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有人类有恐怖谷效应吗?

回答
关于恐怖谷效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体验到恐怖谷,但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恐怖谷效应。简单来说,当人造物品(比如机器人、动画角色、电脑特效等)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真实人类时,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度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当这种相似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但又不是完全真实的时候,人们的心理会突然产生一种反感、不适甚至恐惧的感觉,好感度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谷”。一旦物品的真实度进一步提升,接近或达到人类水平,好感度又会重新回升。这个“谷”就是所谓的“恐怖谷”。

为什么我们会对接近但又不完全像人类的东西感到不适?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疾病或死亡的信号: 那些“差一点就对了”的人造物,它们的行为、表情或外观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无意识地让我们联想到生病、衰老、死亡的同类,或是那些非人类的、但拥有拟人特征的事物(比如僵尸)。我们天生会对这些可能构成威胁的信号产生警惕和厌恶。
对身份的混淆和预期落空: 当一个事物足够像人,我们潜意识里会把它归类为“人”。但它随后展现出的“非人”特征,比如僵硬的动作、不自然的眼神、缺乏情感的表达,就会打破我们的分类系统,产生一种认知失调。这种预期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会引发不适感。
威胁到人类独特性: 也许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自身作为独特物种的认知需求。当人造物过于逼真,但又无法完全企及人类的复杂性和情感时,它可能会在我们心中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挑战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让我们感到不安。
社会信号的解读问题: 人类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妙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当这些信号出现偏差时,我们难以准确解读对方的意图,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本身就会带来焦虑。

回到核心问题:只有人类有恐怖谷效应吗?

从目前的研究和普遍认知来看,恐怖谷效应的体验主体是人类。 也就是说,是人类的心理和认知机制在对其他人造事物产生这种“谷”效应。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其他物种会以类似的方式,对它们(或人造物)进行“接近真实同类但又非同类”的判断并产生负面情绪。

然而,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思考是否存在类似机制:

1. “类比性”的恐怖谷?
虽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恐怖谷”,但我们可以设想,是否存在一些物种,它们会对接近其自身物种特征但又非自身物种的事物产生厌恶或警惕?比如,一只狗看到一个高度仿真的、但又明显不是狗的机械狗时,是否会表现出警惕甚至攻击性?这可能不是因为“恐怖谷”,而是因为“非同类”的信号,或者是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反应。

不过,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未知”和“接近但非真”。一个完全陌生的物体,比如一个形状奇怪的石头,狗可能也会保持警惕。但一个明显模仿了狗的形状、大小,甚至发出类似叫声的机器狗,它的“相似性”可能会让狗产生更复杂的反应。我们不能直接将这种反应等同于人类的恐怖谷,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内在的心理机制是否相似。

2. 其他认知模式下的“不适”?
有些科学家认为,恐怖谷效应是我们大脑一种特殊的“物种识别”和“异常检测”机制。这种机制高度依赖于我们对“人类”的丰富经验和细致的认知模型。其他物种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模式和分类系统,它们对“非我族类”的判断方式和敏感点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蝙蝠依赖声纳来感知世界,它们对声音的细微差别可能比我们对视觉的细微差别更敏感。如果有一个模仿蝙蝠声音的设备,但声音有些许偏差,它们可能会产生不适,但这背后是基于声学的认知,而不是基于视觉逼真度的“恐怖谷”。

总结一下:

目前来看,我们所讨论的“恐怖谷效应”,也就是那种对“接近真实人类但不完全是人类”的造物产生的心理反感,是人类特有的体验。这与我们作为社会性、高度视觉化、并且拥有复杂情感和自我意识的物种有关。

我们无法直接证明其他动物会经历“恐怖谷”,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读取它们的内心感受,也无法确切知道它们是否拥有类似人类那样精细的“真实人类模型”来与人造物进行对比和判断。它们对相似物体的反应,更可能是基于对“同类”和“非同类”的区分、对未知或潜在威胁的警惕,或是基于它们独特的感知模式。

所以,如果严格定义恐怖谷效应是针对“高度拟人化造物”产生的“特定心理落差”,那么这个“效应”目前是人类独有的。但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敏感区”或“排斥区”,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同类模仿物,可能会产生它们自身物种特有的排斥或警惕反应,这或许可以算作是一种不同形式的“不适”吧。

