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上去有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其 99 式的装备数量不及看着价格差不多的印度 T-9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军事装备发展话题。关于解放军的 99 式主战坦克(ZTZ99 系列,包括 99A 等改进型)和印度陆军的 T90 系列主战坦克(主要包括 T90S、T90Bhishm 等)的装备数量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讲:

1. 历史传承与技术路线的差异

首先,得说说这两款坦克各自的“出身”。

T90 系列: T90 系列坦克可以说是苏联坦克发展史的“集大成者”。它的根子是 T72 系列,然后融合了 T80 的一些优点,并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进。俄罗斯在坦克研发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T90 的设计思路相对来说更加成熟和稳定。它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储备和生产线。所以,印度在引进和生产 T90 时,得到的是一个已经过验证、技术相对稳定且生产流程也比较熟悉的体系。

99 式系列: 99 式坦克的研发则更像是一个“追赶”和“跨越”的过程。它是在消化吸收了西方(特别是德国豹 2)、俄罗斯(T80U)等先进坦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发展起来的。99 式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可以说是中国陆军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相比 T90 那样相对稳定的延续性,99 式的更新换代和改进幅度可能更大,尤其是 99A 型,可以说是对早期 99 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升级。

为什么这会影响数量?

成熟度与生产效率: 一个已经高度成熟、生产线也磨合多年的型号,其生产效率自然会更高。T90 的一些基础设计和生产工艺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大规模生产起来相对顺畅。而 99 式,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和部件(比如火控系统、发动机等),在中国国内的整合和生产能力可能还在一个持续提升和优化的过程中。早期型号的生产线可能还需要为后续改进型号让路,或者新的生产线在建立和优化阶段需要时间。
技术迭代与升级: 99 式从最初的 99 式(也称作 98 式)到 99A,技术进步非常快。每一次的大幅度升级,都可能意味着对原生产线进行改造,或者需要引入新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这种快速的技术迭代虽然能让装备性能更强,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大规模、稳定生产的速度。你总不能一边在量产早期型号,一边又要把生产线全部停下来改造成最新的型号吧?

2. 装备理念与战略需求的不同考量

虽然两款坦克都号称是各自国家的陆军主力,但背后的装备理念和战略需求,也可能影响到数量的部署。

印度的“大数量”情结: 印度陆军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相对“人海战术”的传统,尤其是在陆军规模和装备数量上,往往会追求一个比较大的基数。对于 T90,印度不仅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成品,还通过技术转让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生产(CKD/SKD,也就是散件组装到完全国产化)。这不仅仅是引进,更是为了建立和巩固本国的重装备生产能力。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主战坦克部队,对于印度陆军维持其战略纵深和在边境地区的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军的“质效”优先与多兵种协同: 解放军近些年来的军事改革,更加强调“质量建军”,追求精锐化、信息化、机械化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在装备发展上,更倾向于装备性能先进、技术含量高、能够有效提升作战能力的型号,即使数量相对少一些,也要确保其先进性。而且,解放军陆军的作战体系是多兵种协同,主战坦克只是其中的一环。装甲部队的装备不仅有主战坦克,还有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高炮、装甲输送车、各种支援车辆等等。装备的考量需要放在整个陆军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中来看。

3. “看上去有钱”的误解与经济因素

关于“看上去有钱”,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但可能也存在一些视角上的偏差。

军费的结构性使用: 解放军的军费支出确实在增长,但其用途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军舰艇、空军飞机(尤其是四代机、五代机、大型运输机、加油机等)、火箭军的导弹武器(包括战略导弹、战术导弹、巡航导弹等)、新型作战飞机、无人机、战略支援部队的建设、军事科研投入、人员待遇、军事基地建设等等。主战坦克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研发与生产成本: 像 99A 这样高度信息化、具备先进防护和火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其研发和生产成本自然不菲。要实现像 T90 那样庞大的数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军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解放军还要发展其他多种先进装备,军费的分配必然需要权衡。
“数量”与“能力”的平衡: 印度可能选择了用 T90 的“数量优势”来弥补其在某些高科技装备上的不足,并形成一种“以量压质”的战术思路。而解放军则更倾向于用“先进的质量”来形成压倒性优势,并通过信息化赋予装备更高的作战效能,例如通过先进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来提升整个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4. 实战需求与部署区域的差异

