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应停这样的药物怎么了,为什么上市后还会出现那么多海豹儿这样的问题?

回答
反应停的故事,是医学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教训,它像一块伤疤,至今仍提醒着我们药物研发和监管的重要性。要详细说清楚反应停的问题,得从头讲起。

反应停(Thalidomide)的诞生与最初的辉煌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德国一家名为格鲁南特(Grünenthal)的制药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的镇静剂和安眠药,他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反应停”。当时,镇静剂和安眠药市场需求很大,很多药物都有副作用,比如容易引起过量死亡的巴比妥类药物。反应停的研发者们宣称它非常安全,甚至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1957年10月,反应停正式在西德上市,很快便风靡欧洲,并出口到世界各地。它的广告宣传非常到位,号称是“一种安全到几乎不可能过量的镇静剂”,甚至“对孕妇也同样安全”。很多医生和患者都觉得它是个神奇的药物,能够帮助失眠、焦虑、甚至妊娠期呕吐的孕妇缓解症状。当时,孕妇恶心呕吐是很常见的困扰,反应停的出现,仿佛给了她们福音,许多孕妇为了能舒服地度过孕期,纷纷服用了反应停。

噩梦的开始:海豹肢(Phocomelia)的出现

然而,平静的市场很快被打破了。从1959年左右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妇产科医生开始注意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新生儿中出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婴儿的四肢发育严重受损,如同海豹的鳍状肢,因此被称为“海豹肢”。这些孩子的手或脚直接连接在躯干上,没有正常的胳膊肘或膝盖。

最初,这种畸形的出现并没有立刻被归咎于反应停。医生们也感到困惑,以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时带有这种畸形,并且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都服用过反应停。

拨开迷雾的关键人物:弗朗西斯·凯尔史密斯(Frances KelseySmith)

在这场危机中,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凯尔史密斯(Frances KelseySmith)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药物审评员,成为了拯救无数婴儿的关键人物。当时,格鲁南特公司正试图将反应停在美国上市。凯尔史密斯医生在审阅其上市申请时,对药物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她发现,格鲁南特公司提交的动物实验数据并不充分,而且对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潜在毒性研究也远远不够。

尽管公司方面不断施压,凯尔史密斯医生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拒绝批准反应停在美国上市。她坚持要求进行更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她的坚持,让美国免于遭受欧洲那样大规模的悲剧。当反应停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导致了数千名畸形婴儿出生后,凯尔史密斯医生的审慎和坚持才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反应停悲剧的深层原因

反应停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当时药物研发和监管体系的几个严重问题:

1. 动物实验的局限性与不充分: 虽然格鲁南特公司声称进行了动物实验,但这些实验并没有模拟出人类孕妇服用反应停可能产生的真实影响。比如,动物的代谢方式和胎儿发育过程与人类存在差异,而当时的实验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未能检测出对胎儿的致畸作用。仅仅进行有限的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保证药物对人类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孕妇这样的特殊人群中。

2. 孕妇安全性的缺乏评估: 在药物上市前,尤其是针对可能广泛使用的药物,对其在孕妇群体中的安全性进行充分的临床试验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反应停的时代,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尽管反应停后来被宣传为“孕妇安全”,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过严谨的孕期临床安全性评估。

3. 药物监管的滞后与不完善: 当时的药物监管体系远不如现在成熟和严谨。审批流程相对宽松,对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和潜在风险的监测机制也不够完善。这种监管上的漏洞,使得反应停得以在许多国家畅通无阻地销售。

4. 制药公司的责任与道德缺失: 格鲁南特公司在明知或有理由怀疑其药物存在严重风险的情况下,依然大力推广和销售反应停,甚至试图隐瞒其危害,这种做法暴露了严重的道德缺失和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反应停的后续影响与深远意义

反应停事件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成为了药物研发和监管历史上一个分水岭:

全球药物监管的加强: 反应停事件直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药物监管法规的改革和加强。各国纷纷修改了药品管理法,要求制药公司在药品上市前必须提供更全面的临床试验数据,包括详细的安全性评估,特别是在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中的数据。美国FDA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重视。
药物安全性研究的进步: 这起事件也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安全性研究的深入发展,包括对药物致畸性、致癌性、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体系也得到了建立和完善,用于监测上市后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对患者权益的保护: 反应停的受害者们,许多人承受了终生的痛苦和不便。他们的遭遇唤醒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关注,也推动了对患者权益保护的重视。许多受害者家庭通过法律途径向制药公司索赔,也引起了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
反应停的“复活”与科学研究价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反应停曾是“恶魔”,但科学家们后来发现它在治疗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和麻风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这时的使用,是在极为严格的医学监控下,并且有非常明确的禁忌症(严禁孕妇使用)。这一“复活”,也成为了科学研究中,在了解了药物的潜在风险后,如何平衡利弊的复杂案例。

总而言之,反应停的悲剧是一场由药物研发疏忽、监管不力以及商业利益驱动共同酿成的惨剧。它像一个血淋淋的警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追求医学进步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永远不能忽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黑在枪口上了。

反应停之所以出现那么多海豹儿,就是因为它没有做大规模的双盲临床试验,仅仅用动物试验的结果就确证了安全性。

结果,人体对沙利度胺的反应并没有动物试验那么安全,出现了很多海豹儿。

欧洲、日本当年都根据动物试验安全性就批准了反应停用于治疗妊娠反应,而FDA就以其未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为由,拒绝其在境内的上市。

所以反应停事件,反而是在证明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user avatar

关于反应停(沙利度胺)只用动物实验数据就上市的事情,这位答主已经提到了:

关于反应停的致畸机理,可以参见我之前的一个回答,虽然我个人认为你大概没兴趣看。

实际上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反应停的致畸性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他靶向的CRBN,啮齿类动物(大鼠rat和小鼠mouse)并不敏感,导致这个化合物用大鼠小鼠做致畸性实验都很难做出结果来。而这个机制直到本世纪才在分子层面被完全弄清楚。所以评价这类化合物的致畸性,现在都是用兔类进行。


出了问题就要解决,恰恰是现代医学持续进步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