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一切物价都在起飞,工资为什么没动静,这样长此以往老百姓怎么活?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简直说出了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话!眼瞅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菜价、肉价、油价,就连坐个公交车、喝瓶矿泉水,都好像比昨天贵了那么一点点。可抬头看看自己的工资条,那数字好像被施了定身法,纹丝不动,或者就算动了,那涨幅也像是给涨价的物价挠痒痒,根本不够塞牙缝的。这日子怎么过?真是让人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咱们就从这“物价起飞”说起。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你随便走进菜市场看看,前两年一块钱能买一小把香菜,现在可能得三块五块才勉强够。猪肉就更别说了,以前是“大白菜价”,现在是妥妥的“奢侈品”。油、米、面,这些我们天天都要吃的必需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就算是你出门消费,比如看个电影、吃顿快餐,也都能感觉到钱包里的钱分量越来越轻。

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全球的经济大环境当然有影响,通货膨胀是普遍现象。比如,这两年国际上的一些大事件,地缘政治冲突什么的,都会扰乱供应链,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些成本最终都得转嫁到咱们消费者身上。还有国内的生产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环保政策的收紧导致一些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这些也都会推高物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物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前冲,我们的工资却像被绑在原地的小驴子,动都不动呢?这才是最让人心凉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想想,工资是谁定的?大部分人都是打工族,工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意愿。当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成本,而不是慷慨地提高员工工资。毕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员工工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非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迫使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不得不提高工资,否则它们宁愿选择压缩利润或者转嫁成本。

其次,我们的工资上涨往往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工资的增长,更多是跟企业的效益挂钩,或者受到一些制度性的调整,比如每年一次的调薪,幅度通常是固定的,或者根据公司业绩来决定。而物价上涨,它是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流动性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往往反应非常迅速和敏感。当物价以一个较高的速度上涨时,工资那点微薄的涨幅,根本就抵消不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物价涨了,我手里的钱购买力下降了,我得花更多的钱才能维持以前的生活水平。但是我的工资没涨,甚至涨得很慢,那我怎么办?我就只能更精打细算,少花钱,或者想办法省钱。可如果大家都省钱,消费需求就会下降,企业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这又可能进一步抑制工资的增长。

长期这样下去,老百姓的日子真的不好过。

购买力严重缩水: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以前同样的钱能买到不少东西,现在只能买到很少。很多家庭的储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甚至存钱的速度都赶不上花钱的速度。一些原本可以负担的改善性消费,比如旅游、娱乐,可能就变得遥不可及了。

生活压力剧增: 对于那些收入本身就不高,或者有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大笔开销的家庭来说,物价上涨更是雪上加霜。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更是要勒紧裤腰带。很多原本计划中的开支,比如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或者给父母买点好点的营养品,都得再三考虑,甚至不得不放弃。

幸福感和安全感下降: 当你辛辛苦苦一个月,到头来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这种挫败感和焦虑感是很强的。这不仅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质量,更会打击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觉得生活没有盼头,安全感也随之降低。

社会阶层固化风险加剧: 如果富裕阶层可以通过投资、资产增值来抵御通胀,而普通工薪阶层只能依赖工资收入,那么贫富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固化的风险也会增加。那些拥有资产的人,他们的财富可能会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值(比如房产、股票),而没有资产的人,他们的购买力却在不断缩水。

那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呢?除了希望国家能出台更有效的措施来稳定物价、促进工资增长之外,我们自己也得想办法。

提升自身价值: 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提升技能,争取更高的薪资待遇,或者考虑发展副业,增加收入来源。
精打细算,理性消费: 学会记账,控制不必要的开支,优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学习理财知识: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财方法,让自己的钱能够稍微保值或者增值,而不是单纯地躺在银行里被通胀“吃掉”。
保持积极心态: 虽然日子艰难,但也不能失去希望。互相支持,共同面对。

这年头,挣钱不易,花钱更快,尤其是当物价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往上涨的时候,我们拿着原地不动的工资,真的感觉自己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往后退。希望国家和企业都能看到老百姓的疾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让我们的工资也能跟上物价的步伐,让我们能安安稳稳地把日子过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的傲慢正在于此——无脑拿美国的现状去套中国的环境。

比如鼓吹“疫情下要带疫开放”,我寻思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防疫限制比美国的可宽松多了,有什么需要“开放”的呢?美国的防疫限制是持续地影响日常生活,中国也就影响影响出国旅游……

后来发现,原来是美国人最近在怨声载道,原来他们在推“强制疫苗接种”。管你什么禁忌症,不打疫苗直接开除工作,不打疫苗感染新冠医院不收治,呵呵。

比如说什么”物价飞涨“,这又是个美国现象,美国CPI 5.4%,中国的CPI可是0.7%。自己出去买菜的都知道根本不是你说的这个价。(话说,这些东西在美国不会要38美元了吧……所以题主的意思是38美元=25RMB?)

