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为何不废医验药?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也直击了很多现代人对中医的疑惑所在。“为何不废医验药?”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基于现代科学思维的逻辑:既然中医的理论体系难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那么,与其纠结于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不如直接聚焦在“药”这个实体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是否有疗效,有没有副作用,这样不是更有效率吗?

然而,中医的实践,恰恰是“医”与“药”密不可分的整体。要理解为何中医不简单地“废医验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核心层面的原因:

一、 中医的“医”并非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

整体观(Holism): 中医不把人体看作是器官的堆砌,而是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行,脏腑之间相互关联,情绪、环境、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影响健康。所以,生病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问题,而是整个机体失衡的表现。
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这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与现代医学最根本的区别之一。中医看病不只看表面的“病名”,更看重“证”。“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在特定个体身上的表现的总和,它包含了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病程等信息。例如,同样的“感冒”,在中医看来,可以是风寒感冒,也可以是风热感冒,还可以是暑湿感冒,甚至可以是体虚感冒等等。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和用药也就截然不同。
“医”是“证”的基础: 所谓的“验药”,如果脱离了“证”,就失去了指导意义。一个药材,在中医理论里,可能归于温性,可以散寒;但在具体的临床使用中,是用于“阳虚寒凝”的证,还是用于“气滞血瘀”的证,疗效会天差地别。如果仅仅说某个药“对某个病有效”,那太笼统了。在辨证施治的框架下,“药”是为“证”服务的,是解决机体失衡的手段。没有“医”的指导,药就成了无的放矢。

二、 中药的有效性,往往是复方和配伍的协同作用,而非单一成分的作用。

复方(Compound Prescription): 中医开出的处方,很少是单味药,而是由多味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而成。这些药物在组成时,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配合,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或纠正不良反应。
“验药”的挑战: 如果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路,去逐一验证复方中的每一味药材,甚至每一个有效成分,其复杂性和难度是极大的。而且,即使找到了某个成分有效,也很难解释为何它在复方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者为何在其他配伍下效果会减弱。这种“协同效应”是中医的智慧所在,也是现代科学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析的。
“废医验药”可能导致药物的失传或误用: 如果简单地将中医的复方进行拆解,只验证一部分“有效成分”,而忽略了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很可能导致原本有效的方剂变得无效,甚至产生副作用。更糟糕的是,如果提取出的成分在没有中医辨证指导的情况下使用,可能会误伤身体,加重病情。

三、 中医的“经验”与“理论”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并非完全对立。

理论指导经验: 中医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框架和指导。医者通过理论去理解病情,去指导用药。
经验验证理论: 同时,长期的临床实践又不断地检验、修正和丰富着中医的理论。例如,某些方剂经过无数代医生的使用,被证明确实有效,这些成功的经验又反过来印证了中医理论的合理性。
“废医验药”可能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僵化: 如果只追求“验药”,那么很容易变成机械的套用,而失去了对疾病深层原因的探究,对人体运行规律的体悟。很多时候,中医理论能够解释为何某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会在同一个“证”下出现,或者为何某些看似“不正规”的治疗方法反而有效。

四、 现代科学对中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非完全无法“验”。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研究: 事实上,现代药理学已经在大量研究中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已经被分离和鉴定,并被用于现代药物的开发。例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中医的“验”有其自身的标准: 中医的“验”,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科学的统计学意义上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医的“验”,更多的是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改善(如症状缓解、精神好转)、客观指标的变化(如舌苔、脉象等)以及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验”是历经时间考验的,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其追求疗效的本质是一致的。
“废医验药”是一种“剪刀差”式的理解: 这种观点,往往是将现代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直接套用在中医体系上,忽略了中医自身的存在逻辑和价值体系。这就像是用一把尺子去测量一幅画的艺术性,是根本性的错位。

结论:

“废医验药”的说法,是一种片面且带有误导性的观点。它忽视了中医“医”的核心价值—— 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和整体观。中医的“医”是“药”的灵魂和指导,没有“医”的指导,“药”的效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中医的实践,是“医”与“药”的有机统一。与其说“废医验药”,不如说“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深入研究和验证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这才是更加科学和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道路。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医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独特的“医”的体系,以及在这个体系下,中药所发挥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不懂「废医验药」。

