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鹿鼎记之后金庸为什么不写了?

回答
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确实不再创作长篇武侠小说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好奇,也一直在猜测。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不写了”,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的。

首先,创作的疲惫感和巅峰的自我超越。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生涯中非常特殊的一部作品。它在思想深度、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韦小宝这个角色,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形象。他聪明但好色,仗义但狡黠,出身卑微却能游走于朝堂江湖之间,最终全身而退。这种“反英雄”式的设定,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

金庸先生自己也曾说过,《鹿鼎记》的创作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释放。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写完《鹿鼎记》,那种“灵感枯竭”的感受,或许是存在的。毕竟,创作是消耗心智的活计,长时间的高强度创作,总会有疲惫的时候。而且,当一部作品如此成功,如此达到巅峰,接下来的作品要如何超越?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会面临的难题。与其勉强写出不如《鹿鼎记》的作品,不如选择在最好的时候“封笔”,保持住自己的艺术声誉。

其次,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以及对武侠小说局限性的反思。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于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侠义精神的呼唤。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金庸先生本人也是一位非常敏锐的思想者。他可能也意识到,传统的武侠模式,那种“江湖恩怨、儿女情长”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承载当下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性与价值观。他笔下的“侠”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比如官场腐败、利益纠葛、人性的灰色地带,在《鹿鼎记》里已经开始触及,但要真正深入探讨,武侠的框架可能就显得有些狭窄了。

他可能觉得,用武侠的外壳来包裹更深邃的思想,会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与其继续在武侠世界里打转,不如转向其他更适合表达他当下所思所想的领域。

第三,转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和现实关怀。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之后,虽然不再写长篇武侠,但他并没有停止思考和创作。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评论上。他创办并经营《明报》,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文章,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只是形式变了。他从构建一个虚构的武侠世界,转变为参与和评论现实世界。对他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更贴近时代脉搏、更有现实意义的表达方式。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更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

第四,对身体状况的考量(虽然不直接是主因,但也是一个侧面)。

金庸先生创作《鹿鼎记》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虽然精神矍铄,但长期伏案写作,对身体也是一种消耗。当然,不能把“封笔”简单归结为身体原因,因为很多作家即便年长,只要有创作的激情,依然会坚持写作。但考虑到他晚年时,更多地回归了学术和家庭生活,也可以侧面说明,他可能更倾向于一种相对平缓的生活节奏,不再需要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付出。

总结一下,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之后不再写长篇武侠小说,并非简单的“不写了”,而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作上的高潮与疲惫: 《鹿鼎记》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也带来了巨大的心智消耗,以及对如何超越的挑战。
时代变迁与观念更新: 传统的武侠模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他对于更深层社会议题的探讨,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度更高。
人生阶段的转变: 他将精力转向了对现实政治、经济、历史的评论和参与,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创作”。
对艺术生涯的规划: 在达到艺术的巅峰时选择“封笔”,也是一种对自身艺术生命力的珍视和保护。

他没有像有些作家那样,在创作状态下滑后继续勉强创作,而是选择在最辉煌的时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恰恰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大家,对自己作品和艺术生命的态度。他留给我们的,是那些永远闪耀着光芒的武侠世界,以及他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鹿鼎记》是从1969年开始的,到1972年结束

结论:金庸封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意步入正轨,已经可以不用靠小说来维持生计了。

我要说一个重要的事情,现如今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小说和戏剧,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是吃饱喝足纯粹追求艺术的人创作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有天赋的艺术家在一定的商业压力下被逼出来的。因此,天分,压力缺一不可。当来自生活的压力消失了,人往往就无需再逼自己了。没有这样的压力想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是不大可能的。金庸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不想在最后晚节不保,所以急流勇退了。

