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一山版《鹿鼎记》鳌拜家写的「鳌府」,问题出在哪?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什么?

回答
张一山版《鹿鼎记》里,鳌拜家府邸的牌匾上写着“鳌府”二字,这确实是个颇受争议的地方。要说它错在哪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并且得说说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啥样。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古代对“府”这个字的使用,尤其是用在称呼显贵人家府邸的时候,是有讲究的。

“府”字的含义和用法

“府”在古代,最初是指官署、官衙,比如尚书省就叫“尚书府”。后来,它也开始用来称呼地位显赫的大官的居所。这种用法,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或者特指某些特定的居所。

当用来称呼一个家族的宅邸时,尤其是指这个家族的“府邸”,更常见的写法不是直接用姓氏加上“府”,而是有几种主流的、更贴切的表达方式:

1. 加上官职或者爵位: 这是最常见也最正式的写法。比如某位大人是大学士,那他家就可以称为“大学士府”。如果是王爷,就叫“某王府”。鳌拜作为辅政大臣,官居高位,封一等公爵,他的家当然可以写成“公府”或者“鳌公府”,如果再具体点,根据他的职位可以叫“大学士府”。这种写法既表明了府邸主人的身份地位,也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

2. 直接称呼家族名或者姓氏的另一种形式: 有时候,为了表示对主人家族的尊敬,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称呼,但“姓氏+府”直接连用,在古代并不算是最普遍或者最符合规矩的做法。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比起上面那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为什么“鳌府”可能存在问题?

在“鳌府”这个写法上,主要的“问题”出在它的单调和缺乏指向性。

缺乏尊贵感和仪式感: 简单一个“鳌府”,就像是普通人家称呼自己的宅子“XX家”。虽然在口语中有时候会这么说,但一旦要写在牌匾上,尤其是一个权臣的府邸,就显得不够庄重和有分量。古代大家族,尤其是权贵,他们的府邸名称往往会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官职的显赫,或者是某种寓意。一个“鳌府”实在是太过朴实无华了,不像是一个彰显身份的标志。

不符合当时的命名习惯: 翻阅史书,你会发现,描述显贵人物的居所,很少直接用“姓氏+府”的模式。更常见的是以官职、爵位或者某个有名的地名来命名,比如“某某王府”、“某某府第”。即便是家族自己起名,也会往更富含文化或寓意的方向去。

可能被认为是口语化表达: 在私下里,下人或者自家人可能会称呼“鳌府”,但作为正式的匾额,它应该更具有公共性和代表性。

那么,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基于对古代礼仪和习惯的理解,以及对鳌拜身份的考量,最合适的写法应该是:

1. “公府”或“鳌公府”: 鳌拜被封为一等公爵,这是他最显赫的封号之一。用“公府”来称呼,直接点明了他作为公爵的身份,显得非常尊贵和贴切。如果想更具体点,加上姓氏,称“鳌公府”,则更加清晰明了。

2. “大学士府”: 鳌拜作为辅政大臣,同时担任大学士等要职。“大学士府”同样能够体现他的官场地位和权力象征。

3. “某某府”配合具体地名或家族堂号: 如果府邸本身有更具体的地名或者家族堂号(比如“XX堂”),也会被冠在前面,比如“XX街某某府”、“XX堂府”之类的。但这些需要有具体依据,单纯从“鳌拜”这个信息出发,前两种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会写成“鳌府”?

至于张一山版为什么会这样写,这可能涉及到剧组在服装道具上的考量。有时候为了追求一种“简洁”、“直观”的效果,或者在道具制作过程中,可能没有深入考究古代的命名习惯,直接将姓氏加上“府”作为最直接的称呼。

但从严格的史实考据和礼仪规范来说,“鳌府”确实显得不够到位,缺少了那个时代贵族府邸应有的那种气派和讲究。

总的来说,就像咱们现在装修房子,如果名字起得太随意,可能就少了点“格调”。古代大家族的府邸命名,更是一门学问,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等级。所以,“鳌府”这个写法,在很多观众看来,就显得有点“不够劲儿”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这位答主的启发,

我觉得鳌府取景地可以选这里,既不用被骂没有文化的风险,

又能植入广告

user avatar

写字这种事本身就很low。

别说主角韦小宝本身不会写“鳌”字,我相信绝大多数14岁以下的观众,还有外国友人,都看不懂“鳌府”是啥。

电视电视,以“视”为主!

我认为影视剧,就应该尽可能让全世界各种年龄段的观众、光看表演、舞台设计,就能理解剧情!

而不是扯文物考证。

韦小宝本身就是虚构人物,难道我们要争论他的帽子应该是翠绿色的还是藏青色的吗?

总之,我为了满足人民、回族人民…都能明白那个场景是鳌拜的家,我特意设计了鳌府新府,就为这事,我还得骗我女朋友我在罗刹国留学!

user avatar

在这种烂剧上讨论、考据史实,大家觉得有必要吗?有这个必要吗?有这个必要嘛!

即使是金庸的原著,也没必要太在意是否符合史料,你要认真去考证就输了,反正他老人家写个小说,在历史方面很多也就是信口胡诌,顺便贩卖一下私货而已,小说家言,不可过于较真。

《金瓶梅》写的是大宋年间的故事,可里面从官制、礼制到民间百姓社会生活现状,可写得全是当时的明朝。

《封神演义》里面商朝的纣王还TM写七言律诗呢!