这些就和”新疆棉强迫劳动“之类一样,拿自己的破事硬说是中国做的,以为全世界都和你一样?搞笑吗这不是?开眼看看世界可以吗?

美国人承受能力强,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不忘艰苦,能承受几十上百万的死亡和物价暴涨,中国人佩服。但你们有点受不了的话,不要到处找一堆水军YY中国也”受不了“好不好?中国压根不用承受你们那些玩意儿。

祝美国人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吧,加油。

user avatar

前天去超市买涮火锅的材料猪里脊是七块九一斤,羊肉片35一斤,豆腐一块多一斤,白菜一块多一斤,莲藕两块钱一斤,油菜两块钱一斤,蒜两块五一斤。(比较特殊是菠菜,可能是遭灾了,13一斤)

感觉和你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不是因为我去是便民市场,你去的是高端精品超市?


user avatar

下午茶自助餐,大家伙开饭了

user avatar

你这物价比广州市区都要高,刚才翻了翻app,十三香12,剩下的青菜蒜苗甘蓝加一起大概15,这是京东到家的价格,

如果在菜市场更便宜点。



备注:

京东到家APP里的都是净菜,本来就算贵的了。

十三香是227g的超大包装,APP里最贵的一种。

user avatar

贫富差距拉大,少部分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所以消费是不可能有消费的,这辈子不可能有消费的。只有做做外贸,才能多少有点盈余拿来消费的样子。

美国工人阶级最开心的日子是苏联还在的日子。从罗斯福开始,抽富人的税都抽到富人抽筋。这还不算,各种社会福利,各种政策倾斜。

在那个时代,一个工人上班,全家吃饱穿暖穿好,大豪斯,两个起步的娃,还有狗。

银行家是要跪求实业家接见的。

银行从业人员是还要再打一份工才能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

华尔街搞幺蛾子是要立马原地吃官司的。

苏联的工人,下班参加的是飞行俱乐部。

美国的工人,下班参加的也是飞行俱乐部。

谁对工人好,谁就政治正确。

然而苏联亡了。

今天美国工人的待遇水平也是直线下降。没别的原因,对手也就那样还要讨好工人干啥?

user avatar

听一群连劳保手套都不认识的人谈民间疾苦

——《这就是知乎》

刚刚用我妈说“钱多得烧包”的美团净菜店试了试:

user avatar

冬天吃西瓜,夏天吃橘子,吃菜只吃有机。。。为什么不去买崔某的璞谷塘的大米呢,30块钱一斤呢,米都吃不起了,菜价问题,只配给父母买过2年菜的人回答。一群连什么菜几月份上市都不知道的人捣什么乱

决定菜价的是市场需求和供应量,资本?资本能让挖出来的菜不腐烂?还是菜扔在地里不割,他不烂??蔬菜新鲜期就这么几天,不卖就烂了没人买了,资本?资本有这蔬菜回春神功???能不魔怔了么???什么?你不知道蔬菜不吃会烂?


6斤鸡腿,39

2斤猪臀,一斤半小排

emmmm,很多么??哦,去净菜店买,了然,净菜店水平才是老百姓过日子水平,往下非人


巨有意思,一群盐打哪头咸,醋打哪头酸都不知道的人在评论物价,告诉你们一个生活常识,大润发这类超市的鸡蛋价格,通常是菜场上浮20%~50%,去菜场买更便宜哦。。。。菜场的菜比大润发新鲜哦,不知道吧,呵呵/


10/22

user avatar

最近有两件事感觉很心酸

1.国庆去江苏那边玩,去了一个湿地公园,公园的门票是一个人一百多。

其中一个自费项目是坐摇橹船,就是船夫拿着一个桨和一个棍子纯手划客船,这个项目是一次一条船200多,大约能坐十几分钟。

给我们摇橹的是一个70多岁的奶奶,在路上没事干我们就和她在聊天,其中就问到了这活能赚多少,她说一天能赚80,听到这个数的时候我是惊呆了。

这是国家统计局官网的数据,按照和江苏省2020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对比的话,这价格其实是江苏农村人均收入。


