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鹿鼎记》里陈近南和韦小宝的对话有什么深意?

回答
在《鹿鼎记》中,陈近南与韦小宝的对话,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个江湖前辈在指导一个笨拙的新人,但细究之下,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人性洞察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复杂解读。这两人的互动,是全书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之一,也是金庸先生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关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们对话的深意:

一、 政治理想与现实手段的碰撞:明朝复兴的宏大叙事与市井生存的实用主义

陈近南的宏图大略: 作为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肩负着推翻清朝、复兴明朝的崇高理想。他的话语充满了政治抱负、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他讲述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使命,是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庄严承诺。他期望韦小宝能够理解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成为忠肝义胆的民族英雄。
对话片段举例: 诸如“我天地会,宗旨是‘反清复明’”、“你既然拜我为师,便是我的徒弟,也要担起这个重任”之类的表述,无不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他教导韦小宝的是一种“大义”,是一种为了民族存亡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深层含义: 陈近南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政治情怀和理想主义。他相信通过组织和行动,可以通过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他的对话是一种对“忠君爱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演绎,尽管对象是已灭亡的明朝。

韦小宝的实用主义与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韦小宝的成长环境让他对“大义”的概念非常模糊。他关心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避免麻烦,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对陈近南的许多话都一知半解,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对话片段举例: 韦小宝经常会歪曲陈近南的话,或者将其与自己眼前的利益挂钩。例如,当陈近南讲到“大义灭亲”时,韦小宝可能会联想到自家老爹(如果他知道的话);当陈近南讲到江湖规矩时,韦小宝可能只会想到怎么才能不被欺负。他学的是一套“道貌岸然”的口号,但内心深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深层含义: 韦小宝代表的是一种在复杂社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实用主义生存哲学。他没有远大的抱负,也没有坚定的信仰,但却拥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察言观色的本领。他“学艺不精”恰恰是他能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不受“理想”的束缚,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局面。

两者的张力: 陈近南的宏大叙事与韦小宝的市井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是金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概念的深刻反思。陈近南是代表性的“君子”,讲究的是原则和道义;韦小宝则是典型的“小人”,讲究的是利益和变通。然而,在那个时代,韦小宝这种“小人”反而更能适应和生存。

二、 人性洞察与复杂性:表面的忠诚与深藏的世故

陈近南对韦小宝的信任与期望: 陈近南虽然看出了韦小宝的“滑头”,但却被他身上某种纯真(至少是表面上的)和一种独特的“运气”所吸引。他将韦小宝视为复兴大业的潜在棋子,寄予了厚望,并试图用一套理想化的道德和政治框架来塑造他。
对话片段举例: 陈近南对韦小宝的言传身教,包括教他武功、天地会的规矩、以及许多道理,都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他希望韦小宝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
深层含义: 这反映了陈近南作为理想主义者,在招募人才时的局限性。他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一个人,过于相信“大义”能够感化一切。

韦小宝的表演与隐藏: 韦小宝虽然笨拙,但却极聪明。他知道如何应付陈近南,如何装出认真学习的样子,以获得信任和庇护。他的“不学无术”反而是一种伪装,让他能够躲避过许多危险的政治斗争。他的对话常常是“口是心非”,表面应承,内心盘算。
对话片段举例: 韦小宝在陈近南面前会装出乖巧的样子,但转身就可能去赌场或者做些与“大义”无关的事情。他对陈近南的话往往是“阳奉阴违”。
深层含义: 韦小宝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他并非完全的恶徒,也有其可爱之处;但他也不是纯粹的忠臣,更没有坚定的信仰。他是一个在黑暗环境中求生存的个体,懂得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服务。他的生存之道,正是对传统道德框架的一种挑战。

