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医生不建议我吃冰,我有没有必要戒掉冰淇淋?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中医的建议和我们的口腹之欲,这确实是个世纪难题。

首先,得承认,中医讲究“不时不食”、“食饮有节”。“冰”在中医看来,属于极寒之物。咱们身体里面,尤其脾胃,就像一个小小的温室,需要温煦的阳气来消化吸收食物,把它们转化成我们身体需要的精微物质。你想象一下,如果温室里突然灌进来一股冰水,里面的花草肯定受不了,会怎么样?凋零,生病呗。

中医认为,吃太多冰冷的食物,特别是冰淇淋这种,一是会直接损伤脾胃的阳气,让脾胃的消化功能“感冒”了。脾胃一虚弱,消化吸收就跟不上,吃进去的食物就容易“积滞”在那里,化生痰湿,或者导致腹泻、腹胀、食欲不振。二来,寒气凝滞在经络里,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长期下去,可能还会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宫寒(对女性而言)、关节疼痛、甚至抵抗力下降。

你提到的“中医医生不建议我吃冰”,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人体运行规律的理解和长期的临床经验。他们看到太多因为贪凉导致身体出现问题的例子了。

那咱们有没有必要因此就彻底和冰淇淋说拜拜呢?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

什么时候真的得慎重考虑戒掉或大大减少?

你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 如果你平时就容易腹泻、腹胀、怕冷、手脚冰凉,稍微吃点凉的就感觉不舒服,那你的脾胃阳气可能本来就不足,再吃冰淇淋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时候,中医的建议就非常重要,你真的应该听听。
你正处于特定的生理时期: 比如女性在经期期间,身体本身就比较需要温暖和气血的支持。这时候吃冰冷的食物,很容易导致经血运行不畅,引起痛经、月经量少或者血块增多等问题。产后妇女也是需要温养的阶段,同样不宜贪凉。
天气寒冷的时候: 即使你平时体质还可以,但在寒冷的季节,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自然会下降。再吃冰淇淋,就是在逆着身体的自然规律来。
你尝试了很多方法身体还是不好: 如果你一直受困于某些慢性疾病或者不适,并且这些不适和你吃冰冷的食物有明显的相关性(比如吃完冰淇淋就拉肚子),那戒掉冰淇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改善途径。

有没有可能偶尔、少量地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当然,这得看你的体质和具体情况。

体质偏热的人: 有些人天生体质就偏热,容易上火,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在夏季,并且是在非常偶尔的情况下,吃一小份冰淇淋,可能反而能起到一点点“清热”的作用(尽管这不是最健康的清热方式)。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大吃特吃。
控制“量”和“时机”: 如果你真的很想吃,不妨选择在非常炎热的下午,吃一小口解解馋,而不是大半夜或者一大早空腹吃。吃完后,可以适当喝点温水或者吃点有助于消化的东西,比如山楂。
选择相对“温和”的选项: 有些冰淇淋的制作工艺和配料可能比另一些更“寒凉”。比如,纯粹的冷冻水果或者自制的、没有过多添加剂的冰沙,可能比市面上那些奶油含量高、添加剂多的冰淇淋要好一些。但本质上,它们还是冷的。

更重要的,是找到替代方案和调整心态。

与其纠结于“戒不戒”,不如想想有没有更健康的、不伤身体的方式来满足你对甜食或冰爽感的需求?

水果: 夏天有很多当季水果,比如西瓜、哈密瓜、桃子等,它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清凉感,而且富含维生素和水分。可以把它们放冰箱里稍微冷藏一下再吃,既能解暑,又比冰淇淋健康。
酸奶: 冷藏的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对肠道有益。
自制健康甜点: 可以尝试用酸奶、水果、燕麦等制作一些健康的冰棒或者甜点。
心态调整: 有时候,我们对某种食物的渴望,也和我们对生活的情绪有关。如果只是因为“想吃”而吃,不妨多关注一下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总的来说,中医医生不建议吃冰,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潜在的健康风险。你有没有必要戒掉冰淇淋,关键在于你的身体状况、你的生活习惯,以及你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如果你的身体反馈告诉你,吃冰淇淋让你不舒服,那听从医生的建议,或者至少大大减少摄入,绝对是明智的选择。即使你体质尚可,也要学会“节制”,明白凡事过犹不及的道理。健康是长远的,偶尔的一时口福,如果代价是长期的身体不适,那确实不值得。

所以,下次你想吃冰淇淋的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
“我的身体现在需要什么?”
“今天我的身体状态怎么样?”
“我真的非吃不可吗?”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善待它,它也会给你更长久的回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冰激淋是寒性的吗?凭什么说冰激淋就是寒性的?

