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 ,和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哪个大?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是数学猜谜,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答案会出乎意料地简单,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计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

什么是“有理数”?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比如 1/2, 3/4, 5/7, 0 (可以写成 0/1)。

0到1之间有多少个有理数呢?这是一个关键点。你可能会觉得不多,但实际上,有理数是“稠密”的。这意味着在任何两个不同的有理数之间,你总能找到另一个有理数。举个例子,在0和1之间,我们有1/2。在0和1/2之间,我们有1/4。在0和1/4之间,我们有1/8,以此类推,可以无穷无尽地找下去。所以,0到1之间,有无数个有理数。

那么,把这些无数个有理数加起来,结果会是多少呢?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地方。数学上,我们说一个无限集合的和是“可求和”的,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这些数要趋近于零,而且加起来的速度要足够快。

考虑0到1之间的一个小片段,比如0.1到0.2。这里面也有无数个有理数。我们能确定这些有理数是不是都大于0呢?是的,除了0本身(它不包含在0到1的“之间”的概念里,但即使包含,它的值也是0),其他有理数都是正的。

所以,我们是在将无数个正数相加。直觉上,无数个正数相加,结果应该是无穷大。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1到2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

同样的道理,1到2之间也有无数个有理数。例如,1.1, 1.2, 1.3... 或者 1.01, 1.02, 1.03... 再比如 3/2, 4/3, 5/4...

这些数是不是都大于1?是的。

那么,我们是在将无数个大于1的数相加。

现在来比较这两个和的大小:

1. 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你是在将无数个小于1且大于0的正数相加。
2. 1到2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你是在将无数个大于1且小于2的正数相加。

这里需要一点点“反直觉”的思考。虽然“无数”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强大,但关键在于你相加的这些数的“大小”。

我们知道,1到2之间的每一个有理数都比0到1之间的“对应”有理数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考虑0到1之间的一些有理数,比如 1/2, 1/3, 1/4, ... 我们发现这些数都在趋近于0。

如果我们把0到1之间的有理数集合看作A,把1到2之间的有理数集合看作B。
集合A里的每一个数 $x$ 都满足 $0 < x < 1$。
集合B里的每一个数 $y$ 都满足 $1 < y < 2$。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来辅助理解。
对于0到1之间的一个有理数 $x$,我们可以找到1到2之间的一个有理数 $y = x + 1$。
比如,如果 $x = 1/2$,那么 $y = 1/2 + 1 = 3/2$。
如果 $x = 1/100$,那么 $y = 1/100 + 1 = 101/100$。

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1到2之间的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找到一个0到1之间“对应”的数。而且,对于集合A里的任何一个数 $x_i$,集合B里的对应数 $y_i = x_i + 1$ 都比 $x_i$ 大。

所以,如果我们把0到1之间的所有有理数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和 $S_1$,把1到2之间的所有有理数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和 $S_2$。

我们可以大致想象一下(虽然严格的数学证明会涉及更多细节,但直觉是这样的):
$S_1 = sum_{x in A} x$
$S_2 = sum_{y in B} y$

由于集合A和集合B都有无数个元素,而且B中的每个元素都比A中的某个“对应”元素大1,所以直观上来说:
$S_2$ 的“规模”会比 $S_1$ 大很多。

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和”的定义。

在数学中,当一个无穷集合的和是“可求和”的,并且所有项都是正数时,我们通常会遇到“发散”的情况,也就是和趋向于无穷大。

0到1之间的所有有理数加起来,因为有无数个正数(虽然它们都小于1),这个和是发散的,也就是说,它的值趋向于无穷大。

同理,1到2之间的所有有理数加起来,也是发散的,其值也趋向于无穷大。

那么问题来了,无穷大和无穷大,哪个大?