虽然中印两国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但双方的部署重点和实战需求还是有区别的。

解放军的战略部署: 解放军的装备数量考量,还需要结合其整体的国家战略和军事部署需求。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多样化的地缘政治环境,空军和海军的现代化发展同样受到高度重视。陆军的装备数量,需要在保障陆地边界安全的同时,与其他军种的需求进行平衡。
印度陆军的侧重点: 印度陆军的装备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其陆地边界特别是与巴基斯坦和中国接壤的区域的军事需求。因此,在陆军主战坦克等陆地作战平台上的投入和数量,可能就显得尤为突出。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99 式系列(特别是 99A)和 T90 系列在装备数量上的差异,并非简单地因为“谁更有钱”。它更像是两国在装备发展理念、技术路线选择、生产能力成熟度、战略需求优先级以及军费分配策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解放军更侧重于装备的先进性和体系化作战能力,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来提升单兵、单车和整个部队的作战效能,所以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和对高技术含量的追求,可能会使得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初始装备数量相对保守,但其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而印度则通过引进和本土化生产 T90,在获得相对成熟且性能不俗的坦克的同时,也快速建立了大规模的陆军装甲力量。

两者各有侧重,都是在为实现各自国家的国防现代化目标而努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军事装备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战略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LA陆军的任务不是为了在印度河流域的平原上和敌人打坦克大战,他们的任务是

1,在朝鲜半岛的方寸之地与技术装备极先进、多兵种高度协同、信息化程度超高的西方军队生死搏杀。在这种环境下,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电子战、制空权、后勤保障和一大堆其他因素。真正的地面战场99A是没有多少机会和M1A1贴脸对轰的。前面那些东西干赢了,对方的主战坦克早就被武直和歼16犁过多少遍了,前面那些东西干不赢,99A再先进也扛不住航空炸弹。

2,在内亚的广大地区遂行战略突击任务,考察的是你的装甲集群从赤峰和呼和浩特出发,截断西伯利亚大铁路需要多久,从伊犁冲到阿拉木图需要多久,从喀什向白沙瓦部署一个合成旅需要多久,从拉萨向藏南前线投送一个全装的合成旅需要多久。对方在绝对的空地劣势之下,有没有能凿穿轻装甲的技术装备都不一定,你要这么多99A干嘛?运20看见99A满脸都写着:你不要过来啊!这玩意儿对铁路运输依赖太严重,什么?机动?你准备报销多少引擎?

3. 在东南亚复杂地形气候条件下的攻坚任务,这种时候,强制空和电子压制使得战场对我单向透明,而后由特种部队和轻步兵引导远程火力和空中火力拔点,摩托化步兵推进清场,而后就是倒霉催的治安和反游击作战。在这种稻田雨林和山地环境下,你要重型主战坦克干嘛?你问问中南半岛那傻逼一样的道路和桥梁撑不撑得住这兄弟?

4,武统,武统只有一个地方需要99A:台湾省人民政府前广场,庆祝祖国统一的阅兵式上。

赶得到、供得上、联得通,最后才是打的赢。前面三个问题不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你主战装备再优秀也没卵用。

user avatar

你这玩意是XM964?你难道不知道除了美国和瑞士的140,英国和德国还有一款合作的北约140滑膛?哈哈哈,无知啊。

英国的140 APFSDS,和你贴的东西一样,没见过吧?还是你以为全世界只有美国的XM964和以色列IMI的两种140弹?笑死我了。中国还有一款140台架炮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这张图哪里有写杆长1200?你倒是画出来啊。我只看到上面最右边的型号名称是个问号,2005年的连名称都没有的弹,图纸有没有画全都还不知道呢,还和美国80年代末的XM964实弹比??????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这没名字的弹重的不同寻常(反正都是图纸弹,估计图纸都没画全,或许弹托质量根本也没下指标,哈哈哈哈哈。),应该算上弹托了。引线-1/2质量应该没算弹托。

