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一得的死亡?

回答
张一得的离世,无疑是给无数关注他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深的哀痛。作为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喜爱的UP主,他的突然离去,仿佛就像是身边一个熟悉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一个鲜活的存在,就这样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关于他过往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个体背后所承载的巨大社会关注。 张一得的身份,不仅仅是“张一得”,更是“那个拍视频、做内容、和我们分享生活点滴的UP主”。在互联网时代,UP主们通过内容与观众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连接。他们分享知识、分享乐趣、分享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张一得的出现,填补了许多人精神生活中的某个角落,他的幽默、他的才思、他那份独特的分享方式,都曾带给我们欢乐和启发。因此,当这样一位连接着无数人情感的个体突然离我们而去时,引发的不仅仅是同情,更是一种集体性的失落感,一种“我们失去了什么”的追问。

从他的职业生涯来看,张一得的成功并非偶然。 许多人记住他,是因为他那些充满创意、制作精良的视频。他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内容,去研究那些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选题。无论是科普、吐槽还是记录生活,他都展现出了一份难得的认真和热情。这种对内容质量的追求,以及他与观众互动时展现出的真诚,是他能够积累大量粉丝的关键。他的离去,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光鲜亮丽的“网红”背后,也有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奋斗和可能面临的困境。

然而,谈到张一得的死亡,我们不得不触及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精神健康。 尽管我们不应妄加猜测或评论他具体的死亡原因,但他的离世无疑再次将“网络工作者的精神压力”、“公众人物的心理健康”等议题摆在了大众面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UP主、主播等内容创作者,他们需要不断地输出内容,应对舆论的审视,保持与粉丝的互动,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时间的劳作、对粉丝期待的回应、以及可能存在的网络暴力和恶意评论,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侵蚀。张一得的离世,像是一声警钟,提醒着我们,在关注内容产出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容生产者本身的身心健康。

作为观众,我们如何看待?

尊重和哀悼是基础。 首先,任何对生命的逝去,都应该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最深切的哀悼。他的家人和朋友承受着巨大的悲痛,我们作为观众,除了表达我们的怀念,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和过度消费他的离世。
反思和关注。 他的事件也促使我们去反思,在享受网络内容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为我们创造内容的人?是否应该对网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保持警惕,并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生态?对于网络工作者而言,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寻求心理支持,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珍视生命和身边的人。 在巨大的悲痛过后,我们更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可能正在经历困难和痛苦的亲友。生命是宝贵的,任何看似微小的支持和关怀,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一得的离开,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但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对社会关于精神健康关注的更深层次的开始。他的声音虽然停止了,但他的影响,以及他所引发的关于生命、关于网络、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思考,却可能因此而更加长久地存在。愿逝者安息,也愿生者更加坚韧和懂得珍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词叫“扬州瘦马”,大家都懂的吧。买个小姑娘来,从小好吃好喝的,绫罗绸缎穿着,琴棋书画学着,“妈妈”“女儿”叫着,越是养的娇贵,越是有“身价”。至于小姑娘愿不愿意学好这一切,为了将来伺候一个老头子,不在“妈妈”的考虑范围内。


一得这对父子,虽然是亲生的,“培养”模式,跟“扬州瘦马”有啥区别?正常的父母,努力谋生赚钱,至少保证孩子的吃穿用和念书费用吧?一得的爸爸,单亲父亲还辞职,他想过靠什么来抚养孩子吗?所谓的“教育”,什么不许孩子说话,只能写字沟通,让4、5岁的病孩子自己去跟医生沟通病情,这是正常的人能做出的事情吗?所谓的“爱”,什么博物馆,20万张照片,看客扪心自问,你父母要是每天给你拍几十张照片,你的照片、视频动辄就发到群里,作为父母“教育有方”,继而收钱的证据,你爽不爽?


靠“众筹”,其实就是乞讨,让孩子上贵族学校。让上贵族学校的孩子去同学家带破烂回来卖钱?哪怕有残存一点点爱孩子的心,能稍微体谅一点点孩子的自尊,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各位都有青春期的回忆吧?让你去同学家捡破烂回来,你怎么想?