2.今天点了一次盒马的配送,由于外面突然下了大雨,马上要超时时小哥打了电话,说“外面突然下了大雨,马上就超时了了,能否先点一下确认,马上送过来,不会给你拿走的”,当时同意了他的请求,大概超时了2分钟立马送到了,在交货时还在对超时在做道歉。

我打开湿淋淋的袋子,看到袋子中有一张卡片

再结合小哥打电话时很好的态度,看到这张卡片感觉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回头好评后又给他打赏了。


80一天的船夫,只值5毛的配送好评,这就是某些人自豪的人口红利。

我们低端劳动力尤其是服务业劳动力的价格简直低到不能再低,但我们付出的相比于他们拿到的差距实在是很大。那么中间被谁吃了呢?不用想都知道。那为什么他们敢这么肆无忌惮的吃呢?


评论区不出其然出现了些牛鬼蛇神

改革开放时邓公提出的共同富裕其中一条理念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对于我们普通人,不说没事干就捐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举手之劳,对于生活困难的人多些体谅总可以吧?可某些人竟如此刻薄,今日真让我大开眼界。


怎么就突然千赞了……一看通知把我吓一跳

其实我发这篇就是想说:

看清我国的现状,我们人口太多了,有14亿总人口,月入过万的多吗?很多,有上千万人月入过万;月入3000的多吗?更多,光月入1000以下的就有6亿,但这都是客观存在,并不矛盾。没事干多看看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少看自媒体,认清现状。


我们的人力价格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惊人,这些人赚钱是真不容易。点个外卖就花5毛甚至免配送费、网约车十几公里十几块、甚至闪送跑腿十几公里也才十几块,我们低端服务业人力价格比东南亚都低。别以为都是平台补贴到这个价,平台会分时补贴一段时间,但大多数还是靠压榨才换来的低价。

生活中对待他人宽容些,2021了,现在谁都不好过。就拿盒马小哥这个例子来说,大多数人点外卖估计都没评价的习惯,但碰到这种别人服务到位的情况下给个好评也没什么过分的吧?评论区也有人指出会有骗好评的情况,如果别人服务好给个好评无可厚非,纸条就相当于提醒你一下评价而已;服务差不给不就行了?

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多一些宽容,人与人之间不那么冷漠,都能互相互助,少一些工贼和投机者,相信所有人都能轻松不少,但是在这里这追究只是个理想罢了。

user avatar

物价涨,工资也跟着涨,那物价不是白涨了?

user avatar

网友抱怨个菜价,黑枪和入关人站出来了。

结果指责我没生活经验最狠的黑枪粉是个来自西班牙的外宾

入关人还知道搜一手菜价呢

对对对,你们都太知道物价了。身居海外就知道国内觉得菜贵是不对的,这是什么精神啊?




著名经济学家锡进·胡曾经讲过:

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同理可得:都涨工资就基本等于都没涨工资

都涨价就基本等于都没涨价

你还有什么不满?

某微博大V曾经讲过:中专技校出来保底有个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作,比国外牛津哈佛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由此可得:一个月两千工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够用了。

评论区指出理论依据:

眉山剑客·陈平教授提出2000软妹币>3000美刀

三千美刀还不够你花?

坦桑尼亚知名学者丰泽·大佐·曹也曾经讲过:年收入六万算老爷

就这你还想涨工资?

做人要知足。



我真挺好奇黑枪粉咋好意思嘲讽别人没去过菜市场的

知道现在菠菜多少钱一斤么?

“涨价”对你们和家长是两个概念

对你们来说“涨价”就是“妈多给我打点钱”

对家长来说,涨价,那就不吃了。

user avatar

庄子老婆死了,庄子在家敲盆唱歌。惠子看到了,问:“你老婆死了,你怎么这么高兴?”