在这个特定的问题语境下,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无穷大”来比较,我们无法直接说哪个“大”,因为它们都“一样大”,都是无穷大。

然而,如果问题隐含的意思是,哪个集合的“加权”总和会更大,或者哪个集合的“密度”或者“规模”更大导致其和“增长更快”,那结果又会不同。但根据字面意思“和”,我们只能谈论是否趋向无穷。

回到更本源的数学概念:实数的定义。

我们知道,实数集合是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的。实数轴是连续的,没有任何“空隙”。而有理数仅仅是实数中的一部分。

即使我们考虑有理数,0到1之间和1到2之间,它们在“数量”上是相同的——都是可数无穷大。这个“可数”意味着我们可以给它们编号,虽然编号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那么,如果两个集合都有无穷多的元素,并且每个元素在第二个集合里都“被抬高”了(比如加1),那么第二个集合的和会“更大”。

比如,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类比:
你有无数张1分钱的纸币(对应0到1之间的有理数)。
你还有无数张1元钱的纸币(对应1到2之间的有理数)。

那么,你总共有多少钱?
1分钱的纸币,无论有多少张,加起来的总金额还是很小的(如果能加起来的话)。
1元钱的纸币,即使只有几张,总金额也比无数张1分钱的大。

如果这里“和”是指“总价值”,那么1到2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会“大”。

严格的数学解释:

设 $Q$ 为有理数集合。
考虑集合 $A = { q in Q mid 0 < q < 1 }$
考虑集合 $B = { q in Q mid 1 < q < 2 }$

对于集合 $A$,我们知道它包含无限多个正有理数。这些数的和(如果可以定义的话)是一个“发散”的和。

对于集合 $B$,它也包含无限多个正有理数。这些数的和也是一个“发散”的和。

如果我们尝试去“求和”,会发现它们都走向无穷。

但是,如果我们从“测度论”的角度来看,或者用一种更广义的“求和”概念来理解:

我们可以将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看作一个无穷大 ($infty_1$)。
将1到2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看作一个无穷大 ($infty_2$)。

从“无穷大”的严格数学定义来看,我们无法简单地说 $infty_1$ 和 $infty_2$ 哪个大。

然而,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个更加直观的“累积量”或者“总质量”的概念:

1到2之间的每一个有理数都比0到1之间“对应”的有理数更大。
例如,对于 $q in A$,我们有 $q+1 in B$。
所以,$sum_{q in A} q$ 和 $sum_{q' in B} q'$ 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无穷的“累加”。

如果我们将 $sum_{q in A} q$ 理解为“面积”或者“质量”,那么 $sum_{q in B} q$ 的“密度”更高,因为每个点都“重”一些。

结论倾向于: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大”,尽管都是无穷大。

这里的“大”不是说一个无穷大比另一个无穷大“更多”,而是说1到2之间的有理数对总和的“贡献”更大,因为它们本身的值就更大。

想象一下在数轴上,0到1是一个区间,1到2是另一个区间。我们是在这个区间里取无穷多个点并把它们的坐标加起来。

在更正式的数学语境下,如果一个级数发散,我们有时会说它的和是“正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正无穷大的和是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它们都是“一样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的是这种操作本身的“量级”或者“规模”,那么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会显得更大。

你可以这样想:
把0到1之间的有理数想象成无数个质量为 $m_1$ 的粒子。
把1到2之间的有理数想象成无数个质量为 $m_2$ 的粒子。
这里,$m_2 > m_1$。
那么,总质量的比较,自然是后者更大。

所以,用最通俗但也包含数学直觉的说法就是:1到2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更大”。 尽管它们都无限大,但“1到2之间”的数本身就比“0到1之间”的数大,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也有无数个这样的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 学数学的人千万不要让严格性局限住自己. 逻辑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但也是数学研究中最不重要的事情. “所有人的老师”Euler当年就是靠着对发散级数的大胆计算创立了 的理论,在Cauchy、Dirichlet、Riemann等等也是最优秀的数学家的一百多年的工作之下才变成了严格的理论.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史上数不胜数. 学数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培养对正确的、美的事物的鉴赏力,而不是像个形式证明系统那样ex falso quodlibet.