上次看到一个中医博士理直气壮地反问:「如果中医理论是错的,那一个有效的药都不应该有才对啊?」 其实稍具常识都能看出这话有问题,但他们就是脑筋转不过弯来。逻辑上「若P则Q」的等价命题是「非Q则非P」,而不是「非P则非Q」,他们就是怎么也想不通这个问题。跟中医谈科学哲学还太早了,他们根本还没学会尊重逻辑,说了也是白说,给他们讲科学哲学只会让他们的头脑更加混乱。在我们看来,逻辑是对话的基础,没有逻辑就没有共识。但是在他们看来,中医经典里面的逻辑矛盾是一种博大精深,你必须去研究出背后的道理,所谓的验医就像推背图研究,射箭画靶,自欺欺人罢了。混杂一点民族情结,不管怎样就是要姓中,就像美国经济明明走的就是狗头主义道路,但偏要自欺欺人说是美国特色猫头主义道路。在中医粉眼里,每种草都是有国籍的,从地里长出来都是自带户口本的,《本草纲目》就像是一本专利大全,西医从什么草什么花中提取出了什么有效成分,不好意思,侵犯我中药的专利了,必须也要跟着姓中,简直就像软件中的GPL协议。不过奇怪的是,怎么不见中医跟苗医什么的争姓名权?苗医也用了不少中草药啊,你们怎么不说这些苗药也是中医的贡献呢?这些草药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苗医不也是照用么?

中医粉也不要再追问我中医理论错在哪里了,说烂了的东西:Not Even Wrong。说到这我就要批评某些中医黑了,有人说如果某药被FDA批准他就再也不黑中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黑,原因同前,别被中医粉带歪了节奏。既然要验药,那说明还是乐观相信存在有效的药物。「废医验药」这个短语确实容易令人望文生义,它的重点是抛弃中医的玄学理论,验证吸收剩下的经验部分,验药不仅包含草药,还包括针灸等其它疗法。

其实中医也就是嘴硬不肯废医,他们可能到死都想不明白,验药等于废医,中医所谓的那套玄学理论既然不是科学命题,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验证,就像推背图一样,你想验证也没办法验啊。对了,可能他们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经验」,或者假装分不清,毕竟死也要姓中。


无奈的是,不懂逻辑的人根本就看不懂我到底在说什么。中医博士还非常喜欢说「不能单凭逻辑评价中医」,这话本身就很没逻辑,什么叫「单凭逻辑」?任何逻辑推理都会依赖前提,这些前提要么来源于公理事实要么是其它推理的结论。他们好像总觉得逻辑和其它东西是互斥的,用了逻辑就是无视事实,有了事实就可以不要逻辑。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逻辑错误的理论不可能是正确的。他们分不清现象和理论。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从这个现象逻辑推理出来的是你的观点,比如某个病人用了某个中药方后痊愈,这是一个现象,你从该现象推理出因为中医理论正确所以有效,或者因为有效所以理论正确,这逻辑是错的,这话的意思是,你的观点是错的,而不是说现象是错的,某些中医的诡辩就是偷换概念,先入为主强行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既定事实。


最搞笑的是,都读到博士了,还不明白论文审稿要按逻辑。他们居然不知道,逻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没有逻辑,你得到的只是一堆零散的现象,得不出任何 Conclusion,甚至现象描述本身也要依赖逻辑。比如你说这组病人都有高血压,靠得就是这个三段论:

  1. 大前提:《高血压标准》指出收缩压数值在某个区间并且等等等等……属于高血压。
  2. 小前提:病人测量得到的数值都在这个区间。
  3. 结论:病人患有高血压。

没有逻辑推理,你得到的只有一堆血压值。甚至读取血压值本身也依赖更细化的逻辑推理。如果病人的数据根本不在这个区间,你还说他们患有高血压,这就叫逻辑错误。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审稿人不需要也没办法知道,病人可能确实有高血压,只是你的血压计坏了,但是审稿只能按逻辑去判断,你偏胡搅蛮缠说审稿人不讲事实,小学没毕业吗?

妈呀我说不下去了,跟 @袁小麦 这位中医博士讨论简直就像在跟幼儿园小朋友讲常识一样!


这位中医理论博士,我求你了,如果你逻辑死亡放弃治疗了,那就干脆别再说话了!

