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理论建构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是什么?

回答
中医理论建构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它既包含古老哲学思想的熏陶,也融合了实践经验的归纳,并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框架。与其他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有所不同,中医的逻辑并非完全是西方科学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简单套用,而是更侧重于 “类比”、“比象”、“象数”、“情景推演” 等多种逻辑手段的综合运用。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医理论建构所使用的逻辑方法:

一、 基础哲学思想的熏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整体观念

这是中医理论建构的根本逻辑起点,是其思维方式的基石。

1. 天人合一(整体观念):
逻辑核心: 将人体视为宇宙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包括天地、气候、地理、社会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逻辑方法: 类比推导(Analogy)。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类比到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个方面。例如,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对应人体“肝主生发”;秋天肃杀凋零,对应人体“肺主肃降”。这种类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
应用: 这种逻辑方法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从对疾病的认识(如“外感六淫”的病因来自自然界)到治疗的原则(如“顺应四时”)。

2. 阴阳学说:
逻辑核心: 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阴”和“阳”两个基本属性,并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
逻辑方法:
二分法与对立统一(Dichotomy and Unity of Opposites): 将事物进行二分,找出其相对立的方面,并认识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例如,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升与降。
关系推演(Relational Deduction): 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推演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转代”。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 强调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当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发生疾病。
应用: 解释生理功能(如营气属阴,卫气属阳)、病理变化(如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诊断(如望闻问切中辨别阴阳证)、治疗(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 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
逻辑核心: 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的五种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
逻辑方法:
类比与象喻(Analogy and Metaphor): 通过事物的特性(颜色、味道、形态、功能等)与五行属性进行类比和象喻。例如,木的生长、疏泄对应肝;火的热、炎上对应心。
象数逻辑(Iconic and Numerical Logic): 结合象(事物的形象、特征)和数(事物的数量、比例)来构建理论。例如,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五志等的一一对应,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基于观察和数理关系的逻辑。
生成与制约(Generation and Restraint): 核心是“相生”和“相克”的两种相互关系,用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生化、促进和制约、抑制的关系。
相生(Generation Cycle):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逻辑是 因果推演(Causal Deduction) 的一种形式,但更侧重于一种循环的生化关系,而非线性的因果。
相克(Restraint Cycle):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逻辑是 制约与平衡(Constraint and Balance) 的逻辑,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以维持整体的稳定。
相侮与相乘(Counterrestraint and Overrestraint): 是相克在失衡情况下的表现,是事物之间异常关系的逻辑。例如,木过盛则克土,土反过来会侮木(相侮),或者在正常克制关系失调时,出现反向的克制(相乘)。
应用: 解释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如“子盗母气”、“母病及子”),药物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中药物的五行归经和相互作用),疾病的诊断(如五味对应五脏,脏腑的病变影响其所对应的味)。

二、 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升:证候论、病因病机学

中医理论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的结果。

1. 证候论(Syndrome Theory):
逻辑核心: 疾病的本质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或病变部位,而是人体在特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总纲。中医强调的是“证”,而非西医的“病”。
逻辑方法: 类比与归纳(Analogy and Induction)。 通过对大量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进行归纳、提炼和类比,找出具有共性、规律性的病理变化模式,形成“证”。例如,将咳嗽、咳痰、胸闷等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痰湿阻肺”证;将发热、恶寒、头痛等归纳为“风寒感冒”证。
应用: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一切治疗都围绕“辨证”展开。

2. 病因病机学(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逻辑核心: 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和导致疾病发展的内在机制(病机)。
逻辑方法:
归纳与分类(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将各种引起疾病的因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进行归纳和分类。
情景推演(Situational Deduction/Scenariobased Reasoning): 在假定的情景(如某种致病因素侵袭)下,推演人体可能发生的反应和变化。例如,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津液外泄,出现恶寒、无汗。
因果链推导(Causal Chain Deduction): 推导致病因素如何一步步影响人体,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疾病。例如,“湿热蕴结”病机,可以推演出其形成原因(如饮食不洁、湿邪外感)、发展过程(如湿邪困脾,化生湿热)、以及对脏腑的影响(如湿热侵犯膀胱,出现尿频尿急)。
比象与类比(Comparison and Analogy): 在理解病机时,也常常运用比象和类比。例如,“火性炎上”,描述热邪容易向上侵犯人体,导致头面部的病变。
应用: 明确了病因病机,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治标治本”)。