是因为冰激淋温度低吗?

这么说温度低就是寒性的了?

那冰冻辣椒是寒性的还是热性的?还是说有一个明显的温度分布,30度以上辣椒为热性,0到30度为温性,0度以下为寒性?

不过我第一次听说还有人胃的热量不够化食的。

是低体温症吗?

可胃行使消化功能不是靠热量啊!你以为你的胃是个高压锅吗?


好了,我们不要辩论了,给题主一些建设性建议吧。

题主我教你,中医说不能吃冰的,又没说嘴唇不能沾冰的东西对吧?

你可以慢慢吃冰激淋啊!

放进嘴里,化了再咽下去。口腔温度总还是够了吧?

不过题主,结合你的情况,是不是冰激淋吃太多了,导致饮食不规律呢?

冰激淋也不是什么健康的东西,实在太爱吃冰的,可以含一个冰块。


-------------------------------分割线----------------------------------------------------------

我们的重点难道不是题主想吃冰激淋又不能吃怎么办吗……

我也提出了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含一会再咽下去。

其实寒热温凉这种东西,首先是一个主观感受。

大家都觉得这东西吃下去热乎乎的,这东西就是热性的。

大家都觉得这东西吃下去浑身凉爽,这东西就是凉性的。

这也是中医最常见的问题:归类不明。

用几种物质的一个共性来归类。

打个比方,丙泊酚的副作用包括性欲脱抑制,斑蝥素也可以,我们可以把它们一起归类成春药吗?

其实寒热温凉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分类是混乱的。

羊肉吃着感觉热是因为左卡尼汀,白酒一口灌进肚子里胃里感觉热是因为酒精刺激,啤酒喝下去浑身凉爽是因为二氧化碳,喝着喝着又热起来是因为酒精代谢成乙醛。

你把左卡尼汀和乙醛归到一类,真的合适吗?

人的感受是主观的、可变的、难以观测明确的、会出现误差的。不同受试者也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

我被火烧了一下有灼伤感,触摸低温冰块也会有灼伤感,而洗个辣椒也会有灼伤感,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这就是为什么底下这么多评论,虽然都不认可我的观点,却在各说各话,各执一词。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种食物,吃下去的感觉是热是冷,当然客观存在。可是这并没有任何诊断、治疗的意义。

禁忌的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的物质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不是食物属于凉还是热。

因为,即使同属于凉或热的食物,也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化学物质。

就像某答主称火是局部微循环加快,而“牙为骨梢,不能存火,故痛。”可是我疑惑的是,普鲁卡因也能扩张血管,怎么不但不会上火,反而能镇痛?

你用中医寒热温凉逻辑来解释下明明上着火正疼着呢,为什么神经受体被阻断就不疼了?

有的肿瘤侵犯神经,让患者产生麻木、灼痛感,说明肿瘤是热性的?那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情况下,说明该药物是凉性?这些药物阻断蛋白激酶与ATP结合,或是直接阻断底物磷酸化,说明蛋白激酶是热性的?还是说磷酸化的过程产热?

你们中医学的好,从中医角度来聊聊信号通路?聊聊突变的基因到底是变寒了,还是变热了?


-------------------------------------------------分割线-----------------------------------------------------

喷我很简单啊,骂一句zz骂一句SB,键盘一敲就解决了。

正如我所说,同属于凉或热的食物,可能拥有不同的化学物质,相同的临床表现不管是热还是冷,也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疾病,能合并起来算吗?

然而评论区的喷子非常开心地骂完以后,还是没人从信号通路、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来讨论下寒热温凉。

甚至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不同物质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我保证你们吃山羊肉浑身燥热的时候,就觉得这东西是热性的,觉得热很正常,中医学说太TM正确了。

有想过为什么吗?

