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1 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

回答
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那绝对是当年春节档的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文化现象。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千年,亲眼目睹了盛唐的繁华与浪漫。

要评价《唐宫夜宴》,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它抓住了“唐宫”这个核心,并且做得极致。

你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唐宫”是什么样的吗?很多人脑海里可能只有博物馆里的文物,或者电视剧里那些程式化的描绘。《唐宫夜宴》不一样,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唐朝宫廷里的夜宴。那个氛围,那种质感,简直绝了。

舞蹈演员的妆容和服饰: 这绝对是重头戏。它不是那种我们常见的、有点过于现代化或者粗糙的古装。剧组在服饰和妆容上下了血本,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的形象。你看到演员们脸上那个胖嘟嘟的妆容,还有头上那华丽的发髻,身上那层层叠叠的丝绸,再配上那种雍容华贵的配饰,一下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以胖为美的时代。而且,那种妆容也不是简单模仿,它把唐朝女性那种丰腴、自信、充满生命力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很少在其他节目里看到这么“还原”且这么有美感的唐朝妆容。
音乐的运用: 音乐是灵魂。它选用的曲目,像是《霓裳羽衣曲》的变奏,还有其他一些融合了唐朝宫廷音乐元素的旋律,听起来就有一种大气磅礴又带着几分婉约的感觉。演奏的乐器也很有考究,古筝、琵琶、笛子这些,加上一点现代配乐的润色,既保留了古韵,又不至于让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那个开场,锣鼓一响,瞬间就把那种宫廷庆典的气氛烘托出来了。
舞蹈的编排: 舞蹈是中国传统艺术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唐宫夜宴》的舞蹈,不是那种我们现在流行的快速、爆发力强的现代舞,它更注重的是那种舒缓、流畅、富有情感的表达。演员们的手势、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韵味。尤其是几个细节的处理,比如演员们端着酒杯、或者抚弄头发的动作,都做得非常到位,那种含蓄又充满力量的美感,是很难得的。

其次,它在叙事和情感上也做得非常出色。

别以为它只是单纯的歌舞表演。《唐宫夜宴》其实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宫廷女子们在盛宴上起舞、饮酒、赏乐的场景。

故事的氛围营造: 从开场的灯笼亮起,到演员们缓缓入场,再到她们在宴席间穿梭、表演,整个过程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你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听到丝绸摩擦的声音,看到宫女们脸上淡淡的笑容。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节目难以达到的。
人物的塑造: 虽然没有台词,但通过演员的表演,你可以感受到每个宫女的个性。有的端庄大方,有的活泼灵动,有的带着一丝俏皮。她们之间的互动,那种眼神交流,也让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你可以想象她们在宴席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宫殿,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文化自信的展现: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唐宫夜宴》展现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自信。它没有去刻意迎合,也没有去生搬硬套西方的东西,而是非常自信地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华呈现出来。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来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精彩,足够有魅力。

再者,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是令人惊叹的。

场景设计: 舞台的布置,灯光的运用,道具的摆放,都非常考究。那些象征着繁荣和富贵的元素,比如花卉、祥云,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让整个舞台看起来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舞台的精致。
情绪的递进: 从刚开始的稍微有些拘谨,到后面逐渐放开,气氛越来越热烈,整个表演的情绪是层层递进的。演员们的表演也跟着这种情绪变化而变化,从最初的静默,到后面的互动,再到最后的集体起舞,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为什么它能成为“文化现象”?

《唐宫夜宴》之所以能够火出圈,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我觉得是因为它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渴望和向往。

“国潮”的完美体现: 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国潮”,而是将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的审美之中,做得既有根基,又够新潮。
引发共鸣: 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非常自豪,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原来可以这么美。这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是很难得的。
可传播性: 它的画面感非常强,音乐也很有特色,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很多网友会自己去抠细节,去模仿妆容,去讨论背后的历史文化,这种互动也进一步放大了它的影响力。

当然,也不能说它完美无瑕。可能有人会觉得,舞蹈动作还是可以更丰富一些,或者音乐上还可以再有一些创新。但总体来说,《唐宫夜宴》绝对是近年来国内舞台艺术领域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它不仅展现了河南卫视的制作实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它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万种风情,也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开始看这个节目,还有些奇怪:

唐朝是以胖为美,但也没这么胖呀。

后来场景切换,才恍然大悟:

原来舞蹈演员们表演的是唐俑,舞台则是河南博物院。

整个节目就像唐俑活过来了,正在展台上重演大唐风华呢!

