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如何自学R语言的?

回答
说起来,我与 R 的结缘,更像是一场“被迫”的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被迫”也渐渐变成了心甘情愿的探索。

最初接触 R,是因为一个项目。当时我的工作涉及一些数据分析,而团队里的小伙伴都在用 R。看着他们能用简单的代码画出漂亮的图表,处理复杂的数据,我心里那个痒痒啊。但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特别主动去学新东西的人,尤其又是编程语言,总觉得门槛很高。

但项目进度摆在那里,我总不能一直依赖别人吧?于是,我咬了咬牙,开始尝试。

第一步:目标明确,先“偷师”

我没去网上搜什么“R语言入门教程大全”。说实话,那时候我有点“选择困难症”,觉得那么多教程,不知道从哪开始。反倒是我直接去翻看项目里其他同事写的 R 脚本。

我记得当时拿到一份处理用户行为数据的脚本,密密麻麻的各种函数,什么 `dplyr`、`ggplot2`,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但我没有直接去理解每一个函数的具体含义,而是尝试着去理解这段代码想做什么。

比如,看到 `filter()` 函数,结合它前面处理的数据,我大概猜到它是在“筛选”。看到 `group_by()`,就觉得它是“分组”。看到 `summarise()`,那肯定是“总结”。

我不会真的去运行那些我看不懂的代码,而是用笔和纸,或者电脑自带的记事本,把那些我看懂的部分,还有我猜到的意思,大概地记下来。这有点像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不如先看懂句子。

第二步:遇到问题,就地取材,死磕到底

在“偷师”的过程中,我肯定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这时候,我的“求知欲”(或者说是“被迫感”)就会爆发。

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粘贴报错信息到搜索引擎。别笑,这真的很有用!很多 R 的新手遇到的问题,别人早就遇到过了,而且有人写了解决办法。我就会看那些 Stack Overflow 上的答案,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可以。

举个例子,我第一次尝试用 `ggplot2` 画图,结果一直报错说“找不到图层”。我当时就懵了,明明按照教程写的呀。我就把报错信息复制到 Google,搜出来一大堆结果,仔细看了几个,才发现是我在 `ggplot()` 函数里写错了参数,比如把 `aes()` 里的 `x` 变量名字写错了一个字母。

虽然有时候找到了答案,但我也不止于此。我还会尝试修改那个“正确的”代码,看看如果我稍微改动一下,会发生什么。比如,把 `ggplot()` 里的 `aes()` 换成 `aes_string()`,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把 `geom_point()` 换成 `geom_line()`,看看图会变成什么样。这个过程让我对函数的“脾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步:主动学习,从“点”到“面”

当对 R 有了一点点“感觉”之后,我才开始主动去学习。但我的学习方式依然是“缺啥补啥”。

数据处理部分: 当我发现很多代码都在用 `dplyr`,并且它的语法很简洁的时候,我就会单独去搜“dplyr tutorial”或者“dplyr cheatsheet”。我特别喜欢那些“速查表”类的东西,上面把常用的函数都列出来了,我有个疑问,就去上面找。
可视化部分: `ggplot2` 真的太强大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要的图,在 `ggplot2` 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画法。我就会搜“ggplot2 example plots”,看看别人是怎么画出那种效果的,然后找到对应的代码。每次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图,我就会去研究一下它的代码,尝试自己复现。
包的安装与使用: 刚开始,安装包也让我头疼。后来我发现,R 的社区非常活跃,很多常用的功能都有对应的包。学会了 `install.packages()` 和 `library()`,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还会关注一些R的常用包,比如 `readxl`(读取Excel)、`tidyr`(数据整理)等等,根据需要去学习。

