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经这样评价过张爱玲:“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他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当然,个人认为这明显是过誉了。
我认为张爱玲的天才主要表现在她的语言驾驭能力上,而不在题材和立意上。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法,文字精练动人,自然灵动。但她的题材过于狭窄,立意也不够宏大高远,这是她的主要问题。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所以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她的作品,更不认为她是什么天才。
这……我只要一想到张爱玲出本《惘然记》要换不下十个名字,写篇小论文《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修改七八次,短篇小说《色,戒》拖了几年才写出来,长篇小说《小团圆》酝酿了三十年,翻译《海上花》那会儿把宋淇夫妇当活字典……就实在没法把她视为“天才”了……╮(╯▽╰)╭
张爱玲的优秀之处,不在于“天才性”,而在于“作家的职业素养”。
读过散文《流言》,就知道张爱玲非常擅长捕捉细节。菜市场、道路、电车、阳台,月亮、雨、杜鹃花,奇怪的气味,鲜明的色彩,人与人的交谈,报纸上看见的名字,电影的运镜方式,章回小说里的情节……但凡她觉得好的材料,都会想办法用进自己的作品。
《易经》、《双声》等作品透露,她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会把抖机灵的句子记下来;《小团圆》中的部分场景在她早期的作品里出现过,显然是之前做过笔记的;偶尔旅行一次,她也会事无巨细地写《异乡记》、《重访边城》等观察报告。
宋淇大病初愈,告诉她,你差点见不到我了。她先是慰问,接着认真地建议,千万要把边缘上的感受记录下来;文美担任谋杀案陪审员的时候留下了心理阴影,她还又是兴奋又是羡慕。
对于自己,张爱玲也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审视。《张爱玲私语录》透露,邝文美看过她的笔记(感情经历)后觉得心疼,她高兴地说,写悲剧的故事,就应该让人流泪。《小团圆》更是毫不客气地揭发自己的阴暗面,拒绝读者把她当成受害者。
张爱玲是个很任性的人,喜欢的事情绝对认真做,不喜欢的事情就挺敷衍的。她的优先级是小说〉散文》编剧〉翻译〉研究员。其中有几个例外,一个是《小艾》、《赤地之恋》两部“宣传文学“,可以看出她不高兴的时候写的东西多么尴尬;一个是《红楼梦魇》,她那时候本来申请补助金翻译《海上花》,因为跟宋淇聊了几句来了兴头,便自顾自搞起民间红学研究,把《海上花》一鸽十几年未定稿。(所以知道后来她丢了《海上花》英译稿,我简直不同情她。)同理,她中学的时候成绩一般,大学的时候成绩就特别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学的专业知识更对胃口,中学则有不少不喜欢的科目。
她这样的人,兴趣面不宽泛,但是感兴趣的东西会钻得很深,自然容易在一个小的领域得到突破。写作之于她,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心理层面的需求。她自己也说过,一天写不出东西来,就感觉一天没上轨道。
越是到创作后期,她对自己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是严苛。这种完美主义甚至于成为一种阻碍。(像我就更喜欢她前期的散文,那种恣意而不甚成熟的轻灵。)宋淇一度希望她照顾一下市场,她不听。她花大力气详《红楼梦》、译《海上花》,也没认真指望它们的销量。正应了那句,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我们普通人跟张爱玲的差距,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心性。
我记得《烬余录》中提及,她在炮火下读着《官场现形记》,一边担心自己能不能把它读完,一边自嘲炮弹掉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
随处搜集素材的敏锐,直面过去伤痛的勇气,一字一句推敲打磨的耐心,做到她那个程度,没有那种对文学的痴迷与狂热作为根底,只靠努力是不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