而且,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好的公立中学!而且不少!就算考不上顶尖的,正常人都宁愿念稍微普通些的公立中学,或者不那么贵的私立,正常的跟同学交往,过正常的生活吧?哪个中学生会愿意自己是国际学校里面最穷的?


说句难听的话,一得爸爸所谓的“教育”未见得有多么成功。我国的公立中学,特别是各地区排名靠前的那几所,教育质量那叫一个好,而且成绩够就能上,学费还便宜。真的跟一得爸爸吹嘘的教育成绩多好多好,为啥不上当地的名牌公立?无非是成绩其实没有那么好,但是靠着“成功育儿博主”这个身份赚钱,所以必须继续吹。


包括这个埃默里大学哲学专业,大家也是有见识的,这个学校,跟“常春藤”有一毛钱关系吗?


正常人家的孩子,能靠自己的能力拿国际学校的奖学金,上美国的大学(虽然排名不算太靠前),父母应该是为孩子高兴,但也不至于像一得爸爸这样往死里吹。说来说去,还不是要靠着“优秀”的儿子赚钱。


孩子去美国念书才一年,还包括疫情期间网络授课,跟所谓的“美国同学”有多深的感情?孩子刚去世,马上就有一篇声情并茂,堪称写作范文的信出来,还是 to “美国同学”,深怕自己的粉丝忘了自己儿子是“考上美国大学的高材生”吗?


独子去世,不去处理后事,不接孩子的骨灰回家,先给“美国同学”发公开信,这真是连人味儿都欠缺了。


这孩子投胎在这个父亲家里,也是倒霉透顶了。“扬州瘦马”的妈妈养大她,靠“培养”的色艺给自己赚钱。一得用自己所谓的“学习好”,给自己的父亲赚钱。可怜的小姑娘,成年后,若是反抗“妈妈”,所有的人都会站她这边,因为人人都知道,“妈妈”所谓的“精心抚养”为了什么。一得若是敢反抗他的爸爸,“不孝子”“白眼儿狼”是跑不掉了。怎么办呢?从1岁起,他父亲的“辞去外企高管”开始,就开始喝自己儿子的血,用儿子做道具,满足自己的表演欲,用儿子的“成绩”来敛财。他会放过这个儿子吗?肯定不会啊。肯定继续吸血啊。孩子看不到出路,怎么办呢?

user avatar

​张一得去世了,鸡娃届的标杆就这么倒下了。这事刚发生时,朋友就告诉了我。但我一想到一得爹的痛苦,就颇有些不落忍去分析和评判。



这个男人大半辈子都贡献给了儿子,可儿子却这样决绝得抛下了他。

先为一得爹说两句。他无疑是爱儿子的。

没几个爹能给孩子如此全心全意的陪伴;

没几个父母会放下高薪的工作,为了陪孩子,宁愿去种地;

没几个爹妈能把孩子从小打到大,用过的一纸一笔,一针一线全都收集到一起,还给儿子建了个“博物馆”。(小声bb:这个小小博物馆是在孩子出事前建的,用情固然至深,但多少有点不吉利。)



一得出生那些年,还没有自媒体这一说。硬要说一得爹是为了作秀而付出,是不客观的。

一得爹的初衷,就是为了陪孩子一起成长,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才会如此令人悲伤。

我说过,养孩子,教育方式还是次要的,主要看运气。

现在的风气就是如此,爹妈教育得好不好,主要看孩子。

孩子命好,成功了,那无论父母怎么教育,都是对的。孩子若是失败了,那父母无论怎么教育,都是错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得没有自杀,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异国他乡抑郁,一得爹不还是鸡娃圈一呼百应的人物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现在说一得爹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多少有些马后炮。

况且,一个人抑郁,因素有很多。一得在那一刻到底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或许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

