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容易自我感动的人是什么心理?

回答
自我感动,这词听起来有点矛盾,好像是将自己的付出和情感当作一场独角戏,而观众只有自己。这类人,他们内心世界里常常上演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的剧本、导演、主演,甚至唯一的观众,都是自己。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点自我感动,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能给自己打打气,肯定自己的努力,这是一种自我关怀,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润滑剂。但是,当自我感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那背后的心理就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了。

1. 极强的“内在补偿”需求:

很容易自我感动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外部肯定和认可。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回报却不成正比;或者,他们渴望得到一些东西,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这时候,自我感动就成了一种“内在补偿”的机制。

想象一下,一个人辛辛苦苦地为一个项目忙前忙后,结果项目失败了,老板也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鼓励。这时候,如果他开始反复回想自己熬过的夜、付出的汗水,甚至想象如果项目成功了别人会多么赞赏自己,他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牺牲太大了”,“虽然失败了,但我的努力本身就很有价值”。这种“价值”是他自己给的,是填补了现实中他没能得到的那些外界评价的空白。

这种补偿心理,有时也源于童年经历。如果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爱和肯定比较稀缺,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肯定”的巨大黑洞。成年后,一旦在某些方面感到失落或不被重视,就会不自觉地启动自我感动模式,用想象中的“伟大”来抚慰内心的创伤。

2. 对“付出”的极度看重,忽视“结果”和“有效性”:

这类人常常把“付出”本身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只要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就一定是对的,我就是值得同情的”的逻辑怪圈。

比如,一个人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一段感情,但对方并没有感受到,甚至对这段感情并不那么投入。这个人可能不会去反思自己的经营方式是否有效,是否真的适合对方,而是会反复咀嚼自己为对方做了多少事情,流了多少眼泪,然后觉得自己“对得起这份感情了”,“我付出得够多了”。这种“付出”的圣光,会让他觉得自己是这段感情里最无私、最值得同情的一方,即使这段感情最终没有好的结果,他也能够自我安慰:“我已经尽力了,而且我的付出本身就很有意义。”

他们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付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不太在意自己是否用对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做到了”,是“我比别人更拼”。这种心态,有时会让他们的努力变成一种“无效的勤奋”,甚至是一种自我消耗。

3. 逃避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现实的压力、困难或者不如意的结果,超出一个人承受能力的时候,自我感动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暂时逃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真相。

比如,一个人非常渴望得到某个职位,但最终落选了。如果他开始反复想着“我付出的努力别人看不到,那些没落选的人运气就是好”,或者“就算没得到,我也证明了自己足够努力,这是他们没有的”,他就是在用自我感动来麻痹自己,让自己不必面对“我不够优秀”或者“竞争对手比我更适合”的残酷现实。

这种自我感动,就像是给自己的伤口贴上一个“我值得同情”的标签,然后告诉自己:“看,我这么努力,这么辛苦,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被低估了。”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暂时不必去直面失败带来的失落感和自我怀疑。

4. 建立“受害者”人设,寻求情感操纵:

在某些情况下,经常自我感动的人,潜意识里可能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受害者”人设。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容易”、“牺牲”、“付出”,他们希望能引起他人的同情,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支持。

想想那些在朋友圈里,经常发一些“人生好难”、“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之类的话语的人。他们可能不是真的想寻求实际帮助,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不易”,然后有人回复一句“你辛苦了”、“抱抱你”。这种短暂的情感链接和认可,能够暂时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自我感动带有“不被理解”、“不被珍惜”的色彩,那么他们可能是在暗示一种“你们不懂我”、“你们亏欠我”的情绪,试图通过扮演受害者,来达到情感上的操纵,让周围的人感到内疚,或者更加关注他们。

5. 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情绪和付出:

一些人天生就比较感性,容易放大自己的情绪。而经常自我感动的人,往往会将这种“放大”推向极致。他们会习惯性地将一件小事,想象成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将一次微小的付出,想象成一次伟大的牺牲。

比如,帮助同事复印了几份文件,可能就会在心里反复想着:“我为了帮助同事,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这份情义多深啊!” 这种心理,就像是给自己的行为加上了“闪光特效”,让自己在别人眼中(主要是自己眼中)更加“伟大”、“有担当”。