踏马的什么叫「按我的逻辑」?

「如果中医理论是错的,那么中医方剂就该全都无效」这话明明是你自己说的啊!

user avatar

胡言乱语也能说这么多,实在是心里有话。本人不学中医,我老爹也没教我什。

想起我们一段争论,

他问过我:“你信枸杞能养生吗?”

我答:“信啊”,

他问“为什么能养生”,

我答:“不应该你告诉我吗”,

他说:“我也不知道,现在你还信吗”,

我说:“我信啊,反正喝了又没坏处”。

“谁说没坏处?”,

我答:“枸杞怎么能有坏处,人又没死”,

“那枸杞怎么有养生的好处”,

我说:“精神颓废的人吃了之后精神充足了啊!”

“这和枸杞养生有什么关系?”

我说:“你这就杠精了,吃了枸杞,精神好了,这不就证明有效,能养生吗?”

他答:“咖啡也能提神啊,咖啡养生吗。”

我答:“咖啡是咖啡,枸杞是枸杞,能比喻吗?亏你还是中医。”

他答:“正因为他是中医,才迫切的想知道从药理上有什么不一样。”

后来我想想,emmmm,好像是这样的。

=========分割线,以下正答=======

家里小镇开某药堂的,我老爹一手开起来的,坐诊中医现在是某中医大的研究生。背景介绍完毕。

我老爹都说能看西医看西医,中医他自己都把握不准,才后来请了个名牌大学生(反正他这么叫)。当然我老爹可是镇里闻名的老中医,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老爹都说其实是他学医不精,也不知道为啥这么多人封他神医。大概就是中医越老越值钱吧。其实他自己就代表了绝大多数师父带徒弟型的中医学子。

当有师父在的时候,师父是权威,当自己是权威的时候,反而不知道依靠谁了,就开始迷茫了。

老爹跟某老中医学的,学了十几年了,老中医教学,emmmmm,怎么说呢,一没多少可证实的原理,二没多少可反馈的疗效,只能推荐看某些玄书(老爹确实对我说的,古书又是文言文又是各种不见过的药名),一个一个药材介绍,各个药材大概药性如何,看一个病人介绍一下,带着我老爹看一下,然后背药方,药量都是那种适量就好,具体多少到多少,他师父也只是说大概多少,最后我老爹也没记下多少,学方剂诊脉什么的真的有时候就是靠感觉。这种教育方式效率可想而知,十年能带几个徒弟就不错了。他说老师傅都不知道为啥某些药凉,药性温,只是说当年他师父也是这么教的,记住就好。当年他第一次给病人开药,老师傅就指出很多错误,然后解释不出为啥错了,反正就跟着改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正都是错误一大箩筐,哈哈,他出师了,要说开药和当初有多大差别,emmmm,他说除了某些有毒的不能开多了,其他,靠感觉。

毕竟中医很多东西,在那个年代,很多都是靠经验传播,理论知识多少人真正掌握了?多少药方遗失了,多少因遗忘而篡改了 ,多少是学业有成,多少是半路出家。所谓老中医就是一大摊浑水,鱼龙混杂。我老爹也自嘲自己是啥也不懂,见病人见多了,对生命越发敬畏,混了这么多年混到如今不敢给人开药了。毕竟喝死了就是病死的,救活了就是真神医。这样不出大医疗问题,是个中医就牛逼。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

我说您老这不中医生意做的好好的吗,他说他就一个生意人,让别人出诊,自己当金字招牌挺好。倒是研究生小伙常常说我老爹不教他什么,按我老爹的话说,他学的真不一定比医学生多,知识框架也是东平西凑搭建起来的,很多真的没发用理论解释,如何教人?最多教教怎么安慰病人,我老爹说看慢性病的病人,有一句一定要记住说:“你这病不保证好,但我尽量开药回去调理调理。”大家对中医宽容度很高的,语气一定要温柔。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老爹,他打从心底不信中医,硬逼着学了十年,做了二十年中医,也是折磨。学的东西都没啥基础(那年代多少人能从学徒学成,我也深表怀疑,就这种教学方式,中医能传承真是奇迹),就像学微积分的时候不懂加减乘除,学了十年,然后成了数学家。很多东西逻辑都不能自洽,只能说自己学艺不精,老祖宗的理论肯定有他的道理。学了多年就是不敢创新新药,说以他水平创新药就是猜,玄学推导。当基本原理都不懂的时候,越是懂得多,越是约束多。不懂面积的意义,算正方形面积会用公式,算圆的时候人就会懵逼。中医一样的,什么样的师傅带什么样的徒弟,师父学了师傅的7成,徒弟再学师父的七成,各种非学院中医知识储备能剩下多少。