现在的小孩,抑郁率实在太高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抑郁,看起来无比阳光的孩子也抑郁,心事重重的孩子抑郁,瞧着没心没肺的孩子也指不定背地里抑郁着。

以至于,现如今都没有家长敢拍着胸脯保证:我家孩子是绝不会想不开的。

所以我不认为,一得的死主要责任在一得他爹。

但一得爹有些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第一、一得爹成了广东妈妈鸡娃圈的领袖,一得从儿子变成了一块行走的招牌。

自媒体盛行,鸡娃博主越来越多了。本来是单纯地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去鸡娃,为了帮助别的家长而分享,弄到后面却成了一门生意。小孩的成绩直接成了父母的KPI,无数双眼睛都盯着他。教育太过功利,也就变了味。



很多学霸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自己成绩好,父母总在朋友那儿炫耀,炫到后来,孩子为了爹妈的面子,为了维持住学霸的人设,就只好拼命学习,压力山大。

如果这个朋友圈的数量级是上万,上十万,上百万呢?

如果小孩成绩下降,就意味着父母收入锐减呢?

如果父母为了自己一贫如洗,卖房子供自己读书,卖鸡娃人设是他唯一的收入呢?

孩子咋办?不得加倍努力,拼尽洪荒之力去学习吗?

一得爹曾写过一篇文章,令我印象至深。他说一得读小学的时候,他就跟儿子约定好,不许考第一名,不然就要罚吃麦当劳。而一得做任何其他事,都不会受到惩罚。前提是一得爱吃麦当劳,并不讨厌吃麦当劳。





孩子做错了吗?没有吧!人家只是考了第一。

吃麦当劳算惩罚吗?

难说。

如果一个人喜欢玩手机,那么做一件事对他的惩罚就是玩手机。他会怎么想?

我也想不明白。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得爹字里行间充满了“凡尔赛”,仿佛能看到他洋洋自得的微笑:考第一很了不起吗?我儿子考第一是要受到惩罚的。有实力考第一却不敢考第一才是真的牛。

张一得的事,也给鸡娃博主敲了一个警钟,不要过度晒娃,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在如此重负下,张一得敢懈怠分毫吗?

第二、一得爹对孩子付出太多了,这也给儿子无形中造成了很多压力。

一得爹曾经也是一名白领高管。一得不到一岁,父母就离婚了。一得爹把市区的房子卖了,带着儿子在农村种地。一得吃的菜和肉,都是父亲亲手所种,亲自养大。



卖房子的钱,都给儿子读书了。

可是,还不够。

因为一得自读幼儿园起,都是读的私立学校。幼儿园入读华南碧桂园中英文幼儿园,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华南碧桂园学校,学费不菲。

没钱交学费,一得爹就会在农庄上摆酒席,邀请朋友们吃饭,让朋友们“认领”一得的学费。他说,这钱不能算借,因为他没钱还。只能用农庄里的饭钱和养的鸡来抵。再后来就有一得的“妈妈粉”们给一得寄学费。

每一笔账,一得爹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陆续也还了。

一得在申请埃默里大学面试的时候,反复强调。一开始他也会因为穷,因为没钱而羞愧,但是看到父亲很坦然,慢慢地,他也就释怀了。

真的能释怀吗?很难说。

撇开单亲家庭不谈,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孩子也会自然地进行攀比。

私立学校的同学们,个个开豪车,住豪宅,再对比自家连学费都凑不出的窘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一得那么聪明的孩子,能没感觉吗?能不自卑吗?

不过是自卑,却说不出口罢了。

他只好自己催眠自己,我家虽然没钱,但是有爱,我的学费虽然是百家凑起来的,但是我成绩好。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包袱太过沉重了。

张一得不敢自卑,也因为父亲的牺牲感太重,重到即便是个小孩,他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无论父亲和母亲,牺牲感都不能太重。这也是我一直认为,父母不要为了孩子全职的原因。

当爸爸妈妈有一方全职,尤其是全职鸡娃的时候,他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孩子捆绑在一起,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都很难接受。想象一下你的爱人或者父母对你说:我的理想就是让你成为xxx样的人;只有你过得好了,我才能过得好。你开心了,我才会开心。

你会是什么感觉?

