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增长形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了啊
100%是好事。
1、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低是发达国家的共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更是表明国家在人口方面超前达到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水平。
2、说明国家的教育取得重大成果,男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上升,生活理念改变,婚育观念更是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3、女性为了教育、就业,推迟婚育时间,充分表明妇女能顶半边天。男性不再热衷于娶妻生子,投身入社会生产建设,更是促进了整体发展进步。
4、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却一直在正增长。两两相除,总财富增长大于总人口增长,则人均财富增长,大家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好。
5、男女终身不婚不育的出现,避免了婚恋以及育儿支出,从根本上杜绝家庭矛盾,且增加外部消费,利于经济内循环。
好日子在后头呢。不开玩笑。
人口负增长好,人少好。
俗话说得好,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人少了,人均gdp就高了,人均资源就多了。
米国人为何能住大house,开大汽车,吃大牛排?那是因为米国地大物博,人口少啊。米国国土面积跟CN一般大,但是人口才3.2亿。米国的资源,按现有科技和生活水平,承载7亿人口完全没问题。
湖南山西开启人口下降序幕,以后CN人口将向7亿这个目标靠拢。
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了。2021出生人口1062万,假设以后每年出生人口不减少,都是1000万,按照80岁预期寿命算,80年后,也就是2100年,国内人口就能从目前的14.1亿下降到8亿。如果每年出生人口降到800多万,那么80年后总人口会下降到7亿左右。
这样,以后大家不就能跟米国人一样住大别墅,开大汽车了吗?
所以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是先进的生育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
感谢评论区配图,谢谢谢谢!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别急,
好日子还在后头。
我们1963-1973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500万,甚至多的几年接近3000万。
按78岁预期寿命,这一波人将在差不多20年后陆陆续续去世。
届时才是中国人口大跌的时候。
现在每年仅去世1000万人左右,人口依然非常稳定。
后面十年只能算是低增长区间,岁月静好。
现在想促进生育的宣传方式就不对。现在这是说教型宣传,只能起到反作用。而且是同时阻碍促进生育和发展经济双向的反作用。
应该用诱导型宣传,反着说人口数量足够,维持目前人口政府压力太大,长期看人口反而有必要减少。
为了适应未来人口减少,尤其是新生儿减少的问题,政府会积极的完善义务教育体系,争取让每个新生儿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帮助爸妈生育前后获得更多福利,以有时间多陪孩子。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迎接人口减少做的准备,政府已经做好人口减少的准备了,但新增资源有限,大伙别着急生,等我们再准备准备。
这样诱导,不但会让一些人由抵触走向要先生好去占资源。还会减少市场对人口减少的担忧和悲观。
这是好事!
你看啊,都十四亿人了,所以人口少点反而好。
那些支持人口增加的,基本上都是不挤地铁和不挤公交车的。
否则,这些人就都是抖m。
非必要,不结婚
非必要,不生娃
非必要,不增长
低情商:负增长
高情商:高质量增长
四十年风雨兼程才有了今天累累硕果。
加油打工人!
1.经过几十年“独生子女光荣”、“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越穷越生,越深越穷”、“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洗脑,生育观念、二胎意愿已经彻底改变。
2.独生子女一代自我感觉良好,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家里所有都是他的,不需要亲兄弟姐妹,甚至连堂表兄弟姐妹也不处,过得爽不孤独,习以为常思维惯性很少二胎,三胎就更不提了。导致周围大多是独生子女二代。(长三角、东三省、城市户口大多是都是这个情况)
3.独生子女一代的家长,由于子女只有一个了,所以格外珍惜,对子女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以兴趣班补习班、学区房、重点学校为代表的教育门槛和以房、车为代表结婚的经济门槛大幅拉高,开始卷起来了。
由此可见,人口生育有自然的规律,独生子女习惯维持了一两代人,即使政策突然放开,也很难克服一家三口家庭的惯性,于是导致了下图情景,连堂表兄弟姐妹也没有,走亲访友变得无亲兄弟姐妹也无亲戚可走,亲情更加缺失。
421结构1个孩子上面2个老人和4个老老人,没有兄弟姐妹和叔叔伯伯姑姑、舅舅姨妈分担,养老压力山大。
难道只生一个孩子的,就能培养出个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医学法律计算机金融人上人专业了吗?人生有三个必须接受的事情:
接受父母是个普通人;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接受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就不会天天把经济条件作为是否生二胎的先决条件了,个人认为,生了二胎也许生活质量会下降,再坏能坏哪去?吃不饱穿不暖?还是上不起学?