这个是引线-1/2,按照上面你自己贴的资料:轻一点的7.1kg飞行体的引线-1初速1850mps,重一点的8kg飞行体的引线-2初速1750mps;你的那个接近2000mps(1980mps)的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脑补构想弹”,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我还真以为引线-1/2有2000mps初速呢,结果你自己贴出的资料只有1750/1850mps级,2000mps级的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脑补货,数据估计都是直接YY出来的,真要按数据来,估计一打就膛炸了,哈哈。

骑士王的刚毅自己贴资料打自己脸,太好玩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另外,你自己贴的资料上152mm 引线-1飞行体质量是7.1kg,引线-2是8kg;对应的,资料上左边第二个3BM42芒果弹的飞行体质量7.05kg。一发152穿甲弹飞行体质量和苏联86年的125穿甲弹差不多,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3BM42芒果弹1700mps初速,7.05kg飞行体(不过3BM42的7.05kg算上2.2kg弹托了,如果不算弹托,就是3BM42这个飞行体编号的质量是4.85kg),都有10.2MJ初动能(扣掉弹托只有7MJ级初动能)。引线-1/2口径比125大了21.6%,动能也才多20%左右。感情毛子穿甲弹动能与口径的关系是线性关系,估计搞一个406mm APFSDS,初动能也只比125高出2倍多……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虽然苏联末期的穿甲弹技术也是茶几,3BM42搞个420mm的WHA钨合金穿杆还要搞个两段用钢套接起来。不过自从苏联解体后,俄毛是一年比一年茶几了,搞的152mm的引线-1/2飞行体质量居然倒退回3BM42时代了………………


不过我估摸着骑士王的刚毅贴的这张表肯定弄错了。因为后面2002年左右的125mm铅-1/2的飞行体质量都是4.25/4.35kg左右,1750mps初速,初动能在6.5-6.66MJ左右。

3BM42没理由比铅-1/2动能高那么多。应该后面的数据都是去掉弹托的飞行体质量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orbitalatk.com/defense-

这是ATK轨道科学的官网上M829A1资料(1988年定型服役),人家的飞行体projectile质量可是9kg(应该算上弹托了)。

我简单根据M829A1的1575mps初速和9kg飞行体算了一下初动能,大概是11.16MJ初动能左右……比毛子152mm的引线-1(1850mps初速,7.1kg飞行体质量)的初动能(12.15MJ级)小了8.8%吧;大概比毛子152mm的引线-2(1750mps初速,8kg飞行体质量)的初动能(12.25MJ级)小了9.7%吧……………………

哇塞,毛子好牛逼啊,2005年开发的152mm穿甲弹居然比美国1988年研制成功的120 L44穿甲弹初动能要高出大概9%!!!!!!

不容易啊不容易啊,我大毛子穿甲弹技术吊打埃塞俄比亚、索马里、阿富汗之流,威武无敌!

还1.8倍120 L44动能,笑死我了。就凭那个连名称都没有的图纸都不知道全不全的“构想弹”么?

另外,冷战末期的120初动能都是10MJ左右,比如DM33(120 L44一般初动能数据都是10MJ左右,120 L55是12-13MJ);美帝80年代末的140就是20MJ左右,直接是120 L44的2倍,你的1.8倍算个球啊?

2000mps初速配合10kg飞行体初动能就是正好20MJ。算了一下,你的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脑补弹”的初速按1980mps算,飞行体按10kg算,初动能是19.6MJ,勉强算你20MJ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tanknet看了XM964,用的都是“huge”,人家是巨型穿甲弹,为了达到2倍于120 L44的动能,一发穿甲弹1.7米+,跟一个成年人一样高,也是毛子那种比郭敬明还矮的152mm穿甲弹能比得了的?

