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鹿鼎记》是从1969年开始的,到1972年结束
结论:金庸封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意步入正轨,已经可以不用靠小说来维持生计了。
我要说一个重要的事情,现如今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小说和戏剧,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是吃饱喝足纯粹追求艺术的人创作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有天赋的艺术家在一定的商业压力下被逼出来的。因此,天分,压力缺一不可。当来自生活的压力消失了,人往往就无需再逼自己了。没有这样的压力想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是不大可能的。金庸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不想在最后晚节不保,所以急流勇退了。
此外,《鹿鼎记》之后要再有突破很可能会让读者不适。说白了金庸是商人不是文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