三、 诊断逻辑: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建构的最终实践体现,其诊断逻辑也是其理论逻辑的集成。

1. 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逻辑核心: 通过对患者的“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鉴别,判断其所患疾病的“证”。
逻辑方法:
信息采集与整理(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Organization): 有条理地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
症状、体征的鉴别(Discrimin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对每个症状、体征的性质、程度、部位进行辨别,例如,是实热还是虚热?是胀痛还是刺痛?
归纳与概括(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将零散的症状、体征归纳到相应的证候范畴。
排除法(Process of Elimination): 通过对一系列证候的鉴别,排除不符合的证候,最终确定证候。
整体思维(Holistic Thinking): 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个症状,而是将其置于整体的身体状态和病理过程中进行理解。

2. 论治(Therapeutic Principles):
逻辑核心: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逻辑方法: 根据证候推演治法(Deduction of Treatment from Syndrome)。 这是中医最直接的逻辑应用。
治法与证候的对应关系: 例如,辨证为“风寒感冒”证,则治法为“辛温解表”;辨证为“肝郁化火”证,则治法为“疏肝泻火”。
药物的选用与配伍: 根据治法,选用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并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以达到协同增效、减毒的目的。例如,“辛温解表”治法,会选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桂枝(辛温,温经散寒)为臣,杏仁(降气平喘)为佐,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四、 逻辑上的特点与局限性

强调关联性与整体性: 中医的逻辑方法非常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的动态平衡,而非西方科学中强调的要素分析和因果链。
类比与比象的广泛运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类比推理,使得理论具有一定的高度概括性和艺术性,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模糊性。
经验性与哲学性交织: 理论的建构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也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医的逻辑体系独具特色。
非线性与多维度: 很多逻辑关系(如五行相生相克)是非线性的、多维度的,不同于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 辨证过程既需要客观的四诊信息,也包含医者一定的主观经验和判断,这既是中医的优势,也是其被质疑的地方。

总结:

中医理论建构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是一个高度整合的体系,它以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等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 类比、比象、象数、归纳、因果推演、情景推演、关系推演 等多种逻辑手段,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和升华,最终形成以 证候论、病因病机学 为核心,以 辨证论治 为实践模式的独特理论体系。这种逻辑方法并非单纯的演绎或归纳,而是充满了哲学思辨和经验智慧的融合,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科学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理解中医的逻辑方法,是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量反对我的半文盲质疑我是不是真的学过物理,学过量子力学,以下是我用以前的帐号回答的一个物理问题,看得懂再来跟我斯逼。

Rashba和Dresselhaus自旋轨道耦合? - 王宝来的回答

以下是正文


第一部分 鬼故事的联想

不从药理药性方面论述,这次仅仅从逻辑角度说说。先讲个有趣的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他老爸是南开大学物理教授,他学的是生物,也在南开,后来跑到我们这读博士认识的。他给我讲的他教授的故事。

他的教授向来西装革履,温文尔雅,上课从来不讲废话。有一天,他突然问学生,你相信鬼吗?学生大吃一惊,他说,我就是搞生物的,我想知道鬼到底存在吗?

