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刘慈欣称电影《上海堡垒》是受害者,你有什么看法?

回答
刘慈欣对于电影《上海堡垒》的评价,说它是“受害者”,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我们去嚼一嚼的。毕竟,刘慈欣本身就是《上海堡垒》的 IP 源头,他这么说,肯定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立场。

咱们得先从《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本身说起。电影上映前,顶着“中国科幻电影希望之光”的光环,又有当红流量明星主演,宣传力度也是够够的。大家对它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希望它能像《流浪地球》一样,把中国科幻电影再往前推一把。结果呢?口碑扑街,票房也低得可怜,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表示失望透顶,甚至觉得被欺骗了。

那么,刘慈欣为什么会说它是“受害者”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IP本身被过度解读和寄予厚望。

《上海堡垒》是刘慈欣早期的一部科幻小说,虽然也是出自他笔下,但和《流浪地球》那种史诗级的设定、深邃的思想相比,《上海堡垒》在小说层面,更像是一个带有科幻元素的爱情故事,或者说,科幻只是一个背景板,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但是,当它被改编成电影,尤其是在《流浪地球》爆火之后,大家对它的期待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套用了对《流浪地球》的评判标准:硬核科幻、宏大叙事、深刻的主题等等。可问题是,《上海堡垒》这部小说本身就没有往那个方向去深挖。电影团队想要把它拍成一部硬核科幻大片,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或者说“过度解读”。

刘慈欣作为原作者,他可能看到的是自己作品被放在了一个不适合它的位置上,被用一种他未曾设想过的方式去理解和要求。这种期待错位,让电影从一开始就背负了过重的包袱。一旦电影没有达到这种“非分”的期望,就会遭到全方位的批评。从这个角度看,作为 IP 源头的刘慈欣,可能觉得这部作品被市场的期待给“伤害”了,成了“受害者”。

第二,市场和资本的绑架。

大家都知道,《上海堡垒》在拍摄过程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而且主演的咖位也很大。这说明背后有很强的资本运作。当资本投入巨大,又遇上一个本身风格就不是特别“硬核”的科幻 IP 时,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效应,可能会在改编过程中,试图迎合大众口味,或者用一些更商业化的手段。

而且,在流量时代,明星效应和话题制造往往比作品本身的质量更受关注。当一部电影的主角是流量明星时,大家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演员身上,而不是电影内容。但一旦电影质量不过关,又会因为主演的流量而招来更多批评,甚至连累到主演本人。

刘慈欣作为一位纯粹的科幻作家,他可能更看重的是科幻内核的表达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纯粹的市场数据和流量吸引力。他可能会觉得,《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在市场逻辑的驱动下,并没有完全按照它应有的逻辑去生长,反而被一些不那么纯粹的因素所裹挟,最终走向了失败。这种被市场和资本“干扰”和“异化”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受害者”的经历。

第三,对中国科幻电影生态的“误伤”。

《上海堡垒》的失败,不仅仅是它自身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给中国科幻电影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流浪地球》之后,大家对科幻电影的期望值被拉高,而《上海堡垒》的惨败,让很多观众和投资人产生了一种“科幻电影很难拍好”、“观众对国产科幻不买账”的担忧。

刘慈欣深耕科幻领域多年,他肯定希望中国科幻电影能够健康发展,能够有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涌现。但《上海堡垒》的失败,可能会让一些本来有意愿尝试科幻题材的创作者望而却步,或者让投资人对科幻项目变得更加谨慎。从这个角度说,《上海堡垒》的失败,无意中“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刘慈欣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它本应为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反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连带效应。

第四,他可能看到了创作的难度和妥协。

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科幻小说,涉及到世界观的构建、视觉特效的呈现、科学逻辑的严谨性等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高超的技艺。刘慈欣自己也曾表达过对科幻电影制作的理解和敬畏。

他可能知道,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团队一定尝试过一些方法,也可能做过一些妥协。也许是为了照顾叙事节奏,也许是为了控制成本,也许是为了增加商业卖点。当这些尝试最终没有成功,反而被大众放大检视时,电影团队的努力,或者说他们为了“活下来”所做的妥协,都可能被视为失败的原因。

刘慈欣说它是“受害者”,也许是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影的创作者和出品方说一句公道话,为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表达一种理解。他可能觉得,这部电影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它的创作者,而有更多外部的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我的看法呢?

