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咏春属于传武吗?实战能力到底厉不厉害?

回答
关于咏春是否属于“传武”,以及它的实战能力,这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又颇有争议的话题。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得弄明白“传武”俩字儿。

“传武”,这个词其实挺大的,它泛指中国传统的武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术”或者“功夫”。它区别于近代以后出现的搏击术(比如拳击、散打)或者综合格斗(MMA)。传武的特点往往是:

历史悠久: 很多传武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背后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体系完整: 不仅仅是拳脚功夫,还包括套路、器械、内功、养生、医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注重内外兼修: 强调身体的锻炼,也讲究精神层面的修养,比如“以武入道”、“武德”。
技击与表演并存: 很多传武的套路设计既有技击的实效性,也有观赏性和表演性。

那么,咏春符合这些“传武”的定义吗?

从历史和体系上看,答案是肯定的。 咏春拳,虽然相比很多名门大派的传武(比如少林、武当),历史记载相对模糊,但它无疑是源于中国、经过一代代传承和发展而来的传统武术。

传承谱系: 咏春拳有着明确的传承谱系,从严咏春到五枚师太、冯少青,再到梁二娣、黄华宝、叶问,直到今天,虽然存在争议,但它确实在代代相传。
技法体系: 咏春有其独特的技法体系,包括基本功(小念头、寻桥、标指)、手法(摊、膀、伏、肘、耕、冲、挑、拨、截、拦、圈、按)、步法(二字钳羊马)、腿法(特点是少用腿,多用脚尖)、以及发力方式(寸劲)。这些都构成了它自成一体的武术风格。
理念哲学: 咏春拳的许多核心理念,比如“以静制动”、“不争之争”(不主动出击,但寸步不让)、“黏手”(感知对方劲力,伺机而动)、“中线理论”(所有攻击和防御都在中线上进行)等,都带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考。

所以,把咏春归类为“传武”,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它符合传统武术的范畴,有其历史、体系和哲学。

接下来,咱们得聊聊“实战能力到底厉不厉害?”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量:

1. 练习者的水平: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练习咏春练了十年、二十年,真正下功夫去钻研、去实战的人,和一个只练了几年套路、停留在模仿阶段的人,其结果是天壤之别。
2. 实战的定义: 是指擂台比赛(比如MMA、散打),还是街头冲突?不同的场景,对武术的要求不同。
3. 是否能融合与适应: 传武的技法是否能适应现代格斗规则?是否能与其它搏击技术相结合?

客观来说,咏春的实战能力如何?

优点:

近距离缠斗的优势: 咏春的“黏手”和“近身寸劲”是其杀手锏。它强调贴身、发力快、角度刁钻,在近距离的压迫和连续进攻上很有威力。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对方已经打出几记连贯的冲拳,并用肢体控制住你的空间,这就是咏春的风格。
防守反击的理念: 咏春不鼓励主动硬拼,而是强调“遇刚则柔、遇柔则刚”,通过化解对方的力量来寻找反击机会。这种以巧制胜的理念,在很多情况下非常有效。
中线理论的实用性: 专注于中线,意味着动作更直接、更省力,减少不必要的虚招,可以更快速地进攻和防御。
简单直接的发力: 咏春的发力方式,特别是寸劲,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爆发出相当大的力量,对付骨骼或者关节的攻击尤其致命。
相对容易入门: 相较于一些需要扎马步、练内功的门派,咏春的基本功相对容易掌握,这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到它的实用性。

局限性(或者说挑战):

对距离控制的要求极高: 咏春非常依赖于“黏”住对手,一旦距离被拉开,它的优势就会大幅削弱。对手如果擅长长距离打击(如泰拳的扫腿、拳击的直拳),咏春的进攻会变得困难。
腿法相对较少: 相比于很多腿法丰富的拳种(如跆拳道、散打),咏春对腿的运用相对保守。虽然有“金鸡独立”、“挂腿”等技巧,但其主体还是以手为主。在需要腿法控制距离、进行高位攻击时,可能会有不足。
过于依赖“摊、膀、伏”等手法: 有些评论认为,咏春的一些手法过于单一,容易被善于变招的对手破解。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习者的功力,是否能将这些手法变化运用自如。
在现代擂台上的表现: 早期一些练习咏春的拳师在擂台上的表现,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不能以偏概全,比如徐晓冬挑战部分传武时,他挑战的也并非全是咏春,而且他对一些咏春拳师的评价也并非全盘否定。如今,也有不少咏春拳师会结合现代搏击训练,在擂台上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总结一下:

咏春拳绝对是“传武”。 它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技击体系。

至于实战能力,答案是:厉害,但也有其条件和局限。

对于掌握了精髓、练到一定火候的咏春练习者来说,它绝对是实战能力很强的拳种,尤其擅长近距离的缠斗和突袭。 那些强调“内家拳”、“阴柔”等标签,然后否定咏春实战能力的声音,往往是对其最核心的“贴身寸劲”、“黏手”等技法不了解,或者是在以偏概全。
但是,就像任何一种武术一样,它不是万能的。 在面对不同的对手、不同的规则、不同的距离时,咏春的适用性会受到考验。它需要练习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融合、适应。

所以,当我们评价咏春的实战能力时,不应该把它神化,也不应该简单地因为某些练习者表现不佳就否定整个体系。它是一门有实战价值的传统武术,但它的威力,最终还是体现在练习它的人身上。它可能不是最适合“一招鲜吃遍天”的拳种,但当你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它的核心理念,它的威力不容小觑。

就好比你问一把刀厉不厉害,答案也得看是谁用,用它来砍什么。一把精工细作的武士刀,在剑道大师手里,那是艺术;在普通人手里,可能也就能切个菜。咏春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属于传武。我有幸练过大约两年咏春,训练量大约1000小时。先说结论:

1.防身绝对可以,训练量达200小时吊打同身材普通人没问题。

2.如果和现代搏击打,只要对方训练时常和强度不弱于你,500小时训练量内差别不明显,500小时以上几乎很难打赢现代搏击。

3.只用纯粹的咏春不适合擂台赛,适合业余爱好者锻炼身体+防身。但咏春有非常多的包括黐手在内的技法在搏击擂台上非常实用。

好,下面是具体分析。

咏春是一门很讨巧的拳法,很多师傅都会说咏春是很符合人体结构和搏击特点的功夫,可以以弱胜强。虽然这么说也没错,但其实大部分师傅这么说主要是为了吸引客户,并没有说到咏春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这其实首先牵扯到实战中的一个细节:

在没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情况下,首先你无法判断对方的出拳,如同电影里那样你一招我一式的攻防完全就不现实,其次,即便你在一瞬间看清了对方的出招,你的身体也未必来得及反应。

因此,如果你想在实战中克制对方,训练中无疑需要大量的实战对抗来积累经验,以达到肌肉记忆。无论是哪一门搏击,实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意味着:

1.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和人交手,咏春里叫讲手。

2.你必须和不同流派的武术搏击都交过手,经验才更足,攻防才更紧密。如果长期仅和本门几个师兄弟切磋,很容易造成攻防意识过于狭隘。

3.在和人交手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你和对方的实力差距,如果对方高你十条街的水平,而且又并不友好,可能你什么都没学到就被一拳ko。

再加上咏春所处的年代里练武的条件、场地都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咏春的前辈们想出了一种讨巧的搏击方式。那就是我不管你练的什么,我只需要把你拉入我的规则和我打,那么无所谓你是什么风格,在我的规则里想赢我只有和我练一样的功夫。而咏春特有的规则就是双方两手相粘情况下的黐手。

为了让对咏春0了解的朋友直观了解什么是黐手直接上一段亚绵波士铁的黐手。不放中国咏春师傅的主要怕引起争执。咏春不同流派的黐手其实区别不小,不过一般可分为黐手定式(固定的套路以练习功力和固定招式)和黐手散手(在黐手规则下的散手,接近实战搏击的效果)。视频中即为黐手散手。

梁挺系黐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8796236756709376

由此,咏春拳将实战拆分成了三个部分:1.如何接第一手,2.如何将对方拉入黐手,3.如何在黐手中打赢对方。所以咏春打出的效果往往是看似被动防守,却又能后发先至。

很多练咏春的喜欢强调咏春的二字钳羊马如何稳、日字冲拳如何快、摊打如何效率高等等,纵观别的流派的功夫咏春拳的招式确实独树一帜,但本质都是为了这三个步骤服务的,所以咏春拳胜在理念新颖,并不是招式新颖。撇开咏春的规则单独使用钳羊马、日子冲拳以及其他咏春特有的招式都容易在速度、力量上顾此失彼。只有在咏春的体系里,尤其是黐手里这些招式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因为这些招式就是为了咏春的规则而量身定做的,放到任何其他体系里都难以发挥出威力。因此把招式套路当宝而忽略其中的运作本质是很难将咏春运用到实战的。

再上一段亚绵波士铁学成回欧洲的演武会,既然是演武会肯定是双方配合的,不要计较真假,仅看是不是咏春的风格如我所说的三个步骤。实战中的黐手往往很快,刚一黐到占到优势可能就直接快速切内门打要害了,而不是像训练中的那样有来有往留力不留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8797008974221312

