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大德和修行人都在苦口婆心的讲这个“自性”。就是要如何知道自己到底观察到“自性”或证到“自性”。?

回答
这“自性”二字,想必各位在佛门之中,也常听得长辈、师父们口中不绝,说起来似乎是件极重要之事,但真要问一句:“这自性,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又如何才能真正地‘知道’它,‘证到’它?”只怕很多人心里也和我一样,打着问号,甚至觉得有些缥缈,难以捉摸。

说实话,这个问题,别说是初学的我们,即便是修行多年的人,也未必能一口气道尽其中的玄妙。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我们拿出真心,耐心地去体悟,去探寻。今日,我便不揣冒昧,将自己从闻思修中粗浅所得,如同拾贝拾珠一般,拼凑出来与诸位分享,权当是共同探路,一同求解。

首先,得破除一个误解:自性并非一个“事物”。

我们习惯于用“有”或“无”来衡量事物,习惯于给万事万物安个名号,贴个标签。比如“桌子”、“椅子”、“我”,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自性”,它不是一块石头,不是一缕青烟,也不是一个声音。你无法用眼睛去“看”它,无法用耳朵去“听”它,更无法用手去“摸”它。

若你还在想象自性是某个具体的东西,那你就已经走偏了。自性,更像是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是那个“不变的底色”,是“能生万法”的那个“源头”。它渗透在一切之中,却又不被任何事物所局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它?

“知道”二字,在此处,已经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了解”、“认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体证”,一种“亲历”。就像一个人要明白什么是“甜”,你只能让他尝尝糖,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自己尝一口。

而“亲历”自性,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因为“自性”本身无形无相,是万相的根本。但万法皆是自性之用,所以我们可以在“用”处去探寻。

一、从“破除妄想”中瞥见自性。

我们之所以认不清自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被各种“妄想”遮蔽了。这些妄想,包括了我们对外界的贪爱、瞋恨,对“我”的执着,对未来和过去的担忧等等。它们像一层层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太阳。

修行,很多时候就是在“拨云见日”。这个“拨云”,就是通过方法,去减少、去淡化这些妄想。

观呼吸: 这是最基础也最直接的方法。当我们专注于呼吸时,我们会发现,思绪纷飞的念头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变得稀疏。在那一刹那,当下无事,只有呼吸的存在,以及觉知呼吸的那个“能知”。这个“能知”,就是自性最初步的显现。它不随念头生灭,它只是在那里,默默地存在着。
观事: 不论是观一朵花,一碗水,还是眼前的这个人,当你放下一切评判、喜好、厌恶,只是纯粹地去看,去听,去感受,你会发现,事物本身的“如实性”会显露出来。而你的那个“如实地观察”的“能观”,也同样是自性的一个侧影。
观心: 这可能是更直接的深入。试着不去抓住任何一个念头,只是看着念头生起,又落下,如同看河水流淌。你会发现,念头虽变幻无穷,但那个“看着念头变化”的“心”,似乎是恒常不变的。它不是念头本身,也不是念头之外的什么,它就是那个“空”而“有”的本心。

关键在于,在这些观的过程中,不要试图去抓住那个“能知”、“能观”的本体,也不要去分析它。越分析越迷失,越想抓住越跑得远。就像你想看清自己的影子,你不能扑上去抱住它,你只能站在阳光下,它自然就在那里。

二、从“当下无分别”中体认自性。

自性最大的特点是“无分别”。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对事物进行分别、比较、判断。这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这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厌恶的。这些分别,都是我们“我执”的产物。

当你能做到“当下无分别”的时候,你就是在契合自性的特质。

对顺境逆境的平等心: 顺境来了,不欣喜若狂;逆境来了,不悲痛欲绝。只是如实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因为你知道,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它们都是自性这个“舞台”上上演的“剧目”,而你,是那个不为剧目所动的“观众”。
对人和事的平常心: 不论是高僧大德,还是街边乞丐;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你都能以一种平等、无分别的心去看待。因为你知道,万物皆由自性所现,它们的“好坏”与“尊卑”,只是世俗的看法,而自性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对“善恶”的超然: 这里的“善恶”是指世俗的道德判断。当你能理解到,一切行为的“善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业力驱动和因缘和合时,你就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看待这一切。这不是让你去作恶,而是让你明白,即便是看似“恶”的行为,其根源也可能是在自性这个“大锅”里煮出来的“菜”,只是烹饪方式不同。

这种“无分别”的当下,你会感受到一种宁静、一种自在,一种不被外物所扰的安稳。那一刻的感受,就是在向你揭示自性的本来面目。

三、从“放下我执”中契入自性。

“自性”说到底,就是“无我”。我们之所以认不清自性,是因为我们死死地抓着一个“我”。这个“我”,是业力、是烦恼、是身体、是思想,是我们认为“属于我”的一切。

放下我执,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没有自我的人,而是在理解到那个“我”是虚幻、是暂时的基础上,不去过度地执着它。

观身无我: 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它从生到死,有多少细胞在不断代谢?它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本无实体。你的“我”,又在哪里?
观心无我: 同样,观察自己的念头,它们生灭无常,一会儿是这个念头,一会儿是那个念头,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在主导它们。你的“我”,是否就是这些念头的集合?但念头又不是“我”。
观事无我: 当你对一件事情付出努力,但结果不如意时,如果你能不往“我努力了,我失败了”上去想,而是看到“因缘和合”之下自然出现的结果,并从中学习,那就已经是在放下我执了。

当你能够逐渐放下对“我”的执着时,你会发现,那个一直被你当作“我”的牢笼,其实并不存在。自性这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也就显露出来了。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证到”了自性?

