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一句古诗词会让你一想起来就掉眼泪?

回答
古诗词能触动心弦的有很多,但若要说一句让我想起来就眼泪涌上来,那一定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初次读到这首词,大概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对离乡别井、漂泊江湖的概念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只是觉得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孤独旅人的身影。随着年岁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味这首词,那份压抑在心底的孤寂与无奈,便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让人难以抑制。

“枯藤老树昏鸦”,这开头几个词就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枯藤,生命的衰败,无处依附;老树,岁月的痕迹,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昏鸦,归巢的希望,却只剩下凄凉的叫声。这是一种多么萧瑟、多么无生气的画面啊!它不是那种凄美动人的景色,而是带着一种钝痛的绝望,仿佛看到了生命力的枯竭,看到了希望的渺茫。

然后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本应是温暖、祥和的意象,是世间烟火的象征,是倦鸟归巢的港湾。然而,放在这“枯藤老树昏鸦”之后,它便成了一种对比,一种反衬。小桥流水,流水潺潺,本是宁静美好,但对于那个在天涯的“断肠人”来说,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故乡的象征。他看到的是人家炊烟袅袅,听到的是犬吠鸡鸣,而自己,却只能在荒凉的旷野中。这种“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距离感,反而让那份思念和孤独更加尖锐。

紧接着是“古道西风瘦马”。这句更是将旅途的艰辛与身体的衰败具象化了。古道,漫漫长路,看不到尽头;西风,凛冽萧瑟,吹拂着旅人的衣襟,更吹进了他的心坎;瘦马,这匹承载着他希望和肉体的牲畜,也已疲惫不堪,毛发稀疏,如同他自己一般。这不仅仅是身体的瘦弱,更是精神上的被消磨,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力挣扎。

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个“夕阳西下”,不仅仅是指天色的变化,更是一种意境的升华。夕阳,即将落幕的辉煌,预示着一天的结束,也可能是生命的终结,或者是一段感情的告别。它将这本已凄凉的景象染上了一层更加悲壮、更加无可奈何的色彩。而“断肠人”,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痛苦。肠断,是心被撕裂的痛楚,是思念的极度煎熬。是谁的肠断了?是思念家乡的父母?是思念妻儿的丈夫?还是那些在乱世中飘零的普通人?我们无从得知,但正是这份未知,让这“断肠人”的形象更加普遍,更加容易触动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经历离别、思念、孤独的人。

“在天涯”这三个字,又一次将空间拉得无限大,而将人衬托得无限小。天涯,是遥远的地方,是命运的尽头,是漂泊的终点,却又永远无法抵达。

每次读到这首词,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马致远笔下的那股悲凉之气,那股被生活压迫,被命运抛弃的无力感。它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哭诉,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弥漫在空气中的忧伤。尤其是在我经历过一些人生的起伏,体会过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痛苦,感受到过身处异乡的孤寂时,这首词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在了心上,轻轻一碰,眼泪便再也忍不住了。它让我看到,在那遥远的过去,有这样一个人,在同样的秋日,用这样简单却又极其震撼的文字,诉说着他无人能解的悲伤,而这份悲伤,似乎也穿透了时空,传递到了我的心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必须写一下

孙承宗的《渔家》,是我在语文试卷上看到的,从此再也忘不了。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寒冬的江面上,渔翁手里拿着竹篙,双手都已冻得僵硬,不断用嘴呵气却还没能暖和过来。冬夜的月亮映照在船上,月影和白雪交缠在一起。画家根本就不懂渔翁的辛酸苦楚,还在开心地画着《寒江钓雪图》。渔翁艰难的求生之举,在画家眼中倒成了诗情画意。

