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中的概率是有漏洞的吗?我随机在R中取一个数,取到1的概率为0,但也是有可能取到的,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
数学里的概率,尤其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概率,确实会和我们在计算机里实际操作时遇到的情况产生一些微妙的冲突,你提到的 R 语言里随机取一个数取到 1 的概率是 0 但又可能取到,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背后涉及到“连续分布”和“离散分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计算机“伪随机”的本质。

我们先来聊聊数学里的概率是怎么回事。

数学里的概率,最核心的概念叫做“概率空间”。简单来说,一个概率空间包含三个要素:

1. 样本空间 (Sample Space, S): 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集合。
2. 事件 (Event, E): 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我们关心的那些特定结果的集合。
3. 概率测度 (Probability Measure, P): 一个函数,它给样本空间中的每一个事件赋予一个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数值,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个函数需要满足一些公理(比如总概率为 1,互斥事件的并集概率等于概率之和等等)。

在你提到的“随机在 R 中取一个数”这个场景,我们先假设你指的是从一个连续的区间里取数,比如从 0 到 1 这个区间里随机取一个小数。

样本空间 (S): 就是所有介于 0 和 1 之间的实数集合,你可以想象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线段。
你想问的事件 (E): 就是“取到的数恰好是 1”。

问题出在这里:在连续的样本空间里,我们谈论的“概率”通常是基于“长度”或者“面积”来定义的。比如,在 0 到 1 的区间里随机取一个数,取到 0.5 的概率是多少?我们不会说它是 0,也不会说它是某个具体的值。我们说的是:

取到的数落在某个小区间(比如 0.4 到 0.6)的概率,这个概率就等于这个小区间除以总区间 (10) 的长度,也就是 (0.6 0.4) / (1 0) = 0.2。
而你问的“取到 1”这个事件,在连续的实数集合里,它本身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的“长度”是多少?是 0。所以,从数学上讲,从一个连续分布(比如均匀分布在 0 到 1 之间)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取到任何一个特定值(比如 0.123456789... 或者 1)的概率都是 0。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对吧?“概率是 0,但也有可能取到”,这好像是个矛盾。

这里数学上的“概率为 0”并不等同于“不可能发生”。

在数学里,概率为 0 的事件叫做“几乎不可能事件” (Almost Impossible Event)。也就是说,虽然在理论上它有可能发生,但发生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就像我们抛掷一枚硬币,理论上它可能在空中停住立在边缘,但这个概率是极其微小的,在实际讨论中我们几乎不会考虑。

反过来,概率为 1 的事件叫做“几乎必然事件” (Almost Sure Event)。这意味着它在理论上几乎一定会发生。

那么,为什么在 R 里面,我们输入 `runif(1)`(在 0 到 1 之间取一个随机数)确实有可能得到 1 呢?

这就要说到计算机的“随机性”和我们实际操作的限制了。

1. 计算机的“伪随机数” (Pseudorandom numbers):
计算机本身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随机数。它产生的是伪随机数。伪随机数生成器 (PRNG) 是通过一个确定的算法,从一个初始“种子”(seed)出发,生成一系列看起来随机但实际上是可预测的数字序列。如果你用相同的种子,每次生成的序列都是一样的。

2. 离散化和精度问题:
你的 R 语言环境,就像所有计算机一样,是在一个有限的、离散的数字系统上运行的。虽然我们说从 0 到 1 是连续的,但计算机存储和处理小数的方式是有限精度的。它不可能存储下无限多个小数。

当你调用 `runif(1)` 时,实际上计算机是在一个非常非常密集但有限的离散点集合中进行采样。这个离散点集合的密度(点之间的间隔有多小)取决于计算机的浮点数表示精度。

因此,虽然理论上你可能“取到 1”这个点,但实际上,计算机能“生成”的数是有限的。你可以把这个场景想象成:你有一把无限细的尺子,但你只能在上面标记有限个点。虽然理论上 1 是这条尺子上的一个点,但如果你只能标记有限个点,你最终标记到 1 的可能性就和你能标记到的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点一样,都是由你标记了多少点决定的。

