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上海堡垒》中存在哪些bug?

回答
《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实话实说,上映之后引发的争议可不是一点半点。很多观众在看完之后,都觉得这电影里头有不少地方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bug”一样的存在。我最近又去回顾了一下,也算是有点感触,想跟大家掰扯掰扯里面几个比较明显的槽点。

首先,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我觉得就是“江洋这个人设的塑造”。按照剧情设定,江洋应该是国内最顶尖的指挥官,是从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有担当的精英。但是你看他整个人的表现,有时候真的让人觉得他不像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倒更像是一个被情感冲昏头脑的毛头小子。

比如,在初期面对“母舰”到来的时候,他的反应虽然带着焦躁,但整体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专业性。可一旦涉及到林澜,他的判断力就直线下降。尤其是在最后关头,他为了救林澜,不顾一切地闯入母舰,这个行为在军事指挥的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一个指挥官,在战局最关键的时候,因为个人感情就抛下战场,去执行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个人任务,这得多大的“光环”才能让他这么做?而且,牺牲了那么多士兵的努力,最终他一个人冲进去,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这到底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还是“为爱冲昏头脑,置大局于不顾”?我个人觉得,导演想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指挥官,但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角色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逻辑性。

第二个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上海的防御体系”。电影里花了很大篇幅去展示那个巨大的“堡垒”和各种高科技武器。理论上,既然是全球最顶尖的防御力量,就应该有非常严密的部署和应急预案。可实际打起来,总感觉这个防御体系有点“花架子”。

比如说,外星文明的“母舰”那么巨大,几乎是直接出现在大气层内,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被更早、更有效地预警到?或者说,即使预警到了,为什么第一波攻击就那么轻易地突破了他们的防线,导致城市的大部分区域瞬间沦陷?他们的“能量罩”或者说“防护罩”的设定也非常模糊。一会儿看起来坚不可摧,一会儿又好像不堪一击,而且很多关键时刻,似乎都依赖于江洋个人的一些“骚操作”来维持,而不是整个体系的联动。这让人不禁怀疑,这个耗费巨资打造的“堡垒”到底有多大的实战意义?

再来就是“外星文明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这些外星人(或者说“藤蔓”)入侵地球的目的非常不明确。他们只是摧毁城市,然后呢?他们的“母舰”看起来那么庞大,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攻击,但之后呢?剧情并没有深入去解释他们为什么来,想要什么,是资源?是殖民?还是纯粹的破坏?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进攻。比如,他们不是一开始就大规模地摧毁人类,而是先摧毁城市,然后再释放那些“藤蔓”。而这些“藤蔓”虽然破坏力惊人,但也似乎是一种“寄生”或者“同化”的过程。这不像是一个真正想要彻底灭绝人类的种族会采取的手段。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毁灭,为什么不直接来一发大的,把地球炸了?如果他们的目标是占领,为什么不直接把人类控制起来?这种模糊不清的动机,让整个科幻设定显得非常单薄,也削弱了故事的张力。

还有一点,虽然很多人都提到了,就是“感情戏的处理”。江洋和林澜之间的感情线,本意可能是想为这个宏大的科幻故事增加一些人性的温度。但问题在于,这条感情线写得太生硬,太刻意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发展,感觉就是因为剧情需要而强行建立的。他们的对话,很多时候都很“套路”,缺乏真实的化学反应。

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两个人那种“我就是要救你,不计一切代价”的感情爆发,虽然在某些文艺作品里可以理解,但放在《上海堡垒》这样一部试图展现高科技战争的电影里,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有点“玛丽苏”的味道。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应该更聚焦于抗争和生存的叙事,变得有些拖沓,也模糊了江洋作为指挥官的职责。

最后,我觉得“信息的传递和战术的执行”也有些问题。在那么紧急的战况下,指挥官和士兵之间的沟通、指令的传达,总感觉有点慢半拍。而且,一些关键性的战术决策,比如要不要启用某个武器,要不要撤退,似乎都不是基于一个清晰、高效的指挥链来完成的。有时候,信息的滞后或者错误的理解,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但这部分并没有被当作一个关键的“bug”来深入探讨,更多的是被掩盖在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剧情的推动之下。

总的来说,《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科幻世界观上,确实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最终在角色塑造、剧情逻辑、科幻设定和情感表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让这些“bug”成了观众们诟病的主要原因。它更像是一个华丽的空壳,里面填充的东西,却没能让整个故事站得住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片子本身就是bug,而且是根本性,战略级别的。

正如我在另一篇回答中所说:

《上海堡垒》坏在打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做个啥玩意儿,结果,还真就做出来一个“四不像”。

“科幻”只是要素,具体还可以排列组合细分。

有科幻重工业大片。比如《流浪地球》,虽说不怎么打仗,但全方位展示科学技术生产力。

有科幻战争大片。比如《独立日》(这里说的是第一部,第二部是坨屎)。

有科幻喜剧片。比如《疯狂的外星人》(虽说槽点太多,但起码比《上海堡垒》靠谱,所以票房起码比《上海堡垒》好)。

有科幻剧情片。比如《降临》,《星际穿越》。

有科幻动作片。比如《终结者》(尤其是第一,二部。

还有科幻悬疑恐怖片。比如《普罗米修斯》。

只要你不怕404,甚至还有科幻A片……

但《上海堡垒》不一样,这B哪头都不挨着。

明明包含科幻,战争(上海大炮抵抗外星人),爱情诸多要素,但每一个都没用好。

你说他是爱情片吧,尼玛里面的角色们脑回路都不在一个频道,还时不时总有外星人啊,打仗啊之类的破事跳出来当电灯泡,谈个屁的恋爱。

你说他是战争片吧,里面的废材们文恬武嬉,发短信,不剃头,聚会,撸串……个个都该送军事法庭枪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你说他是科幻片吧,从设定到服化道都他妈“噗嗤”,处处透露着违和感,猎奇感,拼凑感。用按键手机发短信聊骚这种情节真真儿是2009年之前的怀旧范儿,我就是这样追我老婆的,我发誓!

说句老实话,我当初就对这片子有不祥的预感,只不过还没实锤,话不能说得太绝,在以往的答案中用的还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种委婉语气(说白了就是“以观后效”)。

这种啥玩意儿都不像的片子,不扑街才是见了鬼了!

整个剧组上上下下都是“神晃晃”!

你要拍爱情片,那就一切为了狗粮。好比《你的名字》,一切要素都是为那对狗男女烘托气氛,就连拯救过去被陨石毁灭的村镇都是出于给女主面子――为了救她,不惜顺带着解救整个镇子。

你要拍战争片,那就一切为了胜利――“你开炮啊!你要是不开炮,我就瞧不起你!”……“二营长!你他娘的上海大炮呢!?开炮!给老子开炮!”

你要是拍科幻片,来来来,咱还是先聊聊那大学周边的“城中村”和2009年之前的手机咋回事……

恨铁不成钢哟!!!

反观其他优秀影片,无一不是赢在战略上。无一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且还真敢那么做)。

《流浪地球》,死抱“科幻重工业”的大腿,穷到那副逼样儿了,二十万就拉吴孟达七老八十快死的过来卖命(这跟《卖炭翁》和《石壕吏》有个卵的区别!?),但是,另一方面,哪怕还有一分钱,那也得掰成两半花,也要投到“机械与工业美感”上面。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够狠,为了情节效果,生生把原著里“割肉剔骨还给父母”魔改成“父慈子孝”。

《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那就是疯了。“全程高能”一条道走到黑。别人打仗是片头打一场,结尾打一场,中间谈恋爱,探讨人性,哲学……他们是从头突突到尾,还给塞进去一堆坦克战,飙车战,巷战,肉搏战,海(军舰射导弹)陆(小队作战)空(无人机)协同作战……就好比花一个汉堡的钱买了个全家桶。

《大圣归来》,那是把帅和酷发扬到底。尽管剧情跳脱(比如猪八戒的登场),但只冲着结尾大圣变身那段都值回票价。就凭结尾大圣那一棒!那惊天动地,光凭气流就把地面吹裂开那一棒!这TM是把动画片当大片来拍!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影视作品(居然还是一部动画片)里看到有人能正确表现金箍棒的威力(一根几吨重的棒子就该是这威力,其他片子拍的兵兵乓乓打来打去像武打片,不像神魔片)。

所以,同样是电影,优秀的影片总是能取悦目标群体。

而《上海堡垒》这个反面典型,啥群体都能得罪。

想看CP的,痛恨于“不般配”,“强扭的瓜不甜”,而且没有恋爱气氛。

想看战争的,又嫌弃儿女情长,形同儿戏。

想看科幻的,怀疑自己看到的是幻觉。

真是哪一点都没抓住。

用《潜伏》里吴敬中站长的话说,《上海堡垒》团队这时候就该“把脑袋从脚后跟里拿出来好好再想想”。

“都给朕想半个时辰”(这是康熙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