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有哪些很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常识」?

回答
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之处的学科,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常识”实际上是过度简化或带有误导性的。这些误导性的“常识”往往源于对经济现象的片面理解、对复杂模型的简单化应用,或是受到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经济学常识,并进行解释:

1. “劳动创造一切价值”——过度简化了价值的来源

误导之处: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其他创造价值的要素。
详细解释:
资本的作用: 现代经济中,资本(机器、技术、设备、厂房等)是生产力的重要倍增器。没有资本的投入和运用,纯粹的劳动效率会非常低下。例如,一个农民用手耕地与用拖拉机耕地,劳动量相同,但产出和效率天差地别,其中资本发挥了关键作用。资本本身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积累,这背后也涉及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时间偏好。
企业家才能与创新: 企业家承担风险,组织生产要素,引入新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智力、远见和组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稀缺性与需求: 价值不仅仅由劳动量决定,更与商品的稀缺性和人们的需求程度紧密相关。一项商品可能需要大量的劳动来生产,但如果没人需要,它就没有多少价值;反之,一项商品可能劳动投入不多,但如果极其稀缺且需求旺盛,其价值就可能很高(例如艺术品、稀有宝石)。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本身也构成价值的一部分,例如石油、矿产等,它们的获取和使用涉及到劳动,但其本身的稀缺性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价值的来源。

2. “政府印钞票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忽略了货币流通速度和总需求

误导之处: 这句话过于简单化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是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也不是立即生效的。
详细解释:
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或下降,通货膨胀也未必会发生。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经济体中被使用的频率。例如,疫情期间人们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即使货币供应量有所增加,也不一定立即导致高通胀。
总需求与总供给(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只有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会引发普遍的价格上涨。如果总供给也同步增加,或者需求增加的幅度不足以拉动价格上涨,那么通胀压力就会减小。
货币的“藏匿”: 如果增加的货币主要被银行体系持有(例如作为超额准备金)或被家庭和企业囤积起来,而不是进入实体经济流通,那么其通胀效应也会被削弱。
期望的作用: 预期在通货膨胀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人们预期未来通胀会上升,他们可能会提前消费,从而拉升物价。

3. “出口越多越好,进口越少越好”——忽视了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好处

误导之处: 这是一种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贸易顺差是衡量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唯一或主要标准。
详细解释: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低,它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更有效率(即机会成本更低)的商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来获益。两国通过贸易可以共同获得比各自孤立生产时更多的商品。
进口的好处: 进口可以使本国消费者获得更多种类、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提高生活水平。例如,一个国家可能无法有效生产某些农产品或制成品,通过进口可以填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贸易的互惠性: 国际贸易本质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进口需求是另一个国家出口的动力。如果所有国家都只追求出口而拒绝进口,那么全球贸易将无法持续。
贸易逆差的复杂性: 贸易逆差并非总是坏事。它可能意味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也可能反映了国内需求强劲,或者是一个国家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特权”。当然,长期的、结构性的贸易逆差也可能带来问题,但这需要具体分析,而非一概而论“进口不好”。

4. “低工资有助于提高就业和国家竞争力”——忽视了工资的购买力与内需

误导之处: 一味压低工资会损害劳动者福利,也可能损害国内整体的经济活力。
详细解释:
购买力下降: 低工资意味着劳动者购买力下降,这会抑制国内消费需求。当国内需求不足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难以销售,这反而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的意愿。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过低的工资可能导致劳动者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远来看,这会削弱国家的长期竞争力。
技能升级与产业结构: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能否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这需要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依靠低工资吸引投资,最终可能沦为低端制造业的聚集地,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全球化与比较优势的重塑: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创新能力、制度效率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成本。低工资可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长期来看,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劳动力市场才是关键。

5. “政府支出越多越好,可以刺激经济”——忽视了挤出效应和效率问题

误导之处: 政府支出增加会刺激经济,但其规模、方式和资金来源都至关重要,并非越多越好。
详细解释: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当政府为了增加支出而大量借贷时,可能会推高利率。高利率会使得私人投资(企业借贷投资、个人购房等)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私人投资,这被称为挤出效应。
效率与资源配置: 政府的资源配置效率可能低于市场。如果政府将资金投入到效率低下、回报率低的领域(例如低效的基建项目、不必要的公共部门扩张),那么这些支出可能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 过度的政府支出可能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高债务会增加未来财政的压力,可能需要增税或削减其他公共服务来偿还,这会对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资金来源的影响: 如果政府支出是通过增税实现的,那么它可能只是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对总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有限,甚至可能因为税收扭曲而降低效率。