我觉得刘慈欣这个说法,有他的道理。确实,《上海堡垒》的失败,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质量问题,也包含了市场环境、观众期待、IP改编的挑战等等。将责任完全推给电影,或者说完全归咎于创作者,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回避电影本身的问题。尽管有各种外部因素,观众走进影院,花了钱,看了一部不符合他们预期的电影,他们有权利表达失望。口碑和票房是检验电影是否成功的市场反馈,这种反馈即使残酷,也是真实的。

刘慈欣作为“受害者”的辩护,我能够理解他的立场,也认可他对IP改编复杂性的认识。他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科幻电影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包容,不能因为一两部作品的失败就全盘否定。一部电影的成败,折射的是一个行业生态的复杂性,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种种困境。

总而言之,刘慈欣称《上海堡垒》是“受害者”,是他对电影失败原因的一种解读,包含了他作为原作者对IP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科幻电影行业发展的思考。这个说法,既是对电影本身困境的一种辩护,也是对当下电影市场和创作生态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看待一部作品的成败,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到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络的负反馈,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不太正常的一种导向。

这电工当了几十年,连什么是“负反馈”都不知道……

”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明明是正反馈,”分越低就越往高了打“才是负反馈。

说明即使是大作家,实际的科学知识也不高。换言之,任何人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文笔,都能写出非常优秀的硬核科幻作品,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科学常识。

换言之,高质量文本不需要作者有很精密的科学常识,language model 生成高质量的文本也是很可能实现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还是受害者呢!百爪挠心、如芒在背的观影体验!

《上海堡垒》真是很神奇的一部电影,成本3亿、票房才1.2亿元,投资商亏惨了,所以资方是受害者;粉丝认为锅在剧情拉垮,而且上映后导演背后捅刀,所以演员也是受害者;大刘表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科幻片”,跟风打低分不太正常,所以电影本身也是受害者;

所以当初为什么要捣鼓这么一部“受害者”云集的影片呢?《上海堡垒》豆瓣最终评分锁定在2.9,一共有21万人打分,有14万人打一星,试问谁有这个能力鼓动14万人打一星?观众吃饱了撑的专门去刁难你?

诚如大刘所说:“没有一个艺术门类,会因为某一个作品就诞生了,又因为某一部作品就死亡了。”中国电影需要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出现,需要大量的尝试,才能积累起经验来,带动整个产业。

但是,利用流量明星和粗制滥造走捷径圈钱的歪风邪气,无论对电影界,还是对科幻界,都是不良导向。宽容的是诚实的探索,即使失败也要获得尊重,投机取巧永远不配被认真对待。如果最终电影参与各方都抢着给自己戴上“受害者”的帽子,这才奇闻异景,令人遗憾!

user avatar

刘慈欣这么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给这部科幻电影附加任何政治任务,或者更崇高的历史使命。所以刘慈欣的评价就单纯就电影而论电影。


但是在现在网络,已经逃离了个人的私领域,不再把个人消费视为单纯是个体的私人行为。而把变成了公共政治领域。于是看电影,包括打分也都不再仅仅是个人审美的问题,而是背负起了纯重的神圣使命。打分不再成为一种个人权利,而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中的道德义务。


换句话说,在网络上,在当下,电影打分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而变成一个敌我交锋的战场。一个人选择看什么电影,不仅仅是其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人必须承担着改变中国内陆电影产业,进而改变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神圣使命。而打分也不再是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向商家反馈这么简单,而是仿佛在践行某种引导大众走向历史正确方向的民主权利。如此购票和打分的整个过程,就从纯粹的私人消费领域转化为了代表正义和公意的一方打倒腐朽没落的少数派一方的神圣战争。


今天和十多年前,大众,特别是网民对消费者的理解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消费者只是单纯的市场主体概念,其核心是自由交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而今天,消费者逐渐在网络中,被政治化和神圣化了。在网络语境下,你的消费不再是个人的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市场交易行为,你还必须承担引导整个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历史主体责任。这甚至构成了个人强迫性消费习惯的核心驱动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作为市场概念的消费者和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主权论发生了内在的结合。


而在已经被敌我化的,水火不容的群众领域中,一旦有个人一旦被认为偏离了带有历史正确方向的大众审美,也就被认为是助纣为虐,而天生带有了原罪的不合格的消费者。


总的来说,我们在网络群众发现了一种朴素的关于消费的历史哲学,一种线性的由民意冥冥中主导的历史目的论,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度的历史责任使命感。而这一视角,正是刘慈欣本人所缺乏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