产品,或者说是 带有时代印记的纪念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用以在市场上流通购买商品。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尝试呢?主要有几个目的:

科普教育: 在那个时代,核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既神秘又令人敬畏的概念。通过这种“看得见”的放射性实物,配合相关的讲解,希望能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核技术的存在和应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恐惧,同时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展示实力: 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向世界展示其在核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发行这种带有放射性的纪念品,无疑是一种非常醒目且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
学术研究: 也许也包含了一些早期关于放射性物质在日常物品中应用的初步研究目的,虽然这种研究在后来的实践中因为安全和伦理问题被严格限制。

然而,这样的做法也伴随着 巨大的争议和潜在的风险。即使同位素含量很低,长时间接触或者无限制地发行,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如何安全地处理这些带有放射性的物品,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这些“放射性铜币”的发行是非常 短暂且有限 的,更多地是作为那个特殊时代 “核时代” 即将到来的一个侧面缩影。随着人们对放射性安全认知的提高,以及更严格的辐射防护法规的出台,这种直接将放射性物质融入普通纪念品甚至货币的想法,很快就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你不太可能在如今的钱币收藏市场上找到这样的“放射性货币”。即便有人拥有,也会非常谨慎地保管,并且可能会受到监管。它们更多的是存在于 历史文献、科学史研究 中,或者是一些 高度专业化的收藏家 手中,作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探索与社会宣传交织下的一个独特例证。

总而言之,答案是 “有,但不是流通货币,而是作为特殊的纪念品或宣传品出现过。” 这种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曾经有过多么大胆而又充满争议的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泠 泠姐没开评论区,直接写答案好了(摊手)

纸币里的荧光剂用的是无放射性的普通稀土化合物(这类涉密内容查不到资料,盲猜是掺杂了微量铥的氧化铝、硫酸钙等主族金属或氧化物),利用了 f 区元素产生的稀土荧光效应,和放射性无关。再比如铀矿在紫外灯下有黄绿色荧光也是因为铀化合物的荧光性,而不是由于放射产生荧光。

荧光是电子轨道跃迁的结果,放射性物质衰变发光是原子核本身的性质,不会被紫外光那一点点能量激发。

换个角度,Tm-170 是人工合成的医疗用同位素,半衰期一百多天(是 β 衰变而不是评论区说的 γ 衰变),高放射性 + 低有效期,不可能作为纸币荧光剂。


如果不考虑微量天然同位素或杂质的放射性,据我所知是没有这种货币的,即使铀做染剂盛行的那段时期也不会把在荧光玻璃嵌到需要长期磨损的货币里。不过纪念币倒是能找到,直接塞块铀矿那种(

user avatar

有很多。

考虑材料的放射性,每个国家发行的纸币都含有碳-14 等多种放射性核素,发行的钢质硬币都含有碳-14、钴-60 等多种放射性核素。乃至追溯到古代国家的贝币,里面也有碳-1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气核试验释放的放射性物质遍布世界,在炼钢工艺过程中混入钢铁之内。一些对放射性要求敏感的仪器开始使用“从一战·二战沉船上捞起来的钢”之类“低本底辐射钢”。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输入大气的放射性物质变得与自然水平接近,不用回收钢材、注意控制工艺,可以从铁矿石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低本底辐射钢。

此外,为了防伪,一些国家和地区向纸币加入铥,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蓝色荧光,例如荷兰盾纸币、奥地利先令纸币、欧元纸币。欧美民间的钞票带辐射阴谋论自然不会放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铥。现实而言,纸币使用铥-169 足矣,没必要添加铥-17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