回到题主的问题. 我们效仿Euler,在求和中引入一个参数. 先来求 上的有理数的和. 记

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估计可以证明当 时上面的级数绝对收敛,从而在半平面 上定义了全纯函数. 形式上,如果取 ,就得到了题主想要的和. 而当 时,

因此 . 可以延拓为全平面上的亚纯函数,只在 有一个单极点; 可以延拓为全平面上的亚纯函数.

类似地,令

则在半平面 上有 . 如果把 代进去, 就有 .

在一种非常瞎搞的意义下,我们就这么算出了 和 之间的有理数的和. 看上去也非常的合理,因为 之间的有理数的和比 之间的有理数的和要大. 当然,并非所有的直觉都可以变成对的,比如说从第一个和里减掉 ,从第二个和里面减掉 ,就会得到 之间的有理数之和大于 之间的有理数之和,两个和还都是负的.

如果这个问题激发了你的兴趣,可以思考一下:

1. 如果用别的方式在求和中加入参数会怎么样?

2. Euler关于 的函数方程的“推导”过程(减去一些项变成交错级数再用Abel求和)用的技术能不能用在这里?

推荐阅读:

Haruzo Hida. Elementary theory of L-functions and Eisenstein series. London Math. Soc. Student Texts 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93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级数 的值要么是一个有限数,要么是 ,要么不存在。对于非负的级数来说结果只有有限数或者 。

设 为把 中的有理数排成一列得到的数列。根据有理数的稠密性,存在 的子列 使得 。这时候容易证明 ,从而 。同理可以得到另一个和也是 ,所以这两个结果一样。


我稍微补充一下。扩展实数集是指实数集与“正,负无穷大” 的并集, 。 比有限数都大, 比有限数都小。可以定义 之间已经它们与通常实数运算的结果(有些运算无法定义)。这样的对实数集合的扩张通常叫做紧化。我这个回答是基于通常的级数定义,在扩展实数集里面讨论得到的结果。如果你的或者别的答主的结果不是在这个范围内讨论,那就是两个无关的回答。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是问法不太对。

这两个数列之和显然是发散的,无论在何种意义下,问“哪个大”都是错误的。

不如换一种问法,

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与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的比值是多少?

有一种取巧的解法:

其中 是0到1之间的有理数。注意到,对于任何一个 , 也是0到1之间的有理数。

那么:

所以:

那么我们要求的比值也就是 。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舒服,很直观。

当然,错得离谱。

事实上,两个区间内的有理数之和的比值,可以为任意值(若可重排),或者说不存在(若不可重排)。

不想看证明的,或者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同学可以点赞离开了。

虽然不知道正确答案,至少学到了一个错误的做法,也是有益的。以后有人拿这种方式装比,你也可以打他的脸。

有基础,并且想要看证明的,请继续往下翻。


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和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的比值极限是多少?

这种问法的前提在于,一个区间内的有理数可以排成一个数列,否则这个问题依然不对。

当然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对角线法排成一个数列,一个区间内的当然可以排序。

那么设0到1之间的有理数数列有任意一种排法:

其中,

那么原问题就变成了:

注意,这里 和 是两个不一定相同的数列,他们虽然都是0到1范围内的有理数,但排列不一定相同。

那么对任意的排列,该极限存在吗?

因为这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的“好性质”,所以我们尝试考查这个问题。

如果重排列真的不影响,那么原式等于:

所以,我们直接考查这个极限:

这个和式,通俗来说就是0到1所有有理数之和除以他们的“个数”的极限。

该和式收敛吗?