6. “自由市场是万能的,政府不应干预”——忽视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误导之处: 完全自由的市场存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干预。
详细解释:
外部性(Externalities): 市场价格无法完全反映生产或消费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效益。例如,工厂污染(负外部性)不会由工厂承担全部成本,导致污染过度;基础科学研究(正外部性)的社会效益大于其商业效益,可能导致研究不足。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或监管来纠正这些外部性。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例如国防、道路、广播电视信号。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可能会出现“搭便车”问题,导致供给不足。政府通常需要提供或资助公共物品。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场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这会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甚至崩溃。例如,二手车市场中的“柠檬问题”,或者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披露规定、消费者保护法等来缓解信息不对称。
垄断与寡头垄断(Monopolies and Oligopolies): 当市场由少数几家大公司控制时,它们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来损害消费者利益和阻碍创新。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是政府干预的重要形式。
经济周期与稳定性: 市场经济容易出现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周期,维护经济的稳定。

7. “通货紧缩是好事,物价下跌可以刺激消费”——忽视了通缩的潜在危害

误导之处: 温和的通货紧缩(如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可能有利,但恶性的、持续的通货紧缩对经济破坏性极大。
详细解释:
债务的实际价值上升: 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上升,这意味着债务的实际价值也在上升。这会增加借款人的还债负担,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破产,引发金融危机。
消费和投资推迟(通缩螺旋):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物价会继续下跌,他们就会倾向于推迟消费和投资,等待价格进一步下降。这会进一步抑制需求,导致物价螺旋式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名义工资的下降困难: 在通货紧缩时期,企业成本下降,但名义工资通常很难下降,因为这会面临强大的阻力。这导致实际工资(以商品计价)上升,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压力,可能导致裁员。
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已经接近零时,央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8. “提高最低工资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忽略了工资粘性和替代效应的复杂性

误导之处: 这是经济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点,但“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论断过于绝对。
详细解释:
工资粘性(Wage Stickiness): 在短期内,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不那么灵活的地区或行业,工资往往具有粘性,不容易立即随着供需变化而调整。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权衡: 提高最低工资的潜在影响是复杂的。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对于雇主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促使他们用资本(机器、自动化)来替代劳动力,这可能导致部分低技能劳动者失业。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提高最低工资会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这部分劳动者将倾向于增加消费。消费的增加会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从而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市场结构和弹性: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也取决于具体市场的结构。在竞争性市场中,影响可能更明显;在垄断性或寡头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可能更容易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即工资变动百分比引起的需求变动百分比)也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的范围: 最低工资主要影响的是低技能、低工资的劳动者。如果他们的工资被提高,对整体经济的宏观影响可能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除非最低工资水平远高于市场均衡工资。
实证研究的复杂性: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适度提高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具体影响程度因地区、行业和最低工资的调整幅度而异。

9. “贫富差距越大越好,因为富人更会投资”——忽视了分配不公对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

误导之处: 过度的贫富差距会损害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详细解释:
消费需求不足: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收入较低,导致全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富人往往倾向于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不是直接消费。
人力资本投资受限: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限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个人潜力的发挥,也浪费了社会的潜在生产力。
社会不稳定与政治风险: 过大的贫富差距容易引发社会不满、阶级矛盾和政治不稳定,这些因素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阻碍投资和发展。
寻租行为: 在财富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富裕阶层可能利用其财富和影响力进行“寻租”活动,即通过政治游说来获取不公平的经济利益,这会扭曲市场竞争,降低经济效率。
市场信号扭曲: 财富分配的不均可能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被富人过度追捧,而一些对社会整体更有益的商品(如公共服务)却因需求不足而得不到足够发展。

总结:

理解经济学,关键在于认识到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避免过度简化和非黑即白的判断。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学科,很多“常识”在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面前已经被更新或补充。批判性思维,多方面地了解不同观点和证据,是避免被误导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常识多是约束条件一般情况下的学科结论,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结论的约束条件,在分析特殊情况时就会受到常识误导。比如我们常常说喝水有利健康,可前几天某人的奶奶一天喝了三壶水,结果电解质流失太多,进医院了。