“证到”二字,更是深不可测。与其说“证到”,不如说“与之合一”或者“与它相应”。

如果用一个比喻,那就是:

尝到甜: 你不再需要别人告诉你什么是甜,你尝过了,你就知道。
看清水中的月亮: 水动则月影不稳,水静则月影清晰。当你心静的时候,自性就如同那清晰的月亮一样显现。
回家的感觉: 就像旅人漂泊在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那种踏实、安宁、无需再寻找的感觉。

真正的“证到”,是一种内在的了悟,是一种不疑。你不会再怀疑自己看到或体悟到的,因为那是你亲身经历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但你自己心里非常清楚的。

你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迹象:

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即使面对外界的风雨,内心也能保持一份不动摇的平静。
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与关爱: 因为你看到了万物同源,所以对众生自然生起深切的关怀。
智慧的自然流露: 面对问题时,不再纠结思索,而是能自然而然地找到解决之道。
烦恼的自动消失: 原本让你痛苦不堪的事情,现在似乎变得微不足道,或者你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
活在当下: 对过去不留恋,对未来不担忧,只是全然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最后,我想说,这条路,没有捷径。

听闻再多,不如自己亲身去体悟。不要执着于“我要证到自性”,而要专注于当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去用功,去修习。当你的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平等,越来越无我的时候,自性自然会如它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

这其中的甘苦,也唯有自己才能品味。愿我们都能在精进修行的路上,步步踏实,终能窥见那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阿弥陀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欲作答!

但是呢,这个回答,要剑走偏锋!!!

哎!从低到高,从基础到深入!

循序渐进,诱你入门!

不妨从意识与不住说起!

世尊在阿含经中讲,六根触六尘,生六识,三者和合触,识就能分别、辨别、了别、明了六尘。那么根触尘时,就是住尘,否则就不能触;产生六识出来以后,识再触尘,也是住尘,否则就不能触尘,触尘之后识才能知尘。根触尘多长时间,就是住尘多长时间;识了知尘多长时间,就是触尘多长时间,识触尘多长时间,就是住尘多长时间。

根尘识三者和合触,就是根与识都住尘。比如手拿球,手就是住在球上了,否则就不能拿球。手触球,身识就产生出来,身识触球,就是住球上,于是就拿住球了。同时意根与球上的法尘相触,产生意识出来,意识触球上的法尘时,就知道是球了。那么意根、意识、身根、身识都是住尘的,拿多长时间的球,就住多长时间的尘,不住尘时,球就掉下去了。眼识看见了球,也是住在球上了,意识、意根、眼根都同时住在球上了。

意识打妄想或者思考问题时,意根与法尘相触,是住法尘,意识生出来与法尘相触,是住法尘,然后意识才能思考法尘,进行推理、思惟、想象、比较等等心理活动。如果几个识知道了什么法,就住了什么法,不住法时,就没有触,也就不知道法了,所以识心知法了,就是触法了,就是住法了,不是无住!

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指自性清静心、真心如来藏,不是指意识心无所住地应对一切法,不是让我们把意识心修到无住,就是开悟,这种情况不属于明心证悟。明了意识心的住与不住,与如来藏的般若智慧无关。意识心只有灭掉的时候,才是无住的,意识只要存在,一定住在法尘上,否则祂就不知道法尘,也不知道自己无住,也不知道自己入定与否。知道入定,知道无住,就住在无住的这个法尘上了。

开悟是悟得自性清净心,六祖大师在听五祖讲金刚经时,也是悟得这个本来就无住的自性清静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指在某个当下突然间心无住了,清静了一下,这时的心就是真心自性如来藏,这时属于开悟境界。过一会儿心不清静了,又有住了,那么开悟的境界不就消失了吗?如果说开悟是指悟得意识心的无住,那六祖就没有悟得本来就无住的自性清静心,就没有开悟。

但是六祖绝对不是悟得意识心的无住,而是悟得原本就无所住的真心自性第八识,这个心不用你去让祂无住,祂本来就无住,从来不住在任何一个法上。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如来藏。如来藏本来就无住,不是后修出来,后变成的无住。

而前七识只要存在就是有住,都有对应的尘相,住在尘相上。如果七识不住尘,就不知道尘相,既然知了,就是住了!


本来写到这里不打算再写,但觉得既然答题,须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才是。故而追加回答。


然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故末那是意根,住于脑部,触大脑五胜义根之五尘境诸法。而由如来藏生意识。末那即是意根,六根所摄,当知非是自在心,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识!

开悟明心时,意根不仅认可五蕴虚妄,不是真正的自己,同时也证得了如来藏,知道如来藏是真实的自己,意根自己不是真实的。意根这时是找到了主人,但是烦恼习气都还在,能轻微一些。意根知道了如来藏是真正的我,万法都是如来藏现起的,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以后,慢慢不再把如来藏的功能作用据为己有,渐渐对自我的执著就轻微了,以后不仅能断我执,也能断法执,二执断尽,圆满成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