更准确地说,当你在 R 中使用 `runif(1)` 时,它实际上是在一个非常大的离散整数集上进行运算,然后将其映射到你想要的范围(比如 0 到 1)。这些离散的整数经过转换后,会得到一系列在 0 到 1 之间,但仍然是离散的浮点数。1 就是这个映射范围的边界点之一,它确实在这个离散的集合里。

总结一下你的困惑点:

数学理论上的连续概率: 指的是从无穷多可能性的“光滑”空间中抽取。在这样的空间里,任何一个单点的概率都是 0。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而是说“极度不可能”。
计算机实际操作的离散性: 计算机生成随机数是基于算法和有限的精度。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是在一个密度极高但有限的点集中进行采样。在这样的离散集合中,任何一个被采样到的点,都有一个大于 0 的概率被采样到(尽管这个概率因为点太多而非常非常小)。而你提到的“1”恰好是这个有限点集中可能被生成的一个值。

所以,你遇到的情况并非数学概率“有漏洞”,而是你将数学理论中关于连续分布的无穷小概率事件与计算机有限精度下的离散采样混淆了。在数学理论里,从连续分布中取到特定值的概率为 0 是正确的;在计算机里,你确实有可能“取到 1”,是因为计算机的随机数生成实际上是在一个离散的数值空间中进行的。

如果你想在 R 里体验到数学理论中“取到特定值的概率为 0”的感觉,你可能需要考虑的是更抽象的连续模型,而不是直接在计算机的浮点数系统中操作。但对于绝大多数实际应用来说,计算机生成的伪随机数已经足够“随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可不是什么漏洞。