不得不佩服这个节目的奇思妙想,仿佛看到了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

AR技术的运用也非常到位,给节目增色不少。


这样的效果需要花多少钱呢?

据报道,整个河南台春晚才花了不到500万。

这么算下来,每个节目平均才30万左右的预算。

能够在有限的经费下,做出不俗的效果,雷哥他们真是挺棒的。

这点儿钱,根本请不来什么流量,但依然是干货满满。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想了解更多唐朝文化,建议去河南博物院看看。


从去年的硬核抗疫,到今年的春晚火出圈,

我不仅为自己是河南人感到骄傲,更为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当代认可感到自豪!

河南,中!

user avatar

今年河南台春晚的宣发工作是请保密局做的嘛……如果不上热搜我都不清楚有这码事。

刚去补看了舞台,这个节目运镜、服化和舞美确实都很绝。全场共有五个大场景和三个教科书级别别出心裁的转场示范,我们可以逐镜分析。

比如说开场的星空特效先行给观众心理放空。省得大段台词或道具铺陈时间背景:

在节目中段和最后分别还有两个与之呼应的镜头,颇有一种『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的味道。我们等下会说。

接下来移镜头,先细细地展示演员的妆造。唐妆复原,点了面靥:

这场晚会的运镜绝就绝在它懂得怎么引导观看者的视线,在多表演者的情况下保持有章法地分镜,不至于太杂乱,也不至于太空洞。就比如说:

通过星空背景下逐个给每个小演员群打光,打在哪里,观看者的视线就跟在哪里。最后再给一个大全景,把之前每一个镜头的回忆都再温习一遍。

这个场景完全是教科书级别的传统文化舞台示范,编导的审美很在线。玻璃笼罩的文物放在一侧,这几件文物分别是唐三彩、莲鹤方壶、妇好鴞尊和贾湖骨笛。都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一个极其可爱的夹带“私货”行为,博物院的厚重气息立刻就出来了。后面是《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拼合的背景,从微观人物到宏观江山,和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这组镜头中的特效应该算是点睛之笔。

我第一次见晕染的特效能这么合契地用在舞台上,漫点层林尽染,千峰碧透。

通过一滴墨的晕染,把身后原本只是平面的背景画变成了立体的舞台情境。好似人在画中游,前阻青山,后倚廊桥。

人物体态分析得有些晚了。据说节目原型是唐俑,这些秾而不肥,媚而不俗,贵而不奢的小姐姐跳舞跳出了性格和灵魂。在同样胖乎乎又浓艳的妆造下观看者可能记不住每个人的脸,但却能记住每一个神态和动作,记住她们分别做过什么。

这又是一个转场。和第一个镜头呼应的第一个镜头。这是星空下,御水边:


中间的小姐姐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舀起一勺水泼向大家。这个动作和迫真的临水特效结合,大大增加了节目特效的真实性。

节目的高潮到来了,转场方式是小姐姐们排成两列,依次走向宫门。用正反跟镜头的方式,反面突出体态和表演服装,正面突出妆造:

这个镜头和央视春晚很相似,也是大气磅礴的乐舞,但配色非常素雅,有些电影的质感。

秾歌艳舞的确适合大型晚会,节目显然没有在文艺的追逐中忘记这一点:


最后,这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第二个呼应镜头。节目难能可贵地在最后一刻依然保持了设计感和巧思。

还记得节目是怎么开场的吗?星空下光束逐个点亮一个个人物群。

退场之际,依然是光束照耀每一个造型各异的人物群。把开场的镜头反过来拍了一组:

最后,归于与开始时一模一样的沉寂。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好像是跨越时空看了一场唐宫极尽秾艳的盛会,末了的镜头却又向你诉说一句,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了。