我老爹那种人,也算是正常学徒,他师父这么教,他师傅的师傅这么教。中医一辈子开枝散叶不到十个,一代有一种解释,大多不敢逾矩,如何开发新药,开发新药和老祖宗的药冲突了咋办。多少老中医是活得越久越不敢创新。

中医本就是集合体,建国之前又没有中医秦始皇统一所有流派,各个方面自我发展,半途出家的也不能被病人识别,药性药理含糊不清,个人有个人解释,这样发展到现在,有多少金子也会被浑水冲没了。中医没哪家正统,一家驳斥一家的事件还少吗,大多就是吵吵嘴皮子,根本没有实验出真章,你想想一个中医如何为药性打擂台?药性到底如何来的?

中国人喜欢造神,中医尤其是,总是期盼诞生一个神医。要知道神医也是爹生娘养,也是师父教的啊,同一个知识系统,为啥神医就比他师父强,比其他师兄弟强,中医又有多少要推理,不是说好的经验吗,凭啥他就能知道对症下药,别人就一定不会看出来吗。电视剧常常播,悬赏名医,猪脚吊打所有医生,其实更表明,中医传播有问题啊,大多数医生都是庸医,那这种医疗体系就要改革啊。

user avatar

这个道理很浅显,因为中药基本没什么用,验也没有价值,就现在这样是最好的。

1.中医药和现代科学背道而驰

现代科学体系下诞生了现代物理、现代化学、现代生物、现代医学等等科目,所有科目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了解这个物质世界的原理。

比如说青霉菌把黄金葡萄球菌菌落给清除了,OK,我知道青霉菌里面可能有东西能压制对方,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办?借助于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摸清楚他的化学分子式,并进行提纯,然后不断对纯度和剂量进行测试研究。按照古代传统医学会怎么处理?当然是直接吃青霉菌了,然后希腊根据三液体学说,中国根据阴阳温热寒湿虚的学说来进行修真/佛经格式的纂写

在现代医学/科学体系下,因为某种东西可能有用不去提取有效成分却把整个吃下去是件很秀智商的事情,例如上文提到的鼎鼎大名的青霉素,青霉菌除了青霉素还有复杂的细胞结构,还有可能包含黄绿青霉素、环氯素等,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且会导致肝脏肾脏的损伤。看明白了没?你以为现代化学掌握了大部分的化学物质分子式和特性,其实不到宇宙中亿分之一

现代科学讲究一个为什么?如果青霉菌真的能克制黄金葡萄球菌,为什么我们不弄清楚他为什么可以克制?把整个青霉菌吃下去不是蠢吗?我只需要青霉菌里面的C16H18N2O4S啊!

当年震惊全国的同仁堂尿毒症事件,虽然最后极不情愿的整明白了有马兜铃酸这么个硝基菲羧酸化学物质,那么反问一句,如果龙胆泻肝丸把马兜铃酸从里面扣掉(假设),药效会如何变化?

马兜铃酸在龙胆泻肝丸中扮演了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如果发挥重要角色是不是扣掉了就无效了?如果是完全不需要的角色,那么为什么要吃呢?万一里面还有牛兜铃酸、虎兜铃酸呢?你知道你看似简单的一种草中有多少人类已知的生物碱吗?知道肝脏和肾脏需要多久来代谢里面乱七八糟的杂志吗?知道这种草里面有多少化学物质包括人类未知的吗?