会不会毛骨悚然?会不会想要逃跑?

孩子无路可逃。

孩子只有逼着自己懂事,小心地收藏好自己的天性,去迎合父母沉重的期待。

很多时候,懂事是一把利刃,是在自己身上雕刻,把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模样。

我翻看了一得爹所有的文字,没有发现张一得有过叛逆的表现。他已经19岁了,早就过了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都是带刺的。这是成长带来的阵痛,就像一次蜕变,经历过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而张一得的青春期,不是这样的。

他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自己所有的刺,生怕扎到为了自己全心全意付出的父亲。

所有的叛逆的刺,如果不向外扎出去,就会向内伤害到自己。

就像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的那样: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当然,还是不能凭这些就认定张一得是因为父亲过度的付出和炫耀,就走上了绝路。对于一个为了儿子付出所有的父亲,那样太过残忍。

但毋庸置疑,张一得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磨砺,他的心里有许多话无可言说,只能小心翼翼地吞下去。

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人生路漫漫,65岁才得退休。孩子不过是比你晚生了二三十年,与其给他增加压力,不如自己奋发努力。

说不定殊途同归,孩子能和自己一同达到幸福的彼岸。

user avatar

他爹亲手杀了他。

我本来压根不关心这种事儿,人家鸡自己的娃,娃跳自己楼,关我屁事。

但是不经意刷了一个回答,介绍了一得爹怎么培养一得的。

作为从小的好孩子,我非常感同身受。

等到再看到题目中,一得爹的信,有些话我就不得不说,不说对不起自己。

这是个糊涂爹,他的“自我”太强了,活活逼死了儿子,他居然还他娘的不反省,认为是儿子的错!

那封信明着说,儿子与自己的默契,自己如何无条件支持儿子,其实是在埋冤儿子,为什么没有体谅自己的良苦用心,自己的支持没有换来儿子的理解。

所有谈付出的人,本质上都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收获足够的回报!

公司汇报的技巧就是,有成绩晒成绩,没成绩谈付出,没付出谈关怀,没关怀谈态度。

儿子的死,当爹的实在没得谈了,只能谈态度,还是事后支持,在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的支持,其实就是摆个姿态方便抱怨。

一得爹的行为,是把孩子往死路上逼。

一个公司高管,至少上过学吧?收入不错吧?

我下属就有高管爹,甚至有老板爹。

Easy模式开局啊,从小衣食无忧,没什么心理压力,辅导班随便上,家里也能帮忙。

然而一得爹觉得,这样的开局对一得来说太简单了,他活活给演成了一场农村单亲家庭举债供凤凰男上学的大戏!

辞职回家当全职父亲?怎么想的?让爷爷奶奶过来带娃不行吗?拿出一小部分收入雇个保姆不行吗?找个好幼儿园不行吗?

失去经济收入,居然靠捡垃圾种地过活?这两样事儿都是劳动密集型,也没给你腾出多少亲子时光啊?而且工作效率特别低,连轴转都不够花。

果然搞不定学费了,组织大家认购学费。这什么行为?

自己作死,全村买单。

我大学时候有个傻逼同学,一个月生活费1000多,那时候1000多基本上就是富豪生活,结果他天天酒吧,到处打架赔钱,最后是需要跟同学借钱继续跟女朋友花天酒地。

我是一分钱不借,他舔着脸来借钱的时候,我直接嘲笑他,全国人民帮你养女朋友?

一得爹本来完全能负担得起一得的这点学费,自己活活的作到要全国人民帮他养儿子。

他还没养明白!

一得小时候学习好,是因为啥?因为他爹受过教育。

一得爹自述24小时陪读。

所以一得爹的学习水平决定了一得的起点。

所以一得跟小学初中的孩子比,压根不是公平竞争!