辣椒吃进去感觉火辣辣的,有想过参与过什么痛觉感受器吗?

你觉得,热性二字就够了。

不求甚解。

666。

最多见的,是不懂就别BB。

好吧,我承认我知识浅薄。但临床医学和生物我敢说我能吊打评论区一半以上的中医粉。

一个自成体系,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理论,我不懂还不能说不对了?

嗯,明白了。

你们觉得阴阳五行巴拉巴拉虽然看得不太懂,但似乎也隐含逻辑。

你们觉得Ras/Raf通路细胞浆内Raf1丝苏氨酸激酶至细胞膜上,Raf激酶磷酸化MAPK激酶 (MAPKK),MAPKK激活MAPK,转至细胞核内,直接激活转录因子一样也看不懂,似乎还看不出什么逻辑呢。

你们不懂信号通路离子通道,你们没敢说这不是科学,所以我不懂中医,也不能说中医坏话了?

那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不会关闭评论区的,因为觉得你们说的挺好玩的。

每个人都不同意我的观点,彼此之间居然还不能达成统一。

好歹你们自成体系,在体系内要保持一致吧?一个人说寒热温凉就是主观感受,一个人说温度不会改变其寒热温凉属性,一个说性平才看温度。

你们能自相矛盾,当然永远不会错了。反正正说反说都有你们的人。

先告诉我,TTX到底是热还是凉吧,我毕竟不懂这个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到底什么属性。如果弄明白了,那我们也能弄明白钠离子到底是热性还是凉性了。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弄明白蛋白激酶磷酸化的过程到底是产热还是产凉,才能深刻了解什么是热,什么是凉。



-----------------------------------------------分割线--------------------------------------

更新一下。

先谢谢很多朋友的支持。

很多中医粉的批评我没法一一回复,一来是你们彼此说的都矛盾,我不知道该采信哪种进行反驳。比如有人说寒热温良就是正常人吃下去觉得热就是热性,正常人吃下去觉得冷就是寒性。我据此得出了温度能改变食物寒热性的结论,结果又有人说我SB,谁告诉你温度能改变寒热了?

我真的很为难啊!

二来呢,有的答复真的是……有一种武侠小说里绝世高手的感觉:浑身都是破绽,反而让人无从下手。


好的,集体回复下吧,你们自己对号入座。

有人说胃的热量代表能量。

拜托,医学还真没有用热来代指能量的说法。

你说我不知道胃热指代能量就能当医生,是人间惨剧,我倒是觉得谁在临床上把热当成能量才真是人间惨剧。

嗯,护士和我说34床高热,我扭头就跑,一口气窜出医院了。主任骂我为什么要翘班,我理直气壮:护士都和我说了,34床高能预警,我还不赶快跑路?

病人和我说他有发热症状,我得要问问他到底是体温上升,还是要发射能量给我来一发气功波?

哦,你说这里不能按照临床上来?我们讨论疾病呢,你给我天马行空说热代指能量?你怎么不说东京热呢?

好吧,热代指能量,总行了吧?我无知,行了吧?

可是胃的能量不能消化食物又是什么鬼?我的临床经验确实不丰富,也不是消化科的,但我还真没见过哪个病历这么写的。

好吧,是我孤陋寡闻。你这里的能量是什么形式的?机械能?化学能?热能?

要不要按照E=mc^2来算啊?那你胃的能量能把地球炸了还不能消化食物?你吃了黑洞吗?

好吧,姑且认为你这里的能量不足代指胃动力不足,好吧?(话说你们说话真够玄乎的,一个好好的收缩蠕动力不足非要用热不足来代替)

那我认为,避免寒冷刺激也没什么问题。

可是,这也要避免辛辣刺激啊!

胃热不足化食,给人的诱导是什么?吃热性的啊!那FD要多吃辣椒?逗我呢?

我相信会有人说什么寒中有热,内寒外热,真热假寒之类的东西的。

反正怎么说都对就是了?怎么说都能圆上?