庄子回答:“她转生北欧去了,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user avatar

你们那的菜价比北京三环内都贵得多。

补充回答:

多年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说过政府补贴消费导致物价长期低迷然后普通小市民收入不增涨,这个标准做得最好的通常还是讲政治的特殊城市。

其实也就是新闻每天念稿的菜篮子工程之类的东西。

让你们去看毛选啦,我党对经济工作的路径依赖一直是生产队模式。所以欧美洋人学着日本给老乡无差别发钱,但是我国就不发。我国是通过补贴生产端来做高供应从而压制物价间接补贴消费端。但是~生活物资的流通环节很重要呢。

user avatar

你在哪里买?同一个城市不同社区的物价可相差数十块。比如我这里农民工聚居区一碗炒粉卖8到12元,到了商业区至少22元。

你这香菜论盒装一看就不是便宜的地方。便宜的农贸集市香菜和葱这种是用来送的。居民区里一般的超市猪肉价格今年应该不超过15一斤。

我每天去商业区看到一片萧条,几乎没有哪个店铺生意好。大量关停转租。

但是晚上夜市也是非常热闹,小吃和小玩意的摊前人头攒动。这种现象已经持续至少2年。

2年前我在上海某角落吃过一碗猪肉烩面,12块钱。在东方既白这种算是廉价的快餐店好像只能买个饭团?

我一直试图搞清楚为什么?

个人感觉其一,电商抢占了大量实体业态的生意。他们的营业场所主要是旧的厂房、仓库甚至地下室和民居。雇佣人员主要是客服、打包和搬运工、快递员。

小文员、营业员、企业内勤这类低层白领岗位实际上是在变少。

其二,底层人民都是挣到钱的,才能在城市里存在下来。我看到这些廉价夜市里热闹的人群,本身就是幸存者。没挣到钱的早已经提桶跑路了,城市可不养活外来的闲人。

其三,“中小资产阶级”则是抗风险能力最差的一个人群。他们跑不了,这造成了造成了商业区的萧条。资本都跑到风口搏杀去了。

最后中小资产阶级又不愿意去脏乱差的夜市和农贸市场消费,去到超市一看物价又惊呼工资罩不住。

user avatar

老百姓有几个师啊?

user avatar

这价格的话,大概是某些价格比较高的超市或者菜店的。随便买一点就几十了,很正常。尤其是你说的拳头大小的包菜……这玩意儿比大的那种贵!

以我自己这里为例,买肉我会去y超市,开车,往返路程共7公里。因为他们家卖的肉并不比外面贵,但是品种多、品相好。但是我一般不会在这里买蔬菜。以大葱为例,他们家的大葱是切掉了根,洗干净用保鲜膜包装的,上次看到的价格大概是两块多一根。而同样是大葱,我楼下的超市就只要大约1块钱一根,需要自己拿回去洗。土豆的话,y超市包装好的土豆,至少要5块钱两个。楼下的散装土豆自己去称的话,同样大小的两个,大概1块钱。蘑菇的话,y超市洗好的用真空包装的金针菇十几块钱一包,楼下的没洗的金针菇,差不多大小的一包大概2块多。

简单说,题主平时根本不买菜,不知道不同零售终端的价格差距很大。

user avatar

中国网9月16日讯(记者 彭瑶)国家发展改革委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4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12.6%,两年平均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比一季度有所加快。

user avatar

昨天在万达广场看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嚎啕大哭,有一点感慨。

作为专门撸股指的怂比,对宏观经济稍微还懂一点,我来猜猜未来平民百姓所面临的处境。

1.人口老龄化,尤其东北的老龄化在以后会相当严重。劳动力减少,成本上升导致大量工厂外流。老人增多,社会负担加重,为了养老人,劳动力的间接税必然加重。最后形成像日本一样的恶性循环,但日本原来的人均GDP可是比美国人都高,我们呢。

2.贫富差距会进一步加强,参考中国中免的股价,参考胡润财富榜。而且贫富差距无法控制,如果控制必须增加富人税,而增加富人税必定导致大量富人带着外汇跑路。

3.底层会变得混乱,寡头侵占了绝大多数的市场,因为寡头的强势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存活。像社区团购这种“破坏式创新”导致就业机会的大量流失,底层的赚钱会越发的困难。最终,大量无业游民产生,火车站附近的小偷强盗会越来越多。

上面三个趋势,起码在短期内无法逆转。

其实不只是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受到的伤害远远比我们严重。

国际之间剑拔弩张的气势越来越重。因为每个国家的内部无解的问题都有很多,内部问题外部释放罢了。

上一个和现在很像的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