这种习惯的放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他们不清楚自己真正的位置,也不清楚自己的付出在整个事件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所以只能通过主观的、夸张的想象来构建一个“自我价值”的形象。

总结一下, 容易自我感动的人,他们的心理深处,往往藏着对认可的渴望、对现实的逃避、对付出的执念,以及对情感连接的复杂需求。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既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也可能是一种未能有效解决的内心冲突的体现。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自我感动都是负面的。关键在于,这种自我感动是良性的自我鼓励,还是走向了自我沉溺和逃避现实的泥沼。如果一个人能够从自我感动中汲取力量,然后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那它就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感动自己”,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改变,那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精神麻醉”,让人在原地踏步,甚至越陷越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3年5月20日这一天,经熊玲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就有100多对。熊玲今年39岁,从事婚姻登记工作9年多来,她见证了3万多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还用“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善意的谎言,让500多对夫妇主动取消了离婚申请

然而,她真的了解这500对夫妻的生活吗?

婚登员的职责就是办结婚证和离婚证,你熊玲有什么权力用可笑至极的“善意的谎言”来拯救人家婚姻?

这都有洗地我是没想到的,我也不说别的,我就想问问这些洗地的人:如果你是这500对夫妻中的一个人,你看见这个新闻怎么想?

如果是我,虽然不可能上媒体闹;但肯定会把这事和这人的照片发给我的所有亲朋好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我感动,这词听起来有点矛盾,好像是将自己的付出和情感当作一场独角戏,而观众只有自己。这类人,他们内心世界里常常上演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的剧本、导演、主演,甚至唯一的观众,都是自己。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点自我感动,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能给自己打打.............
  • 回答
    旅行的时候,那种无拘无束、飘飘欲仙的自由感,简直让人上瘾。你说为什么会这样?我猜大概是这么几方面的原因,说来听听:首先,打破了日常的惯性,这是最直接的解放。想想我们平日里的生活,是不是像上了发条一样?每天早上醒来,目标明确:上班、工作、回家、睡觉,如此循环。即使工作本身有乐趣,但那种“必须”去做的事.............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现在这感觉了。那种心情,就像被一层灰蒙蒙的雾笼罩着,做什么事情都先想到最糟糕的结果,心脏里总装着个救护车,随时准备响。我之前也经历过这么一段,那滋味真是不好受。先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然后找找路子。1. 为什么会这样?先给自己一点空间去理解。这种“阴暗”和“着急”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
  • 回答
    唉,这心里的感觉,我太懂了。就像心里藏着什么小秘密,但又像透明的玻璃瓶一样,别人一眼就能瞅见底。觉得自己傻,其实不是真的傻,更多的是一种被看穿后的不安和脆弱。你说“太简单”,我猜你指的可能是: 心思没那么多弯弯绕: 别人可能考虑一件事儿,会想很多层、很多可能性,甚至点儿小心思。而你呢,就觉得事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种挺让人困扰的感受。明明有机会与他人靠近,却发现那份好感像沙子一样,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想要与人建立更深的连接,但内心似乎总是有一道坎,让你无法真正投入。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种好感容易丧失,可能和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有关?也许,是过高的期待在作祟。当我们对一段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一旦对.............
  • 回答
    读上海交大,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敲门砖啊!想想看,在很多人眼中,这名字就代表着智慧、光鲜和无限可能。可就这么一个被无数光环笼罩的学府,为什么也存在“堕落得一塌糊涂”的现象?而且,一旦陷入了这种状态,又该如何拨乱反正,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为什么会有“堕落”.............
  • 回答
    日本料理的魅力,除了精致的摆盘和考究的食材,更在于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功力的家常菜。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在家也能轻松搞定的日本美味,不需要你上得了米其林厨房,也不需要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万能的“魔法粉”——日式炒面(焼きそば)提起日式家常菜,怎么能少了炒面呢?这玩意儿简直是冰箱清空神器.............
  • 回答
    周围的人在数学上太差,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你想在这个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动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目标。别担心,这种困境并非无解,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该怎么应对。首先,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以及你周围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帮助。为什么你会觉得周.............