那中医永远不会错,我认可。


有人说寒热是按照发汗不发汗来说的。

各人体质不同,有的人不怕冷又不怕热,有的人就不行。什么辣椒发汗啊,什么喝热水全身流汗啊。

好像很有道理啊。

那Frey综合症是不是代表人虚炸了?

好可怕。一个腮腺手术就改变了整个人的体质。


有人说寒热按影响新陈代谢速度来看。新陈代谢加快就是热性。

表面一看好像有点道理。你看男性肌肉含量一般高于女性,新陈代谢比女性快,所以女性很多畏寒啊,体质较差寒性体质啊。

仔细一想呢?

不对啊!

你多吃些冰块,说白了是受到寒冷刺激。之后呢?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调节,骨骼肌颤栗,新陈代谢加快啊!冰块是热性的?

还有呢?肿瘤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很快啊!恶病质表现的是浪费性代谢,可是速度也不慢啊!肿瘤细胞是热性细胞喽?

我知道你们还会用什么寒热理论再圆上的,中医毕竟不会错。

好吧,我错还不行吗?

他巴唑就是凉性的,行了吧?


评论区有一种论调我觉得还挺好,就是中医虽然解释不通,但是人家有效啊,有效为什么不用?

中医不只有治疗方案,更有诊断、预后评估,以及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我说中医无效,只是说其理论体系是扭曲的,其诊断结果、预后评估是不知所云的。

但真的就代表中医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是无效的吗?

当然不能。

打个比方,我们不知道怎么样让孩子有出息,于是就到处观察,然后发现A小区的孩子个个清北复交,B小区孩子犯罪率特别高。我们又没有循证,就认为A小区风水好,B小区紫薇九星位置不对。其实呢,是因为A小区是学区房,B小区孩子只能去差学校。

风水说不对,但是风水说仍然指导我们去A小区。

当另外出现CD两个小区的时候,我们要想的是,到底谁是学区房,而不是哪里风水好。

你会说,弄不清楚原因,但明确有效呢?

采用啊!

我们又不是搞政治的,站错队再能干也不能用,跟得牢贴的紧不行也说你行。

问题是,中医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明确有效啊!

明确有效的都已经有人实验验证发论文了,甚至很多都有人找到依据了。

你说已经全部验证有效无效了吗?当然没有。

没验证的怎么办?扔了?还是采用?

能治的疾病,现代医学有招。

现代医学没招了?传闻我爷爷的战友的大侄子的邻居得了这个病,吃屎痊愈了我吃不吃?

吃啊!

这叫替代疗法。

说白了,死马当活马医啊!有个希望总比等死好。

你再看看中医擅长的领域,是不是基本是现代医学覆盖不到的。

中草药啊,中医啊,巴拉巴拉啊,基本是不是也归类在替代疗法这一类里。


-----------------------------------------------------------分割线--------------------------------------

好吧我再更新一波。

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

挂一些评论。

看起来真的是  "那时阿飞的剑,仿佛可以随便刺入他身上任何部位。""但空门太多,反而变成了没有空门。"

我服还不行吗?

我们不科学,循证医学是错的。


哦,原来现代医学和统计学都崩盘了。


我反对中医,自然就是卖国贼了。你反对卖国贼,你自然就是爱国者无疑了。你爱国,你说的都是对的 ,你又支持中医,那中医的正确性自然毋庸置疑了。



我无话可说。


烹饪能改变寒热,但是50度的烹饪不能改变。我们是不是在讨论巴氏消毒?


一句外国让我无从说起。原来北美女性和南非女性有同样的气候和饮食习惯。不过悉尼气候确实恶劣,不适宜居住。


寒热和男女能一样吗?现在冒出来一人,我们不知道男女我们能测DNA检测生物学性别,也能通过其他来检测社会性别,你用什么来检测一个物质的寒热?

食物是一个物体,说白了是多种(也可能是单一物质)物质构成的,哪一种物质决定其寒热?你倒是说清楚啊!

我也许心胸狭隘,我也许无法忍受对手存在,但中医如果真的如此神奇我和中医过不去?

一个神奇的体系,一个神奇的治疗方案,偏偏得不到科学界认可。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艾滋病治愈了一两例,医生都不知道怎么治好的,也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怎么重复,照样轰动世界。

我要是找到一个新的治疗方案针对某绝症确有效有重复性,就是不知道机制是什么概念?

