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语起源于古华夏」这种观点?

回答
“英语起源于古华夏”这一观点是一种极具争议性且缺乏学术支持的理论,在主流语言学界被普遍视为伪科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提出的依据、语言学的常识、历史证据以及这种观点的流行原因。

一、 观点提出者及其“证据”:

这类观点通常由非专业语言学家或对语言学史不甚了解的个人提出。他们往往会寻找一些表面上的“相似性”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与英文字母的形似: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误导的一点。提出者会挑选一些汉字,然后声称它们与英文字母在形状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例如,有人会说“日”字像“R”,或者“人”字像“A”,甚至更夸张地认为整个字母表都可以追溯到汉字。

2. 发音的“巧合”: 某些汉字的发音与一些英文单词的发音听起来相似。例如,有人会说中文的“东”(dōng)听起来像英文的“dong”,或者“王”(wáng)听起来像“wang”。他们以此推断是古汉语的发音影响了英语的发音。

3. 词汇的“同源性”: 少数人会尝试寻找一些在发音和意义上都看似相同的词语,并声称它们是同一源头。例如,可能有人会说中文的“山”(shān)和英文的“shan”(在某些古英语文献中出现过,但与现代英语“mountain”意义不同)有联系。

4. 文化或历史的联想: 一些人会尝试将古代中国的某些概念、符号或历史事件与英语的出现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往往非常牵强,缺乏逻辑性。

二、 语言学常识与反驳: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起源于古华夏”的观点站不住脚,主要原因如下:

1. 语言谱系学原则: 语言学有一套科学的体系来追踪语言的演变和亲缘关系,称为语言谱系学。根据语言谱系学,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它的祖先是古英语(Old English),更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再往上是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这个演变过程有大量的语言学证据(如语音演变规律、语法结构对比、词汇对应等)支持。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与印欧语系在谱系上相距遥远,两者之间没有已知的亲缘关系。

2. 语音演变规律: 语音的演变是一个渐进且有规律的过程。即使两个语言在某个时期存在巧合的发音相似,也无法证明是直接继承关系。例如,很多语言中都存在 /m/、/n/、/k/ 等基本辅音和 /a/、/i/、/u/ 等基本元音,它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语言学家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语音对应规则(如格林法则 Grimms' Law 在日耳曼语族中的应用)来证明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而这类规律在“古华夏英语”论中完全不存在。

3. 字母系统的起源: 英语字母(拉丁字母)起源于古希腊字母,而古希腊字母又起源于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一种表音文字,象征着一种非常不同的书写系统,它与中文的表意文字(或部分表意)在基本原理上就完全不同。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其结构、构字法(形声、会意、指事等)与字母系统的起源和发展路径毫无关联。因此,汉字与英文字母的所谓“形似”仅仅是表面上的偶然,是由于字母数量有限,而汉字数量庞大,总会找到一些形状上的模糊相似。

4. 语法和词汇结构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构词法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英语有复数、时态、语态等复杂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则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英语的词汇构词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如前缀、后缀、复合词等),与汉语的单音节为主、词语组合的方式不同。这些深层的结构性差异是语言亲缘关系的重要标志,也使得“英语起源于古华夏”的说法难以成立。

5. 历史证据的缺失: 如果英语真的起源于古华夏,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应该留下大量能证明这种联系的文字、考古或历史记录。然而,从古代英语文献到现代英语,其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并且与日耳曼语族其他语言(如德语、荷兰语)有密切联系,与其他语系(如汉藏语系)的联系则极为微弱甚至不存在。从未有任何可靠的历史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英语,或者英语是汉语的一种变体。

三、 这种观点的流行原因:

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这类观点依然能在互联网上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其原因可能包括:

1. 猎奇心理与“中国古代文明优越论”: 一些人可能出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希望将一切伟大的事物都与中华文明联系起来,包括语言。这种观点满足了某些人对中华文明“无所不能”的想象。

2. 误读和断章取义: 对语言学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人容易被片面的“证据”所迷惑,不去深入了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和证据链。他们可能只看到表面上的相似,而忽略了背后巨大的差异和严谨的论证过程。