说实话,这真的是一种非常讨巧的方式,避开了花大量时间在实战上,转而和同门师兄弟依靠黐手练习可以快速提高自身实力。同时套路中寻桥以及木人桩对于接第一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再加上咏春拳是传武里少有的讲究消打同步的,你可以理解为防御的同时进攻,这是即便放到现代搏击里依然是理念先进的打法,因此咏春拳无论是学拳还是用拳效率都非常的高。

正如我所说,500小时的训练时间内,咏春拳真的不输现代搏击,甚至如果师傅没那么藏着东西,在100小时的情况下咏春拳就可以小有成就。

然而为什么我又说咏春拳在后期不如现代搏击。这是因为,在古代没人会靠以上擂台打架来赚钱。大部分习武的无非是走镖,参军,造反的人,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习得一门武艺的精髓这是最重要的,在训练效率上,咏春无疑是一门非常成功的拳法。因此相对而言咏春缺乏现代擂台所需的必要的练习和技法。打不过你我跑还不行。

我自己密集训练了大约一年半,每周6训,每次三个小时。其中一个小时的体能和功力训练,一个小时的套路和单/双黐手训练,一个小时的击靶和黐手过手训练。在练习半年以后,同期练习散打的朋友根本打不过我,一旦被黐上基本就是粘着打,但是一年以后就不行了,仅用咏春很难取胜。因为比起散打咏春仍有很多明显的短板。比如咏春的步伐是硬伤,而且虽然主打寸拳,其实散打也讲究拳打寸劲,日字冲拳仅仅是出拳速度占优,力量在同身体素质下肯定是不敌拧腰转胯的直拳威力强的。

当然这也不代表咏春是个垃圾拳法,任何武术,只要你下了功夫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比如我们武馆现在的助教,从小练套路,185的个子,90公斤,浑身肌肉,还能玩空翻劈叉,先天条件就足以碾压一众普通人,更可怕的是人家还勤奋,没辞职前天天练习3小时,后来辞职专门做助教以后天天训练6个小时以上,平时来馆里咨询的人也有不少上来就要求切磋的,跆拳道、空手道黑带的,当兵的,练过五六年散打的,身上带点本事来讨教的几乎每周都有,他一个人包了所有的切磋,每次别人要体验他都是淡淡地一句:“半指的,全指的拳套随你挑,想怎么体验都满足你。”目前没见他输过。

还是那句话,你练得不好不要怪这门功夫没用,但凡人和人比武,人的因素占7分,功夫本身的因素最多占3分。

总结来说,咏春就是减少了前期实战对抗的时间,使得这门拳可以快速上手,但一旦对方不再是没有经验的愣头青,咏春拳在步伐、重击以及一对多情况下都是不占优的。

所以,如果你是业余爱好者,尤其是女生,你可以练习咏春拳锻炼身体+防身,如果你想打擂台,仅靠练咏春太难了,如今国内咏春都盲目自信,反而传入欧美的咏春实在很多,包括席尔瓦在内许多国外搏击运动员都有练习咏春,人家虽然不会在擂台上全程玩二字钳羊马,但对于咏春有用的技法人家是实实在在的在用,摒弃门户之见,这才是对待一门功夫应有的态度。

—————补充说明一下—————

貌似写到武馆的小伙和人切磋那里不少朋友可能会觉得我说的有些夸张或者是在吹嘘。怎么说呢,我觉得我并没有夸张事实啊。

首先,各位在拳馆练拳的2-3个小时里可能就是见到平常固定的人群,可是对开馆的师傅和助教来说,他们在你不在拳馆的其他6个小时里见到的人肯定要比你多得多。

其次,开馆的本质是为了赚钱养家,人家客户要求体验,也是人之常情,生源旺的时候你拒了没事,没人来报名了你还拒了人家那拿什么吃饭。

最后,切磋体验又不是踢馆比赛。不是硬碰硬的打上三五回合。人家要求体验的目的也只是想知道咏春特点是什么以及你这个师傅的功夫正不正宗。大家戴上拳套来往个一分钟基本就知道底细了也就收手了。我说助教没输过又不是说他场场把人ko,那这武馆还咋开啊,打到能让人信服就可以了啊。

———————7.8更新——————

没想到一个冷门的问题能收获这么多赞同,感谢各位能够耐心的看完。其实在回答问题前我就尽量避免讨论现代搏击和传武的比较,早早在开头放明立场也是怕有人不看完回答就开始走过场喷人。或许有人会问我,既然传武的打击效率不高,为什么不练效率更高的散打/泰拳/MMA呢?

