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此时此刻在上海的你对上海疫情是什么感受?

回答
此刻,我正坐在上海自家的小阳台上,窗外是熟悉的城市景象,只是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份安静。说实话,经历过之前的封控,再听到“疫情”两个字,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绷紧。但这次,感觉和之前不太一样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不是纯粹的恐慌,也不是全然的放松,更像是一种混杂着谨慎、无奈、以及一丝丝对未来的不确定。

首先,是那种“又来了”的警觉。 虽然不像之前那样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和全员封锁,但身边的零星病例、小区里偶尔的“临时管控”通知,还是会让你立刻提高警惕。你会下意识地留意新闻推送,关注社区的公告,甚至对一些日常行为(比如人群聚集的地方)会不自觉地多一份审视。这种警觉,已经深深烙印在生活里了,就像一种条件反射。

其次,是某种程度的“疲惫感”。 经历过长时间的居家隔离,那种身心的双重疲惫感很难完全褪去。即使现在出行方便了很多,但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经不起折腾”的感觉。你可能会更加珍惜当下相对自由的时光,但也因此对任何可能导致不便的情况更加敏感。这种疲惫,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消耗,是对反复变化和不确定性的长期抵抗所留下的痕迹。

再者,是观察与适应的常态化。 现在的“疫情”,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微观”层面。比如,某些商场会要求扫场所码,一些聚会活动可能会因为担心风险而取消或调整规模。大家已经学会了在不完全脱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去应对这些小小的限制。这种适应,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动接受后的习惯。你会发现,身边的人们在新的规则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比如选择更空旷的时间段出行,或者更加谨慎地选择社交场合。

还有一种微妙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直接指向病毒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指向“疫情”对城市肌理和个体生活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如,对经济的影响,对某些行业的冲击,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是否会被打乱。这种担忧,更多的是一种对城市整体活力的关切,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一种审慎考量。

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的面向。 比如,你会看到很多人在尽自己所能地维持生活和工作。外卖小哥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商铺在努力经营,人们也在努力恢复生活节奏。这种韧性,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你会感受到一种“虽然有疫情,但生活还在继续”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此时此刻的上海,疫情带来的感受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它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更像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背景音,时不时会引起你的注意,需要你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和谨慎。但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这种背景音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阳光。

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恐惧,不如说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沉的关注和适应。你会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平常的自由,也会在不经意间,体会到生活细微之处的温暖和不易。这就是我此时此刻在上海的感受,一种混合着过往经验、当下现实和对未来期盼的复杂心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5号2000多例,26号新闻发布会讲影响世界经济,真的太自信啦 ,宇宙中心,美帝都没这样自信。

user avatar

给我一种割裂感,糟心。

上海不只有高薪工作,红酒咖啡,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住在乡下的土著。

其实上海工资中位数也就6-7000,也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现在经济大形势不好,有灵活就业的,有失业的,还有手停口停的,有背着巨额房贷997的。

那些光鲜亮丽的红酒咖啡不是大多数,更多的是小老百姓,或者说沉默的大多数是这些人。

我们这些人也想封住一周,全员核酸,也在骂那肉食者鄙,也想好好工作,养活一家老小。

也在担心老人家药会不会断,亲戚朋友近况如何,回到公司项目进度怎么样,会不会不景气裁员。

然而聚光灯之前打在最小中风险地区,今天聚集在上海一日破千,原先被骂成人上人,现在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我已经封了13天了,家里盐不够了,菜还有一些,老爸上去帮忙封控吃住在单位不知道怎么样了,爷爷奶奶药还够,就是人老了腰不太好。