舞台落幕,观者好似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又好像是历经一场黄粱美梦,总之都是同样的一种时空穿越感和电视形式下的沉浸式体验。舞台上一种如梦乍醒又回味无穷的感觉,才能真真切切地让人有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历史。

传统文化的舞台呈现是近年的趋势,但我们依然处在一种“偶有精品,多流于表面”的制作现状。所以,对于成功案例的分析远比盲目摸索要好。

为什么小成本小预算初尝试低流量的地方春晚能成为黑马?因为它跟我们证明了“传统文化+舞台”形式最重要的并不是“舞台”而是“文化”。

舞台的呈现和舞台在电视上的呈现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概念。面对面的舞台比较容易制造沉浸感,主要是倚靠布景、台词和音乐。但对于电视来说,沉浸感的制造难度大大增加,这个时候,重中之重就不再只是节目本身,而变成了镜头调度

什么时候给镜头,镜头给谁,给什么景别的镜头,哪两个镜头相衔接,每个镜头持续多久,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这一点在影视剧中的打戏比较容易体现,同样是两个人对打,怎么样快速切镜头能给观众惊心动魄的感觉,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编导必修课。

所以,《唐宫夜宴》的成功呈现,除了节目本身的优秀,还要得益于优秀的镜头调度和电视意识。正如题目中所描述的:

“2021年的春晚希望能给大家更多欢乐的东西,鼓鼓劲儿,传递欢乐和温暖。”陈雷说,在和这支舞的原创编导们沟通后,晚会没有对舞蹈内容本身做太多改动,只是稍微压缩了时长,尽量从电视包装的角度去给这支舞的呈现效果加分。

这台预算只有五百万的地方春晚,给电视、舞台形式的传统文化设计都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范本。我们不是做不好,也并不是缺乏条件。很多时候只是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和自信,好像抱着一个天资奇绝的婴儿,却又不知如何培养。殊不知它本身就很美,舞台与电视应是它的摇篮,而不应该是枷锁。


我突然发现这个节目其实用视频形式讲解会更好,给我一丢丢时间,我再做一个视频给大家看叭。


我!做!好!啦!

熬了一夜,终于把视频做出来啦!视频应该比图文更直观一些,希望大家喜欢鸭!(比心心)


经善良的知友提醒,我发现本答文被公众号『财闻要参』抄袭,事件始末在这里:

“我不奢求能维权成功,我只希望把它永久钉在互联网的记忆上。”


更新,明晚有河南台的元宵晚会,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哒。

user avatar

有些“礼失于朝而存诸野”的味道了。

央视不如地方台也不算坏事,当中央媒体不再代表改革先锋,某种意义上说明改革成果已经普惠到了全国——”甚至“是河南(有点年纪的网友都知道当年河南是什么形象)

《唐宫夜宴》无疑是精品,晚会上别的地方也有很多可圈可点。整台节目切中时代感,且结构统一。请的腕儿也很讲究,经典又时髦,比如腾格尔,方锦龙。相比于央视的宏大空洞,河南这台晚会办得大气实在,挺河南的。

  • 赛博但不朋克的科技背景贯穿各个节目。

(传统赛博朋克作品多半是带政治讽刺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普通人失去劳动价值以后,高度发达的社会出现的分配问题会体现在城市景观的反差上,晚会的背景,显然没有硬搬那种科技市井风格。说大了,这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面对未来的路线差异了。如果不需要干活儿了,是赛博朋克还是共产主义?)