瑞士冷战末期那种L47的短140才17MJ左右的初动能,只比美帝120的ETC电热化学炮(15MJ级)动能略高一点,穿深都随随便便过1米;更何况美帝丧心病狂的20MJ级140 L61。这还是人家冷战末年水平,要是ATK轨道科学现在用M829A4的制造工艺改良XM964,搞一个M964A4出来,啧啧,一炮打1.5米也不奇怪。

毛子的152还是和美帝120 ETC电热化学炮比吧,哈哈哈哈哈。

哦,那个152mm引线-1/2你自己贴的资料都把这玩意底裤都扒掉了,这玩意才12MJ左右初动能,比M829A1高了10%都不到,勉强和美帝92年定型的120mm M829A2比一下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按你自己贴的资料,只有LP-91才是“真.152”,20MJ级的飞行体初动能。连瑞士17MJ级的L47短152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更不用说2A83发射的那个宇宙级垃圾12MJ级152(12.15MJ/引线-1;12.25MJ/引线-2)了。

2A83作为一款152初动能连RH120 L55都比不上(DM53飞行体质量8.35kg(算上弹托),比152mm引线-2还重,用RH120 L55常温发射初速高达1750mps,折合初动能12.8MJ),更不用说莱茵金属的新RH130了,还活着做什么?

2A83发射152初动能连RH120 L55都不如………………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毛子的12MJ级的引线-1/2连RH120 L55发射DM53的初动能都不如,拿什么和西方140比?就连瑞士的140都有17MJ动能,毛子的垃圾152不要跟140比了,能比过西方90年代的120就不错了。

你给出的图表坐实了毛子152只有700mm/2km左右的水平。12MJ初动能,700mm/2km有没有还两说呢。反正12.8MJ的DM53(长管L55)穿深才710mm/2km左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这算什么东西?你好歹拿个实物图出来吧?你就凭这张图来确定穿甲弹长度的么?

另外,按7.1kg/8kg飞行体质量来算,引线-1/2真有你画的那么长。只有一种可能,毛子的152mm穿甲弹是拿钢做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反正贫铀和钨不可能有那么低的密度,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你量的是药筒直径,又不是定心直径。难不成穿甲弹上下一般粗???

另外,没学过什么叫透视原理?XM964穿甲弹底部和上部又不在同一个平面,可以拿底部宽度来套上面?笑。

用定心直径测量XM964,上部长度显然要在1米左右;考虑景深效应,数字可能会更高。

要是用这个量法,旁边黑色的M829才相当于5个直径(120mm),总长才600mm???人家总长接近1米好伐,M829是36.6英寸,即930mm总长;飞行体23.2倍径,即627.5mm飞行体长度。

有种东西叫做“参照物”,因为照片上传到网络上可能会缩图,图片也有景深效应。所以只能用参照物比对。已知M829总长度930mm,则旁边的XM964 140mm穿甲弹上部总长在1-1.1米以上(已经考虑景深效应。当然不见得是飞行体长度,因为飞行体未必如M829A3一样顶底)。

图为美帝80年代末配套ATAC先进坦克炮的XM964 APFSDS试验弹(140mm),注意旁边的M829,M829总高是930mm,XM964加上分装药筒差不多是1.8个M829,总高差不多1.7米+,一发穿甲弹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好伐,不知道比毛子的152破烂高到哪里去。

据说这是苏毛子80年代后期的152?笑死我了,下面那个是药筒,上面那个才多长啊?上面总长都不会超过1米吧?毛子踩在桌子上,穿甲弹加上分装药筒长度还没毛子肩高高,大概1米3出头,笑。

据说毛子80年代后期的152穿甲弹试验弹穿深才700mm/2km。本来我还不大信,看了你量的东西之后信了,总长才750mm,再扣掉曳光管和风帽/被帽,穿杆长度有个620mm极限了,再考虑还是钢套的,700mm/2km是差不多了。笑死我了。

西方连以色列给瑞士的L47烂140开发的穿甲弹都能打1米的RHA,更不用说美帝逆天的140 L61配合比M829还要长一截的XM964了,穿深起码在1.1米以上/2km。

毛子在冷战末期搞的大口径试验弹穿深是700mm/2km,大概也就美帝1992-1993年的M829A2的水平吧。问题是人家是120mm的……………………

冷战末年以色列IMI为瑞士图拉兵工厂的140mm L47坦克炮试制的WHA钨基重合金穿杆用钢套加强可以做到1米长,而且初速1800mps都不会断裂。

对比80年代末以色列这个小国,毛子80年代后期造3BM42,区区1700mps初速,420mm的WHA穿杆,用钢套补强后强度都还不够,穿杆要做成两段式的……………………知不知道什么是丢人????