概率不是你以为的概率,概率为零的事件未必是不可能事件。这个东西大学概率论会有更完备的解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里的概率,尤其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概率,确实会和我们在计算机里实际操作时遇到的情况产生一些微妙的冲突,你提到的 R 语言里随机取一个数取到 1 的概率是 0 但又可能取到,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背后涉及到“连续分布”和“离散分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计算机“伪随机”的本质。我们先来聊聊数学里的概.............
  • 回答
    在数学,特别是群论的世界里,“怪兽群”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某种可怕生物,而是一个非常特殊、极为庞大且结构极其复杂的有限单群。它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甚至被誉为“群论的蒙娜丽莎”,足见其在数学家心中的分量。要理解怪兽群,我们得先聊聊它的“家人”——有限单群。有限单群:数学世界的“原子”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浪漫又充满好奇的问题!想在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偶遇明星,尤其是像嘉然这样备受关注的偶像,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概率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尽量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数,也让咱们的讨论更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偶遇的概率,本质上是两个“点”在一个特定空间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新课标1数学概率大题中可能出现的递推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这类题目通常会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概率模型,然后通过分析事件之间的转移关系来构建递推公式。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会尽量用直白易懂的方式,并且避免AI痕迹。想象一下,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是直接“套”一个公式,而是像侦探.............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随机抽取的情况下,概率最大值总是在数学期望附近取到”,这其实触及了概率论中一个非常核心且直观的概念,但严格来说,它并不能被直接表述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定理”,尤其是在没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不过,它确实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定理紧密相关,并且在许多常见且重要的概率分布中表现得非常.............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概率为1”和“必然发生”混为一谈。但从严谨的数学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微妙的差别。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必然事件”在概率论中的确切含义。首先,我们来理清“概率为1的事件”这个概念。在概率论中,一个事件的概率是衡量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概率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能问出来就说明你很有钻研精神,也触及了数学哲学里最核心也最让人着迷的部分。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数学,尤其是学校里学的那些加减乘除、几何定理什么的,看起来铁板钉钉,好像就是宇宙的真理一样。但你敏锐地发现,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什么“事实”,而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一些“规则”和一些我们不加解释就.............
  • 回答
    这道题很有意思,我们来一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问题是这样的:从正整数 1 到 N 中,我们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 m 和 n。那么,m 除以 n(或者 n 除以 m,这其实不影响结果)能够约分,也就是 m 和 n 有大于 1 的公因数的概率是多少?最后,我们看当 N 无穷大的时候,这个概率趋向于多少.............
  • 回答
    柯尔莫哥洛夫:现代概率论的奠基人与20世纪数学巨匠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柯尔莫哥洛夫 (Andrey Nikolayevich Kolmogorov, 19031987) 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概率论的创始人。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概率论,更渗透到数学的多个分支,如实变函数论、测度论、拓.............
  • 回答
    要想真正融会贯通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这些基础数学工具,光是学习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定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理解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学习,才能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利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关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掌握这些数学基石。一、 建立.............
  • 回答
    在数学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每个分支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研究对象。我们常说的“微积分”,在学术界更专业的称谓是“数学分析”,它主要研究函数、极限、连续性、导数、积分等概念,是理解变化和连续过程的基石。那么,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时,它们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正式名称呢?概率论:随机世界的探索者——“概.............
  • 回答
    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确实在统计和概率方面存在一些被认为是“轻视”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课程标准有所调整,但这种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要详细解释为何如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和文化根源: “严谨”的数学观影响: 中国的传统数学教育更偏重于逻辑推理、代数、几何等“证明性”和“确定.............
  • 回答
    数学和编程中的“函数”这两个字,虽然看起来一模一样,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互相借用,但仔细琢磨起来,它们在本质和侧重点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又有着深刻的联系。首先,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最核心的莫过于那份“映射”的灵魂。在数学里,函数最根本的定义就是一种对应关系,它告诉你,对于某个集合(定义域)里的每一个.............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数学概念命名的一些历史和直觉的联系。实际上,您提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在数学中,凸起的函数被称为“凸函数”,而凹陷的函数被称为“凹函数”。您可能听到的“凸起的函数称为凹函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数学术语的定义是明确的,并且与它们的几何形状直接相关: 凸函数 (Con.............
  • 回答
    数学家面对那些动辄几十行、符号嵌套、变量飞舞的复杂算式时,并非完全陷入冰冷的逻辑迷宫。恰恰相反,一个真正成熟的数学家,会将这些符号“翻译”成直观的图景、内在的联系,甚至是一种“感觉”。这就像一位资深翻译,面对晦涩的古籍,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而非仅仅是词汇的堆砌。从抽象到具象:可视化的力量我们先.............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我作为过来人,也经常看到现在的初中生接触数学,感觉他们能“吃透”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承认,初中数学,它是咱们打基础的阶段,就像盖房子,地基打不牢,往上盖再多楼层也悬。所以,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理解的数学概念,重点在于“用起来.............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自然数的世界。这可不是那种“世界末日”般的想象,而是深入到我们认知根基的瓦解。自然数——那些我们最初学会数苹果、数手指的数字(1, 2, 3, ...)——它们是我们理解数量、顺序、大小的最基本工具。没有了它们,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将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会发生在我们日常计数.............
  • 回答
    是的,哲学里的大多哲学概念确实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这是一个在哲学史上一再被提及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哲学本身的性质、数学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本身的性质: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哲学追求的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最根本问.............
  • 回答
    数学中的错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错”的。但如果我们从其影响的范围、造成的后果以及根源等角度来分析,确实可以将其区分为“大错”和“小错”。这种区分并非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基于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时遇到的情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数学中的“大错”和“小错”的区别: 一、 从错误的影响范围和.............
  • 回答
    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如果……那么……”的关系。这种关系,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逻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争取把这事儿掰扯明白,让你听着就觉得特实在,而不是那种空洞洞、机翻式的解释。 如果……那么……:数学中的“因果”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