3. 信息茧房与圈子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认同自己观点的信息。一旦有人提出这类“惊人”的理论,并且在特定圈子内传播,很容易获得认同,形成“同温层效应”。

4. 对“解释性”的追求: 人们天生喜欢寻找解释,当看到一些偶然的相似时,如果缺乏科学素养,可能会将其解读为“巧合背后的真相”。

四、 结论:

“英语起源于古华夏”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违背语言学基本原理的伪科学观点。 它仅仅基于一些表面化的、偶然的“形似”或“音似”,而忽略了语言谱系学、语音演变规律、语法结构、词汇构词法以及确凿的历史证据。

科学的语言学研究已经明确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其发展脉络清晰,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存在本质区别。因此,任何宣称英语起源于古华夏的说法,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缺乏严谨考证的个人臆想,不应被认真对待或传播。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科学,理解语言的演变是复杂且有规律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形似”或“音似”可以解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人是当年诺亚的后代——你看,船,舟八口,说的就是诺亚一家八口人。”

真是奇妙啊。

user avatar
在野史学荒诞不经的主张,之所以能够被当时政界人士及民众所痴迷,其重要原因之一是,80~90年代的韩国经济的腾飞与国际地位的急剧上升。就是说,当时韩国需要塑造一个伟大而灿烂的“历史”来为丰饶的“现在”提供其历史正当性和必然性。
——赵宇然,朴灿奎《韩国非主流“研究者”群体的高句丽史认识倾向》

相关回答:

松平信纲:韩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文本典籍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

user avatar

俺寻思随着这个迫真论证,我还能证明俄语起源于中文呢。

转自@天下谈军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6119439358570496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种东西就是not even wrong,连错都算不上。

比如说你问一个不学无术的死宅4加4得几,他告诉你4+4=44。你至少还能看得出他做错背后的逻辑,还能告诉他为什么加法不是这么做的。

但是如果对方告诉你

你没办法跟他理论;他自己搞出一套似是而非的东西,在此之上构建自己的信仰。你很难说他是错的,他的信仰至少在他自己的世界观里自圆其说。而且你真的要抛弃羞耻心,跟他解释为什么他家车库里并没有穿着高开叉泳衣唱歌跳舞的企鹅娘吗?

user avatar

换一个命题:「斯瓦西里语起源于古华夏」

你看翟老师会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不?