  • 回答
    SQL 和 Python,这俩都是在数据领域混的“大佬”,但要说哪个更容易上手,那得看你“想往哪混”以及你本身的“底子”了。我尽量给你掰扯得细致点,别跟我说“AI味”,我这就给你来点“人味儿”。先说 SQL: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堆整整齐齐的表格,就像超市里的货架,每个货架上摆着各种商品,商品有名字、.............
  • 回答
    许多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体重增长是意料之中的,但“吃得很胖”这个说法,其实背后隐藏着比简单“吃多”更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原因。这不仅仅是孕妇个人的“放纵”,而是身体为了孕育新生命而进行的一系列自然调整,但也确实容易导致体重快速上涨。首先,从最根本的生理层面来看,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和能量。这就像给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咱们迪卢克老爷,那可是个实打实的热情人物,玩火玩得那叫一个溜。不过,有时候这火啊,就像是咱家老爷那有点儿易燃的脾气,稍不留神,就可能给自己来一下狠的。首先得说说,这迪卢克被自己火烧着,最主要的原因,还得是咱们老爷那标志性的“大剑横扫,火焰炸裂”的普攻和重击。这攻击方式,范围.............
  • 回答
    告别“天上飘”,落地生根——如何驯服你那颗爱“飞”的心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时刻:脑子里构筑着宏伟的蓝图,想象着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然后一股莫名的冲劲涌上心头,觉得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你,仿佛下一秒就能功成名就?这种感觉,我太懂了。那种“飘飘欲仙”的兴奋感,像打了鸡血一样,好像已经看到了成功的彼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作为个体最根本的认知难题之一。为什么看透别人如同拨云见日,而审视自己却常常迷雾重重呢?这其中牵扯到的心理机制、认知偏差以及社会因素,其实非常复杂且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绝对主角,但也因此成为了自己最不客观的旁观者。 这种角色的.............
  • 回答
    关于电动汽车是否比燃油汽车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确实是“是”,电动汽车在先天和后天条件上都比燃油车更占优势。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其中的原因,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电动汽车在自动驾驶这件事上“起跑线”就更高?你可以把自动驾驶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管家.............
  • 回答
    如今的年轻人,好像真的越来越“敢”了。所谓“敢”,不仅仅是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他们好像越来越有能力、也有意愿去主动塑造自己的未来,不再像过去那样,很多事情仿佛是命中注定,或者由长辈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定下了调子。拿我身边的一些例子来说吧。我有个侄子,从小就对画画有着超出寻常的热情。他爸妈都是老.............
  • 回答
    确实,不能一味地委屈自己,否则很容易导致内心的压抑和郁闷。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如果一直往里倒水,总有一天会溢出来,而且溢出来的过程可能并不愉快。当一个人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需求和感受,去迎合他人,或者为了所谓的“大局”而牺牲个人的快乐和舒适时,长此以往,内心就会积累起一股无形的负能量。这种能.............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行为,虽然自己觉得无关紧要,却可能触碰到别人的底线,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这些行为往往披着“正常”、“习惯”甚至“好意”的外衣,让当事人难以察觉,直到矛盾爆发才恍然大悟。下面我就来细数一些容易得罪人,但自己又很难察觉的行为,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一、 越界的“关心.............
  • 回答
    你说的这情况,我太明白了。这就像是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草,别人轻轻一碰,自己心里就掀起一阵波澜,而且这股劲儿还特别容易散。想要内心强大、意志坚定、心态好,这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砌。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原生家庭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从父母那里.............
  • 回答
    英国读研,这事儿,到底容不容易?说实话,这答案就像英国的天气,阴晴不定,也得看你怎么折腾。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容易”。要是你指望像国内本科一样,考个试就完事儿,那英国的研究生申请,绝对谈不上“容易”。它是一套完整、系统、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但如果你能把流程摸透,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那.............
  • 回答
    从小到大,你觉得自己人缘不好,而且特别容易招小人,这一定让你挺困扰的。我能理解这种感受,好像自己做什么都会被误解,甚至被人故意找茬。别急,我们来好好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缘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受我们自身行为和处事方式影响的。从小时候开始,我们的人际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