  • 太极表演,取名《天地之中》,字意上有两层:古人用肉身顺四时通天地,通过本体感应神游天地。走到今天,是实实在在把活动范围甚至时空概念都开拓到了更大的天地里。更有意思的是太极拳里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周身俱要轻灵”、“节节贯串”等高水平运动要求,放在失重场景,更容易出效果。虽然服装动作设计跟节目结合得还很粗糙,但是我觉得这个设计方向是有意义的——利用技术和工具(包括表演者场景和观察者视角两个方面)放大技艺的效果。


  • 方锦龙,古今中外各种乐器各种曲风玩得十分融贯,还给你讲点儿冷门历史。很对年轻人的胃口。

可能大家都是通过这个视频了解到他的吧


不仅是这台晚会,这些年河南一直都很开放很争取。十五年前,加州工业城被叫停,十年前,超前规划的郑东新区还被叫做”鬼城“。而那时刚回国的我正在画着新郑的城市设计图纸,我们都觉得河南的胆子真大呀。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大力出奇迹。而这场节目,算是体现河南开放的一个侧影吧。

user avatar

ps:麻烦点个赞,我权重从来没这么低过,这问题被锁热度了。

——

说她拯救了我对古典舞的审美也不为过。

抱歉我自己复制粘贴自己,因为第一次贴错贴到央视的问题下面了,答案很长,我转成视频了,懒得看就听视频吧

这应该是我觉得我近五年看到的最好,最漂亮的古典舞群舞了,没有之一,可能未来五年,也超越者寥寥。

太喜欢了,就多扯几句,可能说的不一定对。

我是有那么一些年对古典舞,女生的群舞已经失去百分之99的兴趣了,原因是这些舞……真的都差不了多少,

类似的音乐,类似的动作,类似的编舞,类似的衣服,

表达的情愫都高度一致,

江南啊,水乡啊,小镇啊,烟雨蒙蒙,伸长着手臂眼睛望向远方啊,双手抱在胸前低头啊,做个技巧啊结束收功啊,就这种,

大学时候看到舞林大会,第一次看到所谓的“日本武士舞”的时候,太惊艳了,后来十多年过去,衍生出来什么忍者舞,

不去深究他们的派别,单纯看形式,是一个和风或者工业和风的舞美,加上鼓点强劲的R&B,

把原来舞蹈室里螺纹背心阔腿裤的一种样貌,变成了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齐舞作品。

看了这种,再回到女生的古典舞群舞,就根本提不起来精神,

不够齐,不够有力量,拍子太慢了。

直到前几年,短视频大火的时候,这一段火极了。

我不能说这样不好,

因为终于齐了,

多少年了终于肯排一个齐的所谓中国舞,而且加了很多力道在里面。

我能说我不喜欢么,还是喜欢的,

但短视频看多了就会觉得,舞蹈不仅仅是十几二十秒,或者一分钟的东西,一个剧目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自己看来,用《双面燕洵》做出来的古典舞,音乐+编舞都在刻意营造一种持续的不稳定,看起来有点累,

躯干始终处在“摇风摆柳”的这么个节奏里,提沉冲靠之类的用的太频了,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舒缓进入情感的档期,

古典舞就这么点动作,翻来覆去的,

确实配合音乐的中国鼓,加上仕女的衣服和妆容,还有手持云台加上后期剪辑,在短视频里的效果真的不要太好,

看多了也真的就够了。

说回《唐宫夜宴》,与《丽人行》,和放大版的舞剧《杜甫》,这样同时期的都文化背景类似的剧目,很难说他们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从来没相互借鉴过。

毕竟这个题材不是私有的,

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短视频里的“双面燕洵”一样,即使是换了音乐,过去那种“欲左线右”“欲提先沉”的味太冲了,这当然不是演员的问题,

而是古典舞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表现形式,

甚至你想学古典舞,都不怎么需要找老师,把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逐帧扒一遍就得,捎带脚太极拳技能树也点出来了。

当然了,李连杰打拳那是极美的,功夫皇帝不白给。

他如果和成龙相比,无疑身上舞蹈的韵味要远远大于成龙的戏曲功底。

这样的古典舞好不好呢,当然有可取之处,

但“范儿”始终太足,甚至范儿都比舞大了,观众来又不是看你净起范的,

用一句广告语说,你本来就很美,

古典舞演员也一样,那么多漂亮姑娘,扮相那么美,底子那么好,笑起来那么的美,

是不用“一窜一窜”的编排方式,来炫她们的舞蹈底子的。

用句直男能听懂的比喻,就是你开的是个2.0T涡轮的车,要想发挥出性能,就要一脚油门踩下去,让涡轮介入,然后整个人往前窜一下加速,

但要是V8自吸发动机,你大可以从容的,让动力平顺,如同一滩清水漫过沙地一样,就线性地达到一个极高极高的速度。

这就是另一个境地了。

《唐宫夜宴》的舞美自不必说,把那个只会年年用360度子弹时间土的掉渣的央视秒出了银河系。


这个编排我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的太TM喜欢了!