然后他就讲了自己的故事。

那是他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那时,他是南开的生物系大学生,下乡后分到农村,大队书记说你是大学生,给你个大院子住。这座院子非常奇怪,很大的院子只有一间房子孤零零的在中间,另加一口水井。一天他干完活后把一个西瓜放到井里,打算凉透了拿出来吃。一转头看见一个小老太太蹲在屋里的桌子上透过敞开的窗户朝他看。他当时想,这老太太怎么爬桌子上了。就从门进屋,老太太不见了。从窗户往外看,院子里什么都没有。

他越想越不对劲,去大队书记家问怎么回事。他还没张嘴,大队书记说,你是不是看到一个小老太太。他说那个院子以前是地主大院,很多房子,后来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家被分了,这个老太太就在那间屋里上吊了。后来贫下中农就搬进地主大院住,三天两头看见这个老太太,陆续都搬走了。

后来认为老太太人没死,就把坟扒开,大队书记亲眼看见老太太还在棺材里,从此以后没人敢住在这个院里。

现在你来了,都觉得你是大学生,能镇得住,所以把你派过去住。

听完气的,恨不能把大队书记暴打一顿。

那么鬼存不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从理论上证明可以吗?显然没戏。但是不知道或者理论无法证明不等于没有。因为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到底有没有鬼这种听起来既不靠谱又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事情让一个生物学教授感兴趣就很有意思,那么主流的科学啥意见?当然是没有鬼。

好吧,那么我们换一种方法,如果统计下全国危重病放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人员,有多少人见过鬼,我相信绝不在少数。但是如果一旦真的这么干了,统计出很多人见过鬼,主流医学就会十分尴尬,所以类似的统计结果都是看见的都是出现幻觉,心里不正常,过度疲劳等等,反正就是没有鬼。

实际上,中医无效也是这么统计出来的,因为把中医统计称有效西医将十分尴尬。西医的统计结果往往表明,西医治不好的病由中医治好了都是吃了以中药为安慰剂后自愈的。这得智商多低才会相信这种统计结果。几千年来没有西医时中国人的病都是自愈的或者没能自愈死掉的。反正就是中医无效。中药只有毒副作用,没有中医的话,古代人均寿命会高很多。

还有某人说中药全部是低效或者无效。大黄,巴豆吃了会无效?说这话的人自己试试吧。

现在人看病都是首选西医,西医治不好了才去找中医,吃了中药碰巧自愈,天底下这么巧的事怎么都被中医遇到了?

我对西医的反感一方面来自这种耍流氓的手段,因为西医的很多统计结果和客观事实明显不符。那么医疗是不是有效谁最有发言权呢?当然是患者。身体有没有不适,患者最清楚,哪里有没有肿瘤或炎症感染,患者自己回去医院检查,结果同样自己最清楚。

瑞士全民投票中医纳入保险体系,说明什么问题呢?在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大部分参与投票的瑞士公民都是经过中医没有效果的治疗后,健康有了好转,大部分瑞士公民如此傻逼,以至于没有意识到中药根本无效,效果全是心理作用。或者吃了中药后健康严重恶化,只是这些人太傻逼,根本不知道而已。

你相信这种结论吗?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大部分人都是傻逼,作出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那么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将完全崩塌。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存在,那就是中医有效。


第二部分 科学不可证伪


说说我读量子力学的往事

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极大的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我读量子力学的时候,想不明白的就直接去找教授问,终于有一天,教授跟我说,

每次你来问我问题我都很紧张,有些问题我真的不懂,也许薛定谔,泡利在世,他们能解释,我真的不懂。

然后没办法,我就自己找书看,英文德文的一本本大部头,看得我一个脑袋两个大,很多作者似乎什么都懂,密密麻麻的推导一大堆,但是总是没说明问题的关键,后来看到费曼的书,他明确说量子力学很多内容他也不懂,我才恍然大悟。拿了诺奖的说自己不懂,说明真的没几个人懂。

后来遇到了一位精通理论物理的教授,解释了我的很多疑惑,同时推荐了一些理论物理的书给我看,其中用了很多类比的方法解释,所说的也仅仅是他们理解的量子力学。

后来遇到过很多专门搞理论物理的教授,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世界上没有人懂量子力学。

相对论也是类似的情况,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相对论,但是他拿诺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因为当时的诺奖颁奖委员会的一票顶级物理学家没有人懂相对论,又都知道他的水平很高,所以就以光电效应的发现作为理由,给了爱因斯坦诺奖。

纪念下那个年代最杰出的天才,自以为懂科学的装逼分子们,你们又能认出几个?