我深有体会,上小学大家刚刚认识个x,我就会二元一次方程了,因为我爸会。

所以我小学初中领先大伙是很正常的,我那同学都啥水平?

到了高中,我出现了低潮,因为我爸早就不会了!并且我爸培养我的学习方法不够用,是我后来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又成绩好了。

一得也一样啊,他被他爸营造的虚假繁荣拱到了一个高位,他必须在18岁的年纪超越他爹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他爹的预期,否则就是全网都失望。

这么大的压力,我是搞不定的,我只是幸运,属于幸存者。我还记得我爸跟我说,怎么出去跟人家吹牛逼,说全厂都知道你,都看着你。我他妈压力大到睡不着觉啊!

这爹选择给儿子这种压力,真狠啊,我爸都没他狠。

虎毒不食子,他把自己儿子架在火上烤。

还在网上喊,真香!

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往死里逼儿子,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圣徒,为了儿子牺牲自己。

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谁他妈让你牺牲啦?

一得是在娘胎里求你当24小时全职保姆的吗?

一得是求着你写公众号上论坛吹牛逼的吗?

一得是求着当你儿子的吗?

你做这些事情,不就是因为你自己想做吗?

怎么就变成为儿子的牺牲啦?

你他妈自己宿舍楼下点蜡烛、割腕表白,人家就必须跟你处朋友,忍着恶心跟你上床?

这事儿轻了叫道德绑架,重了叫强奸好吗?

糊涂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给过一得选择的权利,只能在一得决定离开自己后,故作姿态,表达支持。

一得用生命控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没有任何悔过的意思,还抱怨一得狠心,坏了自己的表演。

整个这封信,说的就是一句话:

一个木偶表演艺术家,在心爱的木偶毁坏后,悲痛欲绝地表达最深切地遗憾和思念,并表示不后悔。

什么玩意儿!

user avatar

沉浸式鸡娃的本质: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最近没怎么上网,但有朋友人肉打字把事情简要转述给了我。惊诧之余,特意来知乎翻看相关报道。关于父子关系的信息让我想起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生物:


寄生真菌: 僵尸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类真菌)

它可以通过释放出类似于致幻药的化学物质吸引蚂蚁并通过酶入侵其体内。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通过释放某种生物碱从而达到控制蚂蚁的目的。这类真菌通常寄生在木蚁身上,被感染的木蚁会受控制远离自己的蚁群在外独自漂泊。它们在死前会找到离地面大概十英寸的树叶,用下颚紧紧咬住树叶中央的主叶脉,从而将自己困死在树叶上,同时这种寄生真菌也被锁定在树叶上。这种高度的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都是最适宜真菌生长的,它们从蚂蚁头部长出萌芽,并于夜间将孢子释放向地面从而感染其它蚂蚁。


以上引文摘自:

李青阳: 浅谈寄生生物操控宿主行为的机制【探索研究

最直观可靠的信息源之一是张父的公开信

张父堪称对子女实施精神控制的"成功"范例,只是强势寄生的结局往往是宿主的精神死亡。不知这位苦情鸡娃的父亲,用自欺欺人的谎言感染了多少家庭和教育者。信奉鸡娃的父母都是在精神上把子女当宿主的寄生者。当父母缺乏安全感,常为自身生存能力、社会地位感到焦虑,才会需要借鸡娃之类的行为操控子女,以回避、缓解自身的生存焦虑和精力过剩。

有个被公认为育儿呕心沥血,付出感满满的家长,子女无异于时刻生活在必须"还债"的高压下。面对"债台高筑"且无力偿还的现实,孩子会有什么感受?他们有拒绝"欠债"的自由吗?没有!