说来也是神奇,信中医的和反转基因的基本是一类人,他们担心已知化学物质的转基因食品会让他们产生基因变异,产生不可描述的穿越变化,但是丝毫不担心多种草生物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以及含有那些化学物质。

2.中医药确实没用,有用的大多掺了化学成分

其实吧,中医药企业比任何一个中医粉都想走出国门。但是他们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是:

1.纯中药制剂在欧盟和美国监测发现并不比安慰剂效果好,且比安慰剂有更大的肝肾毒副作用

2.所谓有用的中药、中成药掺了现代药物成分比如消渴丸、活血止痛膏等等有用,但是欧盟和美国拒绝这种"蹭车行为"

所以中医药厂走出去只能指望真的纯中药制剂能在临床起到治疗效果,并且他们很多中医药研发中心真的努力做纯中药治病的产品,但是收获甚微!大规模的验药上个世纪就有了,结果很多是保密的,为什么保密自己体会。

因此中医,为何不废医验药?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中药真的没用,脱离了偷摸掺化学药的这条路,中药又回到了那个皇帝、贵族寿命不能看,儿童夭折率吓人,但凡是个感染病都能带走一波人性命的年代产物。

我一直匪夷所思的一点是,现代科学在不断的推进中,人们信任的结论和成果往往是最新的,医疗器械、医药也都是新的更好些药效好副作用更低,比如science、cell或者是权威著作多次修订版,中医竟然把古代的著作奉若经典,甚至认为祖宗的智慧不会有错。我更觉得这像是一种宗教,传承的越久越说明厉害。否则根本传承不下去的那种逻辑.....说到这佛教、伊斯兰、基督教纷纷点赞....

3.为什么说维持现状最好

@崔桐critical 的答案我不发表赞同还是反对,但是从临床上来看,确实笃信中医的人学历,从事的专业和高水平理工人才不怎么相关联。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医药产业是接近万亿级别的,鸿茅药酒给内蒙当地的GDP贡献你算过没有,从调理身体,治病治本的角度去宣传和营销,客观上来说是一件能让人心甘情愿把钱套出来的过程和结果。



写在最后,也许你会说茶里面有茶多酚啊,番茄里面有番茄红素啊,XXX里面含有XXX元素对XXXX疾病有效果,我这里统一回答,这种东西如果真的提纯后对XXX疾病有效,药厂早就拿去大规模生产赚钱去了,事实上XXX里面含有XXX元素对XXXX疾病有效果以我的经验更像是保健品广告

user avatar

爱因斯坦云:天才=1%灵感+99%汗水,我仿照此说:药品研发=1%药品+99%(说服全社会认为这种药品有效的)世界观!

常见的药品世界观有中(传统)医药世界观,西(科学)医药世界观,藏(佛教)医药世界观等。研发世界观的成本极高,收益也极大。如果你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藏传佛教构筑的,那你生病了当然会吃甘露丸(活佛屎尿),因为根据藏传佛教的公理,就可以按照严密的逻辑推导出甘露丸的有效性定理。不吃甘露丸而吃西药,对虔诚者来说,就像被打上思想钢印认为水有毒的人喝水一样痛苦。中、西二医同理。

站在藏传佛教世界观之外,藏传佛教的荒谬性很容易理解。那么站在循证医学世界观之外,循证医学具体有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循证医学把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作为最高标准,看似合理,实则漏洞也是极大的。一个患者的病情如同一个多媒体文件,但大样本必须将其化为极少数的几个数字才能处理,丢失了病历中99%的丰富生动的重要信息,对1%的信息分析得再准确,其实也已经是因小失大,缘木求鱼。