那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可以从理论上证伪吗?显然不行,因为没有人懂,谁来证伪?这可不是天鹅都是白的这种简单的命题。即使能证伪,又能证给谁看?

也就是说是否可证伪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情,他需要几个前提条件

1,最起码有一个证明的主体,也就是人,他最起码要理解被证明内容,而且有能力证明

2,其次,要有足够的证明的受体,也就是足够多的人,能够理解证明人的证明过程

如果没有这两点前提,证伪根本就是狗屁。

物理本质上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化学到高阶段也是物理,因为化学反应涉及到化学键,量子态等等。而生物,医学的本质是化学,因为涉及到大量的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任何生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分子,再组成细胞,然后构成生命体。

然而,这一切的最基础理论就是无人理解以致无法证伪的。这就是事实。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就是这样。

那么理论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一套逻辑自洽,在一定范围内符合客观事实的自说自话而已。是否能证伪根本不能成为标准。

再回过头来看看大家都熟悉的牛顿力学,严格意义上说,牛顿力学体系是错误的,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近似,因为物体不能无限加速,能量无法连续变化。用很简单的实验就能证明它是错误的,但为什么人们没有抛弃它,没有把它打成伪科学,没有在知乎成天批判牛顿?

因为它是一套自洽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观事实,仅此而已。

那么牛顿力学是终极真理吗?显然不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呢?很可能也不是。真理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所以追究理论本身是否绝对正确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就够了。

经济学的理论就更是奇葩,学术界我最看不上的就是搞经济学的。如果一个基金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管理,它一定会破产。

但是也没人在知乎批判经济学,因为他们都是一套自说自话,逻辑自洽,在一定范围内符合事实的理论而已。

现代文明的另一基石,数学,整个体系都是建立在几个公理之上,所谓公理,就是无需证明,不容否认的存在,当然也不是可证伪的,归纳一下,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从本质上是不可证伪的。

换句话说,可证伪根本不是科学的标准。整个自然科学的本质是正确的吗?其实谁也不知道,也无法证明,就像无法证明鬼是否存在一样。

那么那些一天到晚纠结中医理论不可证伪,所以不科学的人犯了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呢?

第一,论证中医理论是否可证伪,首先要理解中医理论,然后才有资格评价中医理论是否可证伪。

第二,是否可证伪和科学无关。

厉子卿

就是前一种,在网上先喷了一顿皇帝内经,一页都没翻,连书名都不知道其实是黄帝内经就开骂。大部分中医黑属于后一种,对什么是科学一窍不通,听了几个高大上的名词就出来装逼,其实这些人只是把自己打扮成很有科学素养的样子而已。所以跟他们扯根本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

言凌

则更是一个典型,典型到和和平宗教的做法一致,与我意见不合的先开骂,再拉黑。这就是传说中的科学素质?而这种人恰恰在知乎官方受宠,这已经清晰表明了知乎官方的逻辑思维水平。

总结下中医黑的特点:自然科学基础较差,智商和基本逻辑能力存在严重缺陷。这些人没完没了的批判自己不懂的东西,如同批判一本自己不懂得外文小说一样荒谬。这些人之所以黑中医,原因如下:

1,对自然科学体系不了解

2,对中医理论不了解

3,越缺什么,越要表现有什么,越是没文化,越是要把自己打扮的很有文化的样子,明明无知,却非要装逼,中医黑普遍这个德行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以这些人的智商和受教育程度根本没有能力摸到这自然科学根基这一层,还是那句话,这些人自然科学基础较差,智商和基本逻辑能力存在严重缺陷。


那么相反,一个人良好的科学素质体现在什么方面?