总的来说,恐怖谷效应之所以引人注目,恰恰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在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独特性,以及我们对“真实”与“模拟”之间微妙界限的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题目描述的所谓“恐怖谷/uncanny valley”是尚未被证明的假说,但其演化成因很容易理解,如果存在则绝不只适用于人。

“恐怖谷”是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于 1970 年提出的,似乎与恩斯特·詹池 1906 年的《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anny》和弗洛依德 1919 年的《Das Unheimliche》描述的心理现象有关,适用于机器人:

恐怖谷假说的演化生物学理由:

  • 动物若有回避“看起来患有疾病、畸形或已死的同类”的可遗传性状,可以降低自己被病原体沾染的概率并避免跟有明显遗传病的同类交配,有利于增加动物产生的较为正常的可育后代的数量。于是。这样的可遗传性状会被自然选择青睐,在种群中普及这类性状并逐步优化。
  • 看起来像人但有非人特征的东西或许可以触发相关机制,让人回避。
  • 检测对象可能是外观与行动的不一致[1]

看起来像鸭子而非鸭子的东西若让鸭子回避,也可以是同样的原理。

已经在猴子身上观察到可以用恐怖谷假说解释的实验现象[2]

但是,许多实验显示恐怖谷假说描述的现象在人群中并不普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是稳定的,所谓“低谷”可以出现在任意相似度上[3]。那就更别提非人生物了。