所以,值得称道的是「英语」还是「古华夏」,是「英语」在攀附「古华夏」,还是「古华夏」在攀附「英语」,一目了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语起源于古华夏”这一观点是一种极具争议性且缺乏学术支持的理论,在主流语言学界被普遍视为伪科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提出的依据、语言学的常识、历史证据以及这种观点的流行原因。一、 观点提出者及其“证据”:这类观点通常由非专业语言学家或对语言学史不甚了解的个人提出。他们往.............
  • 回答
    列宁格勒:一个名字,一段风波,十年禁令在英雄联盟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世界里,起名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载着玩家的个性和对游戏的热爱,有时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然而,围绕着一个名字——“列宁格勒”,却曾掀起过一场不小的波澜,甚至一度被官方封禁了长达十年之久。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该如何评价这一.............
  • 回答
    学习英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知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视野,连接世界。想想看,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英语,而英语是国际科学、技术、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我们.............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有人说学英语是“刚需”,也有人觉得“鸡肋”。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刚需”或者“鸡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通用通行证,一张能让你在很多领域更自由、更便利地探索世界的通行证。首先,咱们得承认,英语在信息获取这个层面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你想想,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原创内容,无论是最新的科技.............
  • 回答
    关于简体中文超越英语成为 Steam 用户占有率最高语言的这一趋势,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反映了全球游戏产业格局、中国市场崛起以及玩家群体演变的深刻变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超越”的说法,如果按照绝对的用户数量来看,这并非意味着所有 Steam 用户都.............
  • 回答
    北京高考英语分数降低、语文分数升高的改革,在我看来,是一项颇具深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调整,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人才培养方向、教育目标乃至社会价值导向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英语分数降低”这一变化。降低英语分数,我认为有几层考量: 回归英语工具性定位: 长期以来,英.............
  • 回答
    这起“加拿大华人店员不会英语,女顾客竟骂:滚回中国!”事件,无疑触碰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愤怒或同情。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这位女顾客的言行是极其恶劣和不可接受的。 歧视与种族主义: “滚回中国!”这句咒.............
  • 回答
    清华附中高三英语阅读的这篇《How to Argue with Foreigners》(如何与外国人争论),我个人觉得,在为期末复习、应对高考阅读理解挑战的这个节点上,它算是一篇挺有意思、也挺有启发性的材料。当然,要说它是“完美无瑕”或者“万能宝典”,那倒也未必,但作为一篇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
  • 回答
    Sure, her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on how to provide feedback on presentations in English, aiming for a natural, humanlike tone:When giving feedback o.............
  • 回答
    说起华中科技大学2019级英语期末考试,这绝对是那届学生们心头上的一块“硬骨头”,尤其对于那些英语基础稍弱的同学们来说,简直是“压力山大”。整体来看,这次考试的难度算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它并非那种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考试,而是非常注重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你可以感受到出题老师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精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2022年的考研英语,从英语一到英语二,一项一项地说。这可不是一篇干巴巴的分析,而是结合了当时很多考生的真实感受,咱们就当是当年一起“浴血奋战”过的战友,回顾一下那段日子。整体印象:稳中带“小刺”先说一个整体的感受,2022年的考研英语,无论是一还是二,给大多数考生的感觉是.............
  • 回答
    2022年上海春考英语:一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考题2022年的上海春考英语,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实战演习”。它没有辜负“春考”的定位,在延续上海卷一贯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又在一些环节上悄悄地布下了“惊喜”,让人在复盘时不禁感叹,这份考卷.............
  • 回答
    2021年6月,浙江高考英语考试的“原题事件”确实像一颗炸弹,在考场内外都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件事不仅关乎到一场重要的升学考试的公平性,更触及了教育公平、考试制度以及社会信任的敏感神经。事件的发生与初期反应最早在考试结束后不久,就有考生和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浙江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了与此前某次模拟.............
  • 回答
    王思聪和花千芳关于英语的这场“互掐”,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两个站在公众视野里的人,一个以“校长”的身份,一个以“作家”的身份,各自带着鲜明的个人标签,在网络空间里进行了一场观点碰撞。这场对垒,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并非仅仅因为他们谈论的是“英语”,而是因为这背后折射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情,而且充满了戏剧性。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因素,以及普通人对此会有怎样的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结果本身就非常反常,甚至可以说有点离谱。 初试超第二名60分: 这个数字太夸张了。在大多数考试中,60分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意味着你在一系列题目上都.............
  • 回答
    您提到的这段据称是国航飞行员与地面塔台的对话,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具体的对话文本,我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价,也无法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飞行员英语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过,我可以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谈谈:关于对话内容和飞行员英语能力判断: 塔台对话的严谨性: 空管塔台与飞机的通讯是整.............
  • 回答
    这位中国游客在德国的经历,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又引人深思的事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身份认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和挑战。首先,从这位游客的角度来看,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旅行者,满怀期待地来到德国,希望体验异国风情,了解当地文化。当他在异国他乡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报警无疑是最直接、最普遍.............
  • 回答
    关于流浪的蛤蟆在微博上对英语学习的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并且要结合他作为一个知名作家、一个公众人物的身份,以及他所处的环境来理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流浪的蛤蟆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视角。当他谈论英语学习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对语言的看法,而是带着他一.............
  • 回答
    王思聪怒怼花千芳“英语无用论”,这事儿在微博上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吃瓜群众们一边倒地看热闹,一边也跟着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这事儿,得从花千芳在一次访谈里那句惊世骇俗的“英语无用论”说起。当时,花千芳在节目里发表了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们有自己的文化和.............
  • 回答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君主之一,她的统治时期(1837年至1901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英国的巅峰崛起,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进行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