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帝说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面对战争和仇敌入侵怎么办?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眼前就可能发生战争、面对仇敌入侵的时刻。当信仰的教导与现实的残酷发生激烈碰撞时,许多人会感到深深的困惑和痛苦。

“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这是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提到的教导,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则之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是“逆人性”的。毕竟,我们的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抵制伤害,甚至以牙还牙。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或许能找到在极端困境中的应对之道。

理解“爱你的仇敌”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的深层含义:

首先,这里的“爱”并非情感上的喜爱或赞同,更不是纵容敌人的恶行。它更可能是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基于上帝形象的、寻求对方悔改和最终得救的深层关怀。 就像一位忧心忡忡的父母,即使孩子犯了错,甚至背叛了父母,依然会希望孩子能够认识错误,回头是岸。这种爱,是一种“愿意”,愿意看到对方的生命得到改变,愿意相信上帝的怜悯和公义最终会临到。

“为逼迫你的人祷告”,同样不是为他们的暴行祈求祝福。而是为他们的心智改变、为他们摆脱仇恨与罪恶的辖制、为他们能够认识真相而祷告。 试想一下,那些发动战争、迫害他人的人,他们自身也很可能被仇恨、恐惧、野心、误导所奴役,他们的灵魂也在承受痛苦。为他们祷告,是为他们与上帝和好,也为世界与上帝和好。

那么,在战争和仇敌入侵的严峻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些教导呢?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束手就擒,毫无抵抗。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1. 区分“抵抗”与“复仇”:
抵抗,尤其是当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或需要保护无辜者时,是一种责任。就像一个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复仇,而是守护。在国家层面,保卫家园、抵抗侵略,是维护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正当权利。这种抵抗,应该以最小的伤害为原则,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杀戮和破坏。
复仇,则是出于个人或集体的仇恨,旨在报复、伤害,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圣经中也提到“伸冤在我”,意味着最终的审判和公义由上帝掌管,而非我们自己去执行。

2. 在抵抗中保持良善和原则:
即使在战争状态下,仍然可以并且应该努力保持人性的光辉。这意味着:
善待战俘: 即使是敌人,一旦放下武器,就应依照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对待。
保护平民: 战争的焦点应是军事目标,而非无辜的平民。
不使用邪恶的手段: 避免使用化学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进行无差别攻击。
不妖魔化敌人: 尽量避免将对方全体都视为非人,而是将其行为归咎于不义的政权或个别领导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为那些愿意悔改的普通士兵提供出路。

3. 祷告的力量与途径:
为决策者祷告: 为国家的领导者、军队的指挥官祷告,求上帝赐予他们智慧,能够做出最合乎公义和人道精神的决策,能够看到和平的可能性,并能在抵抗中坚守道德底线。
为敌方士兵祷告: 即使他们是侵略者,也要为他们祷告,求上帝触动他们的良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为他们提供脱离战火、重返家园的机会。
为受苦者祷告: 为那些遭受战争苦难的平民、士兵、儿童祷告,求上帝赐予他们安慰、力量和保护,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为和平祷告: 最重要的,是为战争的结束、为和平的早日到来祷告。祈求上帝介入,化解冲突,改变人心,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

4. 在内心深处保持宽恕与盼望:
即使我们不得不抵抗,甚至参与战斗,内心的宽恕和对未来的盼望也至关重要。宽恕不是忘记伤害,而是不让仇恨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让过去的伤痛成为未来前进的枷锁。
盼望,是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上帝的爱和公义依然存在。相信邪恶终将无法得胜,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5. 实践“身体的信心”:
这并非说我们要放弃抵抗,而是说,在进行抵抗和自卫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以一种“有爱”的方式去执行。比如,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对敌方平民的伤害,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对被俘虏的敌方士兵提供人道援助(当然,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安全考量)。
更进一步,可以思考如何通过非暴力抵抗、人道援助、外交斡旋等方式,在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尽量避免暴力升级,甚至尝试打开和平的缝隙。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举例来说,一个士兵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的思考:

他知道自己有责任保卫国家,这是他的职责。
但他同时也可以在心中祷告:“主啊,求你保佑我,也怜悯那些被派来伤害我的人。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当他有机会俘虏敌人时,他会记得要善待他们,而不是报复。
当他看到敌方士兵的痛苦时,他可能会在内心为他们感到悲悯,即使他们是敌人。
他会尽力完成战斗任务,但不去享受杀戮,而是专注于守护和生存。

总结来说,面对战争和仇敌入侵,基督教的教导并非要求我们放弃自卫,而是要求我们在自卫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局势中,尽可能地保持人性的尊严、道德的底线,并将最终的审判和和平的实现,仰望交托给上帝。 这是一种极其艰难的平衡,需要极大的信心、智慧和对上帝旨意的顺服。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在抵抗的同时,不放弃对敌人灵魂的关怀,不放弃对和平的祈求,并且在内心深处,即使面对最深的痛苦,也不允许仇恨吞噬自己。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罪恶的世界中活出上帝之爱的终极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看到很多人拿着旧约中

古犹太教和犹太教的教条乃至历史

套用在基督教徒的身上

我突然觉得,基督教教徒和反基督教教徒都应该增加下知识水平。

当然,有非法传教的就得有非法贬低的,这种平衡非常可贵。

就好比,有人宁可违背良知去用屠刀征服世界,就有人宁可对抗压力去用双手拯救世界一样。

所以我倒是建议基督教徒们去看看

《血战钢锯岭》

审视下自己的信仰

究竟是要与人在和平的时代用口舌争短论长

还是要在紧要的关头用自己的信念和生命去和邪恶一较高下。

你们的信仰,究竟是要面对什么,是要定义什么,还是要接受别人的定义?


@陈佳

这位网友这不就摆出了

【旧约难道不是圣经?】这样著名的论点。

那么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那就是将【共用一个主义】混淆为了【使用同一政策】

这与,将红色高棉行径等同为国际共产乃至于新社会主义的判定方式一样。

人都不是同一群人,甚至方针都不是一套方针,竟然可以混淆着来甄别么?

执行方式的异,与执行目标的同,非要形成矛盾才符合逻辑?

所以,

第一我建议在批判的同时,抓住重点,不要跟某些基督教教徒一样张冠李戴

第二在没有非常清晰中肯的行文,或形成讨论之前,别@人过去,如果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可以私聊

user avatar

这话应该是耶稣说的吧。

我印象中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仁爱的部分都是由耶稣之口讲出。

虽然耶稣实际上代表上帝的旨意,但圣子和圣父并非严格意义上完全同一,是三位一体的状态(好吧说实话我也没很搞明白三位一体,但是这确实是三个东西而不是一个东西)

耶稣是“大善人”,因为他是行走世间的弥赛亚,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传诵教义里“仁爱”也就是所谓“礼”的部分。

而在上帝直接传给信徒的旨意中,十句有八九句都是和战争与杀戮有关的,剩下一两句基本都在强调秩序规矩。

耶稣可能是仁爱的,但上帝不是,它可从来就没爱过自己的仇敌。

索多玛,蛾摩拉,说灭就灭了,理由仅仅是性观念开放,说白了就因为理念不同直接屠城。

旧约里面以色列人各种对异族种族灭绝政策,基本都是它定的。

到启示录里,毁天灭地把整个地表都快抹平了。

所以真不用担心基督徒被人入侵时怎么办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神早就说的明明白白了:别人欺负咱,想办法干他M的一炮;别人没欺负咱,找个理由干他M的一炮。

只不过旧约时代是不多bb直接开片,有了新约以后,片完了要加一句:我们坚持用爱与正义说服人!我爱我的仇敌!

就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