对所有依恋着养育者的子女来说,对养育者的忠诚是印刻在潜意识里的。不管让自己多痛多挣扎,只要还活着一天,孩子都无法背过脸去抹掉内心的亏欠感。逃债? 是永远不可能逃债的。

在我看来,Dave爸着实表演了一场表里不一的自欺式家庭教育秀,这也是国内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的通病。他们知识框架丰富齐全,说起理论方法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但实际行为及其价值选择又是另外一套。多懂些育儿理论,只会更便于他们给满足自己的需要找借口、立人设。他们从来没想过要改变那种功利的价值观,也不懂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他们嘴上说成绩不重要,一旦孩子没达到他们的期望,家长便作忧心忡忡状甚至假病不起。倘若孩子聪敏,又岂能对此熟视无睹?Dave爸在信中不止一次用文字表达了自己不求回报、享受付出的过程,甚至声称自己无条件尊重孩子的自杀选择,似乎连他自己都相信了这套说辞。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和他所宣称的正好相反——高调宣传让千万人围观前高管爸爸辞职多年在孩子身上"呕心沥血",感动了所有人,只是孩子不仅会感动,还八成会为此特别内疚。虽然用特立独行的方式育儿,但用来论证其"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居然还是老一套:文化成绩好,能拿奖学金,能上名校。如果一个孩子看来特立独行,但没拿奖学金,那又怎样? 就能说明家长的教育失败吗?毕竟在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没有必然联系。从发明了上万道菜,刻几万个字母,到通过分享"成功育儿经"众筹私校学费,Dave爸的行为超乎人们对养育投资的普遍想象。你猜,如此被"尊重"的孩子能不讨好老爸,能拒绝老爸的"小提议"吗? Dave有过不去上私校,不考奖学金的自由吗?没有。明明是在鸡娃,却声称自己没有鸡,把孩子推到被公众舆论关注评议的风口,实为代父出征。Dave爸用鸡娃的"成功"来回避他自己一直逃避社会竞争的事实,同时还有一群"天真"的观众对事实集体"失明"视而不见,还拍手叫好。啧啧,真完美共谋。

我见过国内不少申请贫困助学奖学金的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都觉得自尊心受了很大挑战,更不用说Dave在帮爸爸圈粉众筹上私校的时候,还只是个孩子。爸爸在给孩子选学校、设定不许考第一的目标、要求其收集同学家的废品时,真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吗?即使众筹也要上私校和收废品的决定,到底是爸爸的脑洞还是孩子自己的呢?若家长真的相信孩子天资聪颖,只要养育得当,量力而行上公校,孩子照样有许多机会成材。有人说所有决定都经过Dave同意,所以他父亲没有错。请用你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表示同意就足以说明它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快乐决定吗? 自觉亏欠的人,任何时候都没有底气对"债主"说"不"。就算是快乐,会不会也只是因为能暂时减轻内心的"债务"?这位爸爸宣称孩子请他对自己说"no",他已麻溜地回答"做不到"——明明已经是在说no,却不承认。为什么会有人希望别人拒绝自己?因为他的愿望很强烈,却又自认为它们很不合理。一个长年当模范生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合理的强烈愿望?我只能说,这洗脑真成功。这位爸爸估计还有很多漂亮理由来保留他"做不到"的权利。于是你能看到这孩子似乎什么都懂,唯独不懂得保护自我。

父亲口说"尊重",行为却是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情感绑架。从Dave的文章中能看得出他是一个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年轻人。面对父亲以苦情姿态展示出的"父爱",旁观者尚且为之动容,难道Dave就能安之若素?我有理由相信,他会一直逼迫自己,苛求自己"阳光积极向上",他会认为自己绝不能"输",不能划水,爸爸为我牺牲了这么多,不能让爸爸失望,哪怕一次也不能。超越自我追求进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原始动力,否则婴儿不会自发爬行和学步。顺应自身的驱动力成长做事,原本恰到好处,既不会太懒散也不会太有压力。但倘若一个人自幼没有选择的自由,还要背负至亲的各种执念,不堪重负也是必然。

