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负反馈,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不太正常的一种导向。
这电工当了几十年,连什么是“负反馈”都不知道……
”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明明是正反馈,”分越低就越往高了打“才是负反馈。
说明即使是大作家,实际的科学知识也不高。换言之,任何人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文笔,都能写出非常优秀的硬核科幻作品,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科学常识。
换言之,高质量文本不需要作者有很精密的科学常识,language model 生成高质量的文本也是很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我还是受害者呢!百爪挠心、如芒在背的观影体验!
《上海堡垒》真是很神奇的一部电影,成本3亿、票房才1.2亿元,投资商亏惨了,所以资方是受害者;粉丝认为锅在剧情拉垮,而且上映后导演背后捅刀,所以演员也是受害者;大刘表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科幻片”,跟风打低分不太正常,所以电影本身也是受害者;
所以当初为什么要捣鼓这么一部“受害者”云集的影片呢?《上海堡垒》豆瓣最终评分锁定在2.9,一共有21万人打分,有14万人打一星,试问谁有这个能力鼓动14万人打一星?观众吃饱了撑的专门去刁难你?
诚如大刘所说:“没有一个艺术门类,会因为某一个作品就诞生了,又因为某一部作品就死亡了。”中国电影需要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出现,需要大量的尝试,才能积累起经验来,带动整个产业。
但是,利用流量明星和粗制滥造走捷径圈钱的歪风邪气,无论对电影界,还是对科幻界,都是不良导向。宽容的是诚实的探索,即使失败也要获得尊重,投机取巧永远不配被认真对待。如果最终电影参与各方都抢着给自己戴上“受害者”的帽子,这才奇闻异景,令人遗憾!
刘慈欣这么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给这部科幻电影附加任何政治任务,或者更崇高的历史使命。所以刘慈欣的评价就单纯就电影而论电影。
但是在现在网络,已经逃离了个人的私领域,不再把个人消费视为单纯是个体的私人行为。而把变成了公共政治领域。于是看电影,包括打分也都不再仅仅是个人审美的问题,而是背负起了纯重的神圣使命。打分不再成为一种个人权利,而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中的道德义务。
换句话说,在网络上,在当下,电影打分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而变成一个敌我交锋的战场。一个人选择看什么电影,不仅仅是其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人必须承担着改变中国内陆电影产业,进而改变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神圣使命。而打分也不再是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向商家反馈这么简单,而是仿佛在践行某种引导大众走向历史正确方向的民主权利。如此购票和打分的整个过程,就从纯粹的私人消费领域转化为了代表正义和公意的一方打倒腐朽没落的少数派一方的神圣战争。
今天和十多年前,大众,特别是网民对消费者的理解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消费者只是单纯的市场主体概念,其核心是自由交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而今天,消费者逐渐在网络中,被政治化和神圣化了。在网络语境下,你的消费不再是个人的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市场交易行为,你还必须承担引导整个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历史主体责任。这甚至构成了个人强迫性消费习惯的核心驱动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作为市场概念的消费者和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主权论发生了内在的结合。
而在已经被敌我化的,水火不容的群众领域中,一旦有个人一旦被认为偏离了带有历史正确方向的大众审美,也就被认为是助纣为虐,而天生带有了原罪的不合格的消费者。
总的来说,我们在网络群众发现了一种朴素的关于消费的历史哲学,一种线性的由民意冥冥中主导的历史目的论,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度的历史责任使命感。而这一视角,正是刘慈欣本人所缺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