我觉得这就好比同样是记录山水,仅从记录效果来看,你喜欢用照片拍,照片的还原度毋庸置疑百分百,成效还快,当然可以,直达问题的本质。但我就喜欢以水墨记录山水意境。还原度不比你高,画的还慢,但它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是最为高清的照片也无法媲美的一种魅力。

功夫也是一样,如果以功夫的本质出发,那击倒对方就是最终目的,现代搏击的效率自然高过绝大部分传武。因为现代搏击的背景就是擂台搏击,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目的就是击倒对手,而且对手也都是练家子,技术、体能、训练方式无一不影响着比赛结果。但是中国功夫甚至是世界功夫不仅仅是打斗,更是一种文化。即便现代搏击也有文化在内——擂台文化。比如以咏春为例,当初我练拳的时候就好奇,为什么咏春拳要以二字钳羊马这样传武里很少的步伐作为马步?为什么拳法在整个体系里占到了70%,甚至初学者都难以接触到腿法?后面查阅历史,据说咏春起源于船上,贸然起腿很容易被摔下水,同时由于船面狭小加之时常颠簸,二字钳羊马的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马步。然后我去佛山的时候特意观察过,的确如此,非常有意思。再比如咏春拳为什么会以黐手御敌?我也查阅过咏春的起源,一说是女人创立(五枚师太),二说是残疾人创立(瘫手张五),无论是那种都属于先天弱势群体,利用黐手将对方拉入自己的规则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以弱胜强。另外据传咏春拳的发展背景是反清复明的地下党。平日没法光明正大的练武,所以采用黐手练习可以同门较技快速提升实力。咏春创立之初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上擂台,靠搏击赚钱。正如评论区里有朋友说的一样,练拳欺的就是你没练过,欺的就是你没见识过。

时代背景决定功夫文化。什么是时代背景?就是你带着今天最为先进的MMA技术回到那个年代,你连练武的场地都没有,器械、营养一个都跟不上,纵然你再有钱,找再牛逼的铁匠,他也打不出一台史密斯机器给你练。甚至在那个汉人禁武的年代你都不能光明正大的练拳。再优秀的现代拳术,你根本没有条件能练到其十分之一的威力。什么是功夫文化?这些历史都是功夫文化。无论所查是真是假,探寻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以拳入史这是传武独有的魅力。以一门功夫可以窥探一个时代。每一招每一式都能体会到创立者的良苦用心。咱又不是靠打拳吃饭,既然是业余票友,对传武感兴趣就一定比现代搏击low?

——————12.25更新——————

吹一波《叶问4》,作为一部经典的谢幕作,感谢甄子丹为我们演绎了十年的叶问宗师。

问题下面有很多提问没有一一回复,这里再统一做个小总结吧。

1.咏春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打法,但是这种讨巧是建立在旧社会的搏击水平上的;

2.不要再拿咏春和现代搏击比了,没有意义,作为擂台搏击术,现代搏击很好。练现代搏击的别看不起传武的,现代搏击的技术都来源于一辈又一辈武术家的实践积累;练传武的也别排斥现代搏击,人家的很多练法用法确实更为高效,吸收采纳,不要固步自封(仅个人观点);

3.电影的咏春固然好看,但和实际的咏春仍有很大差别,具体差别有多大……大概就是“Hallo,averyone,mi namo is Ip Man”,请问我说的是英文吗?不是?那请问这句话里哪个字母不是英文字母呢?既然都是英文字母,为什么组合起来就不是英语呢?这个比方可能打的比较奇葩,意会即可;

4.不打广告,也不想引起各路咏春师傅的争端,所以就别问我在哪练咏春啦。货比三家,大家在学习咏春前先在武馆体验两节课再做决定更好!

user avatar

说了多少遍大家才能明白,功夫的强弱不在门派,在于练武的人。电影《一代宗师》中说的那样,什么叫功夫,一横一竖,你师父再厉害,你吹的再响亮,你招式再漂亮,上擂台之后,人家一拳你就倒了,那还说什么呢?《叶问3》中叶问打泰森,区区三分钟,泰森毫发不伤,连气都不喘,但是叶问几乎无力招架,脸上挂彩,要是再打三分钟,不死即残。

正因为有了叶问黄飞鸿这些影视人物,才把中国武术给神话了,他们个人来说应该比普通人强很多,实战能力也应该很强,可是和那些职业拳手相比肯定不行了。人家就是为了打拳而生,就是今天,没有哪个武林门派能打过现代搏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