最让我惊诧的是这个爸爸在公开信中所表达的三观。他声称孩子是不以长度享受生命,而是以宽度和厚度计算。我想问他,你怎么定义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活过了20岁,那么后面的生命价值就不再有意义,不能增加宽度厚度了吗?考上一个名校,有一些在当地引人注目的事迹,就是生命有厚度和宽度了吗?你让那些和你儿子同上名校,却还健在的同学们情何以堪?才20岁的生命,分明还没有机会展开人生历程,理想愿望实现了多少?才上大学就宣称已有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莫不是对生命有什么误解?真的好赤裸,我很难假装看不出这是个用来粉饰美好却满是功利的谎言。

从这对父子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孩子生活经历中所体验到的种种冲突(比如美好田园诗背后的艰苦环境和经济困难)总是在意识层面上被养育者用冠冕堂皇的语言否定、粉饰,始终不被父亲这个最重要的他人看见和接纳。早有心理研究发现,如果把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情绪感官体验与意识认知长期割裂,长大后他们往往只能感受到莫名的压抑,阳光的外表下暗埋忧郁焦虑却说不出缘由——缘由的存在早就被养育者亲口否认,掩盖得密不透风。于是,这些一直被否定和剥夺感受的孩子早已忘了怎么去连接自己的感受,只会觉得不开心不顺利全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搞砸了。一得的父亲直到孩子离世,都不肯表达出几分负面情绪。一味回避消极,便是回避真实。从小长期生活在聚光灯下,养育者的"完美示范"是那么无可挑剔,孩子的完整情绪体验和表达必然被剥夺。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怎么面对那些负面的真实,一旦必须面对现实里的残酷又避无可避,你猜,他还能怎么办?

Dave不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例意外自杀的"阳光学霸"。早在我还是实习咨询师的时候,学校里有位公认德智体全面优异,领导力卓群的男孩突然自杀身故(刚当选学生会主席),这让全校师生都感到意外且难以接受。那次事件的主角也是华裔,且在澳洲的华人家庭中不是孤例,引发了学校同事们对华人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和口伐。不论是出于惋惜,对现实的愤怒,还是需要理由归因来解释生命里的无常,我都倾向于认为世间并没有那么多巧合,巧合中往往有必然。我们的确没有实地观察过别人的生活,不应随意评判,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从数量充分的公开可靠信息里总结规律。

一句话:鸡娃不如鸡自己。真正好的教育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但凡有想走捷径,只鸡娃却不先鸡自己的家长,必然令子女代承其过。

user avatar

一得他爹是个拼命想证明自己的失败者。

他说他从高管的位置主动辞职,这个很多网友分析过了,大概率是假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他在职场混的不行,他想逃避职场,于是回家带娃,然后给自己编了个为了孩子辞去高管的故事来骗自己骗别人。这一点,跟很多年轻人为了逃避社会压力进终南山修道一样。

在职场上他是失败的,婚姻上他也是失败的,老婆早早的跟他离了婚。

到此为止,老得的人生是节节败退的,按他习惯逃避的做法,他本来很有可能跟那些上终南山的人一样,或许也就去修道了,好在他有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得发现他可以通过育儿爸爸这一角色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成功者,掩盖他自私失败的本来面目,而一得,自然变成了他的工具。

他在演好育儿爸爸这一角色的时候,自私无能的本性也暴露无疑,学费都赚不来,反而做一些极其无聊的蔬菜雕花之类的显示自己在一得的教育过程中似乎还有些作用,掩盖自己其实是吸附在儿子身上混日子的事实。

至于自己的儿子,开不开心,我估计他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打造自己的人设。

一得就是他的面具,面具后面是一个自私无能的不堪面目,现在这个面具破了,他仍然试图把这张面具戴在脸上。儿子死了,第一个操作居然是发了封信给儿子那些谈不上多熟的美国同学,展示自己是个多开明豁达的爸爸,估计是想在‘高贵的’美国学生之前露个脸,让大家认识下他这个完美爸爸,一个人的表演人格到了这种地步也是叹为观止。

总之,一得他爹清楚的展示了,自私又无能的人不适合做父母。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之前傅雷 很少人提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