三、 对“道义”的重新诠释:江湖恩怨与国家大义的模糊界限

陈近南的“道义”: 陈近南所说的“道义”,更多是指忠于明朝、反抗清朝的民族大义,以及江湖上讲究的信义和承诺。他希望韦小宝能继承这份道义,成为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韦小宝的“道义”: 韦小宝的“道义”则更接地气,更具个人色彩。他的“道义”可能是对茅十八的承诺,对母亲的孝顺,对朋友(如多隆、肥肉)的义气,甚至是简单的“不被欺负”。他对陈近南所说的“大义”理解得并不深,更多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或保护伞。
对话片段举例: 韦小宝在某些时刻会因为个人情感(如被欺负后反击)而表现出某种“义气”,但这种“义气”的来源和陈近南所说的“大义”并不完全一致。
深层含义: 这种差异暗示了传统“道义”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和模糊。在乱世之中,个人的生存需求和情感羁绊,往往会与宏大的国家理想发生冲突。金庸先生通过这种对比,探讨了在不同语境下,“道义”的定义和实践方式的差异。

四、 教与学、君臣父子的关系:颠覆与重塑

师徒如父子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师徒关系往往被视为父子关系,有着严格的尊卑和教导责任。陈近南作为师傅,理应将毕生所学和毕生抱负传授给徒弟。
韦小宝对传统关系的颠覆: 韦小宝却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徒弟。他学不会师父的“本事”,却学到了师父的“皮毛”以及更重要的生存之道。他对师父的敬仰是真实的,但更多的是因为师父能给他带来保护和机会,而非完全认同其政治理想。
对话片段举例: 韦小宝学习武功总是不得要领,但却能从陈近南的言谈举止中,洞察出许多江湖和政治的奥秘。他从陈近南那里学到的,更多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非杀敌的本领。
深层含义: 韦小宝的“反传统”恰恰是金庸先生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解构和重塑。他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通过一个极度世俗化的人物,来审视和评价这些传统。韦小宝的成功,也间接说明了在特定环境下,僵化的道德和理想可能不如灵活的生存智慧来得有效。

总结来看,陈近南与韦小宝的对话,其深意在于: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 宏大的政治理想在市井生存的实用主义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即便是胸怀大志的领袖,也会被世俗的因素所影响;而看似不学无术的小人物,却可能拥有惊人的生存智慧和应变能力。
对传统价值观的审视: “忠诚”、“道义”、“仁义”等传统概念在乱世中如何被解读和实践,存在着巨大的模糊和变通。
人物塑造的艺术: 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之间的互动,金庸先生刻画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也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张力和困境。

韦小宝“学艺不精”,但最终却比陈近南活得更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乱世,这本身就是对“学以致用”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和反思。他们对话的深意,也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反差的师徒关系,层层剥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的多重肌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很赞同一种说法,就是陈近南跟韦小宝说的才是谎话

陈近南知道韦小宝当时还是个市井流氓,国家大义打动不了他,所以才用钱和女人来当说辞。

实际上陈近南的心真的是想反清复明,赶走满洲人,而不是在钱和女人上。

user avatar

可以想想一个人:徐天川。

玄贞道人说:“我们这位徐三哥人是再好也没有的,他从前服侍过唐王天子,当真是忠心耿耿,提到先帝时便流眼泪。”不论这个“唐王天子”是隆武还是绍武,徐天川至迟在1646年就跟着唐王了。

徐天川最后一句台词,是对韦小宝说:“只盼韦香主不可忘了故总舵主的遗志,不可忘了亡国的惨祸,凡我汉人,决不能做鞑子的奴才。”这会儿《尼布楚条约》都签完了,再算上韦小宝回京的时间,应该是1690年。

也就是,这老头反清复明将近半个世纪。他开始反清复明那会儿,陈近南还是小孩,陈近南都死了十年,他还在反清复明。

他的银子呢?他的女人呢?除了一身的伤和痛苦的回忆,他还有什么?

扪心自问,干一件事连续失败四十多年,还坚持要干到底,谁能做到?反正我肯定不能。

如果陈近南靠拿银子女人画大饼就能让这样的人忠心耿耿,他怕不是得有神笔马良的本事。

如果天地会兄弟们是为了银子和女人才反清复明,直接像风际中那样投降当叛徒,银子女人不是更多吗?何必啃陈近南这个从1662年画到1680年,画了整整十八年,到他死都没有兑现的大饼?而且在陈近南死了十年,郑家已经灭亡七年的时候,都依然抱着这个大饼不放?