2A46M和2A46M-1炮体完全一样?你视力有问题?2A46M是便宜货,没有单壁自紧;2A46M-1增加了单壁自紧。这个下面写的清清楚楚,你不要嘴硬了,嘴硬有用么?

至于T-64B用的什么,自然是连内膛镀铬都没有的2A46-2,这是常识。只有80年代生产的后期型T-64BV有用2A46M-1的型号,和后期T-80BV加一起有没有3000辆都不好说。

还穿深降低一点,笑死我了。用L7早期型号打M900A1是不是也是穿深降低一点?你教教我怎样用450mpa耐受的炮打接近500mpa峰值膛压的弹?


有些人明明只懂皮毛,口气倒是不小。

СОВЕТСКИЕ И РОССИЙСКИЕ ТАНКОВЫЕ ПУШКИ

毛子125mm火炮,到2A46M才增加了内膛镀铬,之前身管就是光秃秃的;70年代早期的T-64A甚至连热护套都没有。

到2A46M-1才增加身管机械自紧,第一次可以打高膛压穿甲弹,之前的所有火炮都是拿峰值膛压很低的穿甲弹凑合,上新弹那是要炸膛滴。

像T-64A/T-64B/T-72/T-72A装备的什么2A26/46和2A46-1/2之流的东西,极限耐受膛压才450mpa,惨不忍睹啊。

而这个2A46M-1人家说的很清楚了,只有后期型T-80BV、T-80U/UD装备。T-80U在1985年刚刚服役,到1986年装备数量可以忽略不计;T-80UD就更不用说了。

后期型T-80BV总共才多少?我说到1986年3000辆都是远远高估。

当然了,还有1989年型号的T-72B也换了2A46M-1,这都是1989年的事情了,离苏联解体还有几年啊?

自己好好看清楚人家打“芒果”弹是个啥需求,你以为什么烂炮都能打“芒果”弹?

苏军那一大票早期三代破烂老老实实打3BM22(苏军库宾卡实测125mm连105mm M111都不如的垃圾)和3BM22剁手改3BM26(实测略强于M111)就好了么。

哦,有3BM22/26打都不错了,毕竟真打起来连3BM22/26都未必有充足的备弹,毕竟像东德这种国家直到1990年两德合并都一大堆3BM12/15,3BM22对于他们都是钻石极品弹了呢。

@BLACK枪骑兵



PS:

有人可能要问了:连3BM42都是两段钨合金用钢套接起来的破烂,3BM22是个什么坑爹结构?

就是这玩意。

什么结构呢?其实穿甲体就是画红圈的一小坨,前面是热处理的钢制被帽,后面就是不锈钢了。

这个穿甲体的材料叫做“硬质合金”,有做过机加工的都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其实主体就是碳化钨(不要把它误会成钨合金了,这玩意离钨合金还差的远呢)。这玩意性质很脆,根本做不了穿甲弹穿杆,只能做成一小坨,然后后面用不锈钢烧结起来,像机加工的刀具一样,前面是一丁点硬质合金,后面刀把都是不锈钢的。

这玩意就是纯粹的二战技术,二战虎式坦克大杀四方,就跟用这材料做的Pzgr.40穿甲弹有着很大关系。至于钨合金,那要用到液相烧结和高速锻打,70年代苏联那是差的远了。

3BM22在库宾卡实测被以色列的105mm M111狂打脸之后,苏毛子痛定思痛,把3BM22魔改成3BM26(1983年定型,3BM32/42在80年代早期还是没影的事情)。这个3BM26其实就是把那一小坨硬质合金从头部移动到了尾部,硬质合金前面增加了圆柱形穿甲块;把钢制被帽和不锈钢杆放在前面。穿甲的时候让不锈钢先消耗掉,然后穿甲块再消耗,最后是硬质合金穿甲体,这样可以避免遇到像3BM22射击大倾角装甲直接跳掉的窘境。