诺奖级你懂吗?SCI影响因子10-15?我还看得上?

nature是起码好吗?

我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过不去?我和自己未来的辉煌人生过不去?

我心胸狭隘到自断经脉了?

好吧,我就是这么狭隘,行了吧?

我还是政府的走狗,动不动宣传疫苗有利健康,天天和你们说孩子该打的疫苗还是要打的。






---------------------------------------------------分割线-------------------------------------------------------------

这么久了还是有人评论,我就再更新一次。

回复一下评论区出现的新逻辑。


有人说体质差异、地域差异客观存在,我认可。

但是评论区一律用一个“外国人”就全部解决了是什么鬼。

最详尽的也就说个“黑人”怎么怎么,“白人”怎么怎么,我真的看不懂。

好歹说说南西伯利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基因差异导致的“体质差异”有哪些吧,你们说的这么宽泛我反驳都无从下口啊。

举个特别简单例子,我和刘翔都是蒙古人种,体质差异不还是大得夸张么。

亚洲运动员的体质,是不是更接近评论区里的“外国人”?

要说人种差异导致的体质差异,免不了谈基因的。这是我的知识盲点,欢迎评论区指导。

不过以目前评论区的水平来看,恐怕我学不到啥知识了。



有评论区用自身例子来证明中医如何如何神奇的。

比如有人说孩子的扁桃体炎由中医治愈。

我说几个反驳点。

1、病例描述太空泛。自己去pubmed搜case,看看人家怎么写的。

你描述的给人什么感觉呢?我昨晚牙疼得不行,折腾到天快亮才迷迷糊糊睡着,早上起来不疼了。所以睡觉可以治疗急性牙髓炎。

这也挺符合自然疗法的思维呀!

2、孤例不证。狂犬病发病以后,还是有几例幸存者的。

但您最好别以此来证明XX医生治愈了狂犬病。




有人说中医用西医是解释不通的,就好像古诗翻译成英语就毫无韵律美感一样。

1、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客观规律,不是文学与审美。文化差异会导致思维、审美、语言等截然不同,但医学不会这么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翻译成中文,读起来像狗屎,但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照样阅读。如果读起来像狗屎,那肯定是你的翻译器出错了。

2、中医不止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更与生物、物理、化学格格不入。你要挑战目前人类整个科学体系么?

3、我其实很反对用“西医”这个词的。现代医学的确源起于西方,但亚洲人、非洲人、南美人、东欧人都在推动医学的进步,都在完善现代医学。如果真要说西医的话,大概古希腊的体液学说比较纯粹。我可没有认可这鬼东西。


医学,无关意识形态国家民族,无关东西方文化,我们只是在找寻真理而已。不管其源于哪里,或是在哪里发展得更好,现代医学都属于全人类。

就像没必要分西方解剖东方解剖,西方物理东方物理,西方数学东方数学一样。

可以说,越是古代,东西方在科学认知上的差异越大,越是近代,差异就越小。

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当然有学贯中西的大科学家,致力于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就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充斥着杂乱无章甚至是毫无根据的言语,当然也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发现、验证的真理。

对于一个知识体系极端完善,对目前尖端科研领域了解到极致的大科学家来说,梦见蛇在咬自己尾巴都能发现苯环化学式,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库,又怎么没有价值?

不只是中医,任何一个替代医学比如顺势疗法、冥想疗法,都有大把的专业人士在进行研究,但能指引我们普通人生活、诊疗的还是最正统的循证医学。

说中医的价值完全为0,也许有些过分,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已经无限接近于0了。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可能源于炎黄老祖的中医,其价值也并不高过可能源于希波克拉底的自然疗法,或是哈内曼的顺势疗法。