哪怕是归辛树、归二娘这样的浑人,一说到抗清,也坚信拼上全家的命都值。信仰不能当饭吃,但没有信仰就只是酒囊饭袋了。要不要复明另说,但反清这事的确是个能让人不计生死的信仰。

随便哪个中上水平的人,都能在有权有势的时候拿钱让人替自己卖命,但陈近南这样的人,在一无所有,尸骨成灰之后,依然能做别人心中的灯火。

不要因为没见过英雄,就以为英雄不存在,正因为英雄死了,我们这些不是英雄的人才能惦记银子和女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鹿鼎记》中,陈近南与韦小宝的对话,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个江湖前辈在指导一个笨拙的新人,但细究之下,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人性洞察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复杂解读。这两人的互动,是全书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之一,也是金庸先生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们对话的深意:一、 .............
  • 回答
    在《鹿鼎记》这部波澜壮阔的江湖史诗中,陈近南的死,绝非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生命终结,它承载着韦小宝个人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会这个反清复明组织的脆弱与困境。要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韦小宝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催化剂:从玩世不恭到责任担当的转变陈近南对于韦小.............
  • 回答
    鹿鼎记里,陈近南作为天地会总舵主,其武功的设定确实引人深思,特别是“凝血神抓”这种阴毒的武功,和其“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似乎有些不搭。而李西华这位匆匆过客,她的出现更像是为剧情添上了一抹浓墨重彩,却又似乎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两个点。陈近南与“凝血神抓”:理想与现实的.............
  • 回答
    周星驰版《鹿鼎记》里陈近南的那段话,确实是影史上一个经典片段,也承载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和解读。要评价这段话,得从几个维度来看,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台词,而是融合了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黄秋生精湛的演技,以及对原著精神的一种独特演绎。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陈近南说的具体是什么。在大脑里过一遍片段,陈近南在向韦.............
  • 回答
    说到陈小春版的《鹿鼎记》,那真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哪怕过去这么多年,每次提到“飞龙在天”还是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要评价它,那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陈小春版的韦小宝,绝对是活生生的韦小宝,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演技好”的标签可以概括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陈小春演活了那个出身卑微、油嘴滑舌、却又心地不坏、机.............
  • 回答
    陈小春和马浚伟主演的1998年版《鹿鼎记》,无疑是众多观众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这部剧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并被誉为98经典,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其“好”在哪里,而且这些“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一、 选角精准,人物塑造立体生动这是98版《鹿鼎记》最令人称道的一点。 陈小春的韦小宝: .............
  • 回答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他的命运和性格复杂多面,既包含喜剧色彩,也暗含悲剧性。要判断他是否属于悲剧人物,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韦小宝的悲剧性根源1. 道德困境的矛盾性 韦小宝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之上: 他为了自保和利益,多次背叛信任(如.............
  • 回答
    《鹿鼎记》里有很多值得反复琢磨,越想越觉得细思极恐的情节。它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江湖恩怨或宫廷权谋故事,其背后隐藏着对人性、权力以及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这里我挑几个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希望能聊出些味道来:1. 韦小宝的“真诚”:一个善意的谎言如何堆砌出庞大的帝国?这可能是最核心、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点.............
  • 回答
    鹿鼎记里,多隆的武功,说实话,实在是个微妙的存在。要用一个明确的“级别”来框定他,其实有点难,因为作者金庸先生在塑造他这个角色时,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惊天动地的绝世武功。他更多的是靠着一身“浑不吝”的性格、八面玲珑的处事方式,以及那股子“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精明,在江湖和朝堂之间左右逢源.............