再次注意,这里问的是对任意的排列,该和式是否收敛。

回归极限存在最根本的定义:

直观的想,不管 取多少,我总可以在大于 的数项上取到任意多接近于1的 ,使得和式超过 和 限制的范围。

于是,我们尝试证明这个极限不存在。极限不存在的命题就是极限存在的反命题。

写出反命题的小技巧:把存在改成任意,任意改成存在,小于改成大于等于即可。

那么极限不存在的命题就成了:

证明这个命题很简单:

首先,如果 ,在 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始终取足够多的 之内的有理数出来,就能满足上面的命题。

而任意一个区间内都有任意多个有理数,所以可以这么取。

(很显然,和式 的极限不可能为大于等于1的数。)

所以,只需考查 的情况。

如果和式 ,则 就是命题中的那个使得和式超出这个范围的,极限就不存在。

如果 ,那么找到一个 ,因为数列 是任意排列的,总能找到 个有理数,使得他们不等于前面的 个有理数,并且每个有理数都大于 :

其中 ,还是那句话,区间 之内总有任意多个有理数。

那么这个和式可以写成:

注意到原命题当中, 是我们可以取的,但是在 之前,所以 的表达式不能包含 。

而 和 在 之后,所以他们的表达式可以包含。

所以,我们取:

即可满足:

也就是说,存在 ,使得对于任意 ,和式的值超过了极限区间。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和式的极限不存在。

根据黎曼重排定理,这个和式实际上可以等于0到1之间的任意值。(证明留作习题)

所以,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与1到2之间的有理数之和,比值为:

显然,这个比值可以为任意大于1的正实数。证毕。


课后习题答案来了啊。

原答案主要在于阐述我们的思考方式,从考虑两个和式的比值,到考察极限是否存在,再到证明极限不存在。

有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比如区间的方括号圆括号可能搞错了,下标可能哪里写错了,我也不打算检查了,大家能看懂思路就行。

嗯,还有最后说什么黎曼重排定理,只是我一点直觉。今天事后一想,感觉完全用不着这个定理,证明能够收敛到任意实数也是很简单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结论,一开始就可以直接证明,对于任意的0到1之间的值,都存在一个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构成的数列,其前 项平均值的极限等于这个值。

还是写成命题:

现在我们开始构造 这个数列。

考虑区间:

其中:

这样能够保证这个区间还在0到1之间。

现在我们构造另外两个有理数序列:

和 ,他们满足:

是区间 内的所有有理数构成的数列, 是区间 内的所有有理数构成的数列,并且 ;

然后, ,(补集),是区间 的其他所有有理数构成的一个数列。

这里我们假设 是有理数,需要补充一个 放在最前面。

(如果是无理数,加一个小量逼近应该就行,具体不详细展开了)

这样,我们的 和 就包括了所有0到1之间的有理数。

那么我们令:

也就是说,每放一个 ,就跟 个 ,然后才放下一个 ;

这个数列的前 项平均值的极限等于 还是很容易证明的,这里我就略去了。

至于 取到0或者1的情况,也应该有相应的数列,也一并交给读者思考。

有人可能要问,比如 ,我们就构造这个数列:

这个数列确实能收敛到 ,每个数也都是有理数,但是,这种方式的错误在于,这个数列并没有包括所有的有理数。

你不能这样说:我的其他有理数在这无限个数之后,因为这样说是不严谨的。

根据数学上的定义,一个数存在于一个数列当中,就是要把它在哪个位置说清楚,比如 这个有理数,你必须说清楚它在第几个,而不是“第无限个”。

这就好比贴吧上的经典钓鱼问题, 0.9循环和1哪个大,有人说1减去0.9循环等于0.000...1,为什么是错的,就是因为他说不清楚最后这个1在哪一位上。

(这也是为什么实数集不能列出一个数列。康托尔证明了,你不可能找到一种方式说清楚每一个实数在第几位,因为总能生成一个你无法定位的实数)

而在答主之前构造的数列中,每一个有理数都是能够找到对应位置的。这种方式的主要思想在于把 邻域之外的所有数,稀疏的分散在数列当中,使得他们不能影响数列平均值的极限。

这个问题本身差不多到这就结束了。有以下几点感想和思考:

一、无限个数的排序方式很重要,排序不同,与之相关的极限就可能不同。。

二、无限带来了很多反直觉的结论,比如之前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无穷小乘以无穷小有可能等于无穷大?