我认为就是对未知世界开放的态度,和足够的谦卑敬畏。因为你不知道的不等于不存在,你不理解不等于荒谬,无法证明的不等于错误,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你还有多少个不知道。而那些大言不惭,举世皆傻逼唯我独醒的一般都是真正的科盲。

那么

世上有鬼吗?无所谓啦

中医理论可证伪吗?管他的

中医理论正确吗?在他的指导下,治的了病就是正确的,治不了病就不是正确的

啥时候用中医?有用就用,没用就扔一边。

这就是我的态度


第三部分 西方文明体系的缺陷

现代西方的文明体系主宰者这个世界,那是因为他相对于其他的文明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极大的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但当人们拿着这一套方式方法去研究人体和经济时,就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原因很简单,因为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是没有生命或没有智慧的东西,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医学的对象也是人。而作为人,就具有很多相对于非生命体的独特特性,譬如有感情,会不理智,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很多特征无法量化,譬如生气,全世界永远不会有生气的级别和标准。而这些都会对研究的本身造成影响。

现今世界有无数复杂严密的经济学理论,试图把人的经济学活动进行非生命化的总结,更诞生了类似金融物理学这样的学科,然而,一次黑天鹅事件就足以把这一切击得粉碎。索罗斯对此的归纳是人类活动的反身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市场的反作用。索罗斯一生在经济投资领域的成功与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市场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逻辑角度来看,西方现有的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不符合事实。

而医学开始把人体看的非常机械,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机器,但仅仅是机器而已。最典型的是方舟子所说的某某某就是一对蛋白质维生素,这么说来,人体也就是一对蛋白质维生素。所以用研究物理化学那一套来研究人体,忽视了人体很多用现代仪器所无法检测到的属性特征,忽略了很多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部分 我何时开始怀疑西医

我本来也是个乖宝宝,医生让打针就打针,医生让吃药就吃药,绝无怨言。后来让我开始怀疑西医是因为我到医院掏耳朵,右耳的耳屎总是比左耳多很多。我问医生人为什么有耳屎,医生说,那是人体保护耳膜的功能。

我就觉得不太合乎逻辑,医生怎么知道耳朵为了保护耳膜制造了耳屎,这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即使是这样,那么右耳的耳屎为什么比左耳多?难道是右耳的耳膜更需要保护?这个论断显然是荒谬的。另外我还发现一些人的双眼一只近视,一只远视。正常人的两只眼睛都是同时使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我们大学曾经来过一个眼科权威来做报告,我问了这个问题,他说了半天废话,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后来我发现我如果特别疲劳,右眼就会红肿,而左眼正常。我去医院,大夫好顿检查,告诉我感染,开了点抗生素眼药水,然后就好了。但是再次疲劳后,右眼又会红肿,左眼正常。我想,如果真如医生所说,是由于感染造成的,那么为什么只会感染一只眼睛,而总是在疲劳后被感染?显然医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从那时我就怀疑五官跟内脏存在某种联系,左右身体其实也并不是简单的镜像,虽然看起来如此。也不太相信医生及西医的理论。

让我强烈质疑西医的理论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智商是我一次读到维生素C的论战历史后