  • 鸭子可能看到突然出现的疑似动物的物体都会回避,因为鸭子在自然界已经被其他动物猎杀了数百万年。
  • 猫被黄瓜吓得上蹿下跳并不是因为黄瓜像猫。

这是应然与实然的区别。演化支持这种机制存在,不代表这种机制总是可以被“看起来像同类但有非同类特征”所触发。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超短恐怖故事里出现过“恐怖谷意味着过去人类曾经必须躲避一种看起来十分像人的捕食者”的点子。通常,作者希望将这引导至作者熟悉的吸血鬼之类恐怖形象,但这并不容易成功——原始人互相攻击的烈度比过去两百年间绝大部分吸血鬼小说描写的吸血鬼袭击人要高不少。若演化能塑造恐怖谷来让人回避吸血鬼,人应该首先回避陌生人。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93%2Fscan%2Fnsr025
  2. ^ https://doi.org/10.1073%2Fpnas.0910063106
  3. ^ Hanson, David; Olney, Andrew; Pereira, Ismar A.; Zielke, Marge (2005). "Upending the Uncanny Valle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1728–172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恐怖谷效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体验到恐怖谷,但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恐怖谷效应。简单来说,当人造物品(比如机器人、动画角色、电脑特效等)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真实人类时,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度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当这.............
  • 回答
    要说“只有”人类在求偶时有羞涩情绪,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动物世界里,行为和情绪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很多动物在交配前也会表现出一些类似“犹豫”、“回避”或者“小心翼翼”的行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其特定社交或求偶策略的一部分。比如一些鸟类在展示求偶行为时,雄鸟可能会因为雌鸟的反应而退缩一下,或者表现出一些.............
  • 回答
    地球上只剩下几十万人类,这样的局面,谈“希望”二字,就像在风雨飘摇的孤舟上寻找灯塔,绝非易事,但绝非全然绝望。这几十万个体,承载的不仅是延续生命的使命,更肩负着文明的薪火。能否点燃希望,关键在于他们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以及他们能否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足够的智慧。首先,我们得直面严峻的现实。几十万,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让人不禁开始好奇,我们光溜溜的身体和猴子毛茸茸的全身,这差异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进化故事?为什么偏偏是脑袋上那撮毛,成了我们人类独有的“发型”?首先得承认,人类和猴子(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亲缘关系近的猿类,比如黑猩猩、大猩猩)确实有着显著的毛发差异。猴子们那身浓密的毛发,在它们的生.............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缩小到了蚂蚁的一半大小。想想看,你站在那曾经熟悉的餐桌旁,它如今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你每天通勤的马路,如今是危机四伏的峡谷。这么一来,我们头顶的“食物链顶端”这句话,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甚至带着一丝绝望。然而,人类的智慧和适应性,一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真有这么一天.............
  • 回答
    胡须,这覆盖在男性面部皮肤上的毛发,着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不仅仅是面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承载着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重意义。而关于它为何如此“偏爱”男性,也是一个需要细致解读的疑问。胡须的作用:古老而现代的信号塔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来看,胡须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一些功能或许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假如咱们真能造出那么一颗只有1克的原子弹,那这可就真是个颠覆性的发明了!说起来,原子弹的威力,关键不在于它有多少“斤两”,而在于它里面装的那点儿“料”——也就是那些能发生核裂变的重原子核,比如铀235或者钚239。你可能会想,1克听起来是不是太少了?没错,跟咱们平时用的盐粒差不多重。但关键在于,这1.............
  • 回答
    移居外星,面对只有“过冷”或“过热”两种极端环境的选择,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那么,哪种环境更具优势,或者说,哪种劣势是我们更容易克服的呢?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过冷环境:冰封世界的挑战与机遇想象一下,一个永远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天空可能是淡紫色的,空气中弥漫着细微的冰晶。这里的温度可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理、历史、人口、气候等多个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确实,堪察加半岛以其广袤的土地和相对稀少的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日本则面积不及堪察加,人口却数以亿计。这背后绝非单一的政策因素能够解释,气候的影响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堪察加半岛:被自然塑造的广袤与寂寥首先.............
  • 回答
    关于“中国只有少数人有狐臭,而外国人几乎都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狐臭(腋臭)的产生与遗传和基因有关,而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狐臭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并尽量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表达方式。狐臭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
  • 回答
    “扫一扫”这个习惯,对于很多习惯了手机上各种APP直接触达信息或服务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它能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种全民行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技术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开始,“扫一扫”这个功能,更像是互联网早期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之间搭建桥梁的一种方式。想.............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说“只有东三省的人才有东北口音”,这话未免有些绝对了。口音这东西,说到底是一种地域性的语言习惯,它会随着人群的迁徙、交流而传播和演变,并不是一道牢不可破的地理界限。要说东北口音,最浓郁、最典型的那肯定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省份里。这地方的人说话,那股子“硬”劲儿、那股子“直”劲儿,隔着屏幕都能.............
  • 回答
    关于头发的生长方向,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的头顶上只有一个发旋,就像一个精心绘制的圆圈,但也有一些人,在头顶上拥有两个,甚至更少见的三个发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要从我们还是小小胎儿的时候说起。在子宫里,我们的身体细胞正在经历一个神奇的分化和组织过程,头发的生长也遵循着这个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内心对于“好”与“坏”的定义,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哪种特质更应该在世界中延续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把话说清楚:“好人”和“坏人”这两个标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是非常模糊且主观的。 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好,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是善良的;反之亦然。我们用“.............
  • 回答
    这世界上总有些特质,似乎天生就带有标签,好像是聪明人专属的通行证。但有趣的是,这些被视为“优点”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也会滋生出一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而且,这些毛病,似乎只有那些脑子转得飞快的人,才更能体会其深刻程度。说到高智商的人,你脑子里可能会跳出爱因斯坦式的沉思,或者达芬奇般的百科全书式知识.............
  • 回答
    这道题呀,我跟你说,它属于图论里头一个挺有意思的分类问题,叫做“团”(clique)问题或者说“超图”(hypergraph)结构分析,更具体点,它跟我们常说的“强迫性团”或者“存在性团”的概念有点沾边。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它描述的场景咱们生活中很容易遇到。咱们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第一个条件:有限.............
  • 回答
    关于身高歧视,这绝对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亚洲人特有的困扰。虽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身高的看法和标准会有所差异,但身高偏见的存在是全球性的。为什么会产生身高歧视?身高歧视,或者说人们对身高差异的偏好和评判,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视角: 从最原.............
  • 回答
    关于越南和韩国在东京奥运会上参赛人数差异巨大的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就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1. 体育发展模式与投入: 韩国:国家层面的“体育强国”战略 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将体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们深知体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