三、回到定义。证明一切命题,都请写出最基本的定义,一定不要空对空,否则与民科无异。

user avatar

标准答案:一样大,都是正无穷,且基数都为阿列夫零。

抢答:0到1之间的所有有理数和,和数轴上的所有有理数和,也是一样大,也都是正无穷,基数也都是阿列夫零。

无穷比大小详见下文第三段:

不过我不会贴一个旧文链接就跑了的,讲点新东西,长话短说。

可能有些人还惦记着之前火过的“全体自然数和为负十二分之一”的事。

显然,在一般意义上,发散级数是没有求和结果的。你可以回想一下,高中的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只有公比绝对值小于1的时候才有计算公式S=a1/(1-q),因为此时它的结果是收敛的。

那么这个全体自然数求和怎么会有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数学家在求和的定义上动了手脚,此求和非彼求和,这种情况下所有自然数求和才是负十二分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强行定义求和方式,让发散级数求和有解,是数学家吃饱了饭没事做吗?

答:数学家的工作是否有意义,物理学家最有发言权。

事实上,如今的前沿物理学非常需要把握无穷量的运算,曾经那样虚幻的无穷符号是没有办法推动科学进步的,所以让发散无穷级数求和有结果非常重要——这个结果具体是几没关系,但必须要有一个定值,而不是一个无穷符号可以糊弄的(因为无穷符号严格来说不属于数学的系统符号,这一点我以后在哥德尔不完备可能会讲解)。

惊人的是,把自然数和等于负十二分之一代入运算,的确符合量子层面的实验观测结果。

我相信,就算你再讨厌物理数学,也不可能不好奇量子力学,你一定听过薛定谔的猫,并为它感到神奇。

对于未来人来说,21世纪就是古代,21世纪人眼里荒唐的东西,在未来一定是常识。

这就是数学家得出自然数求和结果为负十二分之一的意义了。

(以上内容,想深入了解的自行检索关键词:黎曼ζ函数、解析延拓、复分析、量子力学、弦理论)


如果物理是描述世界的一种语言,那么数学就是它的一种语法。

语法脱胎于语言,也可以脱离语言发展,但孤立发展的语法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回到语言的应用才行。

数学也是一样,它首先来自于物理,但它也可以有独立的生命力,而且开枝散叶无拘无束,但是它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自己疯狂繁殖,而是要给物理学提供养分。