独生子女享受着所有的爱,同时也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和希望。尤其是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认为没有数量必须保证质量,不能接受平庸的小孩,不能接受阶级滑落的。
我是独生子,高中本来在普通高中,成绩排名前五,父母不甘心,怕我成绩差将来工作辛苦,违背我的意志逼我借读重点高中3年,成绩中下游,因为借读身份被边缘化。大学填志愿出馊主意填高了导致落榜,第一志愿分数够不到,第二第三志愿招满了,二本都上不了,害我复读1年。复读的一年我天天和爸妈说抱怨话:“你们说这个大学好的呢?我听了你们的话,看看现在落榜了落榜了,都怪你们啊。”
高中4年我很自闭自卑,都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逼我借读害我复读。
很多家长嘴上说“为孩子好”,报一坨兴趣班补习班,担心输在起跑线,企图按双语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路走,容不得丝毫闪失,代价是孩子从3岁到18岁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压榨孩子真的好吗,孩子累吗?
不如生二胎减少焦虑,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压力和希望不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
事实上我现在混得也不咋地,虽然最终考上了211名牌大学材料学硕士(第二年高考填志愿爸妈不敢做主了,怕出问题我天天说抱怨话), 去了一家全国500强机械制造厂一样996,也需要经常去车间,收入和大专技校毕业的生产一线老焊工差不多。我的211硕士同学无论在苏州还是西安收入都和我差不多。反倒证明了读书无用论。
随着90年前后这个婴儿潮逐渐超过最佳生育年龄,叠加住房教育医疗三个负担因素,再叠加上95后超强的现代化观念+自我意识,怎么说呢?总结成一句现在比较时兴的话说就是: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现在每年生育率15%的下降速度,是建立90年前后这批婴儿潮正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的超级利好条件的基础上的,而现在这个利好条件正在退出。
90年前后这批婴儿潮成长的年代是新老观念交替的一个分界点,这批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秉持着传统的生育观念,都属于咬着牙也要给自己多留下点香火的状态,但是95后秉持这种观念的人比例会远低于90年前后这批婴儿潮。
90年前后这批婴儿潮对三大经济负担很苦恼,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咬着牙顶上了,所以这三大负担对生育率有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比起对后面95后的影响程度到时候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没什么意外这种比较应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就我接触到的95后的人来讲对窘迫经济状况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90年前后这批婴儿潮的人,到时候你让他们咬着牙伺候孩子,那真是要了他们的命了,他们普遍的观念就是:自己都过不好,为什么要带孩子再来受罪?
所以说过去几年生育率每年下降15%只是个开始,以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将成指数速度扩大,人口断崖不可避免,对当前社会的全方面冲击将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现象。
我们正在经历历史,也正在见证历史,好好看着吧,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一会安徽,一会上海,现在湖南山西,但是明年统计后加起来肯定只会比今年的48万少一点点
不是不相信各地的数据,是相信统计口的能力
山西为何直到今年才负增长?!
山西很厉害,挺到了2021!