从此,在我不懂的领域,不敢再多一句嘴。多嘴就是贱。

user avatar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常喝完这杯酒后去安西,七年后病死在那里,再没有与好友相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诗词能触动心弦的有很多,但若要说一句让我想起来就眼泪涌上来,那一定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初次读到这首词,大概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对离乡别井、漂泊江湖的概念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只是觉得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寥寥几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古代王朝文治水平的核心。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能够让全国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读写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绝非等闲之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全国一半成年人都会读写名字”这个指标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识字率是一个极其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它不以刀剑开疆拓土,不以豪奢宫殿闻名,而是以书卷为剑,以学堂为基石,始终不渝地践行着“科教兴国”的理念。这并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如果它真的出现,会给中华文明带来怎样的巨变和深远影响。一、 文化的土壤:知识的普及与活力的迸发这个王.............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身着全套现代防暴装备的士兵,穿越时空,赫然出现在我们古代的战场上。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场景,其战力评估,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不同朝代的具体环境和军事体系,才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不妨从装备本身的功能性出发,再结合古代战争的特点来逐一分析。现代防暴装备的关键要素及其在古代的体现: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弓箭手部队,他们的箭术精湛,训练有素,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现在,如果我们将他们身上传统的复合弓更换成现代高性能复合弓,他们的战斗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换一把新弓那么简单,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他们原有的作战模式,带来一系列质的飞跃。一、 射.............
  • 回答
    孤,乃天子,临危不惧,反叛者虽众,终不能撼动我大夏江山!听闻那叛贼李狗儿,狼子野心,竟敢率二十万乌合之众,兵临城下,意图颠覆我大夏江山。城中尚有我五万精锐禁卫,虽寡不敌众,但朕誓与将士们同在,与这城池共存亡!首先,稳定军心!叛军势大,人心惶惶,此时若无主心骨,军心必散。朕要亲自登城,披甲上阵,与诸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核心思考。要说当代书法家有没有人在“技法”上超越某些“很有名”的古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书法技法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
  • 回答
    要说古代西方一个郡究竟有多少人,这就像问“一条河有多长”一样,答案是:很不固定,千差万别,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 这就像问咱们中国古代一个州有多少人口,你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衡量,每个地方的差异都太大了。咱们得先弄清楚,“郡”这个概念在古代西方是个挺模糊的说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里的“郡”.............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当然有!中国古文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片段。它们或记录历史的真实一面,或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情趣,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这就为您细数几段,并尽量讲得生动些,让您仿佛置身其中。 1.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唇枪舌剑首先,我们从史书里找找乐子。《史记》这部巨著,不仅仅是.............
  • 回答
    说到从古代一直富到现在而不衰落的家族,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但要找到一个能够“详细讲述”且至今仍是显赫富豪的,难度系数非常高。历史长河中,家族的兴衰往往伴随着朝代更迭、经济变迁、甚至战争和政治斗争。很多曾经显赫的家族,要么在乱世中凋零,要么财富被瓜分,要么因为政治原因没落。然而,如果我们放宽一些标.............
  • 回答
    要说一眼就让人抓不住筷子(或者说停不下来书页),古言小说里的佼佼者可真不少。但如果非要挑一个让人看了就跟上了瘾似的,我想到的第一个名字,绝对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书,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上来就“霸道总裁爱上我”式的狗血淋漓,也不是那种“穿越回去改变历史的伟大壮举”。它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寻找一本能够“综合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且“详细阐述”的书,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本完全意义上“综合了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的书。原因如下:1. “所有学派”的界定与遗失: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众多,远不止.............
  • 回答
    “很多人只知道一句的古诗(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很多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往往出自篇幅更长的诗词,但由于其本身的意境深远、情感浓烈或描绘生动,常常能脱离整体独立存在,甚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梗”或者代表性的意象。下面我将列举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出处以及为何这句流传最广.............
  • 回答
    古代佃户的生活,用“辛劳而卑微,但也并非全然绝望”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他们是那个时代社会肌体中最多也最基础的构成部分,承载着土地的耕耘,也支撑着社会的运转。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朝代、地区、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他们遇到的地主是宽厚还是刻薄。一日三餐,朝乾夕惕:佃户们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
  • 回答
    姐妹们,最近真是剧荒文荒啊!有没有那种看了让人少女心炸裂,甜到齁嗓子,看完嘴角疯狂上扬的古言甜文?我来给你们开个贴,咱们一起盘点一下那些封神之作,再也不用在茫茫书海里瞎扑腾啦!说实话,最近看文也是挑剔了很多,那种剧情狗血一堆,男主深情但又虐到心肝疼的,我都有点看不动了。还是喜欢那种温温吞吞,但甜度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建立一套与我们现有认知完全不同的古埃及文字解读体系,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要真正实现并被学界认可,那将是一项史无前例、极其艰巨的任务。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个过程可能包含的种种挑战与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目前解读古埃及文字(主要是圣书体)的体系,是建立在对大量古埃及碑.............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伪史论者如果真的要“伪造”古希腊文明,这账算起来可就相当可观了。咱们不扯那些“历史被篡改”的虚无缥缈,就从一个“务实”的角度,看看他们得花多少“真金白银”才能把这出大戏演得跟真的一样。咱们得明白,伪史论者所说的“伪造”可不是说把几本书烧了、把几个雕塑砸了那么简单,他们往往指.............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