人民网―鲍林:维生素C大论战

以下为部分节选

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学者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以93岁高龄在他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逝世。“美国之音”在播发他逝世的消息时说道:“鲍林先生是惟一一位先后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鲍林曾被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并肩。爱因斯坦昔日曾由衷地称赞鲍林:“此人是真正的天才。”然而,路透社在报道鲍林逝世的消息时却说,他是“本世纪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科学家之一”。
  一个“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所以“最受嘲弄”,在于他提出了对维生素作用的新观点,尤其是主张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
  鲍林自称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结晶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医学研究者”,他不是医生。可他偏偏引发了医学领域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新观点被医界拒绝
  鲍林根据自己多年
  的研究,于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书中认为:每天服用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维生素C可以抗病毒。这本书受到读者的赞誉,被评为当年的美国最佳科普图书。
  可是医学权威们激烈反对鲍林的论点。有的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维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的观点。”有的说:“这对预防或减轻感冒没有什么用处。”权威部门也纷纷表态。例如美国卫生基金会就告诫读者:“每天服用1000毫克以上能预防感冒的说法是证据不充分的。”美国医学协会也发表声明:“维生素C不能预防或治疗感冒!”只有个别医学家及几百位普通病人用自身的经历支持鲍林。
  鲍林身陷重围。攻击他的人说他根本不是医生,没资格来谈论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问题;还有人干脆把他讥讽为江湖医生,或说他用维生素C防治感冒是江湖游医式的宣传。尊重他的人则叹惜他晚年“不安分”,说他完全可以安享荣耀,可他非要闯入医学领域,而离开他自己的化学“主流”太远。
  然而,鲍林不管这些。1979年,他和主任医师卡梅伦博士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克(1克等于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建议癌症患者“尽可能早地开始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以此作为常规治疗的辅助手段”。他们说:“我们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但是,权威们更不相信这种观点。鲍林先后8次向国家癌症研究所申请资助,以便通过动物实验作进一步研究,可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每次申请都被否定,他只能靠“许多人资助”来工作。即使如此,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还是声明:维生素C对癌症没有价值。此时仍然是一些病人用自己的实例来支持鲍林的观点。
  1985年,鲍林又写了一本有关健康长寿的书。他在谈及“一种提高健康水平的摄生法”时,介绍了12项具体步骤,第一项就是:“每天服用维生素C6克至18克,或更多。一天也不要间断。”他认为,“这种摄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增补维生素”,他自己则是个多年的身体力行者。他说:“1985年我写这本书时,每天服用4片营养物质加上18克维生素C。”鲍林认为,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每天服用最佳量的维生素(逐步增加维生素C用量),都是有益的。他说:“从青年或中年时开始,适当地服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一些健身运动,能使寿命延长25年至35年”。“如果你已进入老年,服用适当的维生素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可以期望使衰老进程减慢,延长寿命15年或20年。”他的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益寿的观点自然又一次被医学界所拒绝。
  剂量多少之争
  医学权威们与鲍林的最大争论焦点在于维生素C的用量。鲍林认为,“对大多数成人来说,维生素C的最佳摄入量是在2.3克~10克的范围内。”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到每天20克、30克或更多。鲍林认为,无论是对付病毒、癌症还是抗衰老,维生素C的用量都大大高于当时的规定用量。所以严格说,剂量之争是双方的关键之争。
  在鲍林去世之前,美国的权威机构———食品营养委员会对维生素C的推荐剂量是每天60毫克,有些营养学家认为只要30毫克到40毫克就行。可鲍林向人们建议的服用量是专家推荐剂量的几十倍到几百倍,这自然要遭到医学界人士的坚决反对了。美国健康基金会主席明确告诫人们:“所谓的大剂量维生素疗法必须避免。”医学界反对大量服用维生素C的重要理由是:这会使人得肾结石。但鲍林反驳说:尽管理论上有这种可能,可是在医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肾结石病例是因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而导致的。
  在鲍林去世之前,双方始终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功过是非谁能定
  为了强化论点,鲍林在1985年的书中引用了首次从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分离出抗坏血酸(维生素C)而荣获诺贝尔奖的艾伯特·圣捷尔吉博士给鲍林信中的一段话———“就抗坏血酸而言,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人们被医学教育引入歧途了。他们认为,如果不吃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就会患坏血病;假如你没有患坏血病,就是完全正常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错误。为了有完全健康的身体,你需要非常非常多的维生素C。我自己现在每天服用1克。这个剂量并非意味着真正的最适合剂量,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人可以服用任何剂量的抗坏血酸,一点危险也没有。”
  然而,艾伯特·圣捷尔吉的看法同样没有被美国医学界所接受,而美国医学界的态度又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医学界。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直到鲍林逝世以后,我们才初步看到了关于维生素C剂量和作用方面的一点变化:1
  995年2月,美国心脏学会和部分营养学家向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机构建议:将维生素C的每日推荐量由60毫克提高到250毫克到1000毫克。
  1996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声称:一个人每天摄入200毫克维生素C是最理想的,而不是60毫克。
  1996年《纽约时报》报道的一则调查称,约有30%~40%的美国人在服用维生素C,其中1/5的人每天服用量超过1克。
  1997年10月7日新华社电:《美国临床营养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对247名年龄在56~71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1%的人每天补充维生素C超过10年,这些服用者没有一人得白内障。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补充维生素C,可使白内障的危险减少77%以上———而鲍林早在1985年前就这样论述了,然而医学界原先不相信。
  2000年美国药物研究所食品和营养委员会的评估认为:成人每天服用不超过2000毫克维生素C是安全的。
  有报告称,据对14例临床实验证明,每天口服10克维生素C且连续3年,未发现1例肾结石。现在,多数医学界人士相信,维生素C确有一定的防治感冒的作用。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00~400毫克维生素C的男性,要比日摄入量60毫克及不足60毫克的人多活6年。
  如今,许多专家承认:维生素C有抗癌作用,能预防多种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有报道说,“对18例晚期癌症患者,每天1次给予维生素C10克~20克静脉滴注”,结果14例全身骨关节痛患者治疗1周后有7例明显缓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在2003年说过,他每天服用维生素C400毫克,并已坚持10年,并认为对预防血管硬化和防癌有益。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柳启沛教授在1999年说:每日摄入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没有发现有什么毒副反应,认为有关“肾脏的草酸结石和铁负荷过量”的毒性报告是没有根据的。