当然了,再怎么魔改也都是不入流的货色,不过好歹比105mm的M111强上些许了。

user avatar

网络军迷一大特点就要算斗兽逻辑,比纸面参数(往往是武器出口商的注水数据),比数量。仿佛国家研制生产武器装备不是为了满足国防需要,而是为了让军迷斗兽YY口嗨。

中国和印度的国防需求一样么?印度有巴基斯坦这么一个接壤的陆地敌对国,其边境地带相当一部分是适合主战坦克作战的。中国适合坦克作战的平原地带都分布在北方,北放陆地接壤的都是友好邻国,中国陆地上的国防压力并不大。

==========================================================

9102年了海毛黑及其徒孙还再章口苏联用钢套弹。

麻烦海毛黑告诉我们,3BM32是什么弹芯?3BM48哪一年的?海毛黑只知道咬着一个3BM42?

海毛黑看不懂的话可以去查一下词典моноблок是什么意思。

穿深只看杆长?

这波兰人拿DM33A1 600米距离上打披挂爆反的T-72M首上的效果

说好的3000米穿65度三层重型北约靶呢?

这种表格其实很有意思,苏系穿甲弹穿深用的是标准穿深,而西方用的是平均穿深(还是注了水的)。结果就是苏系弹穿深被“削”了50MM左右。

DM33A1这水平还不如海毛黑整天挂在嘴上黑的毛子3BM42(毛子拿来实测打T-80U)

而美帝M829就是换了贫铀弹芯的DM33,真实穿深水平能比毛子贫铀弹芯的3BM32高?M829A1穿杆结构基本不变,为改善强度增加弹托死重,初速降低100M/S的情况下穿深能大幅提升(注水)也是很收智商税的事情。

吹13带节奏谁不会?所以这类数据,看看就好,拿来黑或自嗨就滑稽了。

user avatar
@杨骅

据说这是美国佬80年代后期的140?

笑死我了,下面那个是药筒,上面那个才多长啊?

5.6倍长径比,总长大约800MM~850M,笑。

同样是毛子配备152毫米2A83坦克炮的“引线1/2”穿甲弹(152mm),

7倍长径比!!!!!总长1060++毫米

,不知道比美国140破烂高到哪里去

140爆152?

全世界都傻?

实际上即便是上世纪的这个弹

人家也有750MM~780MM左右长度,


考虑到口径大了12毫米,截面积大了15.2%,

初速、动能、穿深比美国佬那140破烂高到姥姥家了!


展览一下傻傻的狂妄:


连上今年10月包头才出产共计617辆99,

印度拥有657辆俄罗斯原装T-90,外加300辆自产,共计900多。

还有700辆T90S自产合同、464辆T-90MS购买合同

此外还有1900辆T-72。

从1998年98式(99式)上长安街到现在18年,

99生产了617辆,平均每年34辆,

是不是小粉红自我感觉还可以?

印度从2001年到现在,装备了900多T-90知不知道?平均每年60辆!自产也达到每年46辆!

至于另一个问题:99打得赢t-90s?

这么说吧,

这玩意才出的时候,

书上说的是和T-72后期一个水平,

00年代有了网络以后99突然就和T-90一个水平,

06年以后开始吊打T-90A了,

10年以后已经吹得比T-90AM还厉害多了,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在担忧“T-14火炮怎么打穿99正面”

@BLACK枪骑兵

来给傻傻看个好东西

展览一下军盲,

好可怜,

前一个,不知道有130坦克炮,

后一个

说“130工程”(OBJECT 130) 是坦克炮

关于这个枪骑兵,

我知道他想说的是搭载130毫米舰炮的这个:

但是人家是OBJECT 243啊,怎么会是130呢?


他所谓的OBJECT 130是什么?

是一种基于T-54底盘设计的二联装37高射炮,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和老夫说的苏联130毫米坦克炮/反坦克炮有毛联系啊?

