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焼き鳥」和「たこ焼き」写法,「焼き」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关于“焼き鳥”和“たこ焼き”的写法。这其中的学问可不少,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焼き”这个词在它们俩身上的位置为何不同,这和它们的构成以及日语的词汇组合习惯有很大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焼き鳥”(やきとり,Yakitori)。

“焼き鳥”拆开来看,是“焼き”和“鳥”两个词。
焼き(やき): 这个是动词“焼く”(やく,烤)的名词化形式,意思是“烤制”、“烧烤”。
鳥(とり): 这个词不用多说,就是“鸟”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是“焼き鳥”而不是“鳥焼き”呢?

这背后涉及到日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复合词构成方式,可以称之为 “目的语+动词名” 或 “被烤物+烤” 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东西被烤了,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前面,后面跟着“烤”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焼く”(やく)这个动作,它是主动的,是“谁/什么去烤东西”。当我们要表达“被烤的东西”是什么时,通常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动词的前面。
“魚を焼く”(さかなをやく)——烤鱼
“野菜を焼く”(やさいをやく)——烤蔬菜

那么,“焼き魚”就是“被烤的鱼”,“焼き野菜”就是“被烤的蔬菜”。

同样的道理,“焼き鳥”就是“被烤的鸟肉”。这里的“鳥”指的就是烤串上的肉,主要是鸡肉,但广义上也可以包含其他肉类,不过传统上以鸡肉为主。所以,“焼き鳥”这个词组就自然地形成了“被烤的东西”+“烤”的结构,即“鳥”在前,“焼き”在后。但由于是名词化后的“焼き”,所以写出来是“焼き鳥”。

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写成“鳥焼き”,那听起来会有点像是“鸟的烤制方法”或者“烤制鸟的动作”,语义上就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烤鸡肉串”有点偏差了。日语在构成这种“做什么食物”的词语时,习惯性地将主要食材放在前面。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语言习惯,就像我们在中文里说“烤鸭”、“烤肉”,而不是“鸭烤”、“肉烤”一样。虽然中文是语序来表达,而日语更多是通过词语的组合和变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たこ焼き”(たこやき,Takoyaki)。

“たこ焼き”拆开来看,是“たこ”和“焼き”两个词。
たこ(蛸): 这个词的意思是“章鱼”。
焼き(やき): 同样是动词“焼く”的名词化形式,“烤制”。

这次,“たこ”在前面,“焼き”在后面,写法上和“焼き鳥”是相反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たこ焼き”的结构是 “主要成分+制作方法” 的模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被包裹在里面或作为主要风味的东西+烧烤/煎制”。

“たこ焼き”是一种起源于日本大阪的国民美食,它的特点是用面糊包裹章鱼块,然后在特殊的圆形模具里烤制而成。所以,“たこ”在这里指的就是构成这个小吃的主要馅料,是“たこ焼き”的灵魂和特色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日语的复合词构成习惯是将最能代表这个食物的“特色成分”放在前面,然后加上表示制作方法的词语。

“たこ焼き”——“章鱼+烤制”
“大判焼き”(おおばんやき,Oobanyaki)——一种中间包裹馅料的烤制点心,“大判”指其形状像古代的大判金币。

这里的“焼き”更像是表示一种“烤制/煎制的小吃”的后缀,它后面跟着的词语才是这个小吃的关键特征。

您可以理解为,“たこ焼き”是“一种用章鱼做的烤制点心”,所以把“たこ”放在前面,来突出它的主要原料。

所以,总结一下,“焼き”在两种情况下的位置差异,主要取决于这个词汇是想强调“被烤制的是什么”还是“这个食物的特色成分是什么,以及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烤制小吃”。

焼き + 被烤物: 如 “焼き鳥”(烤制的是鸟肉),这里的“焼き”更像是动词的名词化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强调“烤的”。
特色成分 + 焼き: 如 “たこ焼き”(有章鱼的烤制小吃),这里的“焼き”更像是“一种烤制的小吃”的后缀,而前面的“たこ”是其最主要的特色。

这两种构成方式在日语中都很常见,并且各有侧重。这就像中文里我们说“炸酱面”,是“炸酱”+“面”,而不是“面炸酱”一样,是语言习惯和表达逻辑的体现。

所以,“焼き鳥”是因为“鳥”是被烤的对象,所以放在前面,“焼き”作为烤制动作的名词化,紧随其后。而“たこ焼き”是因为“たこ”是构成这个小吃的灵魂,所以放在前面,而“焼き”更像是一种“点心”的后缀,表示它是被烤制出来的一种小吃。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让您更清楚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如果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随时可以再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先看看日文里是不是有和你说的相反的写法,再去思考写法跟什么有关。

鳥焼き:

焼きたこ:

显然,这不是“给同一种东西整了两种不同写法”,而是“焼き放在某物前面表示烧烤某物,焼き放在某物后面表示涉及某物的烧烤”。

焼き某物不要求只烧烤某物这一种食材,但其材料通常是包含某物的;不要求非得串起来,但串起来的话倾向于这样表达。

  • 这里要注意,“焼き鳥”和平假名“やきとり”是不一样的,后者往往加入了猪、牛、马的肉或内脏,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日本国内禽类价格高腾,一些地区的烧鸟店销售非禽类肉和内脏,后来形成习惯。
  • 烧鸟行业并不严格地在招牌上使用这些词语。看招牌的时候,上面写的是不是平假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前面有没有写着地名。例如“久留米烧鸟”就很可能提供马肉和柳叶鱼。

XX焼き的“涉及”可以是“材料含有某物”,也可以是“做成形貌或口味与某物有相似之处的状态”而不包含某物。

  • 日本人使用这类词语时经常省略不必要的部分,例如鳥胸肉焼き可以直接叫鳥焼き。

二者都可以是“一道菜”或“一款小吃”,所称的“烧烤”也不限定为明火或加热铁板,而且都可以是“某物+调味料+烧烤”。你完全可以拿出一款“焼き”既能放在前面又能放在后面的食物,乃至“焼きOO風OO焼き”,做成“烧烤某物”之风格(通常是指典型风味或外观)、涉及某物的烧烤食物。

user avatar

「焼き」是动词「焼く」的连用形,日语的「連用形」如果意译为中文也可以译为“动词不定式”。

日语是一种经典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顺序、修饰语-中心语顺序的语言。这种SOV/AN语序也是各种人类自然里语言最常见的语序,刚出生的婴幼儿到三岁以前,不论其母语环境的语序怎样,也都会自动采用这种语序说话。

在日语的语法里「連用形」可以作为主语、宾语,相当于一个一般名词,在这种情况下「焼き」就代表一种烧制的食物,而前面的名词或形容词作为定语来修饰这个名词,例如「蛸焼き」代表这个「焼き」是用章鱼做的,「鋤焼き」代表制作这种「焼き」最早用的器具是锄地的锄,「鯛焼き」代表这个「焼き」是鲷鱼形状的。

在日语的语法里「連用形」也可以作为定语,接在名词或其它中心词做前面,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成分,在这种情况下「焼き」就代表食物制作的方法是「焼く」,例如「焼き牛」相当于「牛を焼くこと」,代表用烧的方式制作出来的牛肉,「焼き鳥(とり)」相当于「鶏(とり)を焼くこと」,代表用烧的方式制作出来的鸡肉,例如「焼き林檎」相当于「林檎を焼くこと」,代表用烧的方式制作出来的苹果甜点,「焼き職人」代表制作烧烤食物的工作人员。

另外日本是有「焼き鳥」和「鳥焼き」两种说法分别表示有细微差别的不同食物种类的,就像 @UntPhesoca 举的中文里“花生碎”和“碎花生”的例子类似,有时候单从语法规则来说,对于某个具体的制作方式是两种表达方式是都能说的通的,这时更多就依靠母语者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了,比如 @赵泠 姐给出的资料所述的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关于“焼き鳥”和“たこ焼き”的写法。这其中的学问可不少,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焼き”这个词在它们俩身上的位置为何不同,这和它们的构成以及日语的词汇组合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先来看看“焼き鳥”(やきとり,Yakitori)。“焼き鳥”拆开来看,是“焼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语言吸收和演变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日本人之所以在有“取り消し”(torikeshi)的情况下,还热衷于使用外来的“キャンセル”(kyanseru),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取り消し”和“キャンセル”.............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一起探讨日语动词ます形在句子中的作用。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了解了它,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日语的表达方式。您问“为什么日语句中会出现动词ます形?”,这其实是在问:ます形在日语句子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有什么样的功能,使得它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学习和使用中?打个比方,如果把日语句子.............
  • 回答
    「もしもし」这个问候语,日本人打电话时一出口,就能立刻让人知道这是在通话。这背后其实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不是随便就这么定下来的。你想想,打电话这玩意儿在最开始可是个挺新鲜、也挺玄乎的东西。过去咱们交流,全凭一张嘴,能听到对方的声音,那才叫真实。可电话一响,你就听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声音,甚至可能都没听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语言的传播、文化的接受以及特定词汇的含义演变。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日本动漫中的“后宫”概念,虽然起源于中国古代宫廷的概念,但其在日本动漫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已经和中国古代的“后宫”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后宫,更多的是指皇帝的妻妾、.............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日语里很多以“しゅう (shuu)”、“きゅう (kyuu)”、“ちゅう (chuu)”、“しょう (shou)”、“きょう (kyou)”或“ちょう (chou)”结尾的汉字,看着就感觉有点“撞脸”了。这背后其实藏着日本语言发展和汉字引入的不少故事,咱们今天就来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日语表达中一个很有趣的层面:礼貌语的构成和实际用法。简单来说,日语中“不用谢”不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せん”,是因为“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せん”这个说法本身就不符合日语中表示感谢和回应感谢的习惯和逻辑。我们来一点点拆解开看:1. 理解“ありがとう”和“ございます”.............
  • 回答
    啊,说到《いけないボーダーライン》(禁忌的边界线)这首歌,在ACG圈里爆红成表情包,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突然就火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圈子到泛滥的过程,然后又被无数人拿来恶搞、二次创作,最后才形成一种集体记忆般的梗。一、歌曲本身的魅力与“社死”的共鸣点首先得说这歌本身就很有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