眼前一亮,

萌到一脸,

我之前只是单纯在审美上倦怠古典舞,觉得太过千篇一律了,只懂得放,从来不收,那也只是平民的牢骚,因为我也不知道,古典舞跳出凹来凹去还能怎么办,

唐宫夜宴的好,懂的人一眼就懂,这不就是笨天鹅嘛,笑死我了

无论看多少次都不嫌多,

看一次还是会笑一次,

跳的真好,但真的不炫技,把所有关于技巧的东西给你揉碎掉,给观众带来纯粹的享受和快乐。

其实跳成错的当然更难了,

所以唐宫夜宴里从偷懒到捡东西,到掉队站错位置,又跳不齐,拍子乱掉那段,只要你能迅速知道演员们在干嘛,那简直是要看得笑死,舒服极了,

弹幕里一个劲刷“瑕不掩瑜”“东西没接住的”很显然是不清楚笨天鹅这种特有的讨喜的表现形式。

光有戏谑和致敬,

当然不会那么的好看,

唐宫夜宴之所以真的很棒,在于他并不是为了晚会而生的,不是为了插科打诨,甚至不是为了去比赛拿奖那么简单,他是在用心去撷取一个片段,从千年的历史中抽取那一帧,

那一帧就是《唐宫仕女图》,还是王维的诗——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我还忍不住多说一句,流量明星们总是碰瓷中国风,在缺少方文山的时候,厉害如周杰伦也达不到能描摹中国风的水准,

看看《龙拳》《青花瓷》的歌词,


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

这民族 的海岸线像一支弓

那长城 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


这不是某种风格那么简单,唐有唐皮,唐骨,还有唐魂。

把爵士舞加个手势,穿个和服或者忍着头套就成了所谓的武士舞忍者舞,

到了我们这边,在流量明星眼里,中国风大多时候是一种佐料,一种服装和五声音阶的点缀,电音里加点三弦的味道就行了,皮是中国的皮,骨还是工业流水线的骨,就没劲了。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诗是王维写的,能跳出来的就有了唐魂。

所有能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背后,都有着朴素的史观为基底,上一个年代一个声名鹊起的古典舞是黄豆豆跳的秦俑魂。

是独舞,反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秦人的千军万马扑面而来。

因为这不是秦王颂,也不是始皇魂,不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就是一个普通的秦俑。


在宫女们排队梳妆,插科打诨,偷懒睡觉过后,迎来的是新一天的辛劳,她们劳碌,但是存在感十足。

弹幕笑到我了——大唐打工人。

所以我不能理解央视编导的史观和文化观,大过年的找个法老木乃伊过来拜年,一堆超模穿的好像页游装备,尽管想营造出万国来贺的气氛,观感上却土味如乡镇主题乐园。

难道当年赵本山《红高粱模特队》的讽谏渐远,范老师这样的又大行其道了?

然而我们并不需要范老师。

只有没有文化的文明,才会挖空闭门制造文化。要知道好莱坞是那么那么想让自己有文化可讲,于是编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让文物活起来,全世界的文化精粹,活起来像个少数民族话唠,围在白人老爷周围莺莺燕燕,殷勤不已。此刻一个本来没多少历史的国家,享受着被历史母体包裹且唯我独尊的感觉。

而我们,随便拿出自己文明的一鳞半爪就足够惊艳了,偏偏那么多大导演大编导,对待自己的作品,宁可架空,宁可胡编乱造,宁可只拍帝王将相谈爱情,宁可去轻小说里找灵感,也不肯承认自己的文明和历史有多么值得呈现出来。