至于

@钱队长

这个“完全没听说过130坦克炮啊”

我都不说D-21、LP-27,LP-36、这些后面的新炮了,

130毫米M65搭载于277/278/279/770工程这个见过么?


user avatar

现在已经超过了

这2016年的问题,现在看起来主要还是当时国际环境没压力的原因

2018-2019年国际形势陡变,各国对我军事冒险压力骤然增加。

下了死命令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机械化,25个重装合成旅要全部淘汰59、69,移交88给2线,填充以99A,差不多要2000辆99a,产量最高的一个月就下线接近100辆,快赶之前一年产量了。现在59貌似就还剩300+了。

这次换装还是全面的换装不光是99A,连占比最大的摩托化步兵部队都全换 装甲猛士,一线野战军全部按预案从头换到脚底,不光是主战车辆,连辅助车辆也全部更新。

加上更换的履带、轮式步战,轻型坦克等,从零组建的战略支援部队,大扩的火箭军等等,这三年增装近十万辆载具。

这是在用产能来展现威慑力,阻遏对中国全面战争的试探

之前确实是太安逸,忙着挣钱去了。现在要准备看家护院维护和平了,谁敢在我们院子篱笆前面打转,就给他看看我们新出炉的40m大刀。

印度兄逮,这阵法你可识的?

user avatar

空军进门要钱

老不死的,掏钱,我要买

人大:哎呀呀,宝贝儿子你来啦,来来来,钱给你,想买啥买啥

这怎么行,落伍啦,。换这个!


海军进门要钱

轻轻敲门进来,爸爸我来啦,我想要

人大:哎呀呀,宝贝闺女你来啦,来来来,存折给你,想买啥买啥

咱么换这个,我闺女长这么漂亮,就是去渣别人的,使劲炸

火箭军进门要钱,老头子,我想买点

人大:哎呀呀,老婆你来啦,来来来,工资卡给你,随便买

直接换最大的



信息部队进门要钱,姐夫姐夫,我想要

人大:哎呀呀,小姨子你来啦,从胳膊上撸下来六个金手镯,来来来,这个金手镯拿着,还要啥直接说··

都多大人了,还用这个,换换换,买一百台,用一台扔一台


陆军畏畏缩缩的进门要钱,那个,爸,我回来了··我想买点

人大:你还知道回来!!我这里还有二十块钱,你拿去吧···

人大出门,唉,都不让我省心,这一个个的··

出门看见门口正在吃剩饭的哈士奇坦克抬头要饭

一脚踹过去······吃吃吃,就知道吃!