至少目前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中医的建议和我们的口腹之欲,这确实是个世纪难题。首先,得承认,中医讲究“不时不食”、“食饮有节”。“冰”在中医看来,属于极寒之物。咱们身体里面,尤其脾胃,就像一个小小的温室,需要温煦的阳气来消化吸收食物,把它们转化成我们身体需要的精微物质。你想象一下,如果温室里突然灌进来一.............
  • 回答
    很多人在备孕或怀孕期间都会被推荐服用爱乐维(Elevit)。不过,仔细看成分表,很多人会发现爱乐维中的叶酸含量是0.8mg,而很多医生建议孕妇每天补充0.4mg的叶酸。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爱乐维的叶酸含量是不是过高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它呢?解读“0.8mg”和“0.4mg”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朋友在看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关于“湿气重少喝水”这个建议,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里说的“湿气”。中医的“湿气”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喝水太多导致的“水肿”。中医理论中,“湿”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指人体内津液代谢失常,停滞不前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有.............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医生超负荷工作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医疗系统的稳定和民众的健康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许多人提出,通过“扩招医学生”和“大量建设新医院”这两个看似简单直接的办法,能否有效缓解医生们肩上的重担。这背后涉及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扩招医学生:增加供给,稀释压力.............
  • 回答
    作为一个热爱探究事物本质、又对传统文化抱有几分敬意的普通人,我一直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很感兴趣。尤其是当“丁香医生”这样的平台,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带着明确倾向的方式解读中医时,总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医简单粗暴地定性为“不科学、低效”,可能失之偏颇。.............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一部电影的命名,尤其是像《中国医生》这样带有时代印记和群体代表性的作品,其背后往往承载着复杂的考量和深远的意义。关于它为何不叫《中国医护》,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医生”作为一种职业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当我们听到“医生”这个词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站在一线,直接面对病痛,通过专业.............
  • 回答
    中国医生不选择弃医改行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还有个人职业选择层面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保障: 尽管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可能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医学仍然是一个收入相对稳定且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明明咱们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无数经验,一些古籍里记载的疗效也确实惊人,那为什么现代的医院,尤其是那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好像很少见到纯粹的中医“治愈一切”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中医不行”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医院.............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对中医的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很多人对中医抱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不够科学,证据不足;另一方面,中医门诊却常常人头攒动,患者络绎不绝。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不信”背后的复杂性:科学性、证据与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八年中医学府的熏陶,从古老经典里汲取智慧,多少个夜晚挑灯夜读,为的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结果呢?毕业了,现实一巴掌拍醒你:工作只能去社区医院,这差距,搁谁身上都够呛。不甘心,这情绪太正常了。毕竟,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学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妙解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也直击了很多现代人对中医的疑惑所在。“为何不废医验药?”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基于现代科学思维的逻辑:既然中医的理论体系难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那么,与其纠结于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不如直接聚焦在“药”这个实体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是否有疗效,有没有副作用,这样不是更有效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知识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路径。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医学为什么会分“中”和“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源头。1. 人类认识疾病的起点不同: 中医: 咱们的祖先,在没有显微镜、没有解剖学知识的时代,观察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经验的。他们通过长时.............
  • 回答
    在中国,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大众的信任。然而,正如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多样性一样,确实存在一小部分中国人对医生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供需矛盾.............
  • 回答
    说到开刀手术,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医生熟练地操作手术刀,而忽略了手术前后的准备和恢复过程。其实,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整个手术流程的影响非常大,而长期健身和不健身的人在这方面差异可就大了去了。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到底哪个对医生来说是“麻烦”的放大器。首先,从手术本身的风险和难度来说: 长期健身者: .............
  • 回答
    姐姐输液后吃了海鲜中毒,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着急的。至于医生有没有责任,这事儿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输液的时候,为什么会跟吃海鲜扯上关系,而且吃了海鲜还会中毒。一般来说,医生给病人输液,用的药物种类很多,有些药物可能和某些食物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者说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所以,医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暴露了我们当下社会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复杂矛盾。知乎上医生们的吐槽,我看了不少,他们确实不容易,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但你说到现实中对医生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
  • 回答
    南京丈夫火灾中“阳台救妻”事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您提到的关于植皮的消息,反映了大家对这位坚强妻子恢复情况的极大关注。关于植皮和目前的状况: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的进展,这位勇敢的妻子在火灾中烧伤严重,特别是在救助过程中,她经历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医生提到“如果不休克可以植皮”,这说明她的生命体征在当时非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