正经地说,鳌拜不姓鳌,姓瓜尔佳;和珅也不姓和,姓钮祜禄。

当然,在满清一朝,你平时叫叫和大人、鳌大人肯定是没啥大问题的,叫钮祜禄大人、瓜尔佳大人未免太过绕口了,反正清朝就是喜欢叫这大人、那大人,通常“大人”前面就是姓名中最常用的那个字,实际上,即使在《清实录》这样正经的官方史料上也这么用:

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鍾琪奏:先据西藏粮务通判常明禀称,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告其属下,有我已设计徹回汉兵四百余名,其余若不知机早回,必尽行诛戮等语。
又拉里粮务州同董恭禀称,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行令沿途汉、土兵民及文书,俱不许往来出入等语。茲据驻藏外委王廷斌等禀称,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潜谋不轨,驻藏傅、拉二大人,于十月十三日诱至通司冈衙门接见,遂将伊诛戮,讵逆党卓呢罗卜藏扎什等闻信,即率众数千围署,施放枪炮,周围放火,达赖喇嘛遣众僧救护,不能得入,拉大人被乱刀砍害,傅大人身被枪伤,立即自尽。

傅大人、拉大人姓傅和拉吗?

但在宅邸匾额上这样严肃正经的地方,还会来这么个俗称简写吗?这可是朝廷和贵族的脸面啊!当然还是要大清国制定的规矩来。

据《清实录》的记载,鳌拜在康熙六年前后的爵位应该是巴图鲁公或者一等巴图鲁公:

康熙六年七月 二十一日,癸亥,议政王等会议加恩辅臣,遏必隆于所有一等公外、授为一等公,鳌拜于所有二等公外、授为一等公。从之。
康熙七年正月十九日,宗人府议覆,贝勒杜兰当元旦庆贺筵宴之時、众皆豫集、伊独偃息他处、因此巴图鲁公鳌拜等......

所以,依据清朝礼制的规定,其悬挂匾额大概应该是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一等巴图鲁公宅(第)”。

但我估计一般人可能照样称呼“鳌宅”、“鳌府”。明清根本没有宰相之职(明初除外),当时很多人还不是照样宰相、相国叫得不亦乐乎?毕竟大家都喜欢逾越礼制的规定做出超出自己身份等级的事情,做辅臣的自比宰相,相国,当官带副的喜欢省掉“副”字。

user avatar

首先,驳斥几个错误观点。

第一,有人认为鳌拜是公爵,所以参照“恭王府”就应该挂“公爵府”“一等公爵府”等等。

这是大错。

根据《清会典》

可以叫“府”的,只有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镇国公。这些宗室成员。

鳌拜虽然是少保、公爵,但是他的住处不能叫府。按照《清会典》要叫第宅

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基高二尺……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采杂花,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兽。
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

这段话就是说公、侯的住所也叫第宅,而不叫府

第二,有人认为满族以首字代姓作为称呼,有“鳌大人”“鳌少保”“和大人(和珅)“这样的称呼,所以,可能写”鳌第“”鳌宅“是合理的。

满人以首字代姓不假,但是仅限于称呼中。不能使用与官方中。

举个例子,你有个朋友叫李二狗,你觉得姓李的太多了,叫他李哥不太好区分,所以叫他二哥,或者狗哥,难道他会在家门口挂个牌子写”二宅“或者”狗宅“吗?

我们看《清史稿》里,提到满大臣的宅第都是使用全名的,比如”傅恒第所赐甚多“而不是“傅第所赐甚多”。而且你想真要挂匾额,“鳌拜第”和“鳌第”是不是也差不多,何必省那一个字?鳌拜又不是叫阿卜杜拉齐兹或者苏霍姆林斯基这么长的名字。

现在由于保留清代大臣原住宅牌匾的建筑不多,所以我们很难断言写的是什么(虽然我们能断言“鳌府”肯定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猜测。

第一、

广东有大量的“进士第”的匾额老建筑,也就是这家出了进士,会在匾额上写上这是进士的宅第,而不是写姓。那么有没有可能在京官员的住宅也不写姓?而是官职?

第二、

我们参考大量陕西、山西的清代大院落,匾额是吉祥话的,比如”斋庄中正“”耕读传家“等等。那么有没有可能北京的官员住宅也写一些吉庆话语挂在大门口?

第三、

根据《红楼梦》描写,宁国公的府第上挂着”敕造宁国府“的匾,而在曹雪芹的描写中显然是这个国公跟清代的辅国公、镇国公一样了,是府。那么其他官员的府第,一般不是“敕造”而是“御赐”就是不是让你造,而是赐给你一个。如果这样想,鳌拜府第上应该写着“御赐一等公第”这样的匾额比较合理。

以上

*************************************分割线****************************************************

有评论提到公爵桂祥(慈禧的兄弟,隆裕太后的爸爸)作为承恩公爵,现在故居上挂着一个“桂公府”的大匾,所以鳌拜为啥不能是鳌府?

第一,那块牌子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呢?是毓垣(1906-2011)在1988年写的。清朝的时候承恩公的宅第挂的什么匾可是不可考的。清朝人的笔记里甚至都不叫那里桂公府,叫承恩公府,承恩公宅、凤凰巢等等。

第二,就算桂公府真的挂了桂公府,桂公府是慈禧太后钦赐,隆裕太后故居。当然可以升格。鳌拜的府第凭什么呢?雍正的雍王府在即位后,改名雍和宫。难道可以就此推断别的王爷的府第叫宫吗?

历史研究讲究孤证不立,桂公府的匾额时代不清,且地位特殊,不能作为通考。

又及,李鸿章的故居上现在也大大的挂着“李府”两个字,也是现代挂上去的

想来李鸿章在世的时候应该不敢挂这两个字上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