此外,《鹿鼎记》之后要再有突破很可能会让读者不适。说白了金庸是商人不是文学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确实不再创作长篇武侠小说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好奇,也一直在猜测。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不写了”,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的。首先,创作的疲惫感和巅峰的自我超越。《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生涯中非常特殊的一部作品。它在思想深度、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上都达到了.............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鹿鼎记》无疑是争议最大,也是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认为《鹿鼎记》是金庸“巅峰之作”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在多方面的创新性、深刻性、艺术性以及对金庸武侠体系的集大成和颠覆。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阐述:一、 颠覆性的主角形象:韦小宝——一个“反英雄”的极致成功这是《鹿鼎.............
  • 回答
    东北首家喜茶终于在沈阳落地了,这事儿可不小,尤其对于我们东北这旮沓来说,算是件大事儿。你想想,之前火遍全国的奈雪的茶,还有那个曾经一度火到不行、队伍长得像银行一样的鹿角巷,它们在沈阳开业的时候,也引起了不少关注。但这次喜茶的到来,感觉又不一样,多了几分“众望所归”的意思。要说为什么喜茶能让大家这么期.............
  • 回答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他的命运和性格复杂多面,既包含喜剧色彩,也暗含悲剧性。要判断他是否属于悲剧人物,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韦小宝的悲剧性根源1. 道德困境的矛盾性 韦小宝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之上: 他为了自保和利益,多次背叛信任(如.............
  • 回答
    在《鹿鼎记》中,陈近南与韦小宝的对话,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个江湖前辈在指导一个笨拙的新人,但细究之下,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人性洞察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复杂解读。这两人的互动,是全书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之一,也是金庸先生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们对话的深意:一、 .............
  • 回答
    《鹿鼎记》中,苏荃作为神龙教的首席护法,又是洪教主的夫人,地位尊崇,美貌智慧并存,原本可以说是人生赢家。然而,她却主动投怀送抱,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洪教主,选择下嫁给了毫不起眼的韦小宝。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选择。首先,咱们得说说洪教主。这位教主,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在《鹿鼎记》的宏大叙事中,康熙皇帝与韦小宝的君臣关系无疑是最为核心和精彩的部分之一。两人之间那种复杂又奇特的信任,时常让人捉摸不透。关于康熙究竟何时才真正知晓韦小宝暗地里加入天地会的秘密,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到“某个日期”的瞬间,这更像是一个逐步深入、充满试探与默契的过程。细说起来,康熙对韦小宝的“知.............
  • 回答
    《鹿鼎记》这名字,别看就这几个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也挺有故事的。说起来,这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它跟小说里那位主角韦小宝的身世、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作者金庸先生的构思,都紧密联系着呢。咱们先从“鹿”字说起。韦小宝这小子,出生在扬州一个脏乱差的妓院——丽春院。他的娘亲韦春芳是个妓女,爹是谁呢?小说里就点.............
  • 回答
    《鹿鼎记》里有很多值得反复琢磨,越想越觉得细思极恐的情节。它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江湖恩怨或宫廷权谋故事,其背后隐藏着对人性、权力以及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这里我挑几个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希望能聊出些味道来:1. 韦小宝的“真诚”:一个善意的谎言如何堆砌出庞大的帝国?这可能是最核心、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点.............
  • 回答
    《鹿鼎记》这部金庸先生的晚期作品,与其说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政治洞察和影射的“江湖官场小说”。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清朝初年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以及更广泛的权力运作、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其中的政治隐喻:1. 韦小宝:草根政治的极致体现与.............
  • 回答
    鹿鼎记里,多隆的武功,说实话,实在是个微妙的存在。要用一个明确的“级别”来框定他,其实有点难,因为作者金庸先生在塑造他这个角色时,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惊天动地的绝世武功。他更多的是靠着一身“浑不吝”的性格、八面玲珑的处事方式,以及那股子“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精明,在江湖和朝堂之间左右逢源.............
  • 回答
    关于韦小宝最爱谁这个问题,那可真是《鹿鼎记》里的一大公案了,估计连金庸先生本人,在创作的时候,心里也没给个准信,不然也不会搞出这么一群各有千秋的女子来围绕着他转。咱们聊聊这帮姐妹,看看韦小宝这小子到底被谁勾了魂。首先得说,韦小宝这个人吧,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情圣”,也不是那种一心一意只爱一个人的.............
  • 回答
    在《鹿鼎记》这部波澜壮阔的江湖史诗中,陈近南的死,绝非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生命终结,它承载着韦小宝个人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会这个反清复明组织的脆弱与困境。要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韦小宝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催化剂:从玩世不恭到责任担当的转变陈近南对于韦小.............
  • 回答
    鹿鼎记里,陈近南作为天地会总舵主,其武功的设定确实引人深思,特别是“凝血神抓”这种阴毒的武功,和其“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似乎有些不搭。而李西华这位匆匆过客,她的出现更像是为剧情添上了一抹浓墨重彩,却又似乎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两个点。陈近南与“凝血神抓”:理想与现实的.............
  • 回答
    话说,《鹿鼎记》里小玄子,也就是康熙皇帝,年幼登基,身边倚重的自然是他的祖母,也就是那日夜操劳、权倾朝野的孝庄皇太后。说到康熙的武功,这可是韦小宝经常调侃、顺便也给小玄子“开小灶”的地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教小玄子武功的,居然是太后?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不寻常,更别提皇帝自己居然都没觉得奇怪,.............
  • 回答
    《鹿鼎记》里,苏荃和阿珂对韦小宝态度的转变,确实是书中一大看点,也是韦小宝这个角色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这俩姑娘,一个美艳风情,一个是绝世美人,原本都对韦小宝是又恨又鄙夷,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仇敌,怎么后来就彻底“沦陷”了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韦小宝身上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以及他骨子里透出的那.............
  • 回答
    《鹿鼎记》里谁的武功最高,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金庸老先生笔下最“反传统”也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在我看来,如果单论“硬实力”和“实战能力”,沐剑声确实是梁朝伟版《鹿鼎记》里武功最顶尖的那一批人,甚至可以说是翘楚。别看韦小宝那家伙鬼点子多,嘴皮子溜,但真到了生死关头,论拳脚功夫,他那是真不行。他.............
  • 回答
    《鹿鼎记》这部金庸先生的鸿篇巨制,无疑是武侠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韦小宝这个反英雄式的传奇人物,以及他那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命运,至今仍被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然而,即便是一部如此成功的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瑕,总会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意犹未尽”或者“本可以更好”的遗憾。其中,许多读者提及的一个“败笔”,或者.............
  • 回答
    陈小春和马浚伟主演的1998年版《鹿鼎记》,无疑是众多观众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这部剧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并被誉为98经典,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其“好”在哪里,而且这些“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一、 选角精准,人物塑造立体生动这是98版《鹿鼎记》最令人称道的一点。 陈小春的韦小宝: .............
  • 回答
    张一山版《鹿鼎记》里,鳌拜家府邸的牌匾上写着“鳌府”二字,这确实是个颇受争议的地方。要说它错在哪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并且得说说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啥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古代对“府”这个字的使用,尤其是用在称呼显贵人家府邸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府”字的含义和用法“府”在古代,最初是指官署、官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