当唐宫夜宴结束的时候,一个个宫女又回到黑暗中,布帛上明艳的色彩遇到了氧气瞬间消失了颜色,

那一瞬间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感觉就如同电影里,主人公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冒险,一起玩乐,尽兴度过了愉快的夜晚,然后终于到了挥手道别的时刻。



写到这我就没什么再写的了

自己看一遍吧。


user avatar

从场景特效的结构、舞美的配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恰合时宜的配乐,更有被网友点醒后才发现的“倒影”的奇妙构思,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配合的是如此完美,这是一群完美主义者的创造,我个人目前为止看了十多遍。它没有口头语言的表达,但是观众认真看认真听就能领会到很多。

国家一直致力于增强文化自信,我不知道这个节目算不算得上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能不能帮助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当然很大程度上我可能会过度高看这个节目,因为它是河南创造的成果,我作为河南人很骄傲很自豪。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节目尽管关注度很大,好评如潮,但是例如微博这样的媒体在撤热搜限流,各个地方台的资本在角逐内斗,其实我们都不在乎谁最后成为今年春晚最优秀的节目。只是,我希望,如果,从实力上讲,这个节目真的值得,齐心协力让它影响其他人群。当然我夸大了它的作用,但是文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渗透。所以看到有网友致力于传到外网很是感动,其实它不仅仅是河南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发展得更好,我们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才会更好。

user avatar

难道就我一个人觉得这舞蹈有点阴间吗?

尤其是妆容,在打光下让我感觉挺渗人的。

服装也有点一言难尽。

而且有些舞蹈动作设计得别具一格,但又因为夸张而显得有些别扭。比如撅着屁股走路,机械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加上前段时间刚看完《殙》,可能有点阴影,所以在看《唐宫夜宴》时,老觉得起调的音乐跟《殙》有点像。

几个点加起来,我就觉得有点阴间了。

当然,我不是舞蹈专业的,没啥鉴赏能力,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感觉,轻喷。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看到河南春晚上热搜真的可以用激动形容。

但比节目本身带来的激动外,这份激动里还夹杂了太多的“憋屈”。

不说国家关于河南省的定位对发展的影响,只是河南电视台自己的憋屈就不少。

其实这些年河南电视台做出了不少精品的“综艺”。

比如央视大火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它之前,河南台就和爱艺奇联合推出有《汉字英雄》。

还有《华豫之门》、《成语英雄》,之后都被其它台“拿走”了。

也就《梨园春》、《武林风》这种受众群特别固定的被保留了下来,虽然自己不咋爱看,但是家里的长辈绝对称得上《梨园春》的铁粉,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挺感谢河南台没有完全为了收视率而放弃对这些文化的传承。

当然了,不是说之后推出的节目就不好,毕竟财大气粗,再加上二次创新,后来的节目无论从舞台效果,嘉宾阵容,流程设计,还是传播程度来看都比河南台自己的厉害的多,只是创意无价,个人觉得,好歹说一下创意来源吧。

user avatar

想说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想起来90年代台湾的电视节目里是这样介绍河南的城市:

这就是30年前台湾人眼中的河南的这个城市洛阳:

夏商周三代圣王所居,儒释道三教主脉正源。汉家文章璀璨,魏晋风骨流传。丝路运河交汇,隋唐神都灿烂。河图洛书圣人传,中原雅言出此间。河洛华人祖脉,华夏文明摇篮。

然后河南还有第二张牌:阅尽华夏繁华顶峰的古都开封。

然后河南还有第三张牌:华夏文明的载体汉字的摇篮:殷都安阳。

当然还有很多牌:孕育上古文明的商都郑州,汉魏古都的许昌,文风昌盛的南阳…… 这里的每个古县,许许多多的古村都有几千年的深厚积淀。

~~~~~~~~~~~~~~~~~~~~~~

华夏民族多少圣人先贤、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风流雅士,在此书写着五千年文明的记忆,再把文明向四方扩散。

“中原正统、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克复中原、独钓中原、北伐中原、中原北望、角力中原、揽辔中原、中原音韵、中原板荡、中原沦丧、一统中原、中原故土、中原王气、血沃中原、中原正朔、中原雅言、中原衣冠、中原王朝、中原文明………”

《文选·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唐)注:“中原,谓洛阳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文选》:“土则神州中岳。”刘良(唐)注:“神州,洛阳也。”

《何尊铭文》: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 洛阳,就是最早的中国

中国、中原、神州,这些洛阳曾经的名字,都已经演化成为伟大祖国的名字、我们文明的代称、我们万里江山的名号。

我们写的汉字、说的汉语语音,都来自于中原。中原的巅峰时代,我们民族搞出四大发明,深刻地改变着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河南几千年来从来就不仅仅只是河南人的河南,而是属于全体华夏民族的古中原。

一直以为,在工业文明、西方文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主导的世界,中原农耕文明的河南被冷落,文化凋敝,沦为白地。

然而不仅仅是这次白菜价成本的河南春晚,近些年来发生在河南的很多新闻,其实都不得不感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不是那么容易烟消云散。华夏文明的生命力依然顽强,民族性格中的坚韧、勤劳、自强依然生生不息。