以上内容简而言之,Linus Pauling作为化学家,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算出人体需要大量维生素C,也就是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算出维生素C的真实需求量。我们先不管这个论断是否正确,但是主流医学界在这几十年里并没有从理论上反驳Linus Pauling计算上的错误或者双盲试验进行比对实验,而只是以他不是医生进行反驳。甚至直接人身攻击,说他是江湖术士。这种做法是不是十分熟悉?中医不是也被攻击为跳大神的吗?

Linus Pauling是拿了诺奖的化学家,整个西医体系竟然连续攻击了几十年,死缠烂打就是不做实验,也不进行理论计算,美国的权威机构———食品营养委员会对维生素C的推荐剂量也毫无理论基础和实验论证。说白了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确确实实就是主流西医几十年里干的事情,同时又标榜自己科学。我看的真是醉了。这个世界上竟然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界集体耍流氓的行为,真实让人叹为观止。

不知道那些一天把量化,标准,双盲,FDA,挂在嘴上的中医黑们对此做何感想。

从此以后,我就极度怀疑西医从业人员的智商和逻辑水平。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给这群弱智。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理论建构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它既包含古老哲学思想的熏陶,也融合了实践经验的归纳,并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框架。与其他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有所不同,中医的逻辑并非完全是西方科学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简单套用,而是更侧重于 “类比”、“比象”、“象数”、“情景推演” .............
  • 回答
    政协委员建议将中医名著纳入初高中语文课文,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如何看待这个建议,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背后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期望,也涉及教育的本质、教学的实用性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等诸多层面。首先,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角度来看,这个建议具有其积极意义。中医作为.............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医学能否构建一个基于实验的科学体系,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一种深刻的范式转变和方法论的重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医固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式,与我们当前主流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的很多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颇为复杂也一直备受关注的议题。许多人,特别是传统中医的拥趸,都希望看到更多、更纯粹的中医院,尤其是那些由经验丰富的大师坐镇的医院。那么,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中医临床大师”多在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或者独立的中医院数量相对较少,且发展模式也并非完全“纯粹”呢?这里面有几个.............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中医的建议和我们的口腹之欲,这确实是个世纪难题。首先,得承认,中医讲究“不时不食”、“食饮有节”。“冰”在中医看来,属于极寒之物。咱们身体里面,尤其脾胃,就像一个小小的温室,需要温煦的阳气来消化吸收食物,把它们转化成我们身体需要的精微物质。你想象一下,如果温室里突然灌进来一.............
  • 回答
    选择学习中医还是西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更符合你的志向和性格。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给你剖析一下,帮你拨开迷雾。一、 中医与西医的底层逻辑与哲学观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影响你学习和行医方式的关键。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构建一个以中医为主体的现代医学体系。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理念的融合、技术的创新、制度的保障,乃至文化观念的转变。要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医学的殿堂里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和扎实地推进。首先,理念上的“和而不同”与“融会贯通” 是基石。现代医学的强大.............
  • 回答
    复兴中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的课题。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应对疾病挑战,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中医的复兴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我认为,要让中医焕发新的生命力.............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在五年制中医专业毕业后转行,我完全理解这种想法。中医博大精深,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临床一线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转行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寻找更适合自己现在或未来的方向。下面我给你一些比较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先别急着“转行”,我们先看看五年制中医专业的优势和你真正想做的。五年制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朋友在看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关于“湿气重少喝水”这个建议,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里说的“湿气”。中医的“湿气”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喝水太多导致的“水肿”。中医理论中,“湿”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指人体内津液代谢失常,停滞不前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有.............