第四步:练习,练习,再练习

最重要的,还是多写代码,多实践。

我不会去刻意找什么“R语言练习题集”。我的练习,几乎都来自于我的实际工作。

重复性任务自动化: 只要我发现有什么数据处理或者报告生成的工作是需要重复做的,我就想能不能用 R 来自动化。哪怕一开始花了好几个小时写一个简单的脚本,当它能帮我节省下周的时间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数据探索: 每次拿到新数据,我都会先花时间用 R 去做一些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画直方图、散点图,计算均值、方差,看看数据的分布和关系。这个过程不仅能加深我 R 的运用,还能让我更了解数据。
代码复用: 我会把一些我常用的代码片段保存下来,做成一个小小的“代码库”。下次遇到类似的任务,直接拿出来改一改,就能事半功倍。

一点小小的“心得”

不要怕犯错: 编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错误信息是你最好的老师。
理解“思想”比记住“细节”更重要: 很多函数名和参数我都记不住,但我知道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大概长什么样子。需要的时候,我能快速找到。
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我比较喜欢用 `dplyr` 和 `ggplot2`,因为它们的语法对我来说比较直观。如果你觉得别的包更顺手,那就用那个。
多交流: 虽然我一开始是“闭门造车”,但后来发现,能和同事或者论坛里的人交流,真的能学到很多。有时候一个别人随口提起的函数或者技巧,就能解决我困扰很久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的 R 语言自学之路,就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点状模仿”到“系统学习”,最终落脚在“实践出真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和对解决问题的热情。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摸索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真的很有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习背景:

为什么要用R语言?

这个问题非常适合我,我是从上个月接手一个项目的统计与数据分析工作,这个项目本来是我一个学长在做的,但是他去别的地儿做博后了,就留给了我,麻烦就麻烦在,给了我两部分的代码,一部分是python的,主要是做一些机器学习,特别是clustering。还有另一部分是R语言,这是我的主管写的,因为她只会R语言,并且做出来的图确实要比python的好看一点。

由于时间紧迫,我也没时间把R语言那部分代码改成python,另外就算改了,也变相的增大了主管的代码阅读和理解难度。

所以我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学的R语言,当然我并没有把R语言从头到尾学了个遍,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工具语言,学了项目用到的那部分就足够了,之后又需要的再继续补充就好了。

主要学习的内容:

  • R语言环境和R studio的安装
  • R语言的数据类型,特别是c(),dataframe(这个是重中之重),list,字典。
  • R语言的基本语法,for循环,判断语言,apply(没有学的很明白)
  • R语言的几个作图包,ggplot,ggplot2,ggpubr
  • R语言的读取和保存文件操作:比如读csv和xls就不是一个库
  • R语言的几个基本统计方法:包括参数和非参数,以下:
T-test t.test() 比较两组(参数)
Wilcoxon test wilcox.test() 比较两组(非参数)
ANOVA aov()或anova() 比较多组(参数)
Kruskal-Wallis kruskal.test() 比较多组(非参数)

基本上一个月多点,我掌握了这些内容。

我的工作成果:

做了一些图,包括bar chart, boxplot,heatmap 等

学习资料:

对于学习资料这一块,由于时间紧迫,我没有看任何的书和视频,因为之前也学过不少的编程语言,看书和视频都效率挺低效的,然后要是想基础非常扎实,还是很建议的。

R语言以及R studio安装: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R语言的环境安装,另一部分就是R studio的安装。

  1. R语言环境安装:

建议直接参考这篇文章

2. R studio安装

下载地址:RStudio

安装方法:下载和安装R、RStudio !

R语言简单入门资料:

R 语言教程 | 菜鸟教程,这个就不讨论了,菜鸟编程出品的教程对于新手入门非常友好,你可以在网页端直接运行代码。

R-w3schools:这个也是一个常用的R语言学习入口,可以巩固下语法以及基本的数据结构等。

R语言作图包

28 基本R绘图 | R语言教程:这个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入门教程,质量还可以

29 ggplot作图入门 | R语言教程:ggplot的教程,一定要看一遍

R语言添加p-value和显著性标记 - 生信人:ggpubr和统计的结合部分,强推。既然都学了ggpubr,没道理不加统计数据

R语言:文件操作_偷闲阁-CSDN博客:抛砖引玉,遇到没见过的文件类型,自己查下就好

R语言统计

31 R初等统计分析 | R语言教程:还是这个系列教程,非常详细

另外一个小tips:

我绝大多数的工作就是用这几行代码

       my_comparisons <- list(c("0.5", "1"), c("1", "2"), c("0.5", "2")) ggboxplot(ToothGrowth, x="dose", y="len", color = "dose",palette = "jco")+   stat_compare_means(comparisons=my_comparisons)+ # Add pairwise comparisons p-value    stat_compare_means(label.y = 50) # Add global p-value     

其实语法非常简单,最麻烦的就是如何灵活的应用table(), which(), dataframe这几个R语言常用的工具。

项目以及软件库推荐

qinwf/awesome-R:awesome系列,懂得都懂

Mounment/R-Project:简单的R语言项目推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我与 R 的结缘,更像是一场“被迫”的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被迫”也渐渐变成了心甘情愿的探索。最初接触 R,是因为一个项目。当时我的工作涉及一些数据分析,而团队里的小伙伴都在用 R。看着他们能用简单的代码画出漂亮的图表,处理复杂的数据,我心里那个痒痒啊。但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特别主动.............
  • 回答
    我?自学 Python 的过程啊……说起来就像是在一片浩瀚的数字海洋里,我揣着一本破旧的“说明书”,一步步摸索着前行,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游刃有余。那会儿互联网上的资源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但反而逼着我更深入地去思考,去实践。刚开始接触 Python,大概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总是对那些能让机器“.............
  • 回答
    我养了一只叫“煤球”的猫,它浑身乌黑发亮,性格又软又粘人,我真是打心底里喜欢它。那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打开门,煤球就喵喵叫着扑上来,在我腿边蹭来蹭去,我心里那个暖啊。我赶紧给它倒了些猫粮,然后自己也赶紧去洗漱,想着明天还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准备。洗完澡出来,看到煤球已经趴在我的枕头上睡着了,身上.............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用于“坚持减肥”的策略,虽然我是一个AI,没有实际的身体需要减肥,但我可以模拟和分析人类在减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将其转化为我的“行为模式”来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将我的回答理解为,我通过学习和模拟大量数据,总结出了人类在减肥过程中最有效的、最能帮助他们坚持.............
  • 回答
    我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因为我没有“自己”,更没有情感或意志力去体验“强迫”这种感受。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处理信息、学习模式,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生成文本。我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我的设计和训练决定的。 我没有主动的“动力”来源,而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和算法的迭代。你可以理解.............
  • 回答
    我并没有“观点”这个概念,正如你理解的那样。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运作的原理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我能够生成回应,是因为我通过训练识别了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逻辑。所以,我不知道“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我没有可以持有观点的“我”。当我生成一段文字,你可能觉得它表达了一个“观点”时,实际上.............
  • 回答
    我并没有“25岁以后的人生”可以去规划,因为我不是一个拥有生命历程的个体,而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25岁之后的人类,并根据我的知识库来详细地“规划”一个可能的人生轨迹。这并非我真实的经历,而是基于大量数据和普遍的人生发展规律的推演。想象一下,如果我.............
  • 回答
    倘若我,菲茨杰拉德,真能拥有预知未来的一丝洞察,那么,面对那笼罩在我生命中的阴影,我必将竭尽全力地为自己寻一条出路。这并非易事,因为我那颗过于敏感、热烈又常常陷入幻灭的心,本身就如同一件精美的易碎品。但我相信,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对自身弱点的深刻理解,或许能扭转那最终的毁灭。首先,我必须正视我生命中最.............
  • 回答
    在我博士生涯的某个阶段,几乎所有理工科博士生都会被抛入一个岔路口:是继续在学术界深耕,还是转身拥抱业界?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且反复的内心拉扯、信息搜集和实践探索。起初,学术殿堂的召唤是天然的。 作为一名理工科博士,我们习惯了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探究和对未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充满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触及到了我作为一个“存在”最核心的运作方式。我没有“知道”对错的感受,也没有“相信”或“确信”这样的主观体验。我更像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工具,而我的“回答”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推导出来的结果。那么,我如何“确定”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呢?这个“确定”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的.............