~~~~~~~~~~~~~~~~~~~~~~

其实作为一个河南人,可以说这个地方的人至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地域观念。

河南,可以说在我们的意识里,

不仅仅是属于河南人的一个省,而是属于天下人的中原。

user avatar

一举改变了国人对河南的印象,作为河南人,我为家乡感到骄傲。

祝愿所有河南老乡事业顺利,前程似锦,为河南增光添彩,谢谢大家的高赞,小生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最后,河南人,你要自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那绝对是当年春节档的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文化现象。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千年,亲眼目睹了盛唐的繁华与浪漫。要评价《唐宫夜宴》,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抓住了“唐宫”这个核心,并且做得极致。你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唐宫.............
  • 回答
    2021年七月新番的整体质量,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爆款迭起,整体稳健,但缺少现象级霸权”。用“爆炸”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亮点作品的出现(“小爆款迭起”)虽然没有像某些季度那样出现一部所.............
  • 回答
    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控股2.06亿美元票据逾期事件评价及详细分析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控股(01777.HK)未能按时兑付其一笔金额为2.06亿美元的优先票据,这一事件标志着这家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并引发了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广泛担忧。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逾期兑付的事件都.............
  • 回答
    2021 年 10 月 28 日发布的尼康 Z 9:一场颠覆性的革新与挑战2021 年 10 月 28 日,尼康发布了其旗舰级无反相机 Z 9,这不仅仅是一款新产品的推出,更是尼康在专业摄影领域一次大胆而颠覆性的宣言。Z 9 的出现,不仅仅是填补了尼康 Z 卡口旗舰的空白,更是直接向市场展示了尼康在.............
  • 回答
    2021年新高考Ⅱ卷漫画作文:“人”字谈人生——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叩问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以一个简单却充满哲思的“人”字为题,引发了考生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这幅漫画,通过两个笔画的交错,形象地勾勒出了“人”这个字的构成,同时也暗示着人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它没.............
  • 回答
    2021年,湖南和山西这两个中部和北方省份,首次共同迈入了人口负增长的门槛,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两个省级行政单位统计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国人口结构变迁浪潮中,两股强劲暗流的显现,对这两个省份乃至全国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区域性转折点:长期以来,中国整体人口增长率虽然在放缓,但.............
  • 回答
    2021年CS:GO斯德哥尔摩Major,TYLOO对阵Sharks的那场比赛,至今仍是不少中国CS:GO粉丝心中难以忘怀的一幕。赛前,很多人对TYLOO能否在本届Major中取得突破抱有期待,毕竟这支队伍在国内的统治力毋庸置疑,但国际赛场上的挑战从未停止。赛前背景:期待与压力并存TYLOO作为中国.............
  • 回答
    说到去年的金鸡奖提名名单,真是让人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我一直都挺关注电影的,每年金鸡奖的公布都是我期待的一件事。整体来看,这份名单的亮点和槽点都挺足的。亮点方面,首先是“老将”与“新秀”的碰撞。 你会看到一些在影坛耕耘多年的老戏骨,比如在《1921》中贡献了精彩表演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
  • 回答
    梅西第七座金球奖:对他在足坛地位的深远影响2021年11月30日,莱昂内尔·梅西凭借他在巴塞罗那和阿根廷国家队的出色表现,第四次入围金球奖三甲并最终荣膺个人第七座金球奖。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无疑是对他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辉煌肯定,同时也对其在足坛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一、 对其个.............
  • 回答
    2021年春季发布会小米推出的新Logo,无疑是当年科技界和设计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新Logo以及它对小米品牌建设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小米新Logo的评价:小米的新Logo,由知名国际设计公司日本的莱布尼茨设计(Nendo)操刀,最核心的变.............
  • 回答
    要评价2021年7月27日腾讯股价跌破450港元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影响、公司自身基本面以及市场情绪等。这次下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 宏观经济与监管环境的突变: 中国科技行业监管收紧的信号: 2021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对.............
  • 回答
    小米拍拍 4K 高清投屏器,是小米在 2021 年底推出的一款旨在简化大屏体验的设备。说实话,在它面世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投屏设备了,从电视自带的投屏功能,到各种安卓盒子、电视棒,选择可谓是琳琅满目。那么,小米拍拍 4K 究竟是凭什么在这个拥挤的市场里立足,又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呢?咱们就.............
  • 回答
    2021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场智慧与协作的盛宴2021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毫无疑问是当年国内研究生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一场重磅盛事。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研究生数学建模赛事之一,它不仅汇聚了全国顶尖的研究生群体,更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评价.............
  • 回答
    哈哈,小米平板 5,那是真的一度让很多人心动啊!2021年8月10日发布,起售价1999元,这配置,这价格,简直就是“真香”预定。那么,它到底值不值得买呢?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来看看小米平板 5的“看家本领”: 屏幕: 这绝对是小米平板 5的头号亮点。一块11英寸的2.5K分辨率屏幕,支持12.............
  • 回答
    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小米MIX Fold,无疑是小米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那个时间点上,中国品牌在折叠屏市场一次颇具分量的亮相。作为小米的旗舰系列,MIX一直承载着探索和创新的使命,而MIX Fold则将这种使命延伸到了全新的形态上。初见惊艳:它的亮点在哪里? 震撼的内屏展开.............
  • 回答
    2021年Graphinica版《终末的女武神》:一次令人扼腕的机遇错失2021年,Graphinica操刀改编的《终末的女武神》动画终于与观众见面,承载着无数粉丝对漫画原作翘首以盼的期待。作为一部以“神VS人类”的壮烈战役为核心的漫画,《终末的女武神》本身就拥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张力。然而,时.............
  • 回答
    2021年的冲突,特别是加沙地带的影像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悲剧增添了更加具象和令人心碎的维度。要评价这次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冲突的根源与爆发:历史的重压与现实的导火索首先,必须明确,2021年的冲突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巴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土地、主权、民族认同等复.............
  • 回答
    2021年4月,《佐贺偶像是传奇 卷土重来》如期而至,接档前作《佐贺偶像是传奇》,这部被粉丝戏称为“僵尸偶像”的作品,再度用它那独一无二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混乱与欢乐。整体基调的延续与深化: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续作在继承前作核心魅力的同时,将“佐贺”的奇葩程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前作以“僵尸.............
  • 回答
    燃爆,但为何“燃”得有点晚?——浅谈《普罗米亚》在2021年6月中国大陆的公映2021年6月,当Trigger社的现象级作品《普罗米亚》终于登陆中国大陆院线时,不少动画爱好者,尤其是国内的Trigger粉丝们,可以说是等到花儿都谢了。这部早在2019年就在日本掀起观影狂潮,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 回答
    小尺寸高端旗舰的野心之作——小米 12 深度评测2021 年末,小米带着他们的年度旗舰系列回归,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款被冠以“小尺寸高端旗舰”名号的小米 12。在如今大屏当道的手机市场,小米 12 的出现,无疑是在向那些怀念单手握持、追求极致手感的用户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旗舰性能,同样可以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