  • 回答
    能理解你这份对中医的热爱和想要深入了解的决心,高二正是培养兴趣、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很高兴能跟你聊聊这件事,咱们就当是老朋友之间聊家常,把心里话都说出来。首先,恭喜你,高二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这说明你是个有想法、有主见的年轻人。在很多人还在迷茫的时候,你已经找到了一个可能令你一生着迷的方向。1. 别急.............
  • 回答
    同学们,欢迎来到中医的世界!我知道大家心怀理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悬壶济世,用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坦白说,当下中医毕业生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学了中医,但似乎不容易直接上手治病”。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困惑和焦虑,我非常理解。今天,我不想给大家打鸡血,而是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作.............
  • 回答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想要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发展,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潜力和价值的道路!你已经掌握了西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这为你理解和运用中医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优势。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一、 扎实打好中医药基础,构建双轨知识体系你已经有.............
  • 回答
    嘿!哥们儿,看到你想报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这可真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医药这玩意儿,越了解越觉得博大精深,也越有味道。我跟你一样,当初也是纠结了半天,后来一咬牙报了这个专业。现在跟你分享点我的“经验之谈”,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为什么选择山西中医药大学?首先,咱得聊聊为什么选山中医。我当初看中的有.............
  • 回答
    哎呀,小伙子,这选择可真有意思!高三就瞄准中医,这股劲儿可嘉!你这想法,我打小听着长辈念叨,家家户户也多少懂点,我这老百姓的口吻,就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你觉得中医“神奇”,这感觉特别对!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哪是三两天就能摸透的?一碗汤药,一副药方,就能把病给治了,这确实是门大学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人生刚起步的时候。你现在的情况,初中毕业,药店工作近两年,中医自学几个月,又要考虑设计这个新领域,这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确实需要好好捋一捋。别担心,我尽量跟你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心里能有个谱。咱们先拆开来看,好不好?咱们先聊聊“在中药店上班近两年”这件事。 好处.............
  • 回答
    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在我看来,并非什么玄妙的迷信,而是有着非常朴素且合乎情理的科学依据。就好比我们夏天储存食物,冬天才能有得吃;或者夏天天气炎热,更容易把身体里的一些“潜伏”的病邪给“逼出来”,然后趁着生机勃勃的夏季,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或者方法,把这些被“逼”出来的病邪给清除掉,让身体在冬天到来.............
  • 回答
    要说中医理论“不正确”,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衡量“正确”?尤其是在对待像中医这样历史悠久、体系庞杂的医学时。如果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套,那几乎所有古代医学都会显得“不正确”。但反过来,如果只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批判,也未免失了公允。不过,既然你问的是“不正确的地方.............
  • 回答
    关于中医理论是否仅仅是为“无法解释的经验结果”寻找合理说辞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见仁见智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察它的形成机制,以及现代科学的视角是如何审视它的。中医理论的形成:经验的积累与体系的构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理论的根基,确实深深扎根于漫长而丰富的临床.............
  • 回答
    说起中医的来龙去脉,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几千年来,咱中国老祖宗们在与疾病斗争中,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不像西医那样,从某个具体的人或某个具体的研究成果开始,而是更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扎得极深,枝繁叶茂,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生长过程。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推到那个远古的时代。那时候,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