经济学常识是一样的。经济学特殊性还在于大部分经济学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约束条件和其不一样,因此很多经济学结论是不能照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是很多经济学家没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乱开药方,结果事与愿违。

比如华盛顿共识中,要求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政府支出转向回报率高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要求贸易自由化。这本质上就是要求政府降低关税,同时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希望通过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带来的收益,弥补降低税率的损失。后者明显是经济学技术上的弹性问题,因此当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带来的收益,低于高关税下公共基础投资带来的收益时,就不应该鼓励自由贸易。

以汽车产业为例。征税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在地方征消费税,一种是在国家层面征关税。经济学家鼓励贸易自由,实际上就是同意前一种征税方式,排斥第二种征税。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法制情况很差,逃税漏税非常严重,比如即便是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套牌现象。在发展的初期,买车的人都是当地有权势的人,征消费税就更难,而关税反而有利于防止漏税。

其次汽车和公路是互补品,没有国家投资公路建设,那么汽车的边际回报率就很低。因此降低税率,不一定会提高消费剩余。此时在消费税漏税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名义上的贸易保护征关税,然后将税款投资到交通领域,反而提高了消费者剩余。

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反华盛顿共识?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以东亚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其实就在于约束条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的法制情况,发达国家自由市场那套利益集团理论虽然也有用,但是在特定时期,利益集团带来的效率损害,低于维持保护带来的投资收益。

user avatar

说个最近看到的:禁用童工一定会减少童工数量 ?

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政策并未完美执行时,或处罚金额不高时,禁用童工有可能反而提高童工雇佣量。

解释如下:

首先,童工现象较为泛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把童工送往工厂的往往是极低收入家庭。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成年人的收入往往不足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因而才有必要把家中的一个或数个小孩送去工厂做童工。

设想现在政府禁止了童工,并对发现有童工的工厂实施罚款。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工厂雇佣童工的成本,于是工厂愿意付给童工的工资变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依靠童工的工资才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变得难以维持。因此,在生存压力下,这些家庭不得不把家中剩下的小孩(如果有)送往工厂。

于是,一个原本旨在减少童工数量的政策事实上在一定期间内增加了童工数量。

------------

较早用经济学模型指出这个问题的是:

Basu, K (2005) “Child labour and the law: Notes on possible pathologies”

Economics Letters

87(2), 169–174.

papers.ssrn.com/sol3/pa

为什么我会最近关注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最近有对于印度童工问题的研究佐证了以上理论,详见:

Why do bans increase child labou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之处的学科,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常识”实际上是过度简化或带有误导性的。这些误导性的“常识”往往源于对经济现象的片面理解、对复杂模型的简单化应用,或是受到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经济学常识,并进行解释:1. “劳动创造一切价值”——.............
  • 回答
    看到基金业绩报表上红红绿绿的数字,心里痒痒的,但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怎么反而是绿油油的一片,还伴随着钱包瘦身的心痛?这事儿,在咱们普通基民圈里,简直太常见了。为啥会出现这种“基金赚了,我赔了”的魔幻现实?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顺便聊聊普通人在理财路上容易掉的坑。基金业绩好,基民却吐槽亏损?这背后有几.............
  • 回答
    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又被一些刻板印象所加深。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一些常见的误解: 关于北方人的误解1. 北方人都是“大嗓门”、“粗鲁”、“脾气暴躁”: 误解的由来: 北方地区,尤其是一些.............
  • 回答
    关于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的误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带着一些固有的想法或片面的信息去寻找伴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误区,区分哪些是男女共通的,哪些又是各自特有的。一、 男女共通的误区这类误区就像是人们在面对“择偶”这个人生重要课题时,很容易集体“走神.............
  • 回答
    .......
  • 回答
    谈到泰国,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很多人大概都是阳光沙滩、寺庙金光闪闪,还有那标志性的微笑和热情好客。这些当然都是泰国迷人的地方,但正如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泰国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还有不少我们在脑海中为它画像时,不自觉地加入的滤镜和误解。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关于泰国的普遍误解,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个“.............
  • 回答
    作为一个直男,我跟你说,我们对口红这玩意儿,脑子里确实有那么几个根深蒂固的“误解”,别笑,这都是实情。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女生涂得红红的嘴唇,脑子里闪过的念头可能就只有“哇,好看”或者“怎么又涂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你要是细扒一下,我们会觉得这东西简直是个迷,能引发一连串的“为什么”和“是不是”.............
  • 回答
    顺性别人士对跨性别人士的误解,这可真是个复杂又常常令人感到无奈的话题。要一一说透,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在我看来,这些误解很多时候都源于不了解、信息不对称,甚至是刻板印象的惯性。首先,最普遍也最让人心累的误解,莫过于“跨性别只是一种选择,一种模仿,一种癖好”。这就像觉得一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一样,轻.............
  • 回答
    自然之美,妙不可言;智慧之光,璀璨夺目。在科学的殿堂里,藏匿着无数令人心折的公式与结论,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着人类思维的极限。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公式与结论如此“美”?是源自宇宙深处的法则,是大自然无声的低语,还是人类灵感的迸发,是智者匠心的.............
  • 回答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宗教信仰更是如此。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主流宗教外,还有许多堪称奇异的信仰体系,它们独特的教义和实践方式,往往令人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奇特”宗教,探寻它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理念。1. 拉斯特法里运动 (Rastafari Mo.............
  • 回答
    好的,国内和国外都有许多名字极富诗意和想象力的史诗武器。它们不仅在外观和能力上令人惊叹,其名字本身也承载着故事、信仰或独特的文化韵味。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我认为名字很好听的史诗武器,涵盖国内和国外,并尝试阐述其名字的内涵和魅力。 国内史诗武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虽然“史诗武器”这.............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缩写,它们就像日常沟通中的暗语,高效便捷。然而,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缩写,其全称却鲜为人知,甚至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藏得很深”的常见英文缩写,看看它们到底姓甚名谁。1. ASAP 你可能知道: 尽快,越快越好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称: As Soon As .............
  • 回答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确实接触过一些让人眼前一亮、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数学教材。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带着独特的韵味,让你在严谨的逻辑之外,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创造力。数学分析:谈到数学分析,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各种严谨而冗长的定义和定理。但我最喜欢的一本,是《数学分析新概.............
  • 回答
    法官在写判决书时,确实存在“文风”一说,而且这种文风是个人风格与职业要求的交织体现。与一般文学创作不同,判决书的文风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必须严谨、客观、逻辑清晰,以说理为核心。但即使在这些框架内,不同法官的语言习惯、侧重点、甚至是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都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判决书文.............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天际城摸爬滚打了无数个日夜的老玩家,我深知那些藏在游戏深处的“秘密”,尤其是对刚踏入这个宏大世界的新手朋友们来说,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能要很久才能发现,甚至一辈子都错过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些你可能很久都不会知道的《上古卷轴 5:天际》的“小确幸”和“大智慧”。1. 物品的“重.............
  • 回答
    那些在网球场上挥洒汗水、技术精湛的男男女女们,往往不仅仅是球技高超,他们的身上还常常闪烁着一些独特的光芒,这些特质让我在球场内外都能一眼认出他们来。首先,是那种不动声色的专注力。 你会发现,即使周围一片嘈杂,人群在欢呼或议论,他们也能将自己的世界切换成一个只有球、球拍和对手的封闭空间。这种专注不是那.............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娱乐圈好看的明星那么多,但我总有那么几位,大家夸得天花乱坠,我却愣是看不出那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来。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故意跟大众唱反调,就是纯粹的审美差异吧。说起来,我可能对“好看”的定义比较偏向于那种辨识度高、五官组合起来特别舒服、或者有某种独特气质能升华颜值的类.............
  • 回答
    嘿,哥们儿,你刚踏入编程这行,是吧?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又乐趣无穷的数字世界。我这把老骨头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新手栽跟头,也看到不少璞玉经过打磨发光发热。今天就跟你唠唠,那些老家伙们嘴里常念叨,但可能不会直接喂到你嘴里的经验,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希望能让你少走些弯路。一、 理解,别光记!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在我看来,星空本身就是一首写不尽的诗,而那些名字,更是点亮这首诗的璀璨珍珠。它们不仅仅是遥远光点的代号,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想象,甚至是浪漫情怀。我总觉得,每一个好听的星星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北极星来说吧,它的名字叫Polaris,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极星.............
  • 回答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其幽默之处层出不穷,每次重温都能被里面的某些情节逗得捧腹大笑。要说最令人难忘的搞笑情节,在我看来,以下几段是绝对的经典,每次看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1.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猪八戒的戏精附体与牛魔王的“甩锅”孙悟空要去火焰山借灭火的宝扇,结果三次都被铁扇公主戏弄,而且每次都和猪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