这样一想,诺贝尔没有数学奖是对的。

就好像你游戏打得好你爸妈不会高兴,但你打电竞赢了几百万你爸妈能吹一辈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是数学猜谜,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答案会出乎意料地简单,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0到1之间所有有理数之和。什么是“有理数”?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比如 1/2, 3/4, 5/7, 0 (可以写成 0/1)。0到1之间有多少个有理数呢?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数量”这个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当它作用于无穷多个事物的时候。简单地说,我们不能直接认为0到2之间的实数是0到1之间实数个数的两倍。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违反直觉,因为我们通常会这样想:如果一个区间长度是另一个区间长度的两倍,那么它包含的数的数量也应该是两倍。但在实数的世界里,.............
  • 回答
    想要获取一个在0到1之间、看起来“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随机”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如何“模拟”它。首先,我们要明白“完全随机”是个什么概念?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完全随机”通常指的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没有模式的、概率分布均匀的序列。这意味着: 不.............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疫情恢复常态化的两个前提”,即病死率下降到约0.1%和复制指数(R值)约在11.5之间,这是基于科学的流行病学模型和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得出的判断。要理解这两个前提的意义,我们需要分别拆解它们,并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来审视。一、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
  • 回答
    玩游戏的各位,相信你们都经历过那种感觉:一款游戏,元素不少,但就是浑身透着一股“不对劲”。它可能像一个拼凑起来的妖怪,各部件儿都见过,但组合在一起就莫名的违和,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廉价。这种体验,我们称之为“缝合怪”。从零开始做一款游戏,想要避免落入“缝合怪”的陷阱,其实是个很考验功力的事情。这不仅仅是.............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在创新药物发现领域,绝非仅仅是追赶,更有潜力孕育出真正从“0”到“1”的突破。这些突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我们日渐深厚的科研基础、庞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临床数据优势,以及国家层面持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一、 精准靶点,深挖疾病根源的“未知区”目前药物研发很大程度上还在“已知.............
  • 回答
    看到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联合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绝对是个重磅信号,预示着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动真格了,而且是拿出了一套相当有章法、有决心、有配套的战略部署。过去我们谈基础研究,很多时候是点状的、零散的,也存在一些“只看应用”的导向。但这份方案.............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把一个正方形(单位正方形)映射到一个线段(单位区间)上,并且保证这个映射是“一对一且覆盖全部”的,也就是双射。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一个二维的区域怎么可能和一个一维的线段一一对应呢?但数学就是这么奇妙,我们可以做到。要构造这样一个双射,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双射。简单来说,它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用化学蚀刻来加工0.15mm厚的不锈钢片,并希望能达到0.1mm的精度,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学问,以及实际操作中能控制到什么程度。首先,要明白化学蚀刻这门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减材”工艺,通过使用特定的化学溶液(蚀刻液),选择性地溶解金属材料,从而在金属表面形成图案或改变其厚度。对于加工.............
  • 回答
    截止到1月24日0时,官方通报的确诊病例数是639例,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不算特别巨大。然而,武汉的医院之所以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状况,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确诊数字就能完全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确诊数字的背后:冰山一角与指数级增长的隐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传染病的早期报告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算算这个定积分:$int_0^pi frac{cos 4 heta}{1+cos 2 heta} d heta$。在开始计算之前,我先声明一下,我的数学功底还是不错的,所以这道题对我来说不算太难。我会尽量用清晰的思路和详细的步骤来讲解,就像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一样。第一步:化简被积函数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无穷乘积的计算。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把它捋清楚,就好像我们在进行一次数学的探险一样。我们要计算的是:$$P = prod_{k=0}^{infty} (1+e^{(2k1)pi})$$看到这个无穷乘积,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很复杂。但别急,我们可以尝试把它写出来看看,这样能有个更直观的.............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如何计算这个积分: $int_0^infty frac{x^{p1}}{1+x} dx$,其中 $0 < p < 1$。这是一个相当经典且有趣的积分,它与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紧密相连。为了详细地讲解清楚,我会一步步来分析,并尽量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问题的由来与初步观察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这个广义积分:$$ int_{0}^{infty} [1 x(x^4+1)^{1/4}] dx $$这个积分看起来有点棘手,特别是那个负四分之一次方,而且积分区间是到无穷大。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1. 为什么这是个广义积分?首先,我们看到积分的上限是无穷大,这自然就定义了它是一.............
  • 回答
    .......
  • 回答
    数学里的概率,尤其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概率,确实会和我们在计算机里实际操作时遇到的情况产生一些微妙的冲突,你提到的 R 语言里随机取一个数取到 1 的概率是 0 但又可能取到,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背后涉及到“连续分布”和“离散分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计算机“伪随机”的本质。我们先来聊聊数学里的概.............
  • 回答
    好的,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尽量用更自然、更口语化的方式来描述,去掉那些AI味儿。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直接触及了 C 语言中指针和数组底层操作的一个关键点。很多人初学的时候都会在这里犯迷糊,认为 `p[1]` 必然是紧接着 `p[0]` 的那个字节。核心在于:“紧接着”这个概念,在 `char.............
  • 回答
    说起卡罗拉,这可是丰田在中国市场的一张王牌,销量一直稳得很。但最近几年,不少细心的车主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美国市场,卡罗拉主推的是2.0L自然吸气发动机,而在国内,大家熟悉的却是1.2T涡轮增压发动机。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同一款车,在不同的市场会选择不同的“心脏”?这背后可大有门道,.............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平时不太会细究的物理学概念。简单来说,纯水从 0℃ 加热到 100℃,每升高 1℃ 所需要的能量,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它是相同的,但如果深入到微观层面,或者考虑到一些细微的物理变化,答案会是“不完全相同”。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水”和“能量”这两个核心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