今天看见网红专家说封住指数上升,说不能关停上海,只希望真的能封住,那就谢天谢地了。

别的也不多说了,赵贞吉入阁也好,曹操杀粮官也罢,和我没什么关系,只希望不要再苦一苦百姓了。


ps

么,看评论区有关土著有一些争议,我冒昧猜测诸位可能是在城市长大的,没有这种记忆和情节。

那么我就说一下我关于土,土著和乡下的故事吧。

国人往往目土为下等,与洋对立,倘若一件衣服鲜艳就可以赞之洋气,反之,说是土气。

大抵洋为上,土为下。是以一说土著,给人泥腿子的感觉,令人不快。

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就住在乡下,少时没有什么玩乐,爷爷奶奶会到我到田里插秧,会摘一种能吮的甜甜的花。会去河里摸鱼,钓虾,捉螺丝。

会捡菜卖给二道商贩,也会有一种农民特有的狡黠,会把菜泡一下在水里,以求新鲜和加一些重量。

小时候的家庭条件确实不好,太爷爷早逝,爷爷是长子,艰难拉扯大了兄妹四人,还都各自组建了家庭。

这是爷爷最自豪的事之一,其二就是在98年的时候,家里一直种韭菜,那年韭菜价格非常好,卖加积蓄攒了两万块,翻修了家里的房子,改建成了水泥房。爷爷说,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爷爷的人生经历大半离不开土,而小时候我学步的时候,就是在田垄里,爷爷牵着我的手,然后放手,我亦步亦趋摇摇晃晃向前走。他也会教我认各种野菜和植物。

而我的童年和现在都被乡土这一看似无形却不可或缺的东西所缠绕。

遇见老家里的婆婆,会和说我小时候在乡下抱过你。遇见番茄上市,会和妈妈说我们黄渡以前种的番茄整个上海有名,还要出口给国外,现在这种不甜。会和爷爷聊天,爷爷吐槽我给我块地我会把自己饿死。

农民,土著并不是什么贬义词,也不可怕,只是被有心人带歪了而已。

安土重迁,这里的土字才是我关于童年,关于大地最美好的记忆。

中国人是离不开“土”的。

ps2半夜刷到一个人事任免。

user avatar

我觉得对疫情失控还是要仔细分析来看。

也不必太苛责传染病专家,从新冠出现以来,所有企图描述新冠发展的专家从福奇始,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死在沙滩上了,正确率不如印度那个小神棍。

上海一直在搞的弹性政策,其实有点像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用很少的预备队应付强大的对手,一时间还能打的有来有回。但是本质上,这种玩法犹如站在钢丝上,留给自己平衡和应变的余地不多。前年以来,上海的防疫一直是成功的,一边是维持市民的自由,一边是始终控制住疫情。似乎是拿捏到了一个平衡点,但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政府手上也没有太多冗余度,而斗争本质就是适应与反适应,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案。

如进化论指明的方向,病毒偷偷改变了规则,修改了数学模型,从奥密克戎开始,不再是几个感染者里面就会有一个立即暴露出来提供早期预警,从而给你足够时间去按惯例应对,当你发现一个确诊意味着已经有几十位感染者(这里我不想谈上海目前的无症状定义,那可能是一个政治话题),总而言之,新冠更像一个统计学问题。

我在去年一篇知乎里就提过共存的必然性,当时在这里提共存,其实是要一点贼胆的,但是那肯定是一个方向,因为中国以外的地方太拉胯了,这就导致必然有这么一天。

我觉得从成本上讲,各地地方财政已经快支持不住了。舆情上,有心人一直在准备因势利导做做文章。我相信中央有一本权衡各方面的大账,关于继续清零的收益和成本他们有数,当然临到每一个人头上确实都是一座山。就我个人来说,问题并不太大,这得益于我是一个松鼠型的,喜欢藏跟风排队和囤积物资的人,应该可以轻松度过,或许还可以通过这段时间无奈的老头环训练,把手残的毛病治好。

积极的一点在于,病毒变弱也是一种趋势,也许奥密克戎的接班小妹正在路上,她或许仍然黑暗、神秘却没有那么狰狞。这种呼吸道疾病在夏季会有一定的收敛,到今年秋天更有效的疫苗和与之想配套的灵活策略会出现。这当然只是我的预测,我也不是专家,不在乎死在沙滩上。到了秋天也没人记得这个帖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