正常现象
反对一切过度的恐慌
当前中国人口的下降
是以之前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背景的
是几十年来科学的计划生育的正常结果
也是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健康发展的背景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的数量就会出现下降
这是正常的规律 完全不必过度恐慌
一些人惊恐万状
觉得人口少了经济必然就要下滑
这是片面和僵化的认识
首先这是历史认知的片面
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14亿人口本来就是过大的压力
远远不是100%一成不变的所谓优势
不要忘了改开前强大的人口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
这也是“逼迫”我们改革求变的一大动力
现在有些人忘了当年的压力
把人口数量当成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
实在是搞反了历史事实和逻辑顺序
其次这是思维方式的僵化
简单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并非是经济繁荣与否的决定条件
决定经济繁荣与否的
是人口数量与质量 与经济发展阶段是否匹配
中国的经济腾飞 靠的并非是简单的人多
人多当然重要 但它只是一个基础
关键因素是参与全球化生产的国家策略
和之前打下的劳动力素质基础和工业体系基础
改开前四十年
我国挣得钱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于是一些人产生了思维僵化
认为经济繁荣只能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而认为人口下降必然导致经济下滑
这就是机械地把人口多当成了优势
却忽略一个国家正常的经济模式的演进
我们不妨反过来想
难道国家一直要靠低端产业挣钱
难道下一代国民还要进血汗工厂还要工地搬砖
就是好事了吗?
相反
人口下降与产业升级的匹配
才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幸事
如果因为人口数量居高不下 就业压力居高不下
阻碍产业的升级 阻碍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才是真正的人口噩梦
所以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
并不是绝对数量的减少
而是由于当年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力度大
使得现在人口数量呈现阶梯式下跌
所以今天中国面临的挑战
并不是如何使人口回升
而是如何避免过于剧烈的人口变化
对经济产生负面冲击
所以眼下我们最大的任务
并不是完全寄希望于多生育
而是如何平稳地度过消费模式的转型
是如何使发展模式从扩大规模总量驱动型
转为产业升级质量提升驱动型
所以最后具体到每个人
不要盲目跟风悲观惊恐
而是要看清历史 认真分析
在经济转型期找到自己的机会
从改善人口结构的角度谈谈,一个新山西应该基于一流创新生态和高端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吸引高水平劳动力回流,实现内涵式发展。
山西在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合成生物、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众多落地项目尽快投产,实现新兴产业领域的广泛就业。山西的人口结构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另外,战略性扶持省内一些优质科研机构和平台,包括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煤化所、中电2所、中辐院、207所、清华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太原第一实验室、太原理工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量子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测控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农业大学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华为煤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山西高速飞车实验室……这份名单并不全,还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在暗暗蓄力……但它代表了山西省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执着探索,和在价值链最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的坚定决心。当创新生态在山西真正成型的时候,会有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来山西就业。山西人口结构必会大幅改善。
对于解决山西人口问题,解决方案就是首先要多生——现在这个方面有些困难,以后走一步看一步吧:然后就是多引,这里的基础就在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山西在“引”的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的。
没有波兰富,却得了波兰的病。
好在中国是有强大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这一点比作为邦联的欧盟强多了。
谢谢,没人邀。
山西人,利益相关,腻了。
30岁之前一直觉得找老婆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本来工作了几年有点小钱钱,想着博一把赚到老婆本,结果我盯的是别人的收益,别人盯的是我的本金。一波失败,退到原点,心灰意冷,混沌度日。
后来认清了现实,知道自己这样的性格,注定孤独终老,选择躺平,勉强混个温饱。竟然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舒适。需求问题全靠小网站。
至于什么养老问题?哈哈!青山处处埋忠骨,人生无处不青山。真到了一身病痛的年纪,孤身一人,有什么可留恋的?