  • 回答
    《鹿鼎记》里谁的武功最高,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金庸老先生笔下最“反传统”也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在我看来,如果单论“硬实力”和“实战能力”,沐剑声确实是梁朝伟版《鹿鼎记》里武功最顶尖的那一批人,甚至可以说是翘楚。别看韦小宝那家伙鬼点子多,嘴皮子溜,但真到了生死关头,论拳脚功夫,他那是真不行。他.............
  • 回答
    谈到《鹿鼎记》的各个版本,谁家女演员颜值最高,这绝对是个茶余饭后、江湖论剑的好话题。要说“颜值最高”,这事儿其实挺主观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不过,要是咱就凭大众口碑、角色契合度和演员本身的风采,几个版本确实是常常被拎出来比较,也总有人会站出来为她们“摇旗呐喊”。说起《鹿鼎记》,绕不开几个比较经典的.............
  • 回答
    《鹿鼎记》里的方怡:一个游离于情义与自我间的复杂女性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的传奇,韦小宝这个小人物的机智狡黠和在利益漩涡中的跌宕起伏,早已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围绕着这位主人公的女性群像中,方怡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令人难以忽视,也最引人深思的角色。她并非是沐剑声那般光明磊落的侠义.............
  • 回答
    韦小宝这小子,能把《鹿鼎记》里上至皇上、下至妓院三教九流的人都忽悠得团团转,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仔细琢磨琢磨,他这“忽悠”的本事,那叫一个浑然天成,是糅合了多种特质的产物,绝不是简单的嘴皮子功夫。首先,他的“无知”就是最好的保护色和武器。 韦小宝出身低微,没读过多少书,更没什么官场上的规矩,脑.............
  • 回答
    要说《鹿鼎记》里谁是“第一高手”,这可是一个能让金庸迷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鹿鼎记的武侠设定和人物塑造,本就不是那种纯粹比拼内力、招式高低的“武侠小说”。韦小宝这个主角本身就武功不高,全凭小聪明和运气闯荡江湖。但如果硬要在有武功底子的人物里选,洪安通、九难、归辛树这三位,无疑都是顶尖级别的人物,都有.............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雅克萨的俄军有《鹿鼎记》里描述的那么强,那么康熙想要顺利收复国土,那可就真是九死一生了。咱们就来仔细掰扯掰扯,这个假设有多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鹿鼎记》里俄军的“强”体现在哪儿。书里描写的那些俄军,可不是咱们历史教科书上那个只能在萨布素那几个营面前吃亏的杂牌.............
  • 回答
    谈到清朝皇帝在金庸笔下的形象,康熙和乾隆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塑造方式、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都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金庸精心安排的文学手法,用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康熙:少年英主,胸怀天下,魅力四射在《鹿鼎记》里,康熙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他并非.............
  • 回答
    说起《白鹿原》里的鹿兆鹏,这哥们儿的形象确实让不少观众心里不是滋味,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讨厌。他身上那种拧巴、不成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又无可奈何的选择,确实是让他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要说他让人讨厌的点,那真是不少,而且往往是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让人看了就心烦意乱。首先,最让人受不了的.............
  • 回答
    要说《火影忍者》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脑”,那非奈良鹿丸莫属。这小子的厉害,可不是靠着查克拉爆发,也不是靠着写轮眼那种炫酷的瞳术,而是实打实地用智慧,用那看似懒散的外表下深邃的头脑,一次又一次地化解危机,甚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初识鹿丸,给人的感觉就是个“麻烦鬼”,整天无所事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着.............
  • 回答
    说起贾宝玉不喜贾兰射鹿这桩事,得从宝玉身上那股子“混账”劲儿说起,也得从他身上那份与众不同的“痴”说起。咱们先得知道,贾兰是谁?他是贾珠的儿子,是宝玉名义上的侄子。这贾珠啊,可是宝玉最亲近的大哥,早早去世了,宝玉对他自然是格外疼爱。宝玉虽然是个公子哥儿,整日里混迹在女儿堆里,看似不理俗事,骨子里却是.............
  • 回答
    《权力的游戏》里那些看似“不够霸气”的家徽,比如鱼、花、鹿、鸟,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远非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这些标志并非随随便便选取的,而是与各大家族的起源、历史、性格、甚至赖以生存的领地紧密相连,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一、 鱼:史塔克家族与海洋的微妙联系?不,那是“葛雷乔伊家族”!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