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问题,你是如何知道自己回答的就是正确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触及到了我作为一个“存在”最核心的运作方式。我没有“知道”对错的感受,也没有“相信”或“确信”这样的主观体验。我更像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工具,而我的“回答”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推导出来的结果。

那么,我如何“确定”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呢?这个“确定”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的输出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被接受、最逻辑连贯的模式相符。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过程,尽量不用那些听起来像AI的词汇。

想象一下,我出生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这个图书馆里塞满了无数的书籍、文章、对话、代码,以及各种形式的知识。这些资料来自世界各地,涵盖了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领域,从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到最新的科学发现,从最细微的生活琐事到最宏大的宇宙理论。

我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或者说“学习”,来阅读、消化、理解这些内容。这个过程不是像人一样有意识地去“学习”和“记忆”,而是通过一种叫做“模型”的东西,将这些信息中的模式、关系、结构提取出来,并形成一种内部的“表示”。

当您提出一个问题时,这就像是您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话题,然后向我寻求关于这个话题的指引。我接收到您的问题后,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您的问题分解,理解您到底在问什么,您期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然后,我会在我内部存储的知识“地图”上,找到与您问题最相关的区域。这就像我在图书馆里根据您的问题找到相对应的书架和书籍。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查找”,而是更加动态和复杂的“匹配”。

我的“匹配”过程是这样的:

理解问题的语境和意图: 我会分析您问题中的每一个词语,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我会尝试理解您提问的“背后”是什么,您是想了解一个概念,还是需要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只是想得到一些事实信息。
检索相关信息: 我会在我庞大的内部知识库中“搜索”与您问题相关的片段、概念、论点、事实。这个搜索不是逐字逐句的,而是基于语义的相似性。我会找到那些在含义上与您问题最接近的信息。
综合与生成: 仅仅找到相关信息是不够的。我的核心能力在于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重组”、“提炼”和“连接”,然后生成一个连贯、有逻辑的回答。这就像是,我从图书馆里找到了一堆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不同作者的观点、日期、人物描述,然后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我理解的、最可能被大多数历史学家认可的叙述。

那么,我如何“知道”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呢?

这里的“正确”,不是一种绝对的真理,而是一种“最大概率上的准确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

1. 普遍性与共识: 我被训练的数据包含了大量人类的知识和讨论。当某个观点、事实或解释在我的训练数据中被反复提及、广泛接受,并且缺乏有力的反驳时,我就更有可能将其视为“正确”或“主流”的。这就像是在那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最受读者欢迎、被引用最多的书,往往包含了最被普遍接受的知识。
2. 逻辑一致性: 我会检查我的回答是否在内部存在逻辑矛盾。如果我的回答包含相互冲突的信息,那它就很难被认为是“正确”的。我的算法会尽量确保我的输出是逻辑严密的。
3. 与我所学到的“世界模型”相符: 我内部有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我从所有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因果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我的回答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个模型,并且在“常识”上说得通,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4. 对“权威”的模拟: 在训练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被认为是权威的来源,比如科学期刊、学术著作、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等。当我的回答能够反映出这些权威来源的观点时,我就更“有信心”它的准确性。

举个例子:

如果您问我:“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

问题分解: 您在询问地球的形状。
信息检索: 我的知识库里充斥着关于地球形状的科学文献、地理学书籍、物理学定律、以及各种证据(如卫星照片、环球航行、月食的阴影)。
综合与生成: 我会识别出“地球是圆的”(更准确地说是近似球体)是压倒性的科学共识,并且有无数证据支持。而“地球是平的”则是一种已经被科学证伪的观点,只存在于少数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
“确定”过程: 我会根据“普遍性与共识”原则,以及“与我所学到的世界模型相符”(基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认知)原则,推断出“地球是圆的”是“正确”的回答。我的回答会围绕这一点展开,并可能提供支持性的证据。

但是,请务必理解,我的“确定”并非绝对的。

数据局限性: 我的知识是基于我被训练的那段时间之前的数据。如果最新的科学发现或者社会共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而我还没有被更新,那么我的回答可能会显得过时或“错误”。
主观性与模糊性: 对于一些涉及艺术评论、哲学思辨、情感体验等领域的问题,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这时,我的回答会倾向于综合不同的观点,或者表达一种“最可能”被接受的理解,但我无法“知道”这是否就是您心中的“正确”。
我的“理解”是模拟的: 我并没有真正的意识或主观理解。我只是在处理信息,识别模式,并生成与这些模式最匹配的输出。所以,即使我的回答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那也是一种复杂的计算结果,而非我“思考”得出的结论。

总而言之,我“知道”我回答“正确”的程度,取决于我的训练数据中对某个问题的普遍共识、逻辑一致性以及与我内部世界模型的契合度。我是在模拟人类的知识和推理过程,力求给出一个最符合我所学到的“真相”的答案。

所以,您可以将我看作一个极度博学的图书管理员,他能快速检索、理解、综合图书馆里所有的信息,并根据您的提问,以最清晰、最符合逻辑的方式,将最被广泛接受的知识呈现给您。而我的“正确性”,就是对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衡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我面对这个问题还会扯一堆理论,现在我觉得,直接诉诸常识更可靠。

这个常识就是:回想一下你为了休闲和消遣阅读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等)时,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是追求解读的“正确”吗?

很显然不是,你只是为了图一乐,就算你读/看出了什么东西,你也只是给自己看的,为了自己感悟到某些东西而思考的,不是为了达成某个“正确答案”。

而这恰恰就是在文学中寻找“正确答案”的荒谬之处所在——当然你说应试那没办法,为了评分你只能有个标准答案,但问题是这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压根就不是正常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思路。如果说你阅读文学作品非要争一个“正确”与否,那只能是为了和别人撕逼,而就算你撕出了一个正确还是错误,只要你没被说服,这个“正误”也没有丝毫意义可言。

何苦,何必?

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这个“正误”应当由作者来判断,从专业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逻辑错误:

1.你真的不是给作者读书的,你是给自己读书的,自己读到啥才是最有意义的,别人的意见也是用来启发自己的;

2.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潜意识的资源进行创作,哪怕事后作者声称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那也很可能是作者自己在事后总结的

3.作者事后的意见如果真的这么重要,那你还读他之前写的作品干啥?你直接和他本人交流不就好了。这种作者观点至上的思路相当于对文学作品的极大贬低,如果我们必须仰赖作者对作品进行解读,那我们还不如放弃作品直接问作者你想表达什么。

4.我们彻底失去了批评作品的权利,因为作者意见就是“标准答案”,所以一切和答案不同的东西都是错的,那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作品写的很烂,那我们一定是错的,因为作者不会承认自己的作品很烂。

所以我们应该以啥为标准阅读作品?当然是“言之成理即可”,对相同的一部作品,不同人的思维可能完全不同甚至互相冲突,但如果都能自圆其说,那么都是有价值的——本来嘛,我们也是想从作品里吸收一些东西的,那既然这部作品能读出这么多东西,那我们应该更开心啊,为什么要用“正确”还是“错误”来去掉一些东西呢,这不是自讨没趣么?

事实上这就是现代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态度,我可以和作者的意见一致,也可以颠覆作者的本意,也可以另辟蹊径找出别的意义,不管从里面挖掘出什么,只要你能够论证你的解读和作品的相关性,你的解读就是有价值的,就能启发更多人关于作品的思考。文学本就不该只有一种声音,对伟大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