让有钱人生去吧!等穷B绝种了,中国就共同富裕了。
形势一片大好,远远超越稳中向好的那种好。
未来的中国,国内汉民族和各种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将会更加均衡和谐。
真正的56个民族是一家。
将来的华夏,不仅湖南和山西,原有的汉地十八省,都要实现人口由高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下一步对死亡人口严格审查,对死亡数据多次核实,确保数据经得起推敲与事实严格相符,对出生人口采用宽口径统计,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大胆创新,更要从实际出发确保不漏一个,应充分考虑胎儿的人权,将胎儿数量纳入新生人口。为保护妇女身体健康,压实医院责任对流产实施严格审查对非必要流产应当劝阻,对完成较好的单位予以口头表扬等奖励。
是好事,至少在我看来。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为正的省份有广东、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北京、甘肃、青海等地。
人口自然零增长的省份有山东。
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省份有河北、江苏、湖北、重庆、内蒙古、上海、黑龙江、湖南和山西。
一共18个省份的数据,山东省算是一个分界线,在疫情之前,山东省2016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80万的巅峰,之后迅速跌到75万这个数据上。
人口负增长,其实对于未来的人来说,是一件绝对好的好事。
拿黑龙江来说,黑龙江有3100多万人,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少了几百万人口。
但是这个数据其实还是不少。
黑龙江是中国的粮食大省,林业大省,这个省份如果在世界上去对比的话,最好的对比国家是乌克兰和芬兰。
乌克兰是世界上著名的粮食产地,但是有4400万人,整个国家虽然粮食出口世界第二,但仍旧是一个很穷的国家。
芬兰是世界上林业大国,却只有553万人,光靠林业出口就已经足以使得整个国家的人口走向富裕路了。
黑龙江这样的农林大省,如果人口很少,再碰上能够很好地利用金融投资的话,其实会很富有。
山西这样的省份也是如此,山西有3400多万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和山西紧挨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也是重要的煤炭基地,有215万人,人均GDP一度全国最高。
黑龙江也好、山西也好、鄂尔多斯也好,其实这些掌握重要原材料的地方,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可以参考。
比如著名的北欧,挪威有500多万人,芬兰有500多万人,瑞典有1000多万人,但是这三个国家却拥有着石油、木材等重要的资源,此外瑞典还有一套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人一少,加上资源充足,很容易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
北欧三国占据庞大的国土,但是各国人口和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差不多,生活的舒适程度,能不高吗?
对于黑龙江、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人口越少,少到几百万的程度,当地人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过上好生活。
现在黑龙江的高教体系就比其他省份强太多,和山东这样的省份比较起来,也一点都不差,所以黑龙江的高考有多么容易,山东高考就有多么难。
人口负增长其实对于在当前工业化很发达的情况下,是件好事。
但是为什么人口负增长会被渲染的那么焦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人是靠吃人活着的。
吃人的那群人,就是吃土地财政和高额退休金的那群人。
这群人的钱哪里来的,是靠着城市卖地赚来的钱发下去的。
现在人口一少,税收减少,购房需求减少,这群人到手的钱,近期还可以调控,远期必然会受损。
作为普通人,支持人口负增长,再自然不过。
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看不惯人口负增长,那是因为切身的利益就在人口上,没了人,就没人可吃,自然会对这件事情不断渲染引发社会焦虑了。
=======================
评论区里有人说一看我就没上过经济学的课,真抱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学了十多年了。
我在这个回答里面提了很重要的一点,很多人直接忽略掉了。我说黑龙江这样的省份,如果很好利用他的资源,然后再利用好金融投资的话,那么会很富有。