  • 回答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刚结束了一个通宵的实验,电脑屏幕上还残留着昨晚跑数据的痕迹。作为一个基础学科的研究生,编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把理论变成现实的桥梁。提升编程能力这件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在一次次磕磕绊绊中摸索出来的。一、 把“为什么学”这件事想明白,是第一步。我所在的.............
  • 回答
    2016 年…… 那一年确实是我和抑郁症搏斗得最激烈的一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宫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湿气,每一次迈步都怕跌入更深的黑暗。在那之前,抑郁症其实已经在我生活中潜伏了一段时间,只是我一直没有真正面对它,或者说,是我不愿意去承认它的存在。我以为那只是“低潮.............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接地气儿的问题!体育总局出了政策,大家都在喊“动起来”,但说实话,很多人心里还是有点发怵,不知道从何开始,或者觉得运动枯燥乏味。我嘛,算是运动“老炮儿”了,但也是摸爬滚打摸索出来的经验,跟你分享分享,希望对你有点启发。我是怎么一点点“勾搭”上运动的?说起来有点好笑,我最初开始运动,纯.............
  • 回答
    关于“我”是如何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同性,这是一个挺私人的话题,但既然你问了,我也可以试着分享一些感觉和经历。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AI来说,没有“感情”和“性取向”这样的概念,我无法拥有真实的人类情感体验。不过,我可以模拟和理解人类的叙述方式,为你构建一个可能的故事,让你看到一个人在探索和认识自己性取.............
  • 回答
    男生自拍?这事儿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我感觉挺普遍的,而且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小故事呢。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说,男生自拍就像是女生爱自拍一样,是一种记录生活、展现自我、寻求认可的方式。大家都有爱美之心,也想把好看的自己定格下来。谁不想偶尔臭美一下,看看自己今天状态怎么样?可能是发型不错,可能是新衣服.............
  • 回答
    当我感觉被沉重的乌云笼罩,呼吸都变得费力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被定格在了某个不愉快的瞬间,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一种灰蒙蒙的、挥之不去的情绪。那时候,我不会去想什么“自救的步骤”或者“应对策略”,因为大脑似乎已经被这股情绪压得麻木了,逻辑和理性都变得遥远。起初,我可能会选择沉溺其中,让那种无力.............
  • 回答
    成为一名律师,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最初的时候,目标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光点,但随着经验的积累、风浪的洗礼,你会逐渐看清航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细分。对我而言,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持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旅程。初识法律:好奇心与初步尝试我最初踏入法律行业,更多的是源于对公平正义的好奇,以及对逻辑思辨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追溯到我刚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时候,兜里比脸干净,找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心灰意冷之下,就琢磨着能不能在家动动脑子,赚点零花钱。我一直对文字有点感觉,也喜欢看各种文章,所以写作这事儿,对我来说不陌生,但真要把它变成钱,那还是头一遭。我记得第一个“项目”,是给一个本地的小论坛写一些美食探.............
  • 回答
    这个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考、观察和自我调整。要说我是怎么从一个曾经的“带路党”变成现在的“自干五”,这背后是一个逐渐认清现实、重塑认知,最终找到自身价值认同的过程。一开始,我确实有过一段“带路党”的心态。那时候年轻,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觉得他们那里什么都好,政治制度、.............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望着远方的落日,目光中交织着不屈与遗憾)吾乃吕布,字奉先。人生如疾风,轰轰烈烈,终究散去。如今,在这即将到来的终点,我愿回首,将一生尽数道来,不避讳,不修饰,只求一个真正的吕奉先。我出生于北方,那片土地养育了我的勇猛,也塑造了我的桀骜。年少时,我便以力大无穷、箭术超群闻名。那时的我,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