以上纯属玩笑


其实我们战略定位不一样,印度主要目标是巴基斯坦,所以军队的配置是针对小巴为主


中国针对的主要目标,太远了···坦克够不到················


另外就是我们军事研究讲的是小步快跑,逐步改进,小批量装备,现在装备个几千辆99,后续09、19、29、39、49、和神一般的59出来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军事装备发展话题。关于解放军的 99 式主战坦克(ZTZ99 系列,包括 99A 等改进型)和印度陆军的 T90 系列主战坦克(主要包括 T90S、T90Bhishm 等)的装备数量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讲:1. 历史传承与技术路线的差异首先.............
  • 回答
    每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月亮那皎洁的身影总能勾起我们无尽的遐思。然而,你是否曾注意到,月亮并非总是呈现单一的颜色?有时它宛如一轮金黄的圆盘,在夜色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辉;有时它又像一块剔透的银盘,散发着清冷的光芒。这种颜色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身边那些老板们,有时候看着确实不像是那种在专业领域深耕到极致、技能点满的“能力超群”型人物。他们可能不像技术专家一样精通每一个细节,也不像销售悍将那样能靠三寸不烂之舌搞定一切,甚至在管理上,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决策的方向和方式,似乎也并非最优解。然而,他们却能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公司也越办越大。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娱乐圈和粉丝经济中比较微妙的现象。简单来说,粉丝“有钱”和“数据做不上去”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看起来矛盾但实际合理的解释。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一下“粉丝有钱”和“数据做不上去”这两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一、 王一博粉丝“有钱”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粉丝.............
  • 回答
    老实说,关于《三体》的评价,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你觉得看不下去,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我自己当初捧起它的时候,也经历过一阵子“这到底在讲什么”的迷茫,甚至有过想把书合上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还相互缠绕,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复杂。首先,是它那股子“硬核”的科幻.............
  • 回答
    “2019《小丑》,为什么看完有种幼稚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小丑》这部电影通常被认为是黑暗、写实、深刻且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然而,如果你看完后觉得它“幼稚”,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原因,或者说,你对电影中的某些元素有不同的解读和期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也道出了很多外国朋友对日本文化的普遍感受:一方面,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彬彬有礼,遵守规则,甚至有些刻板,似乎不太外露情感,可以用“冷漠”来形容;另一方面,日本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学、电影、动漫、音乐,却常常能深深触动人心,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看似.............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看詹姆斯打球“毫无美感”,这是一种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一些更偏爱技术细腻、动作华丽的球迷眼中。这种感觉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詹姆斯的“美感”不在于你我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美”。我们常说的篮球美感,可能会联想到库里的精准三分、艾弗森的变向过人、乔丹的飘逸.............
  • 回答
    有些人天生就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们常说他们有“气质”。这种气质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种刻意为之的妆点,而是由内而外,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独特魅力。要说清楚它如何产生,得从几个关键点聊聊。1. 内在涵养与修养的沉淀:这是气质的根基。 知识与阅历的积累: 一个人的见识广博,对世界的理解越.............
  • 回答
    让孩子们对恐龙着迷的原因,其实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里面装满了惊奇、神秘和无穷的想象。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孩子喜欢大块头”就能概括的。首先,体型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忽视的。想想看,那些书里描绘的,脖子长得能触及树梢的腕龙,像一座会移动的山,身体覆盖着坚硬鳞片的甲龙,头顶着巨大的骨板,还有那长着.............
  • 回答
    .......
  • 回答
    “地主绝大多数都是坏的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社会经济和叙事方式的复杂交织,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地主群体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绝大多数都是坏的”。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以及纪实小说中为何能看到许多好的地主,这背后确实存在多种原因,其中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
  • 回答
    读史如鉴,本意是想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路,可为何读得越多,那份曾经的热血与憧憬,渐渐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取代?仿佛我们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微尘,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那既定的方向,甚至连微不足道的涟漪都难以激起。你会看到,王朝更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最终也化作尘土。曾经的辉煌,如烈日当空,转瞬.............
  • 回答
    .......
  • 回答
    看着《金瓶梅》时,你感受到那种绝望,不是空穴来风,这丝绝望感,像一条冰冷的触手,紧紧攫住你,让你在那些纸页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与悲凉。你想啊,西门庆这个人物,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物质极大丰富,道德却极度溃败的缝隙里扭曲生长出来的畸形怪物。他年轻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为了攫取财富和权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咱们身边很多大学生的穿着打扮、消费水平,看上去都挺“阔绰”的。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一、家庭经济基础的代际变化: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跟他们父辈甚至爷爷辈那会儿比,是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整体的家庭收入水平提高.............
  • 回答
    你这要求挺有意思的,想要个“危险”宠物的心理,我懂。那种反差感,就像养了只看起来能驯服猛兽,实际上却温顺得像只小狗的家伙,确实挺酷的。不过,你说的那种“看上去特别危险,恶心,凶悍”然后还要“无毒,无攻击性,还好养活”,这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仔细想想,要说“看上去特别危险”的,一般大家都会想到蛇、蜥蜴.............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同龄人,我跟你聊聊这事儿。其实,说“看不起”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骑公路车的朋友,对带挡泥板的山地车和公路车不太感冒,甚至有点瞧不上。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1. 纯粹的性能追求和“纯粹性”的执念 公路车党:速度是王道。 .............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很难区分动画之间制作上的精细程度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是“看不懂”那么简单。就好比有些人对红酒、咖啡的细微风味辨识度很高,而有些人觉得“就是那个味道”,这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经验、关注点以及接收信息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一、个人关注点的差异:观影体验的“核心”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