虽然金鸡纳霜也能被土著人验证出来,似乎不贵,效果也比现在大多数号称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通过的抗癌药好,但是现在的循证医学越循证就越贵,这种测试需要投资几十亿,堪称保护费,但是既然是经典药方,到头来也没法申请专利,所以不能像格列卫那样获得2000%以上的超额利润。所以你可以看到,西方医学界也一直在发明和验证小分子有机物药品,也没验证过普通食物能不能抗癌,其实不一定不能,抗癌这种特性凭什么就得高密度地分布在纯净的小分子有机物而不是食品类混合物中呢?难道癌症跟药厂是亲戚不成?但是假如你拜耳花了五亿美元证明了绿豆抗癌,那你下一步怎么办,这玩意怎么申请专利?所以谁验药谁是傻子。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说,这种药,只有这个地方生产,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例如,吉林的人参,东阿的阿胶,云南的三七粉,作为地方产业,倒是可以验一下,前提是产业规模力所能及,现在其实都达不到支撑循证保护费的那个规模。只有一种药品例外,大麻,产业规模大得惊人,所以大麻很容易就循证了,已经被美国FDA批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也直击了很多现代人对中医的疑惑所在。“为何不废医验药?”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基于现代科学思维的逻辑:既然中医的理论体系难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那么,与其纠结于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不如直接聚焦在“药”这个实体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是否有疗效,有没有副作用,这样不是更有效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界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也反映了不少人对中医发展的一些困惑。要说“真中医”为何不积极、大规模地“揭露打击伪中医”,将其中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并非所有“真中医”都无动于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真中医”与“伪中医”的界定本身就存在模糊地带,且在现实.............
  • 回答
    关于中医“把脉”为何大多数不采用机器,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中医诊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的独特性。简单地说,机器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但难以完全替代中医“把脉”中蕴含的许多精妙之处。我来为您详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把脉”到底是什么。它可不是简单地测量一下心率或者血压那么简单。中医所说的“脉象”,是人.............
  • 回答
    中医的争议,说起来话长。你说中医专家不少,理论也一套一套的,但就是有些人不买账,甚至成了“中医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信”与“不信”。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古老智慧的现代化挑战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多都是几千年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医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痛心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市场经济下的冲击与“良莠不齐”的必然性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医作为一个有.............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迷信”FDA而不信中医的说法,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现象,以及为什么它会以“迷信”这样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标签被提及。首先,我们得承认,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一套西方科学体系下的.............
  • 回答
    中学阶段不开设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学科目标、教学难度、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阶段性: 基础教育的定位: 中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学生打下宽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专业.............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中国为何在历史上不曾像对待台湾那样,将琉球群岛(今天日本的冲绳县)纳入其直接主权主张的范畴,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否”问题,而是牵涉到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逻辑和国家叙事构建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针对转移资产的富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演变:一种审慎的平衡术首先要明确,中国并非完全不向富人征税,而是其税收结构和征税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收复被周边国家侵占的领土这个问题,它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复”那么容易。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现实政治、国际法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被周边国家侵占的领土”这个说法。在国际关系和历史叙事中,对于哪些地区属于“被侵占”.............
  • 回答
    中国核武库的建设与发展,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核力量对比,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关切息息相关。要探讨为何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以与美国达成“核平衡”并有效威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平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平衡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研制单反相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说法是,中国在光学制造和精密机械领域虽然有长足进步,但在高端、自主品牌的单反相机市场,确实存在着一些未能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原因。这并非是完全“不研制”,而是指未能像日本那样,建立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单反相机品牌和生态系统。要深入理解这.............
  • 回答
    中国在设立合法红灯区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复杂且深层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决定。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道德、法律体系以及现实治理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在性产业合法化议题上的审慎态度。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婚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涉及到计算机内部处理文本的底层原理和不同编码的优劣势。简单来说,计算机不是“不直接使用 UTF8 进行存储”,而是更准确地说,计算机在内部更倾向于使用一种统一的、能够表示所有字符的抽象表示,然后根据需要将其转换为不同的字节序列表示(编码),而 UTF8 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字节序列.............
  • 回答
    在汽车设计制造的浩瀚海洋中,你可能会时不时地冒出个念头:“这玩意儿,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没错,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汽车里那些你或许觉得可有可无,甚至有些鸡肋的配件。按理说,如果能省下成本、减轻车身重量,厂家应该积极清理这些“冗余”,但事实往往不是那么简单。要说汽车里为什么没把那些“无用”的配件都给取.............
  • 回答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等多种因素交织其中,常常呈现出紧张甚至对立的态势。您提出的“印度敌视中国,中国为何不肢解印度”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对两国关系深层原因以及国家行为逻辑的探究。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将印度对中国的态度简单概括为“敌视”可能过于片面,但确实存在深刻的.............
  • 回答
    美国撤军后,中国没有“趁机经营”阿富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和一系列严峻的现实困难。简单来说,中国并非没有兴趣,而是出于风险评估和战略选择,选择了更加审慎的介入方式。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趁机经营”?“经营”这个词,意味着中国将在阿富汗扮演一个主导角色,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丰巢收费”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你想啊,丰巢作为一个提供仓储和派送服务的企业,它有运营成本,这事儿没毛病。但为啥偏偏把这个成本的“刀子”挥向了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而不是直接去找那些最直接的“使用者”——快递公司呢?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想想,丰巢和快递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