实际上这一点可以参考北欧三国和新加坡。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下挪威的养老金投资状况。
然后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公司。
引用文章中的话:
2016年,随着网购在中国的兴起,物流行业也随之出现爆发式增长,中通、申通、韵达等六家快递企业联合组建菜鸟联盟。这一年,菜鸟网络进行了首轮融资,而融资金额就达到了百亿元,这背后是何晶和她的淡马锡的大胆投资。
随后又迎来了一股快递公司上市潮,2016年底到2017年初,短短五个月时间,圆通、中通、申通、韵达以及顺丰相继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快递行业的繁荣发展,也让背后的投资公司淡马锡赚得盆满钵满,极大地带动了其整体业务的迅速提升。
有资源可卖是基础,有的国家靠着卖资源发家,但是发家之后有的受制于人口,有的受制于政治,有的受制于金融,有的受制于科技,最终也没见有多大的发展。
比如阿根廷靠着卖牛肉等农副产品发家,之后一系列的骚操作直接使得该国错失了20世纪的发展机遇。
再比如委内瑞拉的石油,被封锁没多久国家就歇菜了。
再比如罗德西亚(津巴布韦)的粮食贸易也被搞垮。
俄罗斯也是个典型。
这些国家之所以会垮,有很大的因素是内部的贫富差距太大,人口多成了掣肘,比如阿根廷和津巴布韦,之所以原本的农贸大国被整垮,是因为有钱人太有钱,贫穷的人太贫穷,最终内部分化,也导致了很多政策的改变。
小国寡民的巅峰也就是北欧国家了,有资源,能挣到第一桶金,挣到了之后内部分化低,于是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在全世界疯狂投资,挣来的钱提升了当地的福利。
人口的数量和资源的数量恰好在一个位置上,而小国状态又使得站队完成后不会轻易介入争端事件,这种发展自然是有利的。
资源再多,人口一多,那么人口内部的贫富差距就使得资源无论再怎么卖也卖不回来第一桶金,自然之后的对外投资又会矛盾重重,甚至会引起更大的贫富差距。
评论里有人胡咧咧资源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这种思维与逻辑真得是丝毫不懂经济的残酷,虽然中国没有过文艺复兴这样的人本主义运动,但是不少人脑子里还是把人本看得太高。
不应该问资源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应该问普通人和资源有什么关系。
那些问资源红利没到自己手里的人,其实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资源丰富且人口较多的国家,吃资源红利的人其实还有人口红利可以吃第二茬,这也是这些卖资源且人口较多的国家一旦资源卖不出去就立马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资源多,和普通人真没什么关系,而人口多,真得只对那些靠吃人口生存的人有利。
这些随口问问题的人多想一想,你们省的资源没到你嘴里,不是说你们省的资源没红利,是因为吃红利的那些人既有资源红利可以吃,又有你们这样的人口红利可以吃。
湖南人,坚定不移的支持湖南人口下降。我觉得湖南这个地方年出生人口有个20万就差不多,甚至还可以少点,现在还有50万,有点多。
大家要严格摒弃人口红利的思维,我这半老头子都能摒弃,不知道你们年轻人咋就这么想不开呢?觉得人少有问题的去看看美国堪萨斯州,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和湖南差不多,堪萨斯州人口不到300万,人家还基本上是平原,不像湖南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丘陵。
每次回家,看着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深深的感觉到了人口减少的好处,产量少而且难种的山顶上和山窝窝里面的梯田大家基本放弃了,开山,挖祖坟开出来的旱地重新变成了竹林。
大家现在觉得卷是没有经历过找老天抢饭吃的时候,没有夏天担水去山坡上的土里给红薯浇水。
在这30年内随着我父辈他们慢慢的离开,湖南人口会有一个快速下降期,未来湖南出生人口能够下降到20万左右,幸福生活才触手可及。农村娃就算是不考上大学,放放牛种种田一样可以过上好日子。
五年前,全国经济增速7%,东北5%。现在全国5%(如果不算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两年平均增速就5%左右,而且2021年四季度已经到了4%,而且2022年经济增速预期也就5%左右)
五年前,全国生育率16‰,东北7‰,现在全国7‰(湖南7.13‰,山西7.06%)。
五年前,全国都在批判嘲笑东北人爱进体制,现在全国毕业生都在玩儿了命进体制。
五年前,全国人民嘲笑东北人懒(东北人只爱当保安,送外卖,当出租车司机而不愿意进厂叫懒),现在呢,躺平打死不进厂已经成为信仰了吧。
人人都在笑东北,结果人人都是东北。(对了,大猛子也是东北的。)
东北的现在就是国家的未来,宇宙的尽头是东北。
山西挺厉害的,不是反话。
在外边抽血内垮